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关键在于落实全集
6518300000031

第31章 不要成为“差不多”先生

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但应该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态,并将其作为生活习惯。目前,很多人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事事以为“差不多”便可,结果由于执行的偏差,导致许多“差不多的计划”到最后一个环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正因为有了这些“差不多就行了”的借口,很多曾经有过远大目标的人最后也只是平庸地过完一生。其实,无论企业也好,个人也好,无论有怎样辉煌的目标,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那么再完美的计划也会被搁浅,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因此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坚决跟“差不多”说再见。

每个人都知道粗心大意在工作中是要不得的,但是粗心大意的人在生活中依然处处可见。尤其在中国,粗心大意的人就像饭菜中的家常豆腐一样普遍。这种人虽然算不上潇洒,但活得挺自在;谈不上闲适,但是活得时间颇长。不过,你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一起出差赶飞机,因为到了机场才知道带错了身份证。

在中国,对粗心大意的人了解颇深的是胡适先生。他给这一类人起了一个好名子,叫“差不多先生”。胡适先生在他的《差不多先生传》中曾经这样写到: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耳朵,但听觉不太分明,有鼻子有嘴巴,但对气味和口味却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不少,但记忆却不精明,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突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生王大夫走到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个钟头,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你所见过的粗心大意的人,是否像这位差不多先生呢?这样的马虎先生在自己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竟然也能如此的“差不多就行”,真是让人汗颜。当时的胡适先生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与中国存在太多的差不多先生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设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工作的话,一个企业还能有变强的一天吗?一个人差一点,十个人就会差十点,再多的话就会差得更多,一个原本很不错的计划到最后可能就是毫无价值可言。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所以我们的事业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是的,如果没有这样认真的精神,共产党人怎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从小处着眼,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认真的精神。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已经一命呜呼了,但是这样的“差不多”病毒却蔓延的很是猖狂。有一个医院的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甲状腺癌”的刘女土写诊断书时,写成了“甲状腺瘤”,致使做手术的另一医生在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选择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瘤”字和“癌”字不是“差不多”吗?是的,但遗憾的是刘女士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该医生成了被告,并被判处赔偿患者6.9万元。

马鞍山钢铁厂向上海A厂订购一批设备,A厂填写合同的人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居然漏掉了一个“马”字,于是马鞍山成了“鞍山”,本应发往安徽的货物,却发往了辽宁。南辕北辙,A厂只得赔偿马鞍钢铁厂的一切损失。

也许只是一个字的失误,看起来似乎真的差不多,但是事实说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上面的例子已经以非常沉重的代价说明在工作中,“差不多就行”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把该做的事情落实到实处。“差不多”态度误国害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在工作中树立“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于原则问题,必须要斤斤计较,决不含糊,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李嘉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在汕大赡年毕业典礼上,以《打倒差不多先生》的专题致词,他说:“我是绝不会成为差不多先生”。李嘉诚表示:“我最近重读了胡适先生1924年所写的《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若真有其人,他早应是不在人世。”他继续说,“我认为胡先生笔下对中国人夸张的描绘虽不全面但发人深省,然而这家传户晓的人物,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脑袋,但缺乏洞察力和没有层次思维的先生却依然活着,而且可能有特强的繁殖力。”

李嘉诚说:“现代科学至今还未找到人死复生的灵丹妙方,何以独是差不多先生能成功存活于世?”他说:“也许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变异为病毒,通过其散播,感染越来越多人。病毒强烈的僵化力使脑筋本来聪敏的人思想停滞不前,神志昏沉,虚度其既漫无目的也无所期待的庸碌日子。也许他还有做白日梦的本事,但缺乏追求梦想的意志,发酸地堕入无底的借口世界以哄慰自己,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还在蔓延,慢慢侵蚀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体系、技术和经济。”

李嘉诚又强调:“当我重读这篇名著,令我惊骇的不仅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开脱,这种扭曲式的浪费智能行为足以令人哭泣。”他说:“医生常常说准确断症是痊愈的起点,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仗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须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于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他最后说:“终我一生,我将毫不含糊和不变地活出我精神力量的华彩和我血肉热切之心!我是绝不会成为差不多先生,你们呢?”

从李嘉诚先生的讲话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差不多先生”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也许不经意中你自己也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反省一下自己吧,自己是不是经常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做出让步?觉得差不多就行?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幸运的,请继续与“差不多先生”划清界限,如果不幸你也是这样的,那么请及时就医吧,把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丢掉,否则,你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差不多”付出沉重的代价。设想一下,哪个老板愿意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以差不多的心态投入工作呢?也许有一天,就因为你的部门交了一份差不多的差事,给整个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到那时候再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