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
6508800000038

第38章 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是本书所介绍数十件流失国宝中体积最小的,只有7.2厘米高;也是造型最简单的;论年代,也绝不是最久远的。但许许多多学者,不论是其原产地——中国的学者,还是现在的收藏地——日本的学者,都不吝用尽各种溢美之词赞颂《曜变天目茶碗》之“神妙”和“难求”。这令我们很激动。不过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不理解宋代茶道,不理解后来传入日本并进一步发展的日本茶道,不理解得以创造和鉴赏这种艺术的佛、道精神境界,仅用现代审美眼光去评判,很难领悟《曜变天目茶碗》之美。

所以我们的介绍首先要从宋代开始,从茶道开始,也是从一个简单的色彩对比搭配开始——

茶以白为贵盏以黑为上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色彩搭配是容易为人所注意到的,尤其是在服装上。也有些色彩搭配是顺其自然并为我们所忽视的,比如与绿茶、红茶搭配的白瓷甚至透明玻璃。但是在中国宋代,这一茶色与茶具颜色的对比是极为重要的,并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当时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盛行“斗茶”,即将茶叶膏饼碾成细末,放在碗内,然后以初沸的开水沏入,水面沸起一层白沫。关于胜负标准可见“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先生《茶录》,他表示斗茶先斗色,因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所以斗茶以青白胜黄白。其次为茶汤,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染上水痕为负。既然茶色是白的,当然以黑釉盏最为适宜观色。顾名思义,黑瓷釉色偏黑,釉色变幻多样,耀人眼目。因斗茶的特殊需要,黑瓷在宋代摆脱了民间粗瓷的位置转而为宫廷和文人服务,从而多了几分富贵与文雅气。所以说,从最基本的角度看,《曜变天目茶碗》首先是一件黑瓷茶具,其创制背景直接源自“斗茶”风气的盛行。

哥、官、汝、定、钧五大宋瓷官窑不产黑瓷,那么只能是民窑产黑瓷。顺带提一句,蔡襄先生是福建人,而“谁不说咱家乡好”的观念又是早已深入人心的。宋时的福建境内是黑瓷的集中产地,除水吉县池瀚村的芦花坪一带外,同安、福清、光泽等县境内也有此类窑场,各自具有不同的釉色特征。就像所有经营者一样,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及许多到浙江杭州天目山佛寺修行的日本僧人的需求,这些瓷窑所有者不满足于简单的黑釉瓷,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出技术含量高、产量稀少的高端产品,如这种结晶釉瓷,碗中有光釉斑,亮光闪闪。这些茶碗或说茶盏被日本僧人带回国内后,就被称为“天目”,并变为一个国际通用词汇Temmoku“。《曜变天目茶碗》就是”天目茶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宋朝茶具消费者的品位清高精微,并深受佛、道精神的影响,所以高端产品不能求体大,不能求形异,而应求意境。特殊的化学性质釉料在特定的高温下会产生特殊的结晶,形成一种无法复制的精妙艺术效果。由此,出现了黑釉中产生疏密适度土黄色毫毛纤纹的“兔毫盏”;出现了有油滴状结晶的“油滴盏”,在日本称为“油滴天目”;以及一种极为特殊的变种,即在斑驳陆离的油滴状结晶点周边,呈现出一种主要是铬蓝色的多彩光晕熏随着观察方向的转移,这些光晕又变为红、绿、黄、蓝的无尽变化熏其美感触及内心,难以言表,日本人称此为“曜变天目”。

由黑瓷,到天目,再到曜变,范围一个比一个缩小,由此可见《曜变天目茶碗》之珍贵。当然,这些都是虚词,如果用实际数字来说明这种珍贵程度,那就是——

数十万存三

1982年,由浙江轻工业厅专家叶宏明先生撰写的《曜变天目黑釉瓷》一文,科学地解答了“曜变”的形成机理。显然这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出窑后施以外力所能改变的,而是因为黑釉在烧成过程中,在特定温度和操作方法的影响下,自然产生了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受到光线的干扰就会产生“曜变”的奇幻色彩。

“曜变天目”与比其差一个层次的“油滴天目”都有油滴状斑点,但是为什么只有“曜变天目”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幻化出无穷色彩。叶宏明先生文中强调:是因为“曜变斑点的厚度薄,因而引起光的干扰就产生颜色的变化。”随后是为了计算这一薄膜厚度,和研究这种扰动现象进行的严谨推导,这大量的复杂公式和专业用词很难在本文中引述,但引用一个精确的结论和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是能做到,并对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有很大启迪的。结论是:薄膜厚度约为万分之一毫米。比喻则是:“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在潮湿的柏油公路上熏看见油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薄膜熏在光波的干涉下熏能够出现美丽的色彩一样熏曜变天目的光彩熏及其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美丽的颜色熏是由于釉面的斑点周围的薄膜受到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

在强调了“曜变天目”复杂的烧成操作过程后,叶宏明先生指出:“宋代建窑曜变天目是在烧制几十万个茶碗中才能找出少数这种黑釉茶碗。可见,‘曜变天目’是在非常局限的烧成条件下产生的。”很可惜的是,有此类特征的瓷碗已经不见于其故乡产地,只有日本保存至今三件,分别是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一件、大阪藤田美术馆的一件以及京都龙光院的一件。三件形制、尺度均相仿,只是公认前者最出色。如果按照本书在介绍日本所藏中国文物时的选择标准,同类藏品中应介绍最早被定为日本国宝的一件。照此标准,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一件于1951年3月定为日本国宝,为三件之首。不但如此,这一件还历经多位收藏名家,先后被德川将军家和稻叶家收藏,所以也多被称为“稻叶天目”。被日本学术界视为国宝中的上品,享有至高的地位。

关于日本收藏的三件《曜变天目茶碗》,到这里算是做了极为初步的介绍。不过读者可能还会对收藏“稻叶天目”的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感兴趣——

何为静嘉堂

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由日本著名的三菱株式会社第二代社长岩崎弥之助和第四代岩崎小弥太合作创立。其名得自《诗经》,而《诗经》中只有一首表现周代贵族们颂扬周天子的颂诗中含“静嘉”一词,即:“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文库一词的准确来历尚不能肯定,不过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最早是以大量古书为主要收藏对象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收购,应该是1907年购入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吴兴陆心源的全部藏书。其具体数字按上海大学陈文平教授的记述应是“4067部,43694册,约15万卷。”这期间还应包含大量弥足珍贵的宋版书。这大批古籍流出国门,其损失甚至可与敦煌藏经洞经卷流失的惨重程度相提并论。但是在日本,此举使静嘉堂文库名声大噪,至今其古书收藏已达二十万余册。

就馆藏的数千件美术品而言,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不但以收藏有《曜变天目茶碗》中的“稻叶天目”闻名,还拥有《赵子昂书尺牍》(元)、传为马远的《风雨山水图》(南宋)以及1997年刚被评为国宝的北宋瓷器《白瓷莲花文轮花钵》等7件日本国宝。这一国宝总数尽管与东京国立博物馆无法相比,但是在另一个领域——由私人建立的博物馆中还是独占鳌头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致富之余广泛收藏东方文物,多年积累后藏品颇具规模,有的全部捐赠给国立博物馆,有的则自行设立博物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出光佐三建立的出光美术馆、松冈清次郎创立的松冈美术馆、住友吉左卫门创立的泉屋博古馆、根津加一郎建立的根津美术馆。后两者分别收藏有一件《虎卣》(《虎食人卣》)和一件《双羊尊》,在本书法国和英国部分已经间接介绍过了。这类带有私人收藏性质的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日本博物馆界的面貌,既是国立和市立大型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又有自身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