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基础会计学
6516600000007

第7章 会计学基本理论(1)

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数量关系、会计计量基础等。

理解会计假设理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概念及内涵;

掌握会计要素理论内涵和会计要素的分类;

掌握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理解不同会计计量基础的内涵。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指会计在一定条件下的适用范围,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这些基本前提条件,尽管不是会计核算具体政策方面的规定,但它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得以存在的一些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政策的重要依据。会计假设的真正含义在于,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和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本节还介绍会计确认和计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权责发生制。

1.1 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称之为会计主体。这一假设的内涵是: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它既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区别,同时,也与该企业投资人个人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区别。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服务对象。

每个企业被视为独立于其他会计主体、投资人及其他个体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经济上是独立的,具有自己的财产权,并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权,其权益属投资人。每个会计主体在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或处理财务问题时,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即从会计主体角度出发,安排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确定资产范围和承担的债务,以提供一个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

应当指出,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不同的,法律主体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尽管所有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主体都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下,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为了全面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等,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2 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章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指假设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现在的形式和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履行既定的条约与承诺,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将按原来的目标、按原先已经承诺的条件清偿各种债务。会计要素概念、会计政策选择等正是基于这一假设之上而适用的。例如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并以历史成本为基本计价基础;将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费用与收入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债权、债务期限及偿债能力的计算等都基于这一假设之上;再如,基于假设企业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固定资产价值才不能一次全部计入生产成本或费用,而采用分期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入产品生产成本或费用。

在会计主体发生变化或企业停业清算时,会计政策才不适用这一假设而需要作出更合乎情理的其他选择,如可按投资评估价值或清算价格来反映资产、负债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如果能够预先判断出企业不再会持续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面临破产清算,就应当改变会计政策,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1.3 会计分期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将企业的存续期间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大致相等的会计期间,分期反映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并编制各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

从客观上讲,某一企业的经营成果,要到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后,通过清算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投资人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投资方面的决策,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根据会计信息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动态,调整经营过程,以便作出战略性的决策等,所以,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须对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及现金流动状况予以总结。

12个月的会计期间称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以1月1日为始点、12月31日为终点的日历年制,也可以是以任何一个月份的某一日为起点,以次年对某月的前一日为终点的营业年制,如以营业最淡之时作为年末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分期采用日历年制。

1.4 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的计量单位是币值基本稳定的货币,认为货币计量单位同时也是汇总、传递会计信息的有效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共同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因为,只有货币才能将各种复杂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分类汇总、总括反映,这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单位等都无法做到的。将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单位时,还应假设货币的币值是相对稳定的,只有这样,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才有可比性,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加总、比较和分析才会有实际意义。

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价值会发生变动,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比较恶性的通货膨胀,此时,会计计量还可选择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进行补充。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虽是人为主观做出的,但却是出于客观需要。四项会计假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以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持续经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会计分期假设又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时期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会计期间,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选择了能够将不同类型交易或者事项统一起来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每一个会计假设在会计假设理论中又相对独立,分别就会计核算的某一方面进行规范,每一个假设都可以自成一个理论体系。

1.5 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以收入取得的权利和费用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某一会计期为标准来进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某一会计期实际发生为标准来进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某一会计期实现的收入或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在该期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与权责发生制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资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计量和报告收入或费用的一个会计确认、计量模式。下面举例说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由以上对比可知,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确认、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同样的资料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取得的权力已经形成,以及费用支付的责任已经产生,以权力的形成和责任的产生为标准,来确认、计量收入和费用。因而,权责发生制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收付实现制由于完全以收入的实际收回及费用的实际付出为标准,来确认、计量收入和费用,因而,在收付实现制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取决于收入是否收回,或费用是否支付,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以下几项:

2.1 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