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基础会计学
6516600000035

第35章 附录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订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或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的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但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符合所有者权益定义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的、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

第三十九条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基础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基础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允许采用其他会计计量基础的,也可以采用其他会计计量基础,但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对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报项目的说明等。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5章 借贷记账法在制造业

主要经营环节的应用

本章提要

会计循环的主要步骤;

借贷记账法在制造业主要经营环节的应用:包括资金筹集、对外投资、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等;

通过一个完整的例子说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本章重点与难点

对会计循环主要步骤的理解

掌握借贷记账法在制造业的应用

1.1 会计循环的步骤

各企业为了全面的反映经济业务,保证取得经营所需的核算资料,必须有序地组织会计工作,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按一定的会计程序加以处理。这个程序包括从处理日常经济业务起,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止的基本步骤。这些步骤的依次继起,通称为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或反映普通日记账和明细账分类账;

(2)根据记账凭证或普通日记账登记总分类账;

(3)根据各总分类账户的余额,编制(调整前)试算表;

(4)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账项调整;

(5)结清收入、费用账户;

(6)编制调整后的试算表;

(7)根据结账后的总分类账户的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循环的上述步骤使会计人员能把类型复杂、数量繁多的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和汇总,并把其最终结果集中反映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上,借以分别说明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循环基本步骤的关系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在记账凭证或普通日记账上确定会计分录;将记账凭证或普通日记账里的数据过入各总分类账;根据各总分类账户的金额编制调整前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账项调整,并编制调整后的试算表;结清损益类账户;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上述会计循环的各个步骤是一个典型的会计核算程序,它们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用不是以相同的“频率”出现。通常,分析经济业务,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普通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分类账户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日进行的,而后几个步骤,如编制调整分录、结清收入、费用账户、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则在月终进行。

1.2 会计循环各步骤的基本内容

(1)分析经济业务并编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普通日记账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必须取得合法的、能够说明该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的原始凭证。会计循环的第一步就是要按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分析,确定应借、应贷总分类账户的名称和金额,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普通日记账。

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按照应用的会计科目确定的每项经业务的会计分录,由会计人员自编的一定格式的凭证。

普通日记账也称分录账,它是根据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原始凭证直接编制会计分录的序时账簿,它是可以用来登记任何类型经济业务的简单账本,它可用来替代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和普通日记账都是用来确定会计分录的。当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普通日记账上确定会计分录,并根据普通日记账上的分录登记总分类账时,就不需要填制记账凭证。这时,普通日记账就起到了记账凭证的作用。反之,当没有设立普通日记账时,就需要编制记账凭证。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普通日记账按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填写,用来集中编制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控制全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用来分别确定每项业务的会计分录,分别控制原始凭证。

本节只介绍普通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普通日记账登记的基本要求是:

1)须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项登记,并要指明分录的年、月、日;

2)须简明扼要地写明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内容;

3)须写明应借、应贷总分类账户的名称和金额;

4)已记人普通日记账的记录应在月终编报表之前登入有关总分类账簿,并在普通日记账有关栏内注明有关总分类账户的页数。

从以上对普通日记账内容和基本格式的描述,可以看到这种账簿的主要作用在于:

1)由于把每一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总分类账户的名称和金额反映在一个账簿中,便于检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内全部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2)这种账簿实质上代替了记账凭证的填制,它同时是经济业务在登入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之前,检查确定的会计科目及金额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

3)通过普通日记账本期合计数与试算表同期合计数的对比,可以核对总分类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登记总分类账户

经济业务记入普通日记账后,会计循环的下一步就是将每笔分录的借方和贷方转抄到有关的总分类账簿中去。这一转抄过程称为登记总分类账。登记总分类账簿的必要性在于,除了把全部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动统一展示在普通日记账外,还必须归类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引起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和收入的增减变动及结果,并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把普通日记账中的分录逐笔过入有关总分类账簿后,应相应注明页码,以便查对。

(3)编制试算表(调整前)

当本期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登入有关总分类账簿后,为了验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还要根据每一账簿的发生额和金额编制一张包括所有账簿的试算表,借以验证总分类账簿的记录有无错误,并为调整总分类账簿的有关记录奠定基础。

(4)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账项调整

由于会计假设企业是持续经营的,并且在一定会计期间终了,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编制调整记录。因此,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终了时,应对总分类账簿的某些记录进行必要的调整:将已发生而且有应由本期成本、费用负担的部分记入本期成本、费用;将已发生而且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全部记入本期收入;将本期发生的实际成本、费用与本期获得的实际收入加以配比;正确确定本期的利润或亏损;正确确定本期期末资产数额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数额。

一般情况下,通过查阅当月调整前的试算表,就可以确定哪些总分类账簿的记录需要调整。随之,即可据以在有关账簿中登记调整分录。

(5)编制工作底稿

工作底稿是将一定时期会计业务处理完成后编制的工作草表,一般有8栏式和10栏式工作底稿。在我国会计实践中,通常用“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代替工作底稿。

(6)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当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完毕后,即可根据该表提供的有关资料编制正式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7)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账簿的有关记录,编制现金流量表。

关于会计循环的实例,将在以下各节详细介绍。假设华威公司20××年12月1日各账户的期初余额。

筹集资金是组建企业的前提,企业的资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人以货币资金、材料、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向企业的投资;二是企业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借入的资金通常是货币资金。前者属于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在企业的权益。

2.1 资本投入过程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企业要开展经营活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同时,投资人向企业投入资本也是企业组建的前提。向企业进行资本投入的投资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法人及自然人。投资人可以任何形式的资产对企业投资,包括货币资金、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为了核算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企业应该设置一系列资产类账户,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记录各项资产的增加,贷方记录各项资产的减少,余额在借方,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数。同时,为了核算企业实际收到投资各方的投资及投资的收回、转让等情况,应设置“实收资本”账户。该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人投入的资本;借方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减少或转让。该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期末投资各方对企业的投资额。

假设华威公司20××年12月发生以下与资金投入有关的经济业务。

例1,收到投资人——甲公司投入货币资金10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事项使的银行存款和实收资本同时增加100000元。银行存款的增加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应为: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实收资本100000

例2,收到投资人——乙企业投入的材料一批,双方协商价值为40000元。

这项交易使企业的原材料和实收资本同时增加了40000元。原材料的增加应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借方;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40000

贷:实收资本40000

例3,收到投资人——丙企业投入的新设备一台,价值30000元,已交付使用。

这项交易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30000元,应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使投资人的投入资本也以相等的金额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30000

贷:实收资本30000

例4,收到投资人——丁企业投入的专利技术一项,价值8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实收资本同时增加8000元。无形资产的增加应记入“无形资产”账户的借方;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8000

贷:实收资本8000

总结以上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账户增减变化关系的规律为:企业收到投资人投入的资产,会引起资产账户的增加,应记入相关资产的借方;同时,收到投资人投资这类业务,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贷方。总结了企业收到投资人投资这类业务“实收资本”账户对应关系的规律。

2.2 借款核算过程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资金运作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可以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其他单位或个人借款。借款依据偿还期不同,可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是借入的归还期限在一个年度以内的借款,企业应按银行借款规定的程序办理借款手续,按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归还本金。这里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短期借款核算中的应用。

为核算短期借款本金的借入和归还情况,企业应设置“短期借款”账户来总括地反映和监督短期借款本金的取得和归还情况。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贷方反映取得借款金额;借方反映归还的借款金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归还的借款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