疎柳、钓船、修竹环绕的竹篱茅舍、抱琴访友的隐者、江干和簷下喁喁清话的雅士,以及贯穿着整个画卷,宁谧而平缓的江流:这就是沈周笔下的江南;也是客寓北京的吴宽魂萦梦绕的江南。除了朝夕往还的乡友,如王鏊、陈璚等外,沈周所寄来的诗文集和江南山水图卷,就成了吴宽怀乡症的良药。他在卷后题:
“石田寄此卷来京师,遂忘尘埃之苦,江南风景常在梦寐;不知何日能与石田亲履此景也。”(注一)
除了这笔墨简淡至极的山水图卷,就沈周旧赠的虞山图、雨夜止宿图,及以三年时间精心绘制的送行卷外,经常浮现在吴宽胸臆中的,还有沈周多年来,以无比热爱和感受反反复复描绘的吴中胜景。
然而更令他惊异赞叹的,是这次返乡所见到的“苏州山水全图”、“卧游册”,和许许多多笔墨鲜活、灵明生动的写生册。
“苏州山水全图”,是卷全长五丈余的巨作,山峦重叠起伏,结构繁复,皴法细密,却脉络分明;黄鹤山樵的影像,依稀可辨。
随着沈周的笔锋,吴宽的神思由山塘、虎邱、许墅、天池、风现岭、湼槃岭、天平山、杨循吉所隐居的支硎山……直到帆樯如织,浩淼无际的太湖。画中河廊、水榭、山亭、殿阁、浮屠、津梁……每一寸地方,每一个曲折,都是那样熟习,都是自幼便跟父兄好友登眺游憩的所在。甚至可以指出亲族的坟墓、题诗的崖壁、赏花品茗的寺院,乃至放舟的莲塘。然而二十年来的宦海生涯,除成化十一年丁忧之外,竟与故园山水睽违了那么悠长的岁月。在父亲、兄弟、妻子、继母、多少童年玩伴和同窗契友纷纷谢世之后,才带着满头苍白的须发,空虚愁怅的胸怀,回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故乡——多像南柯一梦?
梦,有醒的时候,但他,丁忧制满,却依旧要回返明知是一场空的梦中。他以模糊的泪眼,读沈周的尾跋:
“吴中无甚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映带乎西隅;若天平、天池、虎丘为最胜地,而一日可游之遍。远而光福、邓尉亦一宿可尽。余得稔经熟历无虚岁,应目寓笔,为图为诗者屡矣,此卷其一也。将谓流之他方,亦可见吴下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矣。”(注二)
沈周的画,一方面把他引回童年往事,引回幸福的时日,一方面揭开吴宽心头的创痛。
……与子相处,三十余年,我困而亨,子实偕焉。复来京师,又書一纪,促我早归,无贪名位:吴宽忽然想到妻子祭文中的字句,短短不足两百字,却字字含着无限的哀痛和身在宦海中的无奈。不但妻子客死他乡,连返吴为她送葬的诺言,竟也无法实现。比起沈周的徜佯于山水之间,亲自为自己和妻子寻求一处风光秀丽,视界开阔的生圹,为亡妻构筑长眠的佳城,得失之间,似乎无法以道里计算。
记得当年,史明古和沈周、沈召、刘珏偕游杭州,西湖胜景吟咏殆遍,回到吴江后并辑成专册;意思是留待老病在床的寂寞岁月中,可以咀嚼玩味,可以卧游。
不知年近古稀的沈周,是否也想在生命之冬来临之前,储备些精神食粮,留待年老体衰,登临不易的时候卧游?
“卧游”册中,以遥承徐崇嗣衣钵的没骨花鸟动物为主,间杂着几幅笔简墨淡的山水。
单从卷首的跋中,就可以见出他的豁达与气度:
“宗少文四壁揭山水图,自谓卧游其间。此册方可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注三)
这种卧游的方式,一旦困倦,可以掩册而眠;比起悬画于四壁的劳师动众,似乎更为简便;沈周的结论是:
“倦则掩之,不亦便乎?于揭亦为劳矣,真愚!闻其言,大发笑。”
南唐徐熙笔下,多野鸟、野花、药苗和园蔬,所以人称“徐熙野逸,黄筌富贵”;沈周册中的花卉虫鸟,自属野逸一派。
册中一页,但见几抹淡柳,仿佛一泓被吹绉了的秋水。一只栖息在枝头的鸣蝉,像浮在水波上的素瓣,给人一种随波而逝的短暂和凄清的感觉。
“秋已及一月,残声書细枝,因声追尔质,郑重未忘诗。”画和诗,各占一半的位置,这种妙趣横生的笔墨,奇特的布局与诗思画意,使吴宽不禁捋须沉思起来。
另有一页,独画一牛,拖着缰绳,自行奔驰。再不似沈周童年受欺邻儿后,为报复同侪而画于壁间的牛:一个受制于小儿,无可奈何的蠢物。画中诗意,表现出一种人牛相得的感觉:
“春草平坡雨迹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儿放手无拘束,调牧于今已得心。”吴宽无法确知,是否象征着对新政,或牧民的封疆大吏的愉悦?
一只昂然而立,啾啾而鸣的小鸡,颇有长啼破晓的气概;莫非是对少年激进者的一种忠告?只见好友诗中写:
“……白日千年万年事,待渠催晓日应长。”石榴、枇杷、芙蓉……册中所画,尽管都是周边事物,却各有深长的寓意。对于这些活泼生动,清新恬淡的写生画,沈周觉得像“捕风捉影”一般的困难,他在另外一本写生册中题:
“凡花者、叶者、果者、書者、飞者、走者,举囿于化工,非人力所能效矣……”(注四)。然而这些出自化工,不是人力所能仿效的自然形象,却在弘治七年春天,有了得心应手的表现:
“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書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注五)文字间充溢着心领神会的创造的喜悦。接着他写:
“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
这十六幅写生画中,第五幅的葡萄是以淡色绘写的,其余虾、蟹、鱼、螺、鸡、猫等物,概以鲜活的墨色,放笔横扫,而能形神俱全地写出自然之态——不知不觉间,他已步入了写生画的顶峰。最使吴宽赞叹的,是册中的一鸭一驴:前者,昂首阔视,神采如生;可以媲美元朝陈琳(仲美)在赵孟頫斋中所写的“溪凫图”。后者笔墨厚实酣畅,浓淡层次分明,使他联想到梁朝张僧繇失传已久的“凹凸花”。长耳直竖,鼻孔抽动,且鸣且走。一笔笔写就的蹄、腿、关节,充分刻划出此物的性格和动态。他不能不为沈周在新题材上的造诣,感到欣慰。
弘治八年春天起,苏州就那样阴雨连绵,二十余日,仍旧没有停止的迹象;多半又是一个饥馑荒歉之年。
皐桥两岸,更是灰沉沉一片,市河里的船只,像桥上行人一般地稀少。石阶上,许久听不到浣衣、洗菜的妇女的欢笑,更不要说娇甜的卖花声。淅沥的夜雨,仿佛连更鼓声也能遮掩得一丝不漏。唐伯虎的小楼上,不但失去往日的丝竹和饮宴的嘈杂,连灯光都显得暗暗淡淡。
在车马稀少,座客零落的日子里,唐伯虎那种慷慨然诺,济人之急,古之侠者的飞扬意兴,也罩上一层沮丧和凄凉的色彩。
尤其当他从晓镜中发现,那乌黑浓密的长发中,竟夹杂着一根根的白丝,心中不由得袭起一阵惶恐与感伤;难道这就是行年二十六岁的唐伯虎;耀眼的才华,豁达洒脱的胸襟,使他从来没有想到那么快就受到时光的催迫。一时之间,这位苏州才子蓦然升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与悲怆: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白发(注六)
唐伯虎的白发诗,落到年届知命,满头飞霜的文林眼中,所引发的感慨,也就特别深切。对唐伯虎这株文学、艺术上的奇葩,远自少年时代他就加意培植和督促;不但使其蓬勃发展,更要把他导向正途。眼见成立在即,却突然连遭巨变,爱怜之余,他把这一切归之于数。
唐伯虎诗中的“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使他怜惜,使他不得不像父亲般地慰抚。但“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和末句的“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则显示这位历经沧桑的青年,正步向坚强、成熟的一面;无论他诗中的“功名”,所指是场屋或名山之业,都使文林感到欣慰。他在“和唐寅白发”诗中,因势利导地劝勉:
“……天地書杀机,与夺难穷诘,铿寿今亦亡,回死有馀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灭。”(注七)
也许,由于这情同父子的一长一少,都相信冥冥中有“数”,所以在未来岁月里,当他们分别从九鲤仙的隐喻中,突然省悟到属于他们的命和数时,更没有丝毫忧惧。一个以大丈夫气概,坦然接受数的安排,回返那冥冥渺渺的国度;一个写下达观得近乎玩世不恭的绝笔诗,一笑赴黄泉。
自从与文徵明初交,唐伯虎就不断听到他的口头禅:“我家吴先生”、“我家沈先生”;那口吻,仿佛他是吴宽和沈周面前,最受娇宠的孩子和门生。几年后,当文徵明滁城省父,回到苏州,口里又多了个“我家李先生”。
文、沈两家固属世交,然而,唐伯虎从少年时代,就已才名卓着,加以祝枝山的提携;因之,文、唐二人,谁先列入沈氏门墙,是件难以确知的事。对这些后生秀才,尽心教导之外,沈周随和慈祥,和他们一起赏花、玩月,诗酒唱和。有时更互相在画上题诗;形同知心好友,不以尊长自居。因此,唐伯虎很能体会出幼年失母,在孤独中长大的文徵明说“我家沈先生”时,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骄傲,和感情上的依赖。
李应祯,生情严肃,好面斥人过。爱护后生,并热心指点他们书法;但是,他有一个不变的原则:
“前辈自有规度,若自降以崇虚让,岂所以教后学邪!”(注八),他不但严于接见后生晚辈,对他们的举止行为,更要求中规中矩。尤其晚年家居,据说性情愈发严峻、急躁;已经成为一种病征。在一向对礼法之士避之唯恐不及的唐伯虎眼中,这位致仕太仆少卿对祝枝山和文徵明两人的温蔼与眷顾,不能不说是异数。
至于文徵明一声声亲暱中又带着几分神圣意味的“我家吴先生”,由于一向住在京师,所以伯虎尚无缘拜识。他只知道吴宽性情,平和温厚,在朝中,从来不发空论,也从来不说激切的话。对于权势、荣利,总是尽量退让。
“吾初望不及此,吾处此甚宜之,甚安之。”每当有人为他升迁迟缓表示不平时,他总是这样谦虚地说。然而一旦被选为宫僚,有人向他祝贺的时候,他则绉眉蹙额地表示:“我何以当此任哉,我何以堪此荣哉。”(注九)并一再上表辞谢。他只求默默地作好份内的一切;所以,在政事上,他不是猛药,而是调和各种药性的甘草。公余之暇,则在舍东园中,莳花灌木,跟在家乡时,种竹医俗一样。除了平日把卷吟哦,据说每到良辰佳节,更具简邀请知友,在亭下赏花联吟。
无论唐伯虎从沈周、文林、都穆乃至文徵明口中,听到吴宽早年居乡的遭际和举止言谈,或读他那醇古,具有唐格的诗稿与文集,他总会不知不觉地在心中描摹着一幅纯朴而厚重的影像;那样子,不像一个官,只像徜徉于溪云黄叶间的隐者。然而,比起另外一位须髯纷披的隐者——史明古,唐伯虎心中的吴宽,愈加显得慈祥而风趣,像一杯陈得不能再陈的酒。
吴宽丁忧返乡后,当丧事告一段落,文徵明一面准备中秋乡试,一面再度跟吴宽学习古文的时候,唐伯虎则郑重地选辑平曰诗文,书写成册,作为贽见之礼,拜在他素所敬仰的吴宽门下:
“寅再拜:昔王良适齐,投策而叹;欧冶去越,折剑言词。艺不云售,慨犹若此,况深悲极愤者乎?寅夙遭哀悯,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持门户;明星告旦,而百指伺書。飞鼠启夕,而奔驰未遑。秋风飘尔,而举翮触隅。周道如砥,而垂头伏書。舆隶交叱,刀锥并侵:烟爨就微,颠仆相继……”(注十)在堪称生平杰作之一的“上吴天官书”中,唐伯虎先以不卑不亢的笔调,述说近年的遭遇,和一个有志于道的人,却不得不接受生活琐事的困扰与折磨。
谈到胸中的抱负和志趣,使人想见这位表面上放荡形骸的苏州才子,内心里却蕴涵一股排山倒海的热浪:
“……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驰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气云蒸,烈志风合。戮长書,令赤海;断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毙名立。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期也……”
在事与愿违,穷困潦倒之余,更感人生若朝露,百年犹飞电;他表示他不得不效法“平于書才,乃假声于三都之赋;孟阳后进,敢托途于剑阁之铭”来自我推荐,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提携,一展其胸中的抱负。
“吴安得此人耶?”这封“上吴天官书”,恳挚的情词,充溢者耀眼的才华和丰沛的胆识,使吴宽不绝地赞叹。他也把这种得人的喜悦,和唐伯虎的文词,在好友和公卿间,广为延誉。使才子的光芒,从苏州,从江南,展布得更广、更远。
同一年深秋,唐伯虎登鹦鹉皐岑,从桂香亭畔俯视,只见江帆隐隐,烟光云气,苍茫百里。他急不及待地回到舟中,对景作画。他以细润的笔致,勾勒山水屋木,夕阳下的归舟,涌向沙滩的白浪。然后再罩以墨渖,一幅烟雾朦胧的景色,跃然纸上。
“皐岑丹桂飘香,古岸夕阳秋色,烟波江上归帆,鹦鹉凭林暮迫……”(注十一)
然而,就在唐伯虎暂时抛开心中烦乱,家中琐碎,放舟登眺鹦鹉皐岑前后,好友文徵明则从南京乡试中,落第而归。不过,说他此行全无收获,似乎并不尽然,其一是透过都穆,结识了李瀛(宗渊)、顾璘《华玉)、陈沂(鲁南)、王书(钦佩)等;后三者,更有“金陵三俊”之誉。尔后,都成为他终身好友。其二是从沿途的旅舍、寺壁中,收集到了许多父亲和祖父的题诗。尤其后者,先后廿年,六次进出于南京秋闱。许多渡头的船夫、寺庙中的知客、旅舍中的伙计,提起苏州老秀才文洪,多能述说当年往返南京途中的掌故,并为之摇头惋叹。
祖父的诗稿,他多半可以随口背出,其中“下第回经丹阳”他每次讽诵,都不由得热泪盈眶。
“京尘漠漠染襕衫,依旧书生跨蹇还;防虎夜投淳化镇,听鸡朝度句容关。仆夫已熟驱驰事,道路争看困悴颜;,六误科场垂廿载,驾毛那得不斑斑。”(注十二)
虎的威胁,路人的指点和议论,斑斑的白发:他无法想像祖父怎样忍受那漫长岁月中,一次次的挫折与奔波;然而,他不是已经首次遭遇闱场上的败迹?他也无法推测,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种科举的泥淖。
祝枝山中举后,曾郑重地折起穿了十年的栏衫,写诗作别,表现心中的庆幸和喜悦。而祖父得中后的“志喜”诗中,除了认为可以“粗慰衰迟白发亲”外,重要的是那种从层层困厄中挣扎出来的解脱感:
“……雾钦南山通隐豹,水生北渚纵穷鳞;廿年一举非容易,岂是看花得意人。”(注十三)除了悲酸,文徵明实在无法从中领会到几许喜悦。
注一、暡沈石田画集暢第六辑,中华书画出版社。
二、暡吴派画九十年展暢页二二六!二二八、暡文入画粹编暢册四图二一。
三、暡沈石田画集暢第二辑。
四、暡石渠宝笈暢页七七八“为王可学写生册”。
五、暡吴派画九十年展暢页二四。二四三、暡文入画粹编暢册四图三三!
六、暡唐伯虎全集暢页十一,水牛版。
七、暡唐寅年谱暢页二六,杨静贪编,大西洋图书公司。
八、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卷四二页十一李氏墓志铭。
九、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卷四二页四“文定公墓志”。
十、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一五九,水牛版。
十一、暡唐寅年谱暢页二七。
十二、暡文氏五家集暢卷一页八,四库珍本。
十三、暡文氏五家集暢卷一页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