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30

第30章 历史与地理类(6)

全书二百卷,分六部分,依次为:本纪十八卷、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百一十五卷、载记八卷。

书的开篇有“总序”,《二十略》有的正文之前有“小序”,传文内容段落之间有夹注或按语。全书纪事,上限起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限至唐代。

《通志》的纪、传、世家、载记,大都袭用前史旧文,经过删削节略,连缀而成。“谱”即表,材料取自前史,内容颇为简略。只有“略”的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乃全书精华,所论历代典制沿革,性质与《通典》、《文献通考》相近,而三书又都用“通”字命名,所以后人合之称为“三通”。《通志》的“略”,即前史之“志”。共有二十略,依次为:氏族略、六书略、七育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回答。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通志·总序》)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二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赏析】

限于篇幅,只抄录了《通志·总序》的第一段。

《通志·总序》阐述了编撰《通志》的宗旨和原则,历来引人注意。作者特别强调“会通之义”,认为只有通史才能极古今之变。因此,在他看来,自孔子编六经之后,惟有司马迁《史记》符合上述要求。不幸,班固以断代叙史,“遂失会通之旨”。当然,郑樵说“班固”全无学术,极力贬抑《汉书》以及其它断代史,也未必公允。此外,在《总序》中,还强调了“二十略”的价值在于“总天下之大学术”,并对其中十五略作了简明的介绍。

妙言辑录

1.史为国家之大典,当留意宪章。

2.凡纪年者,东周以后可信,东周以前不可信也。

3.纪者编年之遗风,传者纪一身之引事,修史之家,莫易于纪传。

4.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

5.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置而不同。

6.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

7.《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

8.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9.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10.寒月一窗,残灯一席。

专家评点

《通志》部帙巨大,但全书结构,纪、传、谱、略俱全,有其完整严密的体系,其所编述的内容,对文献资料有剪裁熔铸之功,其写作形式也能做到有所革新,其议论则颇多精辟之言,因之对后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宋以来,历代重视研究者,代不乏人。

作者:马端临

成书时间:一三○七年

文献通考一语中的《文献通考》是一部记载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

书海溯源

马端临(公元一二五四年~一三二三年),字忠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元朝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其父马廷鸾任史官多年,有机会博览朝廷保存的经史及当代文献,加上他官拜丞相,常和官吏、名流、学者议论朝政,掌握了第一手史料,为《文献通考》的写作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马端临是马廷鸾的次子,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马端临在有着浓厚读书风气的家庭里,手不释卷,潜心研究,虚心求教,学识有很大长进,为他以后撰着《文献通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元二十二年(公元一二八五年),马端临开始撰写《文献通考》,其后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到大德十一年(公元一三○七年)才撰写完毕。英宗至治二年(公元一三二二年),官方刊印此书,他奉命校勘,第二年便去逝了。

文理梗概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公元一二二四年)。按理应写到南宋祥兴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告一段落,为什么中断于嘉定年间?一说是避免涉及蒙古,惟恐惹祸上身,二则是兵荒马乱,文献不足,道路传闻,不足为信。

全书分出二十四门,二十四门目录卷数依次为:田赋考七卷,钱币考二卷,户口考二卷,职役考二卷,征榷考六卷,市籴考二卷,土贡考一卷,国用考五卷,选举考十二卷,学校考七卷,职官考二十一卷,郊社考二十三卷,宗庙考十五卷,王礼考二十二卷,乐考二十一卷,兵考十三卷,刑考十二卷,经藉考七十六卷,帝系考十卷,封建考十八卷,象纬考十七卷,物异考二十卷,舆地考九卷,四裔考二十五卷。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门是马端临自创,其余十九门都是在《通典》的基础上,商析其门类,详加增补的。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献通考·学校》)内容略。

【赏析】

《通考》是一部详尽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学校》考则是其中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马端临写《通考》,严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料,这样不仅便于查阅,尤其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及阶段。在《学校》考中,以“虞则上庠、下庠,夏则东序、西序,商则右学、左学,周则东胶、虞庠”为开篇,上庠、东序、左学、东胶是太学;下庠、西序、左学、虞庠是小学。“汉兴,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至武帝始兴太学。”董仲舒说:“养士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氏之本原也。”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百余年后,“传业者寝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两汉博士皆名儒,而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魏时博士,遴选不精,升迁亦难。魏晋学风虚浮,“不能革清谈风俗。”唐太宗增创学馆一千二百间,高丽、百济、新罗诸国元首多遣子弟入国学,学生多达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从《学校》可看到汉武、唐宗是两个高潮时期。

《学校》考共七卷,专述宋代的约占其篇幅的34%。《学校》前三卷,有二卷记述宋以前历代太学,有一卷专述宋代太学。《学校·七》大半篇幅记述宋代的郡国乡党之学。宋代书院很多,以白鹿洞、石彭、应天府、岳麓四书院尤为著名,此外还有西京嵩阳书院、江宁府茅山书院。宋初未有州县之学,先有分党之学,“盖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分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宋代名师首推胡瑗,教学于苏湖间二十余年,出其门下者数千人。是时重辞赋,独胡瑗的“湖学”重经义、治事,培养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所占篇幅之多、内容之详、情节之细,足以说明其重点所在。

妙言辑录

1.养士莫大乎太学。

2.不敢抒一独之见,标一法外之意。

3.田亩之民,不习战斗,不可以代募兵。

4.贫污之吏,并缘渔猎,足以困百姓。

5.意在精详,故间出论断。

6.国家将兵,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7.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

8.才益乏而智益劣。

9.圣经坚传,终古不朽。

10.役民者逸,役于官者劳。

专家评点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其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有许多是其它书不能见到的,为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文献通考》也存在不足,如有失误和遗漏之处、部分考缺乏独创性等。

作者:刘知几

成书时间:公元一七一○年

史通一语中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着。

书海溯源

刘知几(公元六六一~七二一年),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著名史学家。

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年)进士,初授获嘉县主簿。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调任定王府仓曹。长安二年(公元七○元年)始作史官,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一生著述很多,可惜著作均佚,今只有《史通》和少量散篇传世。

刘知几自幼爱好史学,十一岁时他听父亲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听得十分入神,待他父亲讲毕,他能马上复述一遍。他的父亲转而为他讲授《左传》,只一年时间,便全部讲诵完毕。他读书,不囿于前人之见,好独立思考。但当时设馆修史,权臣监修,他的见解和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在史馆工作之余,他“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文理梗概

《史通》是刘知几的代表作,分内、外篇,各十卷。内篇有三十九篇,外篇有十三篇,共五十二篇。但内篇中的《体统》、《纰缪》、《驰张》早已亡佚,故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九篇,其篇目编次是:

内篇: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摸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

外篇: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暗惑、忤时。

这四十九篇论述的问题相当广泛,包括史学观点、史学方法、史学源流、历史编纂、史家修养等诸方面的内容,确实是对唐以前中国史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史通卷之七·内篇·直书第二十四》)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古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戒,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恶,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弒,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赏析】

所谓“直书”或“直笔”,就是强调忠于历史事实的写作态度,既不掩恶,也不虚美。这是刘知几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本篇认为,坚持“直书”并非易事,往往遭受迫害,“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刘知几一方面赞颂历代刚正的史官“仗气直书”,另一方面对某些修史者曲笔阿时加以挞伐。篇末浩然唱叹:“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妙言辑录

1.辨其指归,殚其体统。

2.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3.夫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

4.后之视古,亦犹今之视昔。

5.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匮,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6.文约而事丰。

7.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8.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9.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

10.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专家评点

《史通》在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上,以通识的观点,充分肯定史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史学研究的方向,促使史家注重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标志着我国封建史学理论的确立。

作者:章学诚

成书时间:公元一七九○年前后

文史通义一语中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专着。

书海溯源

章学诚(公元一七三八年~一八○一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