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藏象异论
6520800000004

第4章 物本论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物本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阴阳学说是在物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物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生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规律。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探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

物本论,又称“物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唯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战国末期及秦汉,历经后世贤哲不断充实,发展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想。

一、物的基本概念

物,泛指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在内,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万物不失,生命不竭”,“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保命气形论》亦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些文字,提出了“物”的范畴。《黄帝内经》一书则强调物与宇宙的本质。人是物之一,属于物质范畴,这样就把研究人体的生命科学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把中医生理学理论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生理学与科学内涵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一)物是世界的唯一本质、本体而非心

这是物本论的根本观点。如果不确定这一点,即陷入唯心论的沼泽中去了。在心与物这一对立范畴中,物本论旗帜鲜明地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体是物,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天神或上帝创造的,包括人的意识思想等都是物质世界不断运动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自然而然客观的存在,其他任何事物均是客观而自然存在的,且不为人的意识所改变。即物具有“元”的本质属性,因此,物又被称为“元”。

(二)物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物的根本特点是运动。物的运动称“物机”,又称“元机”。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物质运动是很普遍的,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物的运动使整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在不停息的运动中,既孕育出无数新事物,并使之成长、壮大、成熟;同时,也推陈出新,摧枯拉朽,遏制许多旧事物,使之逐渐衰退、凋谢,乃至消失。在物不停的运动下,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物化。变化,即改变、转变之意,包括“化”与“变”两种基本类型。所谓“化”是指物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如王冰说:“其微也,为物之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注)张载也说:“推行有渐为化。”(《正蒙·神化》)所谓“变”,是指物的较为激进、明显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改变。如王冰说:“其甚也,为物之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注)张载也说:“化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

(三)物的基本存在方式——有形与无形

物,既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幻的,也不是超感觉的,它以一定的存在方式被人们所感知。古人认为,物的存在状态无非两类,即弥散与聚集。这两种存在状态又决定了被人们所能感知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即“无形”与“有形”。无形属于“阳”,有形属于“阴”。所谓“无形”,即指物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的存在方式。它松散、弥散、活跃、流动不息、多变,广布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表现为无、隐、虚,这是物之永恒的、基本的、客观的存在方式之一,具有无形特征的物有风、云、雾、火及各种气体等。所谓“有形”,即指物的聚集状态,指占有固定空间,具备稳定形态的存在方式。它结构紧凑,相对稳定,不甚活跃,表现为有、显、实,故凡肉眼清晰可见的具有特定形态的物体,都属于有形之类。

(四)无形是有形之本

无形之物的特点,前已述及。它灵活、多变、活动不息,比如自然界的“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观察到无形的“风”可引起各种自然变化。如风吹来云,云凝成雨,雨由天降,可滋养大地万物,使万物生长,但狂风暴雨又可带来灾难,摧毁万物。故古人由此认定:风与云之类无形无状而变化多端之物,造就了天地万物,引起变化。依此逐渐萌生出一个重要观念,即“有形生于无形”(《易·乾凿度》),并认定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由无形之物变化或转化而成,是以无形产生有形。当然,无形与有形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时处于相互化生之中。无形之物可聚集为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可离散而复归于无形。其实,就本质而言,无形与有形,皆是物之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这样,物本论从宏观上辩证地把握了不同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为解释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五)物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

物本论不但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而不是心,同时又认识到心理精神活动实质上也隶属于物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物的运动存在方式。物本论并非否定“精神”,并没有将其踢出其范畴,而是进一步认为精神来自于形体,是形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当然并非形体一产生就有。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体,是本,神是其终极体现。故物本论认为人先有生命,才有形体,形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精神,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依附,二者相辅相成,可分不可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证,神亦是物存在的高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