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40

第40章 推荐书简介(9)

二百二十卷,编年体史书。主要作者毕沅(公元一七三○年~一七九七年),字纕蘅,自号灵岩山人,清代史学家。记事上承《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公元一三六八年),计四百零八年。所记史实,有记事而无论断。如有歧异,则附考异,辨其真伪。宋纪部分记事以辽、金、夏与宋并重,对辽、金和宋末史事增补甚多,是通贯宋元基本历史较好的史书。

《宋史纪事本末》

二十六卷,一百零九目。纪事本末体宋代史。主作者陈邦瞻(?~公元一六二三年),字德远,高安人,明代史学家。本书遵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并接继其记事时间,记载了从宋太祖建国到文天祥、谢枋得被害,包括宋辽金和元初诸朝的重要史实。作者以其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把大量错杂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而用较少的篇幅、流畅的文字,条理清楚地记述宋朝历史的大概轮廓,以及宋代各国兴衰治乱的种种事迹。此书涉及的问题较广泛,除政治事件外,对于诸如少数民族活动、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学术思想以及农民起义都有专章记裁,保存了重要史料。开创了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述典章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内容的先河。

《元史纪事本末》

二十七卷,纪事本末体元代史,作者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对元朝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科举、律令等各种制度,者有记述。但由于取材于《元史》和商辂等的《通鉴纲目续编》,及薛应旗的《宋元通鉴》,史料不是第一手,所以价值不高,且在史实考证和?述方面,也有不妥之处。但其有着取材精炼、?事简明,轮廓清晰,条理公明等优点,是学元史入门的一部重要史籍。

《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明代史。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主作者张廷玉(公元一六七二年~一七五五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学者,官至军机大臣。《明史》卷帙浩繁、取材丰富、体例严谨、内容充实、文字精练、便于阅览,是研究明代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史籍。但由于清初修史文人对南明抗清史实和满族入关前的建州女真事实皆须有所回避,故有所缺漏,且对农民起义之事过度压抑。

《明史纪事本末》

八十卷,纪事本末明代史。作者谷应泰(公元一六二○年~一六九○年),字赓虞,别号霖苍,直隶丰润人,清初学者。此书记述从一三五二年至一六四四年间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其中对明朝重要的史事有较详尽的概述,此外对农民起义、阉党专权、倭寇侵略东南沿海等也做了专篇记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在反映历史事件方面欠缺全面性,竟连郑和下西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都未提及。

《廿二史札记》

三十六卷,历史考据名著。作者赵翼(公元一七二七年~一八一四年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此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作、体例,及其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证论。其所考实际上包括了二十四史,但因《旧唐书》、《旧五代史》未纳入,故称廿二史。书中先述著作沿革,评价得失;然后提出问题,考核史事,加以比较并提出己见。还贯穿详近略远的原则,故对元、明二史考订最详,为历史研究提供许多方便。

《圣武记》

十四卷,是第一部专门探索清盛衰的史书。作者魏源(公元一七九四年~一八五七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此书是作者在林则徐被诬革职后,因痛恨庸臣误国、英国肆虐而作。以纪事本末体,将清代大事总结为三十四个事件,按事立篇。主要记述清王朝自开国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各项军事制度,颂扬盛世武功,目的在激励道光帝“延天下之人才”、“饬天下之人心”、发愤图强、振兴武备。他认为,若能“以彼之大,御彼之长;官无不材,境无废令”,则“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悔”。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作者马端临(约公元一二五四年~一三二三年),字贵与,号竹洲,宋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全书以《通典》为蓝本,是继《通典》及《通志》二十略以后又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本书记事起自上古,下迄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以宋代制度最为详细。全书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内容包括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在分门上,把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方面放在首位,然后才政治、文化,由此可见其独特的学术见地。总之,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三通”之最。

《续文献通考》

二百五十卷,制度史著作。编作者张廷玉。记事接《文献通考》,上起南宋宁宗嘉定之末,终于明崇祯末年,内容包括南宋后期和辽、金、元、明五朝典制沿革的事述议论。其分目大致与《通考》相同,而取材多根据王圻《续文献通考》加以改编。对诸事的考证,均先引正史,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本书是了解自宋至明各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清朝文献通考》

三百卷,清代制度史著作。嵇璜、刘墉等为总裁,后经纪昀等校订。此书记事起自清开国,终于干隆五十年,共分二十六考。所列子目,都据清制增入,如田赋考的八旗田制、户口考的八旗壮丁、学校考的八旗官学等等。凡清制无者,即去其目,如选举考的童子科、兵考的车站等等。此书取材自档案、国史、实录、官修诸书、私人文集等,总括清朝前、中期之主要行典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参考价值极高。

《鲒埼亭集》

九十八卷,别集名,作者全祖望(公元一七○五年~一七五五年),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浙江县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内容有关明清史事、掌故、人物者,占全书一半之多,亦有论学书札及杂文等。其书内编碑铭、传状,外编碑铭传状,题跋等,多关南明史事。所载钱忠介、张煌言等明末抗清节义之士碑表,足以补史传之缺。另外,对清初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之行事,也详加稽访,作碑、表、传、志等彰扬之。此书汇集明、清之际重要史料,而考论此间三百余年的学术流别,颇值得一读。

《国朝先正事略》

六十卷,清代人物传记集。作者李元度(公元一八二一年~一八八七年),字次青,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清代史学家。此书共收清开国至咸丰朝的代表人物一千零八人(正传五百,附见者六百零八),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考义七门。立传限于“先正”,如琦善、奕经之流则贬弃不传。书中收集的原始资料,颇有参考价值。

《书林清话》

十卷。作者叶德辉(公元一八六四年~一九二七年),字奂彬,号郋园,湖南湘潭人,清末民初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此书以笔记体裁介绍书籍版本学的各项专门知识,包括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称、历代刻书款式、装订种类、工料比较、印刷程序及鉴别和保存方法。并记述雕版始于唐盛于五代、活字始于北宋等具体史实,而对宋代以来的著名刻本和刻本钞书、藏书的掌故亦有提及。

《史通》

二十卷四十九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作者刘知几(公元六六一年~七二一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内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作方法;外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书中主张编作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其用归纳法分古史为六家,统归纪传体、编年体。另主张史学应脱离文学,记载应因时因事变革,贵今轻古,详近略远,认为史家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史书应用当时言语,不能摹拟古文,反对用浮词滥调。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八卷,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为史学及目录校雠学理论专着。作者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四年~一八○一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此书是一部史学力作,可与刘知几《史通》齐名。书中阐发了王守仁、李贽提倡的“六经皆史”的思想,主张史学应经世致用,既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索。分史书为著述和记述两类,记述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应自成一家之言。提倡编着通史,并论其短长,在刘知几的“三长”论基础上,更倡“史德”之说。其突出方志的史学性质,创立了系统的修志理论和义例。《校雠通义》卷一明目录学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竞源流”的论断。卷二从考证“汉书.艺文志”到郑樵、焦竑之误。卷三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另于目录编制创“互着别裁”二法,主张分类应注重图书内容,着录要写类余和提要,实集我国古代校雠学之大成,为目录学史之要籍。

《读通鉴论》

三十卷,八百一十篇,史论名著,作者王夫之。《读通鉴论》是以《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背景,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问题进行论述,反映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历史观。其方法是将《通鉴》所列帝王世系,以卷为单位再分若干篇,进行分析和评论。书中反对“天命论”,驳斥“君权神授”说,肯定“公天下”的思想。又提出“理在势中”、“势相激而理随之易”的观点,肯定了历史的进化,认为凡符合历史趋势的事是阻止不了的。末附《序论》四篇,阐明著书宗旨。此书与《史通》、《文史通义》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评论对象是历史事实。

《考信录》

三十六卷。古史辨疑名著。作者崔述(公元一七四○年~一八一六年),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作者专于治经,因发现有异,遂从怀疑而辨证、考信,名为治经实则理渍中国之古史。其标准是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尽信。故书中考古,都以儒家经典为主,传注中与经合者则着之;不合者则辨之,而异端之说则进行删削。此书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特别是著名的“古史辨”运动,很有影响。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十卷。佛教史传。作者慧立,俗姓刘,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天水(甘肃秦州西南)人,唐代僧人。书中记述唐代名僧玄奘大师,前五卷述说玄奘的出世、姓氏、生平、以及凉州经玉门西行赴天竺求得真经之事迹作,后五卷则详细描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西域各国的历史,民俗风情等,可作为《大唐西域记》的补充。

《水经注》

四十卷,古代地理名著,作者郦道元(公元四六六或四七二年~五二七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书中记载大小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所注以水道河流为主线,对其源头、流向、河道变迁、名称改易等一一追求本源。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详尽,黄淮流域也较明晰。并因水及地、因地及事,记述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状貌、风土人情,内容极其丰富。本书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完整而有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其语言精妙,文笔绚烂,亦富含文学价值。

《读史方舆纪要》

一百三十卷,清代地理名著。作者顾祖禹(公元一六三一年~一六九二年),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此书内容包括历代州域形势、明代南北直隶和十三省地理、川渎史录及各地星宿分野等四大部分。后附《舆图要览》则用图表说明自京师到各省、边疆漕运以及海洋等方面的情况。此书是作者参考二十一史及一百多种地方志,积三十年心血,十易其稿而成。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汇录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地理资料。其写作脉络,是以清初行政区分区,叙述和考辨省、府、州、县疆域、道里、沿革、山川、关隘、古迹等,尤其注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故本书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及军事史的一部必读参考书。

《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与龚自珍齐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海国图志》是一部记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宗教文化等史地著作。《海国图志》凡一百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自撰部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抗敌策略,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二是资料汇编部分,为全书主要内容,汇编了外国的史地资料,并介绍各种军事技艺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详细、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对认识近代世界的有很大帮助。

历史与地理之笔记类

《容斋随笔》

七十四卷,笔记名,考订掌故名著。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作者洪迈(公元一一二三年~一二○二年),字景卢,别号野处、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文学家。此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较丰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其中对宋以前典章制度,尤其是职官制度,多有考订。在文学方面,有关于唐宋文人事迹的记述,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史料。

《困学纪闻》

二十卷,笔记名,包括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二卷、杂识一卷。作者王应麟(公元一二二三年~一二九六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宋庆元府(浙江鄞县)人,南宋著名学者。此书是作者札记考证之文的汇集,书中有关于河渠、田制、漕运方面的叙述,颇具史料价值。此书学问自深,意声自平,兼收并取,无门户之见,考证切实,具有本源。

《少室山房笔丛》

四十八卷,笔记名。考论辨证名著。作者胡应麟(公元一五五一年~一六○二年),字符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明代文学家。此书分十二种:《经籍会通》四卷,考证古籍的存亡聚散;《史书占毕》六卷,专论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源流;《四部正讹》三卷,辨订伪书之作;《三坟补遗》二卷,以补《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之阙;《二酉缀遗》三卷,皆采摭小说家言;《华阳博义》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记之事;《庄岳委谭》二卷,皆正俗之际会;《玉壶遐览》四卷与《双树幻钞》三卷,谈论道教、佛教;续集《丹铅新录》八卷与《艺林学山》八卷,专驳杨慎《丹铅余录》、《艺林伐山》等书之说。此书内容以考据为主,征引典籍丰富,特别是对伪书的辨别、小说戏曲的评论和考证,尤为后人所推崇。

《十驾斋养新录》

笔记名,二十三卷,考据随笔。作者钱大昕(公元一七二八年~一八○四年),字晓征,一字及之,又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称潜揅老人,江苏嘉定(上海)人,清代著名史学家、音韵学家和金石学家。此书是钱大昕的读书随笔札记集,在结构上不分门目。内容包括经学、小学、史不、官制、地理、姓氏、典籍、金石、词章、术数、儒术等。体例略同《日知录》,作者精于经义、兼通数理、金石,故论证多缜密精深。

《东塾读书记》

十五卷,笔记名,考论心得。作者陈澧(公元一八一○年~一八八二年),字养甫,号东塾,人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此书是作者平时治学研读所得的汇集,共分考经、论语、孟子、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小学、诸子、郑学、三国、朱子、十五门类。其论经宗汉儒又兼及宋儒之说,意在糅合二者,而不为门户所限。书中以论音韵之学较为精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