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业修养
6501000000006

第6章 科学发展观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看资料”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全面的发展观;

3.协调的发展观;

4.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名言录”

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

2.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名言录”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

5.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6.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名言录”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

“看资料”

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对国家形成的压力;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

4.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

5.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6.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看资料”

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

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个坐标,横坐标是人均GDP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均财富的不断增长,纵坐标是环境受到的破坏或者生态受到的退化的影响。把一个U字倒过来摆在这个坐标上,就可以看出它以顶点为界分为两部分,它的左方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干扰和破坏。纵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一例外都符合这个曲线,中国也不例外。人们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并不感到对生态环境有太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是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也随之加剧。一直爬过这个高山,达到倒U型的顶点,也就是它的临界点的时候才会有所改变。据世界银行计算,美国是在人均11000美元、日本是在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绕过了“倒U型”曲线的顶点,进入了“倒U型”曲线的右侧,也就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好的时期。我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根据大量的计算、统计和调查,我国现在整体状况还处在倒U型曲线左侧的中部,因此我们还有非常艰难的坡要爬。那我们是否也要到人均11000美元,或者到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才开始转过来呢?应当说是不必要的,根据学者们的计算,中国的整体在4000~4500美元的时候可以翻越这个高山顶点。

(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发展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政治参与、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需要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2.协调发展

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能够相对平衡,相互协调。不同的区域、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的速度、程度和水平上有差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搞好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高度关注并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避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3.可持续发展

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名言录”

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毛泽东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

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胡锦涛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

一要总览全局,统筹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努力提高观察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

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把经济社会发展看做动态过程,深刻认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努力实现均衡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不强求一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防止顾此失彼。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重要利益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善于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得到兼顾。

“看资料”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六)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实施科学发展观应把握七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

要保持“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既不是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不是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而是一种健康的、理性的、自控的增长方式。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就是使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处于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的状态。新增财富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不断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零增长”。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国民经济战略目标中去实施。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地球的资源基础在一定的阶段内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和维持地球资源、深度发现地球资源、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就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6.切实关注科技进步与发展瓶颈的矛盾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7.认真调控好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反对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七)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应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全,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随意提出搞所谓“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3.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另外,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看资料”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做练习”

1.“走自己的路”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简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基础上回答了哪两个重大问题?

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