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14

第14章 文学与艺术类(7)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剧本。剧本描写的是女主角窦娥七岁时,因父亲借了蔡婆的高利贷无法归还,而被抵押给蔡婆做了童养媳。父亲赴京应试,窦娥则开始了小媳妇生活。好容易成亲了,新婚不久,丈夫就一病呜呼,婆媳两个相依为命。但没过多久,平静生活起变化。蔡婆出门收高利贷,险些被赛卢医杀害,恶棍张驴儿父子救了她的命。张驴儿以性命威胁,要蔡婆两婆媳嫁他父子为妻。蔡婆无奈中只得答应,窦娥却宁死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设计想毒死蔡婆嫁祸窦娥,谁料却毒死了自己父亲。窦娥含冤入狱,被昏官判以死刑。刑场上窦娥立下三桩誓愿,以示清白。她的冤屈感动了天地,三桩誓愿都一一实现。三年后,窦娥的父亲担任廉访使,复查此案,终于为女儿平反昭雪。关汉卿用他的笔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民在暗无天日的黑暗统治中毫无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揭示人民在这样的统治中也决不低头,以及敢于指斥天地的反抗精神。

绝章赏析

【原文】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赏析】

这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所唱出的一段对天地的控诉。无辜的窦娥被抓进监狱,至死不肯承认自己有罪。昏官收了张驴儿的银子,以蔡婆来要胁窦娥就范。为了救助年老的婆婆,窦娥不得不屈招,但她心里怀着的无限冤屈,却要通过唱词宣泄出来。天地本应是掌管人间生死祸福,是最公正的判官,但窦娥在此却对天地发出了声声血泪的控诉。指天地善恶不辨,好坏不分,让恶人享福,好人遭罪。这与平常天理不合的作法,是天地的罪过,是它们勾结坏人,怕硬欺软,不敢为好人伸张正义,乐于为坏人助威。这样的判官,窦娥控诉它们,“何为地”、“枉做天”,简直有负自己的盛名。窦娥把满腔怨恨都化在对天地这一对最高判官的指斥上,而这不仅是窦娥一个人的控诉。在当时昏庸、黑暗的官府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对天地的控诉就是对元朝统治者的控诉,是社会黑暗之中人民无助的呼喊。

妙言辑录

1.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绢)

2.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圆月色挂妆楼。

3.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4.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5.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6.帮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7.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8.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9.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六出冰花滚似棉。

10.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专家评点

《窦娥冤》是关汉卿一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名剧,对于研究元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有一定参考作用。关汉卿剧作特点是“本色当行”,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阅读时应注意他的这一语言特点,以及他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对人民的同情。

作者:高明

成书时间:元末

琵琶记一语中的元末南戏代表作品,被称为南戏之祖。

书海溯源

高明,字则诚,元代温州瑞安人。他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曾参加过南方抗元的义军,因与主帅意见不合,遂退出义军,隐居乡间,开始著书生活。《琵琶记》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其它如《闵子骞单衣记》等都有所亡佚,经五人收辑,还存有五十余篇。南戏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自南宋以来,温州经济繁荣,城市发达,杂剧空前繁荣起来。当时地方上流行一种陋俗,即妻子拋头露面挣钱养活丈夫,操持家务;一旦丈夫中举之后,就将前妻一脚踢开,另娶所欢。这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而高明《琵琶记》就是反映的这一社会问题。

文理梗概

《琵琶记》是根据元末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成的,共四十二出。书中描写的是秀才蔡伯喈上京应试,高中状元之后入赘牛丞相家,娶牛小姐为妻的故事。

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文人,蔡伯喈辞试不能,辞官不能,辞婚又不能,只能为官京城,为婿丞相府,而置千里之外的父母及发妻赵五娘于不顾。丈夫一去不复返,赵五娘只得独力照顾年老的公、婆。谁知由于官府的欺压,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一家三口陷入饥荒之中。公婆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赵五娘只得带上琵琶开始千里寻夫路。经历路途上的千般艰难,万般辛苦,终于来到京城,却得知丈夫已入赘牛丞相府做了人家的女婿。幸而牛小姐是贤慧的女子,不仅认了赵五娘,还拜她做姐姐。后得皇帝圣旨,封两人同为夫人,终于一家团圆,得了个大圆满的结局。虽然结局很美,但剧中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却是一出悲剧。它批判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以及平民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琵琶记》第二十出)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狠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赏析】

这一段唱词是蔡家遭受连年饥荒,赵五娘为供奉年老公婆,自己只得吃糠充饥时,面对难以下咽的糠,联想起自己悲苦身世所唱的心中之苦。从唱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五娘独自一人面对重重灾难的痛苦,以及她对丈夫的思念。最妙的是赵五娘就以眼前的糠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她把糠比作自身,遭受了千般折磨,被视为废物一般的低贱,却在饥饿中充当了救人性命的粮食。她又把米比作丈夫。虽然糠与米本是相倚而生,但由于命运的安排,一个贱,一个贵,分道两路,遭受不同的结局。虽然有种种折磨,虽然有丈夫的离弃,五娘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公婆。虽然“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但五娘仍然要义无反顾地把糠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节省下粮食来救公婆。这表现了中国妇女的善良、坚忍,而这段唱词对于刻画五娘的形象也极为重要。

妙言辑录

1.滴溜溜难穷尽的珠泪,乱纷纷难宽解的愁绪。

2.胥崖崖难持的病体,战钦钦难捱过的时和岁。(绢)

3.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做两处飞?

4.小门深苍里,春到芳草,人闲清昼。(绢)

5.愿岁岁年年人在,花不常斟春酒。

6.帘幕风柔,庭帏昼水,朝来峭寒轻透。

7.山青水绿还依旧,叹人生青春难又,惟有快活是良媒。

8.把几分春三月景,分付与东流。

9.春昼,只见燕双飞,蝶引人,莺活似求友。

10.懊恨别离轻,悲岂断强,愁非分镜。(绢)

专家评点

《琵琶记》是元末“南戏之祖”,对明清戏曲影响很大,对今人研究戏曲艺术也有很大的帮助。与明代戏曲相比,它的语言更平实,情节更简单。阅读时尤其应注意剧中所宣扬的封建教化思想,应撇开这些糟粕而挖掘其中的精华之处。

编者:吴调候、吴楚材

成书时间:清代

古文观止一语中的清代著名文集,启蒙教材。

书海溯源

吴楚材、吴调候系叔侄二人,均为清初康熙年间文士。吴家是书香门第,古文传统根底深厚,两位作者不仅从小受业古文,而且学识渊博,学问精深。这样的家学渊源与个人学识,为他们编选《古文观止》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自明以来,复古成为一种倾向,文人竞相学古诗,作古文,引以为荣,但模拟古人之作必须有较好的本子以供参考,因此自明以来编选古诗、古词、古曲、古文成为一种风尚,也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但在古文的编选上,一直没有一种简洁、精审、易学的本子。吴氏叔侄由于一直潜心古文研究,自己古文水准也极高,因此在编选风气影响下,编选出《古文观止》这样雅俗共赏的集子,流行甚广。

文理梗概

《古文观止》,“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而命篇。全书共十二卷,所收文章上自东周,下迄明末,共二百二十篇。由于吴氏编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书人欣赏与学习,因此所选的篇目都是自东周以来古文中的名篇。所选文章,以散文为主,也有少量骈文。作者按照时代顺序将全书分别编排为十二卷,而且所选篇目都繁简适中,宜于学习。在每篇文章中,作者都附有简短的评说,以介绍文章背景,解释词句,评论内容等等,文字简洁准确。既使得读者对文章有了清晰的了解,又未增加作品的篇幅。由于上述的种种优点,使得《古文观止》在文人中颇为流行,成为学习古文的必读之书。因此在清代,私塾中往往将《古文观止》作为学生学习古文的启蒙教材。此外,由于清代考据之风盛,文人尚朴,故清学又称“朴学”。这风气无疑对吴氏父子有所影响,他们在编选《古文观止》中相当严谨,不仅慎于选篇,而且在评论中也据实以答,不论是读音还是辨字,都十分精切而确当。这样的作风,的确使本书成为难得之书。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一《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赏析】

这段文字是《左传》非常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由于寤生,为母亲姜氏所恶。姜氏想立小儿子共叔段为王,但没有成功。庄公即位后,心中暗自怨恨。他立弟弟为京的诸候,并不断娇宠,纵使他背离人心,并起兵谋反。事实上,庄公暗地里早已集结兵士,一举摧毁了段的谋反。这段话就是故事之初,奠定整个故事基调和基本矛盾的起因。故事线索很明白,而吴氏叔侄的评语对故事的理解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看对词语的解释,吴氏对“寤生,言生之难,绝而复苏也。”这不仅将寤的意思解释出来了,而且特别形象生动,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解释“遂恶之”为“一遂字,写尽妇人任性情况”。《左传》特别讲究春秋笔意曲折,而吴氏的解释则将曲隐的春秋笔法直述出来。在解释武姜请立段时,吴氏说“以上叙武姜爱恶之偏,以基(绢:?致)骨肉相残之祸”,将这段文字在全篇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白,给读者清晰的谋篇布局概念。由以上分析可见吴氏的评论对理解文字的画龙点晴作用,的确是启蒙的好教材。

妙言辑录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5.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6.毛羽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7.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8.安有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9.贤人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10.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专家评点

《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文人启蒙教材,其编审之精,评品之当,在今天也不失为一本了解古文作品的入门教材。阅读本书时,不仅应当注意其所选的古代名篇,对编者所加评语也应注意,因这些评语是阅读的一把钥匙。

编者:王琦

成书时间:清代

李太白全集一语中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

书海溯源

王琦,字琢崖,清代塘人。他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他不仅有《李太白文集》问世,还有《李长吉歌诗汇解》五卷。同时还帮助赵殿成注解《王右丞集》中的佛典故事。这几部书都是当时盛传一时的名著,影响很大。清代文人本身著述成就本不高,但由于盛行考据之风,所以在研究前人作品上成就相当高。汉学到了清代为之大盛,清代可以说是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朝代。其中,注解前人诗文的作品也很多。而且由于清人学风朴实、精谨、审慎,其注释往往较前人有更高的价值。在王琦之前,还有南宋、元、明各代文人对李白诗文的注释,但尤以王琦成就最高。

文理梗概

《李太白全集》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是李白诗与文的合注。本书共三十卷,另有附录六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李白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游历各地,见识丰富,而且天资聪明过人。唐王朝全盛之时的高昂、激进、飘逸的风格影响了李白,使他的诗作也带上了这样的风格。少年李白的诗作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有为国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而这一精神也是贯穿他诗歌的一条主线,是他一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如“齐心戴朝思,不惜微捐躯”这样的句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李白游历祖国山水,也写下了许多赞美大好山河的句子,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为封建士大夫,李白在忠心报国的同时,也碰到“士不遇”的难题。玄宗虽然欣赏李白的才气,并封他做翰林院学士,但并没有真正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在诗中则以“且放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绢:?)来消解。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五《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对戍边战士的赞颂,更是本身抱负的写照。边塞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大主题。对边塞的关心,是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是诗人们渴望像战士一样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李白写这首诗时,先构想了边塞的艰苦生活,然后用这种艰苦来烘托战士们报国雄心不改的豪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正值人间五月芳飞的时候,但天山上相伴战士的是雪花而非鲜花。“只有寒”三个字将环境的奇寒一语道出,为抒写其伟大塑造了一个艰苦的自然环境。“笛中闻折柳”承上联而来,山上无花当然也无柳。但羌管悠悠,战士们在笛声中思念故乡,故乡的杨柳依依。这个时节的故乡,应当是繁花似锦,柳色青青,而战士的眼中却只有雪花飘飘。“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准备跳上马背,加入战斗。虽然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条件是这样的艰苦,乡情是这样的浓烈,但是报国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难道这样一个报国爱国的战士,不是诗人李白自己的内心独白吗?

妙言辑录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一唱都护歌,心摧小如雨。

5.君看石芒砀,掩泪忠千古。

6.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专家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