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研究
6514700000022

第22章 研究区域情况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通常没有农户居住。由于研究对象是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的要素之一,因此,所选择的研究区域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条:第一,所选择的村庄必须实施了森林资源社区共管项目;第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位于核心区附近,保护区的日常保护活动对该社区的影响较大;第三,社区农户的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很强;第四,交通和通讯设施条件差,使得他们与外界联系很少,表现出较强的自给自足特征;第五,该村薪柴消耗量大,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比较严重;第六,与保护区合作较好,支持、配合保护区工作的社区。依据上述的这些原则,选择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个自然村,即阳尕山村、迭堡寨村和李子坝村。

二、研究对象概况

1.阳尕山社区共管村概况

阳尕山村隶属甘肃省文县铁楼乡李子行政村,距核心区仅4公里,坐落在海拔1830米左右的中山带。受气候影响,该村常年阴雨,温度偏低,加之土地贫瘠,导致庄稼不易成熟。最近三年还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冰雹,给该村农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村属藏汉杂居村,共42户171人,其中7户是藏族,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外出打工的人很少。他们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由于野生动物损害庄稼严重,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150公斤/年~200公斤/年。为补贴日常生活需要,农户经常进入保护区砍伐木料、挖药、采集刺嫩芽、水蕨等林产品,表现出极强的森林依赖性。

为解决该社区生存发展与自然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助及兰州大学教授的积极争取下,自2006年3月实施了由香港乐施会援助的社区共管项目(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共管项目)。42户户主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了社区共管组织的三名成员(主任、会计和出纳各1名,且均为男性)及共管委员会的两名成员(男、女各1名)。

一期项目是修建节柴灶,截至2006年8月15日,共有36户完成了节柴灶修建,有5户由于在外打工,1户没有能力没有改建。为减轻锯柴劳动强度,给每14户配备了一部电动锯,替代手工劈柴。

二期项目为该社区修建了一座桥,由社区主任王根成承包完成,有农户反应修桥者有偷工减料行为。

三期项目是在本社区投入了社区发展基金,且采用滚动式运转,这些基金由社区自行管理。经过保护局社区共管项目负责人与村民协商,最终在签订《社区共管项目协议书》的前提下按小组联保的方式发放项目资金。联保小组由5户组成,其中组长和最贫困户由村民共同选出,其他成员按自愿原则加入。2006年5月11日首批社区发展基金2万元发放完毕,贷款期限为一年,每3个月还一次利息,月利息3‰,到期后还本清息。若有一户不按期归还,所在联保小组的其他成员都将失去再次贷款的资格,且社区组织将采用合法手段及时收回本息。到2007年4月,第一批发展基金项目户都按期还本付息,且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利润。投资于商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效果明显,由于气候影响,部分养殖业(养蜂)见效较为缓慢。第二批社区发展基金于当月顺利发放,申请者有23户,单户贷款金额由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目前,社区发展基金在阳尕山运行情况呈现较为良好态势。

2.迭堡寨村概况

迭堡寨村属文县铁楼藏族乡寨科桥行政村,距核心区仅2公里,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本村海拔1830米,气候潮湿,降雨量大。该社区共有27户、109人,均为白马藏族,保留着传统习俗与生活习惯,是典型的藏族村落。他们有威望很高的族长,村民都响应族长的号召和领导。白马藏族有“向山崇拜”、“古树崇拜”及“白色吉祥物”崇拜的传统。社区内没有医疗点和学校,看病和上学都要到8里外的寨科桥。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荞麦、土豆等。由于海拔及林缘小气候的影响,农作物产量很低,且野生动物危害严重,粮食经常不够吃。社区农户通常采用“烧火地”的方式扩大农作物和药材的种植面积。他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薪柴、砍伐木料贩卖、修房屋、捕猎、采集野生药材和野菜及放牧。

2005年,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局在迭堡寨村实施了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计划持续4年,即到2008年结束。通过PRA专题调查,同时根据社区村民实施项目活动的能力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最终确定项目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节柴灶和节能炉的改建、养羊和牛、安装磨面机、种植花椒和核桃等。

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遇到了阻碍因素,社区群众要求安装1台磨面机,当自然保护局把磨面机送到村子里,要求村里共同出资修建一间放磨面机的房子时,社区群众却拒绝了。无奈之下,保护局决定让一农户盖这间房子,收益归该农户。最终,磨面机可以正常工作了,却没有人在本村就近磨面,依然到3里外的倒兑沟磨面。此外,部分农户要求养牛羊,当把种牛和种羊送到村子后,他们却找借口拒绝要那些牛羊。迫不得已,最后由村支书一人把所有的牛羊都养起来。到2006年,这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其他村民竟然上告说保护局不公平,把牛羊都给了村支书,类似情况很多。总之,这次社区共管项目实施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时,项目被迫中断,目前尚未再次启动。

3.李子坝村概况

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位于甘、川两省交界处,距文县县城167公里,距四川省青川县城15公里。该地区海拔为800~1200米,年均气温17℃,无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800mm以上,属亚热带气候。这里山高林密,水资源充足,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也是青川县的水源地。李子坝行政村有9个自然村,共有207户、750人,其中回民10户、50人。

李子坝村是甘肃省茶叶的发源地,被誉为“陇上茶乡”。这里林木茂密,空气湿润,远离城镇,无任何工业污染,生产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茶叶是该村的支柱产业,现已建成4000多亩茶园,全村农户由过去传统的“粮农”转型为“茶农”,该村退耕还茶的经验被称为“李子坝模式”。由于缺乏关于茶叶加工的先进技术,李子坝的茶叶还是采用粗放的加工技术,以小作坊加工为主,茶叶的包装简单,且没有申请商标,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十分有限。

在未成为茶叶专业村时,李子坝村民为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从森林中大量砍伐林木作为薪柴。四川青川县部分村民也进入李子坝盗伐森林资源,严重时每天约有上百立方米的木料运出,使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植被的减少导致局部小气候改变,茶叶质量与产量明显下降,当以茶为主的经济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当村民意识到环境变化是导致茶叶品质改变的主要原因时,便达成了共识: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2003年,在村主任马小伦的倡导下,20名青年农民自发组织了“农民森林巡护队”。全体村民选举出森林巡护队队长,并制定巡护队员标准,由巡护队长在9个自然村中招募巡护队员。李子坝村农民义务森林巡护队成为全国第一支农民志愿者护林队。这支特殊的农民义务森林巡护队完全是自愿组织起来的,不计任何报酬,自费进行巡护,毫无怨言地保护着社区周边的森林资源。

为减少核心区关键林带上的社区薪柴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由关键生态系统保护基金(CEPF)资助的“白水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行动”项目于2006年在李子坝村得以实施。李子坝村20位农民义务森林巡护队员家都修建了由CEPF项目支持的节柴灶(“5·12”地震时损失殆尽),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保护区社区共管活动的持续开展。社区群众从社区共管项目中得到了收益,户户都要求参加森林巡护队,把成为巡护队员看成一种荣誉,并为森林资源巡护出主意、提供信息。保护森林资源的村规民约由李子坝全体村民共同制定,巡护责任制由全体巡护队员制定。“农民义务森林巡护队”成立以来,截至2007年6月共查获盗伐、盗猎等违法事件28起,扑救林火和报火警12次,关闭炭窑100多口,有效阻止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李子坝农民义务森林巡护队是一个社区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自治典范,巡护队的存在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维护了村民的经济利益,又减轻了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不足的压力,荣获了2007年“福特基金汽车环保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