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21

第21章 语言文字类(5)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绢:?),最后官至永定河道。

王念孙出身于学者官宦之家,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为业,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拜吏部尚书,长于经学。王念孙幼承庭训,八岁能属文,十岁学毕群经,旁及各种史籍,被誉为“神童”。干隆二十一年,著名学者戴震来京在王府执教,王念孙和段玉裁均拜戴震为师,研究文学、音韵、训诂,造诣精深。王念孙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洁、勤于国事的官员,更是一位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一代学风的宗师。他一生勤奋写作、著述宏富。《读书杂志》正编在王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至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陆续刊印;余编由其子王引之整理,于道光十二年刊行。

文理梗概

《读书杂志》全书正编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正编八十二卷,包括《逸周书杂志》四卷、《战国策杂志》三卷、《史记杂志》六卷、《汉书杂志》十六卷、《管子杂志》十二卷、《晏子春秋杂志》二卷、《墨子杂志》六卷、《荀子杂志》八卷《补遗》一卷、《淮南内篇杂志》二十二卷、《汉隶拾遗》一卷,共计札记五千三百余条。余编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下卷包括《楚辞》和《文选》,共有札记二百六十余条。

“杂志”的“志”即“志”、“记”的意思。内容主要是校勘,也兼及训诂。

《读书杂志》从校勘入手,同时紧密结合训诂,对古籍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疏记。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二·楚》)

以其类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念孙案:以其类为招,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旳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吕氏春秋·本生篇》曰:“万人操弓,共射一招。”高注:招,埻的也。《别类篇》曰:“射招者,欲其中小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以上姚校本语。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凡从勺声之字,古音皆属宵部,故的从勺声而通作招。《说文》:“杓,从木,勺声,甫摇切。尥,从尤,勺声。”《玉篇》平交、力吊二切,皆其例也。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姚云:“《三同集》无此十字。”曾云“一本有”。念孙案:无此十字者是也。一本有者,后人妄加之耳。夕调乎酸咸,谓烹之也。即烹之矣,何又言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乎?下文说黄鹄之事,至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以下更不赘一语,此独于夕调乎酸咸之下加二语,以成蛇足,甚无谓也。《文选·咏怀诗》注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战国策》并无此十字。《新序·杂事篇》亦无此十字。

【赏析】

纵观全书,其训诂与校勘所运用的原则、条例,可概括为如下诸方面:因声求义、古音通假、协韵、辨析字形、语词连用(一是复语,一是连语:对文、倒文、句语、同条类证、异条互证)。

妙言辑录

1.以其类为招,类当为颈字之误也。

2.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望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含为詟耳。(绢)

3.臣人谓已得人为臣,臣于谓已事他人。

4.过而为政于天下,指秦言之,非谓尊之太过也。

5.此以父喻君,子喻民,则作慈父者是也。

6.戊当依景佑本作戊,戊古钺字。

7.政读为征,谓以武力相征伐也。

8.古字多以政为片,不可枚举也。

9.惠公当?公,古德字也。(绢)

10.必成本作成必,成即诚字也。

专家评点

《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倾注毕生精力写成的,其成就集中在训诂与校勘两方面,其中尤以校勘的成就最大。本书校订古书的讹误,疏解前人的疑义,大都确凿不易,对校勘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阅读或整理古籍也有极大帮助。

作者:俞樾

成书时间:公元一八六八年

古书疑义举例一语中的《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论述古汉语特殊表达法、古汉语修辞以及有关之校勘的书。

书海溯源

俞樾(公元一八二一年~一九○六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的经学家、语文学家。清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晚年讲学于杭州诂经精舍。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其著作中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著作。关于本书的写作缘由和目的,作者在其自序中交代得很清楚。序文中说明,由于历史的发展、语言文字的演变,加以后人传抄刻写的错误,使古书出现许多疑义,为“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故写作此书。

文理梗概

《古书疑义举例》全书七卷,共诠释古书辞例八十八例。

这八十八例中,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两部分:前四卷五十一例,除少数是用字之例外,其余均属造句之例。卷一主要是用词中的特殊表达法;卷二主要是语言成分的省略和繁复;卷三主要是修辞问题;卷四是虚词的使用问题。后三卷三十七例主要是校勘之例,包括古书的误衍、误政误改和误解、错简和错分篇章等问题。

本书辞例虽只有八十八条,但能所援引的曲籍却十分丰富,包括经、史、子、集各类计近百种,举凡重要的、常见的古书都囊括在内。现摘要如下:

易、书、诗、韩诗外传。周官(即周礼)、仪礼、礼记、大戴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繁露、论语、孟子、孝经、逸周书、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吴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旧唐书、列女传、荀子、老子、庄子、文子、管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贾子、穆天子传、论衡、风俗通、抱朴子、考工记、颜氏家训、法言、说苑、盐铁论、文选、东坡集等。此外,还有各种传、笺、注、疏的材料;还有各种字书,如尔雅、玉篇、方言、说文等;还有清代人的著作;读书杂志、经传释词、日知录、潜研堂全集、四书释地等。

绝章赏析

现摘抄辞例几则,供大家鉴赏。

倒句例:

古从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僖二十三年《左传》:“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昭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皆倒句也。

错综成文例:

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良辰。”《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

倒文协韵例:

《诗·既醉篇》:“其仆淮河,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按:女士者,士女也。孙子者,子孙也。皆倒文以协韵。

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

古人行文,亦有不避繁复者。“孟子·梁惠王篇”:“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离娄篇》:“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两“王之不王”,两“瞽瞍底豫”,若省其一,读之便索然矣。

又有举小名以代大名者。《诗·采葛篇》:“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亦即三岁也。学书三岁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学击剑”也。注者不知其举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字为说,云“贫子冬日乃得学书”,失其旨矣。

妙言辑录

1.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臣丽也。

2.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

3.大夫不得造车马。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5.不知古人美恶不嫌同辞,学者当依本文体会,未可徒泥其辞也。

6.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

7.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8.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

9.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专家评点

《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内容丰富发人深省的训诂学著作。俞氏对于古书中的各种有关文字、训诂、语法、修辞、音韵、校勘的问题,加以区分归纳,整理为八十八条例证,每一条例证下面再举出若干实例,并一一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对于人们学习古代文献,正确理解古书原义,都有很大帮助。

作者:马建忠

成书时间:公元一八九八年

马氏文通一语中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书海溯源

马建忠(公元一八四五年~一九○○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幼年在上海读书,谙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运用上述语言的能力“与汉文无异”。一八七五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留学,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的翻译。回国后,参加洋务派集团,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有识之士之间形成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马建忠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必须缩短学习本国文化的过程。因此他想给人们一个易于了解、便于学习的法则来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氏博学多识,他一方面借用拉丁语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成果,历经十余年的勤求探索,终于在一八九八年完成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文理梗概

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的文章,例句有七、八千个。本书系统模仿西方传统语法,同时注重汉语的实际用法。全书分十卷,卷一“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为字、词、次、句、读等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共二十三个术语,可说是全书的大纲。

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而对虚词的研究尤为深入。根据意义,马氏先将字(相当于后世的“词”)分为实字、虚字两大类。然后再把实字分成五类: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分成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接着,又把各种字类区分出次类,如动字再分成内动字、外动字等等。马氏认为:每个词都有定类,但在句子当中,当词义发生变化时,词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他称作“词类假借”。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根据语义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将句子成分分为七种,而详尽且细致地描述句子成分中的结构规律。

绝章赏析

在《马氏文通》里,马氏把形容词叫作“静字”。我国古代语文学家一向把名词叫作静字,也包括一些形容词。马氏既然把形容词作“静字”,那么“名字”就只限于名词。动静相对,义颇允当。

《文通》把静字分成两类:一为“象静”,是“以言事物之如何也”,即是形容性状的;二为“滋静”,是“以言事物之几何也”,即是表示数量的。现代语法书上一般都把数量词独立,对于把数量词归入形容词,也许会感到奇怪。其实,把数量词归入形容词的不止是《文通》,黎锦熙先生的《新着国语文法》也是这样,大约是依照当时西方语法书的通例。

汉语的形容词义以作谓语,古今的汉语都是如此。《文通》注意到静字可以作“语词”(谓语)的特点,说:“静字或为语词,更名曰表词,所以有别也。故曰,表词者,所以决事物之静境也。”

由此可见马氏认为静字可以作语词,并把它更名为表词,以表示它跟动字作语词有别,所以特立“表词”一章,置于“静字”章之后。马氏在八十多年以前,不为泰西“葛郎玛”所拘泥,有这样的见解,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后来有些语法学家仿效英语语法,认为作谓语的非动词不可,反而把作谓语的形容词叫作“同动词”。可是《文通》的“同动字”只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者,”没有一个形容词交错其中,这又是马氏的高明之处。

妙言辑录

1.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2.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3.君子学以致其道。

4.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

5.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音,曰叹字。

6.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7.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

8.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9.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

10.凡实字以有事物之形者,曰静字。

专家评点

《马氏文通》体大精深,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开一代先河,突破中国语文学的研究传统,揭示出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创立了中国古代汉语的语法学,标志着我国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阶段。近百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进展,与马建忠的功绩密不可分。

自然科学类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本部分所介绍的八篇,有医学、农学、工程学、地质学等。这类书籍的读法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自然科学常识的爱好者,可采用快速读书法,就是从所阅读的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资讯的读书方法。

二是专业科技人员,可采用联系实际读书法。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读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更加深入的学习。

作者:传说为黄帝

成书时间:西汉初年

黄帝内经一语中的《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理论之源。

书海溯源

《黄帝内经》的书名冠以黄帝,但作者并非轩辕黄帝。黄帝本是我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中原一带的民族之一,与“神农氏”并称为汉民族始祖。由于神农、黄帝两个民族对华夏文化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汉民族,往往把祖先的一些发明创造、典章制度等假讬于黄帝之名。

据现代一些学者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一书,并不是一个人所作,而是一部起始于战国,完成于西汉的跨时代集体之作。从现存的《黄帝内经》可以看出,除后人的部分增补外(例如唐代王冰对《素问》的增补),其内容有许多学术观点不一和自相矛盾之处。从书中所引用的《奇垣五中》、《阴阳从容》、《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久已失传的古代医经著作来看,它的写作时代又很久远。所以《黄帝内经》应当是我国古代医家对秦、汉以前各医学家之医学理论的结论彙编,而假以黄帝之名,来提高其学术地位。

文理梗概

《黄帝内经》共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为八十一篇,

共一百六十二篇。

《素问》主要论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则、药物、病证、治法、养生等。

《灵枢》主要论述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体生理、病因病机、摄生、诊断、治疗及医德等。《灵枢》的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

在理论上,《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建立以下学说,即“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并建立了“四诊参合”的诊法原则。

《黄帝内经》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了研究“五运六气”的运气学说。它是以五引、六气、三阴三阳为其理论基础,并配合天干、地支,来测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疾病的流行发展。这是把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统一的“天人相应”学术理论。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