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03

第3章 思想与哲学类(2)

10.官无常贵而民无络贱(绢:?),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和原书有出处)

专家评点

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是关于人类和平的最早宣言,对于创造一个美丽、和平的理想世界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墨子的文笔浅显,爱用比喻,阅读时须注意透过比喻,去理解作者所隐藏的深义,并把其中的合理成份应用于生活之中。

作者:儒家后学所作

成书时间:约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

周易

一语中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书海溯源

《周易》的作者非一时一人,而是由不同时代的多位作者共同完成。旧说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近代学者研究指出,《周易》应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儒生所作。最初只有八卦,但随着占卜的需要,有人便把八卦相重叠,变成六十四卦。巫师们用卦来占卜吉凶祸福。占卜是上古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从生产、作战这类国家大事,到出行、婚嫁等生活琐事,都必须占卜预测,再按照预测的结果采取行动。《周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文理梗概

《周易》又称《易经》,或《易》,是儒家重要著作之一。它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括《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是用于占卜的。卦是由爻组成的。“——”代表阳爻,“一一”代表阴爻。每一卦由三爻组成,演成八卦。八卦再相重叠,就成为六十四卦。在古人心中,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万物都是由此产生和构成的。因此,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就成了巫师占卜的最佳法宝。爻、卦又各有一定的说明文字,称为爻辞、卦辞。为了对阴阳二爻及六十四卦进行一定的说明,使卜筮者能够根据说明文字推断占卜所得的卦象是吉是凶,因此可能是周朝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做了爻辞和卦辞。《传》又称《十翼》,是对《经》的解说,包括《彖上》、《彖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共七项十篇。这十篇文字,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的儒生为解释《经》而作的。这些解说有时也会违背《周易》古经的原意,但是在解说中却提出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其思想的深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传》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的影响甚巨,后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都曾从中汲取精髓。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周易·上经·干》)

《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干始能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这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赏析】

这一段话是对干卦的解说,这种解说一方面是将隐晦的卦变得更清晰、易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卦是这样说的:“《干》,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干是阳爻,代表阳性的天。而卦辞的作者不断地赞美“大哉干乎”,认为是天使天下万物有性情之正,使天下万物从中得到滋养,这表明儒家“尊天”的思想。儒家的统治者把自己视为“天子”,而天就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人间的命运。儒生们为统治者找到这样一个威力无穷的“靠山”,自然能博得其欢心,让统治者将儒教推上“独尊”的地位。卦辞对“潜龙、勿用”的解释是:“潜”是隐而不见的,指不行动就没有成就,因此君子不“用”它,这反映了儒家的积极入世观点。儒家反对道家入山归隐的消极作法,而主张应走上仕途之路,为国家的政治活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妙言辑录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4.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5.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6.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7.《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8.君子以果行育德。

9.元者气之始。

10.一阴一阳之谓道。

专家评点

《周易》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所体现的儒家入世精神,对鼓励人民投身国家建设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周易》的文字较为深奥,阅读者要有相当的古文水准,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作者:相传曾子所作

成书时间:约春秋战国时期

大学一语中的儒学思想宣言,阐述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书海溯源

《大学》是先秦儒家重要典籍《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主要记录曾子转述孔子语录以及自己的言谈。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七十二位杰出弟子之一,甚得孔子喜爱。《论语?先进》篇记载:一次孔子与弟子座谈,要每一位弟子谈谈自己的理想,曾子说:“暮春时节,服装准备好以后,同五六个成年男子,带着六七个少年儿童,到沂水洗澡,到舞雩乘凉,一路歌唱着往回走。”这种理想深得孔子的赞同。

文理梗概

《大学》篇幅不长,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位列四书之一,成为儒家重要文献。大学,顾名思义,指大人之学,与专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的小学相对,是讲述为人处事、修养德行、治理政事等方面的学问。《大学》一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善”为纲,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内容,阐述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该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要明德于天下,必须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国家,就要先齐自家;要使家齐,必先修身;要修其身,先得使心端正;要端正内心,必须使其意忠诚;欲诚其意,先须致知;致知在于格物。全书总共分为十章,前四章类似总纲,后六章分条细陈。其中第五章讲述明善的重要,第六章讲述诚身之根本,这两章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因为自身修养尚且不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所以人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绝章赏析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赏析】

此篇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为《大学》中极其精彩的段落。总纲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自欺欺人。小人暗中作恶,天理昭彰,终不可藏。因为一个人是处在众多人的监视之下,别人对你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身处幽独之处,也不要弃善从恶,否则最终难逃人们雪亮的眼睛。末句重申诚意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富足了,可以使他的屋子很光彩,道德修养提高了,则可以使其身体很光彩,心无愧怍,广大宽平,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诚其意。

妙言辑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6.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贪戾,一国作乱。

7.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8.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专家评点

《大学》一书,是讲解修养身性、治理国家的学问。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与治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所阐述的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准则,很多直到今天还有借鉴意义。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作者:刘安

成书时间:约西汉时期

淮南子一语中的《淮南子》是糅合道、儒、法及阴阳五行等思想的杂家著作。

书海溯源

《淮南子》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及其手下门客所作。刘安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召集天下才能出众之士,相聚讨论天下兴亡、学术方技,搜罗古史佚闻。这些讨论的结果,便汇成了《淮南子》一书。战国时期社会纷乱,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但西汉以来的统一局面却使这一活跃局面消失,政治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代之而起。但是战国诸子们留下的精神并未因此消失,反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融入当代学术之中,使其空前繁荣。刘安的功绩,就在于搜集、整理并发展了汉代的学术成果,而写成《淮南子》一书。该书对总结、保存汉代学术成果有重要作用。

文理梗概

现存的《淮南子》共二十卷,包括《原道训》、《淑真训》、《天文训》、《地形训》等。该书是汉代一次思想大一统的成果,为适应汉初一统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之长,名法之差。本书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引用《老子》共十六条,其中提到“无为”,并进一步阐释,认为“无为”应当按照自然与社会发展之规律而行,从而为原有的道家思想充入新的现实内容与科学观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政治观念上,《淮南子》则吸收儒家的重民思想,认为百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君民关系的和谐与否。换言之,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这一基础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因此,他十分痛恨暴君的残酷统治,并在书中加以批判。《淮南子》博采众家之长,融合百家,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为汉初的一统提出一套治国的理论。另外,《淮南子》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与《山海经》一样成为研究上古神话的必读书。而且《淮南子》中的神话较之《山海经》更详细、更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淮南子·原道训》)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里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赏析】

这段文字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淮南子》产生之前,经过东周、秦汉之际数百年的战乱,人民深受战火的侵扰,因此渴望安定的生活。汉初统治者吸纳黄老无为之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从战乱和凋敝中恢复过来,逐步走向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淮南子》的作者们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流露出而出。《淮南子》虽然博采众家所长,但独以道家为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是他对宇宙自然的看法。《淮南子》也继承这一观点,专门辟出《原道》、《道应》两篇对此进行专章论述,另外在其它各篇中也有所阐述。《淮南子》中“道”的思想继承自《老子》中“道”之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特点。而这种顺乎自然,应乎时运的自然天道观也的确适应汉初休息养民的政策。在长期战乱之后,人民需要安定的生活才能发展生产。而黄老思想正应此一要求,因而《淮南子》所提出的治国之策是与历史潮流相一致的。

妙言辑录

1.所谓得者,全其身者也。

2.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3.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

4.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5.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7.法者,治之其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8.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天下。(绢)(与原书有出处)

9.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10.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

专家评点

《淮南子》是汉代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著作,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书中也保留大量上古神话。阅读本书除要注意吸取各家思想之长外,还要留意其中保存的大量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作者:韩非

成书时间:战国末期

韩非子一语中的法家重要著作,先秦重要哲学著作。

书海溯源

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为适应新的阶级统治,法家提出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有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国实践理论。在此情况之下,韩非总结法家的思想,写就《韩非子》一书。他在韩国时就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却一直未能得到采纳。后来韩非出使秦国,又游说秦王赢政,他的才能得到了秦王赏识,但同窗李斯嫉妒他的才能,便向秦王诬陷他,韩非因此被捕入狱,又被迫服毒自杀,死时年仅四十来岁,徒留一部光辉灿烂的《韩非子》。

文理梗概

今本《韩非子》存二十卷,五十五篇,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一次大总结,阐述法家要求建立统一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主张与理论,韩非最重要的观点是提出“法、术、势”理论。“法”指法令,“术”指策略、手段,“势”是权势,他主张结合三者以构成君主集权的根本措施。韩非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他总结历史上以法治国而强兵富国的经验,提出必须走上“法治”的道路。韩非提出在统治中应当赏罚并用,而赏罚依据是否遵守“法”,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君主在施行赏罚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论,必须循名责实,以减少赏罚的错误,由此可知法治观念在韩非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韩非政治策略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奖励耕战。他认为重农尚武是富国强兵之本,因此主张让百姓积极发展生产,建立战功,以保障国家的物源、兵源,为国家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韩非的理论由前法家学说来发展,而更彻底、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将法家思想发展到极端,也产生了诸多片面性的偏激观点。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俟农夫之利。

【赏析】

这段文字是从《韩非子》中的名篇《五蠹》中选出的。这篇文章批评了对国家危害最大的五种人,而于其中体现其政治主张。从所选的这几句话,可以窥见韩非主张“耕”、“战”的思想。他从商鞅、申不害变法的历史中认识到耕战的重要性。耕可以富国,战可以强兵。而财富与兵源是一个国家——至少在韩非的那个时代——富强最重要的物质保证,因而也是各国争夺的重要目标。“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他主张让老百姓积极发展生产,建立战功,形成“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的良好局面,为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韩非认为“五蠹”是对这种政策造成巨大破坏的人。游使之士任意妄为完全不把官府、法令放在眼里,这破坏韩非治国的根本宗旨——法治。而一切,如耕战,如赏罚,都服从于法治。此外工商业者由于不从事直接的劳动生产,也受到韩非的批判。这种重本轻末的思想,与先秦以来的传统思想倒是吻合,但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却国家的进步设了一道障碍。

妙言辑录

1.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2.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3.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4.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