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我认为美国人比较理性,许多有钱人在死后并没有把家产留给子女,而是捐给社会福利机构或一些慈善教育基金。他们不只是想为自己子孙造福,更为社会造福。他们认为子女应有自己谋生的能力,而不是靠吃祖宗的遗产,同时政府也对遗产征收高额的税率。
还有,美国的房地产税我觉得也应提倡。美国年年都要征收房地产税,而且是根据房地产当前价值做调整。打个比方说,你的房子升值了,你每年的房地产税也得跟着涨。这样一来,如果你老爸给你留下一幢一百万的房子,每年1~2%的税率(各地区的税率不一样),光税收也要一两万一年,再加上水电费、维修费等,如果儿女没本事,有好房子也住不起。因此,留给子孙遗产,不如培养子孙自己挣钱的本领。
美国家长也爱孩子,但从不娇纵孩子,不主动替孩子做事,从而增强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中国的许多家长关心、关怀小孩是无微不至,事事为子女着想,似乎子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岂不知,父母对孩子过分地保护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没有能力。
前些天,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她邻居的故事。她邻居也是中国人,很有钱,有一幢很大的房子。只有一个独生子,今年23岁,高中没有毕业,辍学在家多年,也不做工,靠父母养着,每日白天睡懒觉,晚上与几个哥们出去鬼混。父母叫他应学有所长或找份工作,也为将来想想。可他不干,他还说:“工作多无聊,简直在浪费青春美好时光,将来父母死了,大房子就是我的,怕什么呢?”真让父母伤透了心。可他的母亲还说,再给他两年时间看看,不然的话,就要赶他出门了。
许多父母总是以“你还小”为理由,拒绝或阻止孩子的独立行为,这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使其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这样的包办无疑对小孩的成长没有好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只是家长们是否能够做到呢?
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报纸上的这个故事:
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呢?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呢?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所有关系和权力是吗?
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呢?”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她该怎么办呢?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的确,我们许多父母一切都先为孩子着想,总想背着孩子多走一程,即使孩子渐渐成人已背不动了,也要扶他们一把,却不知道他此时早已得了软骨症。我想很多人都听过阿拉斯加鹿和狼的故事吧: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原来有很多鹿群,也有狼群。大家都喜欢鹿,不喜欢狼,当地人曾为保护鹿群而捕杀了狼群。此后,鹿群虽然一度有所增加,但由于有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使鹿群的运动量显著减少,并由此影响到鹿群体质的下降,鹿就不像鹿了,更像羊。后来当地人听取了生态学家的忠告,把狼“请”了回来,才使鹿群恢复了生机。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结局却又非常残酷的陷阱,而且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中国人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像“给人以鱼,不如教人捕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只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使许多人无法做到。
中国人对小孩的学习成绩比较看重。很多华人家庭只要小孩能念书,父母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小孩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这一点与美国社会的标准是格格不入的。
早年我住纽约时,邻居有一对从马来西亚来的华侨。原先在马来西亚的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的退休金足以让他们过上清闲的生活,但两位老人探亲来美国后就没有回去。老头在洗衣店工作,早晨天刚亮就到客人家门口收衣服,下午还要把洗干净的衣服送回客人家里,天黑才回家。老太太做保姆,一星期回来一次。我问为什么还这么苦干?他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加州上大学,他们在为儿子赚学费。
但也有部分中国人对子女教育无所谓,尤其一些人重男轻女的观念还十分严重。我认识一个华人家庭,一家三个小孩,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年纪相差无几。家庭收入不是太好,从中学开始,周末和假期两个姐姐就开始在中餐馆打工,高中毕业后也只上附近的社区大学,继续课余打工来支持家庭的开支。而弟弟到了高中快毕业也没打过一天工,而且全身名牌衣裤鞋帽。父母与姐姐只是愿弟弟能上个好大学,有出息。
中国人在美国开家庭式中餐馆的人数也不少,由于很多父母不太会讲英文,无法与客人沟通,一旦餐馆缺人,常常就会叫子女不要去上学,而女孩通常是首当其冲。
在管教孩子方面,大多数中国人来美国后,基本上保持了中国的传统。美国的小孩相对独立,自理能力强,个个都比较大方。黑人和南美(母语多为西班牙语)的族裔,他们对小孩在学校的成绩就不像亚裔家庭那么重视。不论是假期还是课后,在黑人区的小孩都成群结队地在街上玩,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大概是运动明星。而他们的体能和天赋大概也更适合运动,所以,田径场以及NBA球场上大红大紫的运动明星多为黑人。
我们在美国和加拿大旅行多是自己开车,每次外出旅行大多由海雯负责制定行程,预定房间。同时要先查找、阅读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地理相关书籍和文章。行程中看地图,指点江山多是海雯的专利,我们埋头开车就行,让她学会独立办事的能力。
尝试让孩子当家作主,这是美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总认为孩子年纪太小,许多事情办不好,因此不愿放手让孩子做决定,惟恐孩子把事情办砸了。其实,越对孩子束手束脚,越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我认为,在旅游中让孩子当“导游”是个很不错的办法,既能培养他的组织领导能力,还能培养他的办事能力和适应能力。
4.海雯说她们学校在搞模拟炒股,她想真正地炒一炒。我给海雯3000美元做股本,她真的赚了不少,并学会了理财赚钱的艺术。
有一段时间,海雯天天回到家里非常热情地关心起股市来。她说她们学校在搞模拟炒股,她想真正地炒一炒。于是我给海雯3000美元做股本,让她可以真实地投资股市。她真的赚了不少,从小就面对“赤裸裸的金钱”,学会了理财赚钱的艺术。
海雯学校搞模拟炒股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假定股本1万美元,开始选股,把买卖的记录交给老师,几个星期后看每个学生的股票表现。
海雯真投资了股市,我原本的用意是让她投资医药股,因为她打算学医,这样就会去关心医学界的最新动态,因为股市对新技术、新药是特别敏感的,同时做股票投资会学到很多财经知识和大公司的管理经验。
海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买了她自己喜欢穿的衣服牌子汤米服装公司(Tommy Hifiger Corp)的股票,她有自己的观点,她要投资她熟悉的行业。这是对的,她在汤米股票不到8美元1股时买进,不到半年就翻了一番,最高涨到18美元多。后来,因为公司卷入官司又跌到10美元左右。我认为是否赚钱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她从股市学到了更多的市场、财务、科技、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少儿理财教育对国内大部分人来说无疑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然而,只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将这项工作做好并不困难。
在具体实践中,国内家长可以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更符合国情的方式方法,制定一套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争取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在这当中,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应当加以注意和遵循的,比如注重实际操作,避免空洞说教。因地制宜取材,结合环境进行教育。在少儿理财教育中,自始至终都不宜给孩子灌输枯燥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家长们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另外,有些错误做法也要尽量避免,比如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与零花钱联系在一起等等,这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最主要也是最理想的场所,因为无论从教育的内容还是实施的条件,学校所能承担的都相对有限,而家庭则能为这种教育提供所需的内容和组织具体活动。
在少儿理财教育中,家长是主要的领导和首脑,是教育的指挥者和实施者,他们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绩的大小和孩子收获的多少。这一点,家长应该特别注意,明白地了解自己所承担责任的意义和分量。
美国对人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看重,在经济和钱财上尤其如此。
美国许多家长都鼓励小孩打工赚钱,使小孩懂得如何预算、节约、消费和珍惜劳动所得,更能在工作中学会与老板同事相处,也为走上社会创造条件。但也有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小孩如果打工太多,除了影响学业外,还会使他们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对于把家务和零花钱直接挂钩更有人认为不当,因为那是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
现在中国的家长们无条件地给孩子钱花,给太多的钱,甚至在家庭难以承受的情况下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从而使不少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恶习。相比之下,美国家长和子女之间有着“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前不久听到一位开中餐馆的母亲与她上中学儿子的故事。有一天,餐馆叫儿子来做帮手,儿子坚持要先谈好价钱才来,因为他已经“白做工”好几次了。母亲说那就给他一小时5美元吧。儿子认真地教育母亲说:“妈!你这是在犯法,因为美国最低时薪是每小时5.25美元。”
老美每周给孩子固定零花钱,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必须做“工作”,如做家务、整理花园草坪、送报纸等来换取零花钱。这种做法使孩子懂得,从根本上讲,钱要靠自己挣,钱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左右独立自主意识便开始萌芽,产生“我自己来”、“我会做”、“我能做”的自我意识与表现欲望。到7、8岁时儿童会具有初步的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十二、三岁时这种能力得到增强并可达到指导自己进入独立决策和行动的程度。
所以,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少儿的金钱教育,一般都是从孩子三岁左右时开始进行,并认为这种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对少儿来讲都是自然、适时和科学的,因而,它必然也会像其他教育一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丰富养料。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少儿理财教育中,美国人的成就非常突出,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经验。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清晰地依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体现出生动取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鲜明特点。他们对孩子的具体目标要求是: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他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
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
9岁时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时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2岁以后至高中毕业阶段,则鼓励孩子去做一些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打工或商务的赚钱实验,从而为以后的社会人生作好充分准备。
从这种因势利导、切合实际的理财教育中,美国人获益匪浅。他们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经济意识,在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也很强,这为美国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5.我常对海雯讲:“只有你成为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你对这个社会有所作为,你才不会被别人看不起。”
前面提到我在《新世界时报》刊出的文章牵涉到种族问题,这在美国是很敏感的,我于是又给报社去了信,阐明我的观点。
2004年11月19日,《新世界时报》把我的信公开发表了,并加上《怎样跳出成见的框框》的标题。我摘要报上文章,借着谈论种族问题,也讲讲我是如何锻炼海雯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