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34

第34章 推荐书简介(3)

六十二卷,作者黄宗羲,见“明夷待访录”条介绍。此书采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叙述明代学者二百余人。共立学案十九,分三个时期、四个部分来分析各派。初期以吴与弼(崇仁)、薛瑄(河东)、陈献章(白沙)为主;中期以王守仁(姚江)为主;末期以顾宪成(东林)刘宗周(蕺山)为主。其中尤推崇姚江学派的大师王守仁,并以他为明代学术之“大宗”。而其资料篇幅上,则更详细记述作者的老师刘宗周《蕺山学案》。此外,在中期与末期之间,另立《诸儒学案》,以收各学派以外的不著名学者。在学派之前,各有小序和各学者的小传,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录选辑。本书是研究或了解明代学术思想史必读书籍。

《宋元学案》

一百卷,作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是沿用《明儒学案》书例之作,将宋元两代学术思想按不同派别加以系统总结,共立学案九十一个,其中《象山学案》最为精善。此书在编纂体例上比《明儒学案》为佳,如:不定一尊,对各家各派不持偏见;一视同仁,每一学案前先立一表,述其师友弟子以及学派渊源及传授,并均立小传。另有附录,载其遗闻轶事,特别是当时和后人的评论,以供读者自行判断。

《朱子年谱》

四卷,作者王懋竑(公元一六六八年~一七四一年),字予中,号白田,江苏宝应人,清代学者。此书是作者历时二十余年、改稿四次而成。王懋竑精于考订,因有感朱熹作年谱者虽多,但多略而失当,所以参照李默等诸本,并据朱子之集、语类和著述纂辑等书,细心考订,融会贯通,才成此新谱。此书详于学问而略于政事,对朱熹著述一一叙其年月,是研究朱熹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汉学师承记》

八卷。作者江藩(公元一七六一年~一八三一年)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代学者。此书用纪传体例记述清嘉庆前以考据著名之汉学学者的生平、学说、著述,师承等情况。其特点是重吴派轻皖派,所以吴派前,皖派后。全书取材丰富,资料详实,在一些传文中,还载录了自己的见闻和评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宋学渊源记》

三卷。分北学、南学、附记,作者江藩。其将经学分为汉学、宋学二派,目的在于扬汉抑宋。书中认为宋学学者中,南北学者各有特点,北方学者“质直好义,身体力行”,是“笃信志道之士”,南方学者则“习尚浮夸,好腾口说”,甚至“流于释老”。此书对研究清代前期学术思想史有一定价值。

《经学历史》

十卷,作者皮锡瑞(公元一八五○年~一九○八年),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代经学家。因题所居曰“师伏堂”,世称“师伏先生”。此书是作者晚年讲学的经学课本,也是一本着名的经学入门书。全书共分十个部分,将经学的发展史分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复盛等十个时代,分别加以分析介绍,可供初学者了解两千年经学的演变情况。

《尚书引义》

作者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后人尊称船山先生,明末清著名思想家。作者历经艰苦努力,于康熙元年撰成《尚书引义》这部评史论证的光辉著作。他通过引申和发挥《尚书》的观点,抨击明代政治,批判程朱理学,而用朴素的唯物观阐明知和行的关系。同时对人性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人性是后天养成的,是可以改变的。

《国故论衡》

作者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是清代最后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参加康有为等人倡导的维新变法。《国故论衡》是章炳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将“真知”当作世界的本源,亦即原子是世界的本源。由提倡进化论到后来否定进化论,思想驳杂,传统的儒学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在这部书中均被反映出来。同时,该书也体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

《经学能论》

五卷,又名《五经通论》,作者皮锡瑞。此书亦是作者讲学的经学课本,是其治经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春秋通论》,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认为五经大部分虽是古代已有的篇籍,但经孔子整理后,使其包含了特有的“微言大义”始成为经。其对五经的作着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注疏之得失,以及学者涌学研究的问经问题等,作了扼要的阐述。

《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经书。慧能口述,弟子法海笔录。慧能(公元六三八年~七一三年),俗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西南),为唐代高僧,佛家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的第六祖。此书是佛教中土著述中惟一称经之作,共分十品:行由、般若、颖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其说源于大乘诸经,倡导“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朴素禅学。在世界观上,主张如缘起说;在解说论上,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在宗教实践上,提出“定慧等学”,其中以“顿悟”为修禅的根本方法,尤为独创。此书为禅宗的基本理论著作及重要典籍。

《金刚经》

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因用金刚比喻智能有能断烦恼之功用,故名之。他认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能学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慧”。成佛是大乘修行的全部目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般若的实际在于不着事相,故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应执着或留恋。此书思想精华反映在最后一首偈颂里,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中国禅家南宗以此书为重要经典。

《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等要典。该经主要内容在于宣说“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八佛地”的思想。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并用“四法界”的理论加以证明,以及用“海印三昧”描绘圆融无碍的最高界境——佛。书中表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从相互对立的矛盾物间可看出其统一性。

《华严原人论》

作者密宗(公元七八一年~八四一年),原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出家后常住陕西终南山草寺南圭峰,世称“圭峰大师”,唐代僧人。此书以探讨“人趣”之生起为主旨,广泛地论述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和社会贫富贵贱的原因等。其哲学思想,以气不能说明鬼神的存在为理由,反对儒道两家中的一元论,并驳斥佛教内部某些流派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浅薄性,提出一个佛教自浅至深的新五等划分法来否定法藏在《华严五教章》里的判教分等。

《法华经》

八卷,全称《妙法莲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该经因众“妙法”形容佛所教法的微妙天上,以及用“莲华”比喻佛教经典的清净洁白而得名。书中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能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其重点在弘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一(指佛乘)”,调和大小乘和各种说法。其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被尊为“经中之一”,并成为中国天台宗和日本莲宗信仰和依据的主要经典。此书想象丰富,色彩浪漫,行文通畅,词藻优美,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中论》

四卷,有二十七品,四四五偈,后秦鸠摩罗什译,为佛教大乘教里与瑜伽行派对立之中观理的奠基性著作。作者龙树(公元一五○年~二五○年)是古印度著名佛教理论家。《中论》阐述大乘佛教“缘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中观学说,并提出一系列范畴与命题,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此书为印度佛教辩证法创造高峰,是般若学说的基本理论著作,对研究佛教理论颇具参考价值。

文学与艺术类

《诗经》

三百一十一篇,除去六篇有题无辞的《笙诗》,实为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篇》,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相传周王室有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诗经》一书,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又称“国风”,有土乐之意,是和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包括周南、召南等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主要是贵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作品。“颂”则又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的歌舞乐章,共四十篇作品。其内容丰富。如反映人们对长期兵投、徭役的怨恨和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诉的《君子于役》、《何草不草》、《魏风.伐檀》、《硕鼠》等;抒发妇女的怀恋和悲怨的《周南.卷耳》、《卫风.氓》等等,一一为读者展现了广阔的古代生活画面,是今人研究古代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典籍。在形式上,运用赋、比、兴手法,以四言为主,描写生动、语言质朴优美、音节自然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楚辞》

合本十七篇。辞赋总集。主作者屈原(约前三四○年~前二七八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楚辞》是战国时代楚地的一种诗体,以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述描写楚地风土物情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屈原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使《楚辞》成为中国早期南方文学的代表,而与《诗经》相辉映,并称“风骚”。继续和发展《诗经》所创的比兴手法,以及其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并对后代汉赋的影响深远。

《乐府诗集》

一百卷,由宋朝郭茂倩编着的乐府诗总集。“乐府”指古代收集民间诗歌音乐的音乐机构。此书收录从汉代直到唐五代的历代乐府名作和先秦至唐末的一些民间歌谣。在编辑上,各类歌曲都有总序,每曲都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和歌辞的起源发展也均有考订。在编次上,古辞居前,历代仿作列于后。《乐府诗集》中的资料,用于研究古代诗歌的发展及民歌对诗歌的影响便更显得弥足珍贵。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皆成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公元五○一年~五三一年),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长子,未即位而卒,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南朝梁文学家。此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士而编。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骈丽、华藻。全书共分为三十八类,共七百五十二篇,所选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居多,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谢灵运、颜延之等人作品,而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由所分之类,可看见汉魏以来文学发展及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山之作。作者刘勰(约公元四六五年~约五三二年),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商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内容包括四部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论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总结前文的见解,探讨了三十五种文体的源流和演变,并举出每种体裁的代表作品,加以概括的评述。创作论和批评论则进一步阐明创作的方法,分析了有关创作的批评的主要问题,最后一篇《序志》,为全书作总评。此书全面分析当时有关文字理论的基本问题,探讨文章的体裁、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并评价一些作家的作品,有力地批评了当时务华弃实、脱离生活、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其主张文学必须具有社会政治内容,而文质并重,以质为主。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但书中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未能摆脱当时文风的影响。

《沧浪诗话》

一卷。作者严羽,字仪卿,丹邱、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人,南宋文学批评家。此书分五类: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提出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论诗推崇?(绢:?),主张诗的别材、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当时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强调“妙悟”和“兴趣”需靠个人心领神会,有脱离现实的倾向。

《唐诗三百首》

编者蘅塘退士,原名孙洙,清朝人。《唐诗三百首》是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唐诗集子。

它是以沉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为蓝本,选的是唐人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背诵。许多中国人幼年时所念熟的唐诗都是从《唐诗三百首》里学来的。而很多中国人即使没学会做诗,也受到了唐诗的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已成古谚。书中选录的的作者,包括三教九流,上至皇帝、下至妓女、和尚。整个作品的体裁也很完整,而且作选的作品艺术性高,可读性强,容易记诵,浅显明白,易于接受。但《唐诗三百首》对于研究唐诗的人来说,略显单薄。

《古诗源》

十四卷。编选者沉德潜(公元一六七三年~一七六九年),字确士,号归愚,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为叶燮门人。此书选收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共七百余首,包括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兆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选诗主要依据《古诗记》等书,选择范围甚广。书中对大多数诗篇大意均作疏解,并附评点。而把唐诗称为近体诗,唐以前诗称为古诗,因为诗至唐为极盛,故唐以前诗为诗之源头,故名《古诗源》。

《词综》

清代朱彝尊、汪森编。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汪森、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词综》收录六百五十九家词人,共二千二百余首词作。按时代分为唐词、五代十国词、宋词、金词、元词五个部分。其中以宋词最多。《词综》又以婉约词居多,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词综》的出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全唐诗》

九百卷,又总目十二卷,唐代诗歌总集。由彭定求、曹寅等十人奉敕编次校刻,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六年),此书以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汇集的《唐诗》为蓝本,广为增订、校补而成。共汇编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附有唐五代词,所录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编排顺序为帝王;后妃;宗室诸王;公主宫嫔;乐府诗,作者诗,无名诗;联句,断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梦、谐谑;补遗;词。其中作者诗,按时代前后排列,并附小传。每一作家之诗按体排比。此书主要特点是内容齐全,校勘精审,为唐诗集大成之最重要总集。但全书编辑过程较短,略显仓促,存在不少问题,如作品前后重出、作者排列前后不当、小传多有疏漏等等。

《唐文粹》

唐代诗人总集,编者姚铉(公元九六八年~一○二○年),字宝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宋文学家。编者以唐代诗文《文宛英华》所收甚多而难以通读,遂选录其中十分之一,按体裁和题材内容加以分类编辑,共分十六类,凡一千九百八十篇。其中赋是一至九卷,诗是十至十八卷,颂赞是十九至二十四卷。二十卷以下大都是文章,分为表奏,书疏、文、论、议、书、序等,而四十三至四十九卷又标以“古文”之称。此书去取得宜,选录精要,唐代诗文精粹,大多荟萃其中,故为后人所推重。此外,还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唐文选本。

《宋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