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是求是崇真。在美国,尊重科学已是大家的共识,我想,如果我们多一份理性和知识就会少一份愚昧和无知。
我认为美国人相对比较理性、务实。市场竞争过分激烈而影响公司获利时,他们会心平气和地去合并以减少开支,防止恶性竞争。所以,华尔街并购的消息天天都有,往日的“敌人”,今天就成了“战友”,为了共同的利益,就能达到双赢或多赢。有人说美国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此话不假。
而我们中国许多企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昔日的“死敌”,今生宁死也不低头,没有合作的可能,因为面子放不下。
你看中西方人的想像也很有意思。西方人梦想会飞,会给神童安上翅膀,称为小天使。
我们中国人的嫦娥奔月说飞就飞。想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创造的源泉。今天人类已蹬上了月球,中国的载人卫星也已成功返回。事实表明,还是要借助一定的力量的,这个力量就是“翅膀”。
海雯被哈佛提前录取,今年是她的学校里惟一的一个。在她们学校能够挤入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每年也没有几个。于是学校就安排她给低年级的同学演讲,传授交流经验。我们开始提醒她不要太骄傲,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古到今,中国人在科举的考试制度下,总把中状元写入许多故事和戏剧,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顶级人才,而不是去关注他们到底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多少贡献。可见,中国从古至今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把考试和分数看成最高目标,难怪根深蒂固,以致影响到现在。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样的台词,那一年的状元,那一届的进士,以此论资排辈。其实,现在干部提拔、职称评选等许多场合仍然还在排资论辈。
2005年初,哈佛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在全国经济研究局会议上提出“差异源自性别”的论断,认为是男女性别差异阻碍了女科学家、女工程师与男同行一争高下。于是马上引发了炮轰。据《波士顿环球报》报道,曾经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生物学家南希·霍普金斯听到萨默斯演讲后,中途气愤地离开了会场。霍普金斯说:“真是可悲。(哈佛)所有聪明的年轻女性原来竟被一个这样歧视她们的男性所领导!”。还有5名与会者,其中包括圣克鲁斯加州大学的校长丹尼斯·D·登顿,都被萨默斯的言论激怒,纷纷予以驳斥。因此,在美国,不管你是什么哈佛校长,你得有科学的证据,而不是靠你的名气和权威说话。
我前些日子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要以目前中国的人才标准,微软的比尔·盖兹这位当今世界最大软件公司创始人不能算是人才,因为他大学没有毕业。又如中国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没有学历,但他却能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也能写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材。
美国原来大量从世界各地输入技术人员和留学生,但今天尤其在“9·11”以后,美国不但把技术技能要求较低的制造业迁往国外,同时也开始大量出口白领职位。科技龙头老大IBM、微软等无不在海外大幅扩张,同时也将其许多研发部门设在海外,或把许多业务外包给海外公司。这无疑对美国国内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格外引人注意。达特茅斯大学(Dartnouth College)爱利克约翰逊指出:“竞争中要取胜,最关键的是发明创造和生产力,如果能够在这两方面保持优势,美国就能够继续享受非常高的生活水平。”他同时指出:
有些像编程之类的工作,其实现在已属于较低级的技术工作,这类工作承包到海外,剩下更为高级的管理工作,应该有利于发挥真正技术的优势。而美国要保持这种优势,就要有优秀的人才。面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学业水准有后退的迹象,许多美国人也不断呼吁美国学校必须更重视教育质量,使美国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美国的大学目前还是世界一流的,这大概没什么异议,而美国一流大学里的生源决大多数还是来自美国本土的高中毕业生。对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好坏、成功还是失败,我先不去评说,我相信各人的评价有不同,我们不一定要照搬哪个国家的经验,但借鉴还是可以的。
在劳力密集型企业开发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国的经济应如何发展呢?我们的教育应当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我们应该培养下一代什么样的素质和什么样的思维呢?将来我们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我在网上看到丁学良教授在北京大学作题为《何谓世界一流大学》的演讲稿后感慨很多。丁教授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他的简短结论是:
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的纪元,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想加一句,愚昧也是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所大学,它越是对外封闭,愚昧就越容易占上风,愚昧也就越有力量;它越是对外开放,知识就越容易占上风,知识也就越有力量。21世纪的中国,当然不能再付出1960-1970年代那种愚昧就是力量的成本。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
中美文化、教育和思维上的差异还很多很多,我只是略举一二,姑且用以说明问题,而且这只是表面的,看得见的,深层次的差异那就更多了,需要作为学术去探索和研究。找出二者的差异,才能将中美文化的优点完美地结合起来,用以现代的教育,培养新世纪的中国新型人才。
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在哪里呢?有人说如果把东方人的勤劳、俭朴、努力和刻苦的传统与西方人的开朗、热情、创新与冒险的精神完美结合,那么就能天下无敌,就能开创真正的新世纪。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或许仅仅是一个结合点,还有其他许多闪光的结合点在哪里呢?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所说:选中海尔作为哈佛的案例,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海尔不仅学习了西方、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创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文化,对中国企业尤其具有意义。
我想,海尔学习和创新管理文化的经验同样适合每一位中国父母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家都应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的文化,创造出适合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这对中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整个人才教育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海雯如果在中国上小学和中学,她能考进北大、清华吗?我只能说难,关键是评判学生的标准不一样罢了。
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最初的校名是剑桥学院,当初是想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一样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位于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的剑桥城,河的对岸是名城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则在波士顿市内。
1639年改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纪念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新移民约翰·哈佛。他因肺病去世,临死前将自己的全部图书(约400本)和一半财产(约780英镑)捐献给学院。当时这是学院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1780年,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此名沿用至今。
哈佛校训是拉丁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t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是哈佛学生学习和为人的准则。
哈佛的校徽拉丁文是“Veritas”,意为“真理”。其设计草图早在1643年就被提出,却无意中被搁置于文件中,沉睡了近200年。直到两百年校庆,校长在寻找校史资料时,偶然发现这一图案,才把它重新介绍给哈佛师生。
哈佛鼓励学生向权威提出质疑,破除迷信,探求真理。也正因为这种理念,哈佛才有今天的成就。很多时候我相信理念非常重要,有时一念之差,其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
像哈佛大学这样顶尖的学府,到目前为止,出了7位美国总统,70位诺贝尔获奖者,对全世界的很多学生都有绝对的吸引力。能够进入这些顶尖大学就读,除了学校设备先进、师资一流、学风严谨、学术水平高外,而毕业后多半位居要职,在学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是独领风骚,实为名校魅力所在。
有人对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招生过程作过比较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突出的差异。
哈佛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超过在某些方面有天才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新能力、领袖才能等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如果一位考生拿过奥赛奖牌,加上SAT高分,在校成绩优秀,具有英文写作能力,即使社会活动能力差点,有可能顺利地被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录取。但想进哈佛,就会比较困难。当年美国波音公司为了早日推出“777”型客机,将飞机分成238个次级系统,每个次级系统皆由一组工程师负责设计,总共动用了四千多位工程师参与此项计划。今天微软视窗在全球到处的个人电脑上莺歌燕舞,决不是仅靠一个或几个软件人员埋头苦干几天就可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一个宏伟的计划和庞大的团队就需要有知识和懂管理的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靠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
现在,哈佛大学的品牌已远远超过剑桥大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的品牌是300多年来师生们共同努力维护的结果,而不是神话。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大多的美国人也认为,自己做的汉堡比麦当劳还要好吃,但麦当劳的分店就是越开越多,汉堡也卖到了全世界,靠的就是麦当劳的品牌。我有时在想,沃尔玛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开了那么多家分店,卖的全是中国商品,为什么有生意可做呢?还是沃尔玛的品牌。尽管是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要贵一点,但能让消费者放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今天中国也不缺资金,也能运作大规模的商店,但能否建立起让消费者放心的品牌呢?因此,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只是质量问题,其中还有管理理念、文化修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内涵。哈佛恰恰在这方面一贯致力于建设,因此特别突出。
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比美国学生勤奋,那么北大、清华哪一天是否也有可能超过哈佛、麻省呢?不是没有可能,但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而是需要若干年多少代人的努力。
我有时在想,海雯如果是在中国上小学和中学,她能考进北大、清华吗?我只能说难。以她现有的数理化水平想在中国高考中取得清华、北大的入学资格,可以说是没门。但这也并不是说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一定比进哈佛麻省的学生有多优秀,关键是评判学生的标准不一样罢了。不过,上什么学校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关键还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将来为社会、为人类能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才,而不是看谁能更熟练地多解几道已知的所谓难题。
谈到现在中国的留学生时,媒体上有这样的报道:
中国学生表现良莠不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小留学生。
出国后,他们表现出“六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差、应变能力差、自制能力差、沟通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我认为美国教育比较讲究务实性,小学轻轻松松,让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地不落下。中学则采取各种不同层次的班级,比较体现因才施教,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学大学课程,不想上大学也可以选择职业培训。事实上社会也是多样化结构,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所谓精英分子。因此,美国很多公司、政府机构每年都有一定的教育金费供员工业余继续到大学进修学分或补充新知识,政府也在税务上给予优惠和支持,鼓励公民终身学习。
当然,不论是哈佛、麻省,还是北大、清华,都不是学生的惟一选择。在美国或者中国,还有很多学校照样非常出类拔萃。哈佛的学生也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们所关心的不是非要上哪个大学,而是什么样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2005年3月,获英特尔科学奖第一名的学生就不打算选择名校哈佛、耶鲁或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以下是相关的报道:
据纽约《每日新闻》报道,大卫·鲍尔(David Bauer)赢得了美国最令人垂涎的高中科学奖和10万元奖金,但这位布朗士天才男孩不会抛弃纽约市的公立学校。鲍尔不打算去。
17岁的鲍尔现在是曼哈顿亨特学院附属高中的学生,他星期三发誓将按原计划在今年秋天进入纽约市立大学的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在获得全国高中科技最高奖后,鲍尔说:“我觉得城市学院的师生与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样有竞争力,一样有趣。”
大卫获奖的研究项目是一个能够迅速查出有毒气体例如神经毒气的传感器。他周三早晨从华盛顿飞回纽约后被记者包围,他似乎很喜欢站在照相机前面。但是他坚持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大卫计划去市立大学的“荣誉班”(Honors Program)学习化学,希望有助于将来成为大学教授。大卫起初是一个志愿人员,在城市学院清洗实验室,这是他科学家生涯的开始。他说他有能力在比赛中击败许多注定要上常春藤大学的孩子,使他坚定了去纽约市立学校的决心。
他的话使得纽约市立大学的头头很高兴。纽约市立大学并不经常有这么好的名誉,但去年有两名学生荣获美国罗德学者奖(Rhodes Scholars),令人们对纽约市立大学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