书城哲学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6527300000012

第12章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经过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初步掌握了唯物史观理论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向普通大众传播。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报纸、杂志上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文章日益增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的中译本相继出版,列宁著作的中译本文章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其间,苏俄政府两次发布对华宣言并在中国报刊上发表,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增加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好感。先进知识分子还开始把理论变成一种行动,纷纷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结合,中国共产党积极酝酿并很快成立起来。“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因中国社会形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了两次大规模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第一次论战是与各种假社会主义尤其是基尔特式的社会主义的论战,从1920年11月正式开始,到1922年初大体结束,主要是围绕着中国究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展开,其实质是试图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几乎同时,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论战,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要不要建立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些问题也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但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回答不是通过一两次论战就能解决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即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不断地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设想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对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只作了一些原则上的推论和预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现实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在讨论党章修改是否要详细补充论述社会主义的特征时,仍慎重地指出,应将这个问题交给“未来的建设者”。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初步预测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给包括李达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以及探索难度。

那么,为什么要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呢?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以及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从实践基础来讲,因为这个问题与解决内忧外患下中国的现代化出路有必然的联系。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广大农村经济和手工业纷纷破产,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即工业无产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贫苦农民,不但遭受到本国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而且遭受到国际资产阶级残酷的掠夺和压迫,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有着更大的痛苦和更迫切的革命要求,因而社会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趋势。

从理论基础来讲,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广泛讨论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运用初步掌握的唯物史观这种新历史观观察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中国的命运与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李达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说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构成的基础,建立在支持人类生活的物质生产和生产交换之上。一切革命的原因,皆由生产交换的方法、手段而生,不是人的智力发明出来的,也不是抽象的真理产生出来的。简单地说,社会革命不是在哲学中探求而得的,乃是发生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状态之变动。”李达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经济根源上分析了当时劳动阶级的客观存在、阶级对立的客观存在、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他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说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力量,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方向,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出路问题的唯一方法,即“劳动者非信奉社会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把资本家完全铲除不可”。

一、运用唯物史观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背景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李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理论起点的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能运用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存在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之中,这些是中国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必然要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实质上,这就存在着一个为什么要解决和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适应性”的问题。李达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力图揭示中国社会具有实行社会主义“适应性”的实践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造成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能和不现实

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当时的中国,世界基本矛盾和中国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矛盾是人们认识中国国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救国救民道路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种社会矛盾背景下,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性问题就摆在李达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面前。

这是李达通过对“研究系”的梁启超和张东荪“假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来展现的。1921年梁启超在其任主编的《改造》杂志2月号特辟了“社会主义研究”专栏,发表了他与蓝公武、蒋百里、蓝公彦、费觉天、张东荪等人的文章,宣传基尔特式的社会主义。梁启超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一文中认为,“今日”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其主要理由是中国没有无产阶级,不具备实施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他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不能在“今日”中国实现,其总原因在于无劳动阶级,中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在于如何能使多数之人民得以变为“劳动者”。因此根据梁启超的观点,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是造就劳动阶级。在欧美社会,经产业革命已形成了劳动阶级,故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改善劳动者地位,争取劳动者权利。而在中国,由于没有“劳动阶级”,何谈对劳动阶级的解放?何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故中国的社会改革运动,应以使多数人取得劳动者地位为第一要义,然后才谈得上改善之事。由于梁启超的学术和社会声望,他论社会主义的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同年4月8日,李达发表了《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一文,直批梁任公“误解了社会主义”,“提倡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提倡温情主义,主张社会政策”,“误解了社会主义运动”。李达说:“梁任公是多方面的人才,又是一个谈思想的思想家,所作的文字很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很能博得一部分人的同情。就是《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一文,虽然明明主张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而立论似多近理,评议又复周到,凡是对社会主义无甚研究的人,看了这篇文字,就不免被其感动,望洋兴叹,裹足不前。我为忠实主义起见,认定梁任公这篇文字是最有力的论敌,所以借着这篇文字作一个X光线,窥察梁任公自身和梁任公所代表的智识阶级中一部分人总括的心理状态,试作一个疑问质询梁任公,或者对于主义上有些少的阐明补正也未可知。”李达对梁启超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国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后一个问题又是与对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

李达分析,梁启超认为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产业不发达,生产机关极少,不能行均产”。梁启超说:“故吾以为在今日之中国而言社会主义运动,有一公例当严守焉。曰,在奖励生产的范围以内,为分配平均之运动。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为毫无意义。”李达指出,这是梁启超误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表现。因为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指收入分配的平均,更重要的建立在相应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关于这一点,在李达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论著《社会学大纲》中作了深入的分析。

梁启超认为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之二在于,中国“工厂绝少,游民最多,并无劳动阶级。既没有劳动阶级就不能行社会主义运动”。“欲行社会主义生产方法必须先以国内有许多现行之生产机关为前提。若如今日之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有什么可以交给劳动者管理的呢?只有创造了劳动阶级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可见,梁启超对什么是劳动阶级也存在极大的误解。梁启超以“国内”有多少为唯一判断标准,而没有看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滞后这个特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经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之中,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要想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独立的、充分的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国因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来源地、产品销售地,而被迫沦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最弱势的一环,导致中国劳动阶级所受的剥削最深刻,要求地位的改善最强烈。因此,中国寻求革命的群众并不能仅仅限于工厂里的产业工人,中国劳动阶级的指称并不能仅仅限于实业工人。所以,中国的劳动阶级数目是庞大的,革命的力量是惊人的。

梁启超认为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之三在于,外国资本家阻碍了中国产业的发展,中国民族产业还是幼稚的。梁启超排斥外国资本家,因为他们造成中国人的失业和财富被掠夺,主张中国的产业要由中国资本家开发,以吸收本国无业游民为劳动者。工会运动“不在敌抗本国资本家,而在敌全世界资本家”。所以梁启超“误解社会主义运动为劳动者地位改善,所以反对;又误解为均产,所以反对;又误解为专争分配,所以反对;又误解为利用游民”,所以也反对。作为辩论另一方主力的李达直接选取了梁启超的主张作为自己的论战对象,对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社会影响作了深刻的批判,有助于澄清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们的思想。

李达认为要解决梁启超的这些疑惑,还必须在理论上解决几个问题。如果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话,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是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二是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经济组织形式,三是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这些理论问题包括:其一,社会主义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生产方法。李达认为:“社会构成之基础,成立在支持人类生活的物质生产和生产交换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组织经济活动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之根本是改造经济组织以谋求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归为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在这里李达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李达分析了那些不懂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人的思想基础。这类人把社会主义看作洪水猛兽一般,当社会主义潮流澎湃而来的时候,他们就大惊小怪。他们以为一旦实行社会主义,就会破坏生产机关,或者将生产机关分散,生产事业就要永远停止,人民就得不到生活资料了。梁任公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他把社会主义误解为均产主义,忧虑社会主义不能提供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好的生产方法;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忧虑劳动者不经过资本主义竞争就不能自觉,忧虑劳动者自己没有促进生产发达的资本。李达对此作了澄清和批驳:社会主义并不是打破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不会导致社会生产上的倒退;唤起劳动者的自觉是教育的问题;劳动者最大的资本就在自己身上,金钱的资本也要让资本家归还给劳动者。

其二,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李达认为,一方面中国现在已处于产业革命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并没有因产业革命而得到发展的机会,反而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遭逢破产,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束缚之中。开发实业以增加富力,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这是没有人反对的;但所谓不讲主义只讲发达实业,结局自然要归到资本主义上面去。李达强调自己绝不赞成“开发实业非资本主义不可的主张”,因为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一面固然增加财富,一面却增加贫乏,使多数人过不上人的生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制下必然的状况。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少数人之所以能免于贫乏而过奢华的生活,正是以多数人免不了一般的贫乏为前提的。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的结果是只顾增进物质文明,却不讲适当方法去分配物质文明使多数人都能享受物质文明的幸福,结果物质文明还是归少数人所有,多数人仍旧过不上人的生活。在中国,如果要使多数人过上人的生活,就应该明明白白地提倡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资本主义虽然在欧洲、美洲、日本也能够使教育及工业发达,同时却把欧美、日本之社会弄成贪鄙、欺诈、刻薄、没有良心的社会。幸而中国此时才创造教育、工业,在资本制度还未发达的时候,正好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及工业,以避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

2.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现代化问题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首先是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资本主义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凡是它所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plusoumoins(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在“现代社会”,“不同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是人类整体必经的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都要相继卷入这个世界历史时代,只是落后国家和先进国家在世界历史时代所处的地位不同。

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历史时代存在“中心”和“外围”的结构。生产的国际化过程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少数发达国家,世界性的分工使大部分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围”,而少数发达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那些落后的“外围”国家在世界历史时代陷于被“中心”国家控制、剥削和压迫的地位,成为“中心”国家的原材料输出地、劳动力输出地、市场的提供者,沦为“中心”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是世界性的殖民化。在这过程中,落后国家非但不能实现现代化,反而不断地贫困化。马克思指出:“在那里,资本主义制度到处都碰到这样一种生产者的阻碍,这种生产者是劳动者自己劳动条件的占有者,靠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变富,而不是使资本家变富。在那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在它们的斗争中实际地得到证实。在资本家有宗主国的力量作后盾的地方,资本家就企图用暴力清除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为了这个目的,他证明,不剥夺劳动者,不相应地把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作、分工以及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等,都是不可能的。为了所谓国民财富的利益,他要寻找那些制造人民贫困的人为的手段。”因此,落后国家和先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不一定相同。落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然面临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摆脱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的主权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才有可能将资本主义强行入侵而撒下的“现代化的种子”转化为现实的动力,通过落后国家内部各种因素、力量、关系的剧烈冲突,重新获得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机遇。落后国家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一个既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掠取,又能吸纳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或多或少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能获得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因此,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实践依据,即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的落后的“外围”国家,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化过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与中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必然的结果。

3.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可能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固然需要物质前提,但不能由此而认定,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工业发达国家里发生,而不会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发生。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国也是经济落后国家,所以也能搞社会主义。李达指出:“英美的资本制度比俄国的要发达十数倍;……何以社会革命不在英美两国发生,反而在俄国发生呢?这就是因为俄国社会革命党实行的力量比英美两国的大的缘故。”

这就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的客观现实前提,即是不是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内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否认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一“客观前提”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甚至把它看作革命的唯一条件,这种客观前提就会变成阻碍革命的桎梏。列宁分析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革命的形势和时机。相反,处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尽管机器大生产还未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但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了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建立了工人政党,又经过相当的锻炼之后,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往往在领导民主革命彻底胜利之后,可以充分创造和利用条件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0世纪俄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革命胜利后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能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本国国情的,因此中国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受革命的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社会矛盾特别尖锐,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了。同时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熟起来,能够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力量,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二、运用唯物史观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路径

1.问题意识

李达是从“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社会主义是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的问题意识入手来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李达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体现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社会主义与江亢虎》、《空想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等诸篇文章之中。李达在《劳动者与社会主义》中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性质。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作什么用的?社会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对于社会问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解释,就是关于社会制度全体的问题,叫做社会问题。一种是狭义的解释,就是由产业制度发生出来的劳动问题。劳动问题是什么?劳动问题就是资本制度发达的结果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当前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劳动与劳动的占有问题。劳动问题本身是阶级之间不平等问题的体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和发展,同时被迫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李达指出,劳动者要怎样才能不饿死、不冻死,要怎样才能够不受资本家的压迫?这就是现时代最大的劳动问题,也就是有志争取经济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所研究的社会大问题。所以,劳动问题实质上就是劳动的占有和分配问题。

那么劳动问题如何解决呢?李达提出:“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解决劳动问题,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将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今天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当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之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采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和明显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同样,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实施具体的分配制度。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灵活运用

李达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从某个历史阶段来看,则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了。

李达指出,在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两对矛盾,即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中国工业的发达虽不如欧美、日本,而在此产业革命的时期内,中国无产阶级所受的悲惨,比欧美、日本的无产阶级所受的更甚。”因此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是摆到中国人民面前第一项基本任务。此外“中国田主佃户两阶级的分立,是固有的”;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又纷纷走向破产;“加以近年来,国内武人强盗,争权夺利,黩武兴戎,农工业小生产机关,差不多完全被破坏”,因此,反对封建军阀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第二项基本任务。李达明确地指出,“我们受了武人强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掠夺和压迫”,“还要受国际资产阶级经济上、政治上的掠夺和压迫”,所以,我们“或者不得已要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要等到中国的资本主义发达到一面可以和外国资本主义抗衡,一面可以尽数吸收国内的劳动者,其中要经过难以估量的漫长时间。因此要想“今日”在中国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中国人的悲惨境遇,除了中国劳动阶级联合起来,组织革命的力量,实行革命,改变生产制度,别无他路。在这里,李达为中国必须走革命道路的思想作了有力的论证和辩护,指出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必须首先改革生产关系,开辟生产力发展渠道。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构建社会主义内在的理论关联

20世纪的中国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一是基尔特主义,一是无政府主义。基尔特主义主张发展实业,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障碍。无政府主义主张经济组织的完全自由,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李达对这两种观点都予以了批判。李达指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空想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李达谈到:“社会主义,依其性质而区别之,可分为空想的及科学的两种。……盖马克思之社会主义,系根据历史的、社会的事实,研求伊古社会组织变迁之原因,而发现其进化之法则;次更依据此进化之法则,以观察现代之社会,决定现代社会之必然变革而达于理想社会,故谓之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内容,可分为历史观、经济论、政治论三大部分。历史观与经济论属于理论的方面,政治论属于实际政策的方面。历史观之根柢为唯物史观说,经济论之根柢为剩余价值说,政治论之根柢为劳工专政说,而贯穿唯物史观、剩余价值与劳工专政三大原理,使其有机地联络关系者,则为阶级斗争说。”他对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虽然李达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本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其早期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例如,李达虽然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的角度,讲过“社会主义主张全废私有资本,没有主张全废私有财产”,但是他在讲解社会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的制度时,也说过社会主义运动就是要把“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这两大原则”“完全撤废”,认为“社会主义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直接之产物,所以谋人类之生存幸福而以废除私有财产为目的者也”,并说过“社会主义是主张把现在资本家手里的一切工厂、土地、房屋、机器、原料都收归劳动者管理。像这样以工人的利益为利益的人,工人还不欢迎,倒拒绝吗?”而20世纪30年代李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则受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