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藏象异论
6520800000009

第9章 肺藏象系统

一、肺藏系的基本成员

肺藏系包括解剖学中的肺、气管、鼻窍等呼吸系统,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又包括大肠、皮、毛等,共同构成肺藏系统。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肺藏象系统包括内肺藏象系统和外肺藏象系统,前者主要包括肺、气管等,后者主要指大肠、皮、毛、鼻、肺经络、大肠经络等。

二、内肺藏象系统的功能体现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橐龠,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橐,外面的箱子;龠,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功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

另外,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现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藏系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肺中,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清气,由脾系升清,上输于肺。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清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藏系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曰:“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藏系之气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入,浊气不能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

从解剖上讲,“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肺主气,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脏的搏动,又依赖于气(因气是阳的一种)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血证论·肿胀》)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肺之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肺之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物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持小便的通利。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之宣降失常,失去调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需指出的是,肺主通调水道只是起辅助调节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或主宰作用。

3.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及藏系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人体各藏系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

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禀清虚之体,性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

肺主宣发是指肺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有利于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布水液。肺将脾所转输的水液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发卫气。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打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

肺主肃降是指肺之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吸入清气。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一宣一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水液。肺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水液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各藏系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能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其四,清肃洁净。肺的形质是“虚如蜂巢”,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则可出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出能入,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藏系组织得到气、血、水、精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藏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如果两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失宣发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三、外肺藏象系统的功能体现

(一)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1.大肠的解剖形态

(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亦称“下极”、“魄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状。

2.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之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若湿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为“大肠主津”。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故“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3.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在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大肠通降失常,以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毛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1.皮的解剖形态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调节水液代谢、调节体温,以及呼吸、感觉等功能。

2.皮的生理功能

(1)护卫机体。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灵枢·百病始生》)

(2)调节水液代谢。汗为水液所化,汗是水液代谢的产物。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玄府、气门)而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之疏密,汗孔之开阖,可影响汗液的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

(3)调节体温。藏系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阳。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汗孔(又称鬼门)是阳藏泄的门户。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皮肤通过排泄汗液,以调节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恒定。一身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之丢失。所以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4)调节呼吸。肺为呼吸之橐龠。肺合皮毛,皮毛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又称汗孔为玄府。“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呼吸吐纳之意——作者注)。”(《读医随笔·论喘》)“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存存斋医话稿》)

3.皮与藏系的关系

肺主皮毛。肺与皮肤、汗腺、毫毛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肺主宣发,输精于皮毛。肺主气,肺主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以温养皮毛。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皮毛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有关,但必须赖肺之宣发,才能使精微津液达于体表。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若肺藏虚弱,其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由于肺与皮毛相合,外邪侵袭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失宣发;而外邪袭肺,肺失宣发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其二,皮毛汗孔的开阖与肺司呼吸相关。肺司呼吸,而皮毛上汗孔的开阖,有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汗孔又称玄府,故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汗孔不仅排泄由水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所以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因此,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袭表,毛窍闭塞,又常见无汗而呼吸气喘的症状。

(三)鼻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与嗅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

1.鼻的解剖形态

鼻,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部,名为颓(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又名鼻须),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颊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茎、天柱。

2.鼻的生理功能

(1)气体出入的门户。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及肺等器官共同组成的。其中,鼻、喉、气管及其分支构成气体出入于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灵枢·口问》)鼻为呼吸道的起始部,下连于喉,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故曰:“肺之呼吸全赖鼻孔,鼻之两孔为气出入之门,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也。”(《医易一理》)

(2)主司嗅觉。鼻子辨别气味谓之嗅。鼻为司嗅之窍。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因肺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通利与否有关。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

(3)协助发音。喉上通于鼻,司气息出入而行呼吸,为肺之系。鼻具有行呼吸和发声音的功能。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

(4)外邪入侵之门户。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门户。孔窍为外邪侵入人体的重要途径。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温邪感触,气从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至于春温夏热,鼻受气则肺受病。”(《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3.鼻与藏系的关系

(1)肺开窍于鼻。

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肺司呼吸,故有“鼻为肺窍”之说。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依赖于肺的作用。肺藏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藏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通气不利,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藏病变的依据之一。

(2)鼻与其他藏系。

鼻通过经络与五藏紧密地联系,不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心等也有密切关系。

脾与鼻: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的滋养。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刺热篇》)。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紧密关系。

胆与鼻:胆为中清之腑,其清阳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鼻功能正常。反之,胆经有热,热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颊和鼻,则可致辛颊鼻渊。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

肾与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根。肾藏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病,“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宣明五气论》)。

鼻与心: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难经·四十难》),“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

(3)鼻与经脉。

鼻为经脉聚焦、清阳交会之处。循行于鼻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鼻翼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至上唇;任脉、阳骄均直接循经鼻旁。

(四)咽喉

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

1.咽喉的解剖形态

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喉在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咽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故曰:“喉……乃肺之系”,“咽者……为胃之系”(《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又名嗌、咽嗌,古称咽。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灵枢·忧恚无言》)现代解剖学的咽,可分为鼻咽部(包括鼻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二指食道。

2.咽喉的生理功能

(1)行呼吸,发声音。“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喉为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要道。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灵枢·忧恚无言》)声音的发出是在肺藏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利水谷。“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主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与喉的要道。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通利水谷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故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作用各异。喉以呼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四者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儒门事亲·卷三》)

3.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喉为肺系。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肺主声,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肺的经脉亦通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所以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总之,中医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客邪壅肺者,为“金实则无声”,其证属实。肺气虚弱,肺阴不足,为“金碎则无声”,其证属虚。

(2)咽为胃系。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故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若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血证论·咽喉》)“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故咽喉与脾也有密切关系。“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由于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有“喉咙者,脾胃之候也”的说法。

(3)咽喉与其他藏系。肾藏精,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咽喉得肾之精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毒所犯。若因肾虚精亏,咽喉失于濡养,则易为病。“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疡医大全》)肝之经脉循喉咙入颃颡,肝之经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厥阴终者,中热嗌干。”(《素问·诊要经终论》)可见,咽喉与肝肾也密切相关。

(4)咽喉与经脉。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经喉中。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挟口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入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两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手少阳三焦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上入颃颡,环行于唇内。此外,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

(五)毛

肺其华在毛,毛为附在皮肤上的毫毛。“肺……其华在毛”(《素问·六节脏象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和水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若肺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故曰:“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毛折则气先死。”(《灵枢·经脉》)

四、肺藏象的特点

1.肺为华盖

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从解剖上看,肺藏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脏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肺为华盖,说明肺居高位,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药:卫生门》)。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2.肺为娇藏

肺为娇藏是指肺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故称娇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藏系病变,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故曰:“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3.肺与秋相应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如秋金之时,燥候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正,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五、肺藏阴阳

1.肺阴

包括肺水、肺血、肺精。肺水指从属于肺藏系的水液,具有清凉滋润的作用,肺水的生理功能较多,如制约肺火,滋润肺藏,主肃降,调节元机,下接肾水,协同纳气等。肺血指从属于肺藏系的血液,具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肺精指从属于肺藏系的精髓,其功能特点与肺水基本一致,但更为重要,肺精不足者,虚象更著。

2.肺阳

包括肺气、肺火、肺神。肺气指从属于肺藏系的阳气,其功能特点是主宣发,呼出人体的浊气,并参与宗气的生成。肺火指从属于肺藏系的少火,其功能特点是温养肺藏,主宣发,暖身卫外,抵御外邪。肺神,指从属于肺藏系的神阳,其功能特点是主持整个肺系的功能,是肺藏阴阳中最为重要者;同时,又主藏魄,在志为悲忧,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皮肤的冷热痛痒等,悲忧是人接受不良刺激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悲忧动于心,而应于肺,即损伤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