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人生的五大追求
6496600000021

第21章 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

与人说话,先要明白对方的个性,他喜欢婉转,应该说流利的话;他喜欢率直,应该说激切的话;他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他喜谈琐事,就说贴近的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1.与老年人谈话要谦虚

我们常听到长辈教育后辈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是很有道理的,有些老年人虽然接受的知识比你少,可是无论怎样,他的经验比你丰富得多。因此在你与他谈话时,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

其实,与老年人谈话,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很喜欢谈话。他们说话常滔滔不绝,你要打断他,就会显出粗鲁无礼的样子。因此,有时与他们谈话很费时间,可是,只要你用心听,他们的话是极有裨益的。

2.与年幼者谈话要保持深沉的态度

比你年幼的人,有些思想太超前,有些则知识不及你。在前一种情形下,你和他们谈话是毫不觉得困难的。你只需保持深沉的慎重的态度就行,不要降低你自己的身份。假如你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再要把他拉回来,就很困难了。还要注意不要给他们机会直呼你名,那是很不好的。

不要同他们辩论,也不要坚持你的权利。你只要让他们都知道,你是希望他们对你有适当的尊敬的。你要知道,人们总是因你自己看重自己才尊重你,尤其是那些年幼于你的人们。

3.与地位高于你的人谈话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你在与较体地位优越的人谈话时,须维持你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应该做一个“应声虫”。若你只说“是”,那么你的话就可能会使别人不悦。

与地位高者谈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表现出尊敬;

(2)对方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听;

(3)不要随意插话,除非他希望你讲话;

(4)回答问题要简练适当,尽量不讲题外话;

(5)说话自然,不要显得紧张。

当你在尊敬你的上司时,你也要显出你自己也是尊重自己的。

4.与地位低于你的人谈话要庄重

在与一个地位卑于己者谈话时,你应使他觉得你正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而且你必须请他说话,必须显得很和蔼可亲。

与地位卑于你者谈话时应注意要庄重、有礼、和蔼,避免一种统治者的态度;赞美他一切完美的工作;讲话不得太多;不要太显亲密;不要以你自己优越的地位来阻止他。

5.与女性谈话要以对方为中心

因此,当你与女性谈话时,话题要以对方为中心,采取一种可使对方感情增加的谈话的口气、态度和方式,那么,你与她之间的对谈,就能很顺利而愉悦地进行下去。女人们喜欢谈她自己、她的家庭以及她的癣好,更喜欢发表她的意见,又喜欢告诉人家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所以她需要一个好的倾听者。假使你想用谈话来吸引女人的话,那么你就不要有轻视她的态度。待她们至少要像对待一个与你有同等智力的人样。不要以为她们知道的比你少,或她们的意见毫无价值。这样,就能迎合她们自重的天性,而使她们觉得与你谈话十分快乐。

和女人谈话时,你得先开个头,然后她就会接下去。询问天气;询问她的一个亲戚的健康;询问书籍、金鱼、花草或其他种种事物。总之,是她们所感兴趣的。

使你们之间的谈话能继续不辍,是你对你的能力的一种确信。你有你的思想和观念,不要沉默寡言,但也不要过分深入,不要使内容越拉越远使人讨厌,应时常记住你的谈话是在取悦对方。

因人而异谈话方式不仅表现了你的素质修养,更能让对方在与你的谈话中得到尊重与信任。现代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人都愿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是不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们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那么,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

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要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你给张三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刚直倔强的人,他给张三提意见,可能单刀直人,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人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人提意见时的方式不同以外,还看到他和你也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朋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了解别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相互间就会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就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他就会没有朋友。在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更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虑问题时可能比较周全,特别在做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就很恰当。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麻利。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应该提倡宽容。当然,我们说待人要宽容,不是不讲原则。应该尊重别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别人生活中的一些技微末节,要能容得下。这样,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说的待人有别,是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自己的脾气改不了。的确,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断发展,也会有所变化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本来很脆弱,但是,后来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或意外打击以后,生活把他磨练得坚强起来了。如果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我们是能够培养和锤炼出良好性格的。

如何安慰别人

人生莫测,不如意、不如人的事是很多的。因此,我们时常得到别人的安慰,反过来,安慰别人也是我们的义务。可是,应该怎样去安慰别人呢?

一个朋友生病了,你到医院或到他家里去看他,你也许会说:“安心地休养一些时候吧,不久一定会康复的。”人们也都这么说,你大概以为这是最妥帖的安慰了吧?但从实际效果看来,这两句话不过是一种善意的祝愿,却不能算是安慰。“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除了医生,病人不会从任何人口里听到这话而感到宽心。

我认识一位长者,为人忠厚,处世宽容,堪称是集仁、义、体、智、信与温、良、恭、俭、让于一身,不久前却不幸自杀身亡。因为死于非命,家属总疑虑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因素造成的,所以愈是悔恨不已,愈是悲痛欲绝。在这种场合,死因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不少亲友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一进门便追问:“老人怎么了?他为什么走这条路?”问者无意,听者有心,每来一批人,全家人就痛哭一场,一连几天,老伴和三个女儿哭得死去活来。

为什么面对千般万状的不幸、千差万别的痛苦以及千姿百态的性格,人们却往往使用千篇一律的安慰话呢?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我们过于沿袭“应该怎样安慰”的经验,却忽视了“不应该怎样安慰”的教训,所以,那些现成的近似于假、大、空的安慰话便“规范”下来了。应该怎样安慰?能不能变换一个角度呢?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不提之慰

安慰一个死者的家属,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提及死者,让他暂时忘记那些无可挽回的不幸。何必为表示你的惋惜而重又撩起别人的悲哀呢!有人对死者家属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80%的人感到一些充斥同情的话却不能提供帮助。减轻他们痛苦的比较好的方法,便是真诚地洗耳恭听以及问问对方今后生活怎么办。

看望病人也应以不提或少提病情为好。如果你的朋友虽然不能走路,但却有谈话的精力,那么你去探望病者不一定要直接地说安慰话。因为那些安慰话也许他已听得太厌烦了。病榻的生活是最无聊最枯燥的,给他说外面的有趣的新闻,一些幽默的生活描述,让他从你的探视中得到一点愉快,这也许就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也许会将你的话一再喜悦地回味。

永远不要紧张地去直接问病人关于他详细的病状和调治方法,他也许已经对别人说过一百遍了,为什么你还要麻烦他呢。关于这些事情-,你还是问他的家人为好,不要以为直接问病人是表示关心,其实这是骚扰罢了。

2.不悲之慰

面对挫折,不同人的心理是不同的。不如意的人与如意的人相比,会产生“比上不足”的各种复杂的感觉,这时就会灰心、泄气。而伴随这种心理而来的,是人人都会寻找安慰自己的理由。于是,当他环顾四周时,发现有人比自己更加不如意时,便会产生“比下有余”的自得感,就能有效地排解人们的嫉妒、绝望等消极情绪,而代之以“知足”乃至振奋的情绪。

引发“比下有余”的情感方法,对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是急救的良方。两干多年前,吴国灭了越国,越王勾践面对亡国惨象绝望、痛不欲生,想要自尽。这时,范蠡劝他说“大王,国虽亡了,但你有吴国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忠心于你的人民;你有吴国所没有的力量,这就是雪心复国之志!”正是范蠡这种对比的方法,使勾践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一步步振奋起来,最后终于灭吴,洗雪了亡国之心。

当你的朋友失意之时,你不妨采用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说说还有比你的朋友更失意的人,来冲淡他的失意感。当然,知足决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让失意者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图东山再起。

3.不悯之慰

当人蒙受不幸时,他的地位往往最软弱,而心灵往往最敏感,特别是那些平时自尊心很强的人,需要别人给他安慰,却害怕别人给他怜悯。

例如,对病人,假如你一定要说几句安慰的话,那么第一不要装成你怜悯他的样子,没几个人受得起别人的怜悯的。因为你越怜悯他,越使他觉得自己的病是一种痛苦。所以我们要用相反的方法。记得我有一次生了小小的毛病,卧在床上不能起来,一个朋友一见我就说了这样的话:“你多么幸运啊!但愿我也生一点小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几天。”听了这话,我想起每天繁忙的工作,不觉为自己生病能暂时摆脱一切而私自庆幸起来。

4.不激之慰

安慰别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火上浇油,把人家刚平息的情绪又激发起来。一个人失恋了,伤心不已,希望能自拔,安慰者合适的做法是应该帮助人家分析分析对方的缺点,让失恋者内心产生一些平衡。但有的安慰者却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故作高深地来一句:“我早就看出他(她)不是好东西。”他(她)这是存心骗你,当初说爱你的那些话都是假的。你不知道他(她)是在利用你啊?使失恋者伤心之余,又多了一份窝囊和寒心。

一个人被上级批评了,正确的安慰是对他表示同情与惋惜。可有的安慰者却不分是非曲直,推波助流,如“经理一定是出于打击报复才批评你的”、“一定是你办公室里某人把你卖了”。如果这些话是为了迎合被安慰者的情绪说的,还算情有可原,如果是故意这样,就只能说明是心术不正了。简单化的安慰于事无补,也肯定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5.不劝之慰

在日常生活里,需要安慰别人的机会很多。一个女孩子受不了苦恼的折磨哭起来了,你不要立即过去劝她不要哭,这是不能解除她的痛苦的。让她好好地哭一会儿,使她的感情得到宣泄的出路以后,你的几句勉励就胜过几百句劝她不要哭的话了。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是给人安慰。“这算得了什么呢?”“何必为此而苦恼呢?”如果你仅仅谈这两句话,而不能解释这为什么算不了什么,那么你还是不说为佳。因为他心理可能会说:“你懂得什么?你只会说风凉话,难道我是为了不值得的事情自寻烦恼吗?”

所以,安慰的首要条件是同情。“我明白你的痛苦,不过在人生的旅程中,偶然的苦恼是难免的,我们希望四季皆春,今天虽然下雨,明天阳光依然会照临大地。”这样的话不是更为得体吗?

但是最佳的安慰方法,还是在安慰中给以鼓励。一位作家住房太小,三代四口人同居一室,屋里只能摆一张小书桌。一次他跟朋友诉苦,说他干了几十年的笔墨生涯,至今家里却放不下一张宽大的书桌。这位朋友听了,却安静地说了句比简单的同情更为深挚的话,他说:“世界上伟大的杰作都是从小书桌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