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使爱巴黎
6502700000016

第16章 Maurice Utrillo 郁特里罗

蒙马特之子

差点,遗漏了这个蒙马特的灵魂人物——他一生画尽了蒙马特,以画蒙马特为生并且出名,他就是法国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死后,他葬在蒙马特的圣文森特墓园(Cimetière saint vincent)里,至今依然守候着他热爱的蒙马特。墓是和他太太的合葬墓,写着:

“莫里斯·郁特里罗(Maurice Utrillo)

露西·郁特里罗(Lucie Utrillo)”

墓的旁边是一个拿着画板的古典人物雕塑,一直陪伴着他们。

我是到了巴黎,到了蒙马特才认识郁特里罗,还曾在蒙马特拍下一张与他其中一幅作品一模一样的街道。老巴黎几百年不变,蒙马特也是,郁特里罗笔下的蒙马特已经过去将近100年,但景物依旧、风光依旧,有关这位蒙马特之子的传奇故事,也依然流传。

他是一个私生子——真是数不清这本书有多少私生子——这也体现了法国人爱的开放性,年轻美貌的母亲苏珊娜·瓦拉东(Suzanne Valadon,1865~1938)是蒙马特一个传奇女子,她也是一个私生女,年纪轻轻就自己跑到巴黎来闯江湖,做过裁缝、马戏团艺人,后来在蒙马特成了著名的模特,出现在众多画家的笔下,包括大画家爱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图卢兹·劳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1864~1901)等,雷诺阿的名作《城市之舞》里那位与一位绅士翩然起舞的女子就是她。在给画家们当模特的同时,放荡不羁的她也是众人的情人。后来,在德加和劳特累克的鼓励和帮助下,自己也成了一名画家。再后来,嫁给了郁特里罗的朋友,这个人比她小20岁,比郁特里罗小3岁……这些经历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眼熟,是了,跟蒙巴纳斯的吉吉特别相似,所以我觉得,苏珊娜就是“蒙马特的吉吉”,年代比吉吉还要更早一些。

1883年,18岁的苏珊娜生下郁特里罗,但根本搞不清孩子的父亲是谁。后来,苏珊娜的情人之一,一个姓郁特里罗的西班牙人出于同情,将孩子认下,给了他这个姓氏,才使他有了合法身份。但苏珊娜那会儿正忙于恋爱和学画,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孩子,所以他是被外婆带大的。面对调皮任性的小郁特里罗,外婆常常束手无措,后来发现了一个能让他安静下来的办法:在他喝的汤或水里加点葡萄酒。喝过这样的汤水之后,郁特里罗自然就安静了,那会他才五六岁啊,就已经和酒为伴了。年纪越大喝得越多,才十几岁,就几乎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了,17岁还曾因为酒精中毒,差点死掉。

后来一个心理医生建议苏珊娜给他找点事情做,才能让他离酒远点。于是,苏珊娜像多年前德加对她所做的那样,鼓励儿子学画。一开始,把他一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很多明信片,告诉他,不画完,就不开门。噢,这实在是太奇特的学画方式了,但没想到,这一招居然奏效了,富有绘画天才的郁特里罗居然无师自通,真的达到母亲的要求,并且是出色地完成作业。那一年他就画了150余幅画,而且张张都是画他从未远离过的蒙马特!

这种封闭的绘画方式对他影响至深,他讨厌外出画画,有人在旁边看着,他就难以忍受,这也是他自闭孤僻的性格使然吧。据说偶尔在外作画时,他都要背靠墙根,紧紧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画,任何人的眼光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侵犯。所以,他的很多画,都是来自脑中记忆、来自明信片或照片。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成名,他的画越来越好,卖出的价钱也越来越高,在拍卖会上价位直线飙升,整个蒙马特到处充斥着临摹他的蒙马特的画作,他成了当时巴黎画派中最著名的风景画家。

而他的最爱,仅仅是蒙马特,他画这里的街道、房屋、墙壁、树木、教堂、风车……因为情感没有出处,他就把所有爱给了蒙马特,不停歇地画蒙马特,甚至一条街道从多个角度画多遍。几乎,整个蒙马特的角角落落都曾出现在他的画中——今天在蒙马特,随便就能买到印着他画作的明信片,而漫步在蒙马特,不时就能发现他笔下的景象,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但他的蒙马特是一个冷冷清清的蒙马特,他喜欢用白色和褐色作画,显出一种灰白惨淡的色调——这个时期被称为“白色时期”,画里透出深深的孤独和悲凉,还迷茫着一股清淡的诗意在其中。这其实正是他内心的写照,从小的经历使他无法拥有一颗灿烂的心。

但就像他的母亲一生都离不开恋爱,他也离不开酒,绘画只是让他的生活有了另一种色彩,但酒依然必不可少。有一次,他把家里所有的酒喝光之后,冲进母亲的卧室,把苏珊娜的五瓶香水都喝了!被苏珊娜怒斥之后,他只好躲藏在蒙马特的小街小巷里独醉——这时,蒙马特的酒吧都已经拒绝他入内了。第二天,苏珊娜收到他前一天寄出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只写着:“没醉!”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在他还没成名之前、身无分文的时候,他就以一幅画换一杯酒,或者是主动送画给别人,以求几个法郎——与莫迪里阿尼的做法如出一辙,这两人当时也是朋友,总是一起买醉。

蒙巴纳斯的吉吉最火的时候,也曾来到郁特里罗的画室,郁特里罗同意给她画一幅肖像。在长达三小时,吉吉按照他的要求,摆出姿势坐在那儿,郁特里罗盯着她,无比认真地画来画去。画完之后,他满意地离开画室,吉吉走到画前一看,先是惊呆,然后爆发出一阵狂笑。画中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她的身体,而是一间小小的乡间农舍!

哈,真是一个太可爱的怪人!

而这个怪人的童年时代没有母爱,长大后却是依赖母亲生存,苏珊娜用随后的几十年来弥补自己当年对他的忽视,她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一直和母亲,还有年轻的继父生活在一起,加上年迈的外婆,四个人组成一个古怪的家庭。他对母亲敬爱不已,最初的画作总是署上全名,缀以母亲的姓,也就是“莫里斯·郁特里罗—瓦拉东”,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直到他52岁的时候,70岁的苏珊娜眼看自己时日已经不多,担心她走后没人照顾这个老儿子,所以,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这简直太像中国父母而不是法国父母的做法了。对方是比郁特里罗大了5岁的露西,一个有钱的寡妇。他一开始实在无法接受一个有如他画作中的老母鸡一样的女人,为此足足踌躇了两年,婚事也差点黄了。但最后,苏珊娜还是把他送上红地毯,据说,离开家去结婚的时候,郁特里罗竟然哭了,就像一个青涩的少女出嫁一样。之后,露西接管了他,给这个老孩子百般呵护和照顾,使郁特里罗有一个安详稳定的晚年,直到他死去。

婚后他们离开蒙马特,生活在巴黎近郊,露西的豪宅里。因为身体不好,郁特里罗很少出门,又回到了最初学画的状态——靠明信片、照片和记忆作画,画里依然是蒙马特,是巴黎。他说:“在那里,有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那里”,不用说,指的就是生于斯葬于斯的蒙马特。所不同的是,后期这些画作的风格从“白色时期”转变为“彩色时期”,确实,生活在他身上,是越走越安稳,越走越多彩。

1955年11月,72岁的他在大西洋边的一处戒酒疗养院里逝去——一个终生的酒鬼能活这么长,也真是顽强啊。虽然,没有死在他最热爱的蒙马特,但最终还是葬在蒙马特,葬在狡兔之家咖啡馆对面的墓园里。在这里,他依然可以看着他年轻时流连的咖啡馆、他迷恋的街巷,继续呼吸着蒙马特自由的空气……

也许,从艺术的角度上看,郁特里罗并不是一个成就非常突出的画家,但却是一个非常执著,并且独特的画家。他留给我们的关于蒙马特的记忆,对蒙马特的历史来说,对热爱蒙马特的人们来说,都是一道永远的风景。蒙马特成就了他,也因他而更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