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公室实用资治通鉴 2
6496000000015

第15章 韩信的权谋思维

一提到韩信,大家都说其军事能力多么多么牛,而要想证明韩信的军事能力是否真的牛或者说到底有多牛,必须结合经典军事案例来评判。本节就通过一场经典战争来重点研究一下韩信打仗的特点以及他异于常人的智慧所在,当然,如果能够从里面学到很多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职场智慧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

大家还记得张耳、陈馀这两个人吗?

这两人一开始是铁哥们儿,后来终究因为利益问题撕破脸,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也正是因为他俩之前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情,一旦成为死敌之后双方的仇恨也愈发强烈。

别说古人了,就是放到现代社会,朋友之间、恋人之间、亲人之间的感情变化也都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几千年了,人性的基本规律何曾变过?

决裂之后的张耳和陈馀各自都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杀死对方!

张耳为了生存和发展去投奔了刘邦,最后被刘邦安排在韩信的麾下担任韩信的助手,而陈馀则继续投靠昔日的老领导赵王赵歇。

本来张陈二人是处于怀揣仇恨但又各自相安无事的状态,直到公元前

204年,汉王刘邦做了一个决定: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下令韩信和张耳率领大军东进,攻打赵歇和陈馀所领导的赵国。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主动挑起者是韩信和张耳一方,需要做好防御和战略反击的是陈馀一方,韩张二人属于率军远征且客场作战,陈馀一方则是主动迎敌且主场作战。

这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基本态势。

大家不要忽略掉的是,韩信、张耳、陈馀三者在这场战争中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对于韩信而言,他前面费尽千辛万苦才侥幸得到了刘邦赋予的如此高的军权,此时的他急需要立下战功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既要证明给自己的最高领导(也是直接领导)刘邦看,又要证明给那些不服气的、资历比自己老的汉军老将们看。而这又恰恰是刘邦让他去打的第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如果战败,他在汉军中的职业生涯也就画上了句号,这种情况下,即使他跳槽去了别人那里,人家也不会再重用他。

总之,这一战关系到韩信个人地位的巩固。

对于张耳而言,终于有机会可以主动找陈馀去算账了,两个宿敌见面,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这一战,既关乎生死,又关乎尊严。

对于陈馀而言,他和张耳的心态基本一样,不是对方死就是自己死,而且他最渴望的还是亲手打败张耳,既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又取得尊严上的胜利。

这就是三位英雄各自的战前心态。

弄明白这些以后,就让我们正式进入这场战争的全过程。

首先,得到消息的赵国一方是不敢怠慢的,赵王赵歇和陈馀马上在一个叫井陉(念“型”音)口的地方集结了部队,以做好抵御韩信、张耳来袭的准备,这一次赵国把主力王牌军全押上了,对外号称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二十万大军调遣到位后,赵王赵歇和陈馀也不敢闲着,整日在老巢里研究这场战争的打法。说实话,赵歇和陈馀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因为一旦打不赢,自己的家业甚至生命也就全部完蛋了。

正当赵王赵歇和陈馀殚精竭虑于战局的时候,有一个神秘人物再也按

耐不住了,这一次他决定主动站到台面上说话——此人叫李左车。

这个李左车可是很有来头的。

大家还记得前面讲过的战国四大名将吗?秦国赵国各占两位,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李牧、廉颇,关于他们的职场经历以及职场智慧我们前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再回去看看前面的部分。

这里提到的这位李左车正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

这位李左车一直效力于赵国,并在赵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赵王封他一个称号叫“广武君”。

这是李左车同志的出身问题。

提起李左车,还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讲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非常有影响力的话就是出自这位李左车同志的原创。可见,此人不是个简单角色。

李左车这一次主动来敲陈馀办公室的门了。

李左车见到陈馀后,直接开口讲道:“眼下,韩信、张耳离开本国远征打到我们赵国,看这架势,这一次下定了跟我们死磕到底的决心呀!”

陈馀道:“是啊,张耳这个孙子,我当年交友不慎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气得胸口疼!”

李左车劝慰道:“陈兄,别想太多了。谁结交了不该结交的人,都会心中满是伤痕,谁犯了不该犯的错,也都会心中满是悔恨。”

人就是这样,当你伤感的时候别人越劝你你就越难过。经过李左车这么一说,陈馀反而更加伤心起来,陈馀道:“李兄你不知道,你说我尝尽了那么多生活的苦,到头来却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我真的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李左车一听,继续安抚道:“嗨!陈兄言重了,真的不至于!”

陈馀此时已经眼泛泪光,略带哽咽的说道:“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当初我又何苦一往情深?唉……”

李左车继续劝慰道:“那还不就是因为感情总是难舍难分嘛!你何必在意张耳当初的那一点点温存呢?”

陈馀这时已经泣不成声,哭诉道:“李兄,你不能理解我的心境啊,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而且是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李左车轻轻拍了一下陈馀,表示要让他加油振作起来,严肃地说道:

“有些事情你现在真的不必问,有些人你也永远不必等!”

陈馀听完这话,突然脸色骤变,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愤怒地说道:

“我这次还就是要等他张耳来,因为我要亲手宰了他!”

李左车道:“好!我这次来就是要跟你聊聊怎么样才能干死张耳!”

陈馀擦干了脸上的眼泪,道:“兄台尽管讲来。”

李左车冷冷地说道:“眼下,韩信和张耳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依我看来,他们有一个致命缺陷。”

陈馀听了当场就表示很诧异,问道:“兄台请明示。”

李左车继续说道:“韩信和张耳要来攻打我们赵国,井陉是条必经之路,先撇开我们已经集结的二十万主力不说,单就路途而言,也够他们好受的。此路狭窄之极,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也不能排成队列,如此一来,行军队伍便不得不被前后拉开几百里。陈兄,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韩信,面对如此长的队伍,你会把粮草放在队伍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陈馀听到这里,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心想:“李左车果然高手!连这都能想得到!”

陈馀恍然大悟,说道:“当然是后面。”

李左车微微一笑,说道:“我希望您暂时拨给我三万人组成一支突击队,秘密地抄小路去截断韩信的辎重粮草,而您需要做的则是在军营附近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任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都坚守不出战。这样一来,韩信向前无仗可打,向后又无路可回,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补充粮草,只要不到十天,韩信、张耳的人头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

陈馀听完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客观的说,李左车的这条计谋是非常厉害的,他巧妙利用了路比较窄这一无法克服和改变的自然条件,诱敌深入后并不着急对敌人予以痛击,而是先消耗对方的精力,等到对方熬得差不多了才出军予以痛击,这样便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取得极大的胜利。

李左车这是巧妙利用客观条件以少胜多、以逸待劳来制敌,属于上乘的手段。

那么,陈馀是否会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呢?

陈馀在思考了半天后,对李左车的建议提出了反对意见,陈馀道:“李兄所言甚好,但是我陈馀对外宣称是义兵,而且我要争一口气!”

李左车很疑惑地问道:“争口气?”

陈馀点了点头,说道:“我要让张耳那孙子亲眼看到,我不用什么阴谋诡计,光明正大地跟他正面PK也照样可以干死他!我要让他死得心服口服!退一步讲,如果主场作战的我们都缩在乌龟壳里不主动出击,天下人不就都觉得我们有点太胆小了吗?”

李左车听完后,眼睛顷刻间闪过一丝失望,而后说道:“嗯。行了,我该说的都说完了,今儿咱就聊到这里吧,我也该走了!预祝您旗开得胜。”

李左车和陈馀的对话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至于赵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实现彻底消灭韩信和张耳的目标,我想,李左车和陈馀的心中应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吧!

韩信领着部队一边行军一边观察地形,当他看到路越走越窄,以致于不得不让部队打乱队形并排成细长的一路纵队前进时,他的心中渐渐升起了一种恐惧和担忧,因为他知道,如果此时陈馀派人从后面断了他的退路,他极有可能会中了敌军瓮中捉鳖之计。

韩信为了保险起见,派了探子前去陈馀大营打听军情,不久探子来报,说有个叫李左车的人曾经献计给陈馀,建议他偷袭汉军后路,但是陈馀并没有采纳。

韩信听完之后,终于把悬着的心重新放回了肚子里。韩信此时内心高兴异常,因为他知道,接下来的这场好戏他将会成为最抢镜的男一号。

韩信的大军在行进到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扎寨宿营,这一切是那么的平静,丝毫感受不到任何杀机。

等到夜色渐深,韩信秘密召集事先挑选好的两千名轻骑兵,命令他们每人手拿一面小红旗,偷偷地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并随时观察赵军的动向。

韩信低声告诫他们说:“兄弟们,给我认真听好你们的任务!我们和赵军打起来以后,我会想办法制造败逃的假象,而赵军一旦看到我军退逃就必定会倾巢而出追赶我们,你们这时就趁机快速冲入赵军营垒,统统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我汉军的红旗,然后放开嗓子大喊‘胜利了’、‘我们占领赵军大营了’之类的胜利口号。好了,现在开始行动吧!”

两千名士兵稍后便消失在夜色笼罩的赵军军营外的荒山上。

送走了这两千名战士之后,韩信命令他的副将给其余的将士们派发了一些食品,并说道:“告诉战士们,先凑合着吃饱肚子,等天亮打败赵军后我们再搞一次大聚餐!”

众将领们本来就不怎么服气没有具体工作经验的韩信,看到韩信这样说,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但毕竟韩信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所以只好假意应承道:“好,我们去安排。”

韩信继续说道:“赵军已经抢占先机占据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他们在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时是绝对不会出兵攻打我们的,他们最想要的就是一举歼灭我军主力。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我军主力全部集结到他们的军营前,然后再对我们一网打尽。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我军因为害怕地势险要而撤回去,这样他们就没得打了。”

韩信随即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先锋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按照常识,背靠河水摆开阵势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一旦打起来,你的后面就是河,想撤退都没法撤,弄不好就掉到河里淹死了,总之,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不远处赵军将领望见后都哗然大笑,心想:韩信也太傻了吧!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韩信便打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一看韩信的主力部队来了,马上倾巢出动迎击,双方瞬间陷入了激烈的厮杀。

正在杀得过瘾时,韩信和张耳突然假装战败扭头向着河边的阵营逃跑,边跑边扔战略物资。赵军一看韩信想逃跑,哪里肯放过活捉他们的机会,便倾巢出动,边抢汉军抛下的物资,边追逐韩信和张耳。

等到韩信、张耳回到河边的阵地后,赵军也都从军营里面一路追到了

河边,做好攻打韩信、张耳军营的准备,双方陷入了激烈的拉锯战,赵军一时无法快速打败汉军。

这时,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看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韩信和张耳,便立刻乘虚进入了空空如也的赵军营地,很轻松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然后开始大喊起来:“汉军占领赵军大营了!汉军胜利了!”

赵军正在猛攻韩信、张耳的军营,突然听到后面的喊声,抬眼望去自己的营垒中全是汉军的红旗,隐隐约约地看到里面至少得有几千个将士,一时全都惊慌失措。

所有的赵军士兵都以为自己中计被偷袭了,乌泱泱乱作一团。

赵国将领马上站出来维持秩序,并对带头逃跑的士兵进行了斩杀,但是溃败之势已成,几个将领的恐吓已经无法阻止混乱的加剧,就在这时,韩信和张耳的营门大开,所有汉军将士整齐有序地冲了出来对乱哄哄的赵军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最后,赵王赵歇被活捉,而陈馀则在混乱之中被砍死在河边。

等到打完仗之后,被俘虏的赵军才意识到,刚才汉军并没有真的占领自己的大营,只是两千个人在那里虚张声势而已,所有的人都懊悔不已,无奈的是自己现如今已经成为汉军的阶下囚,此时能够解恨的也就只剩下骂街了。

巧用计谋,从心理攻势上打败敌人的韩信,从此一战成名!

再对比一下陈馀所谓的“仗义之师,不能用阴谋诡计”之类的思想,恐怕我们所能做的也就只剩下一声叹息了。

客观的讲,这场战争原本的胜利方就应该是陈馀,如果他按照李左车的建议去做,韩信基本无法拆招。

收拾完战场后,众将领也都彻底服了韩信,大家一起来向韩信祝贺,并趁势向韩信请教道:“兵法上明确说过,布军列阵应该后面靠山,前面临水,这样才安全。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扎营,包括当时告诉我们打败赵军后再会餐,说实话,我们当时都不信你,但是最后竟然胜的如此轻松。请问大将军,你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我这战术就是来自于你们刚才说的兵法呀,只不过哥们儿我没有死记硬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反着使用罢了!”

大家一听,从此更加佩服韩信。

讲到这里,笔者倒是对韩信的学习方法很感兴趣。

一般情况下,我们去读书学习时都会顺着书本中给我们设定的方向去思考,往往忽略掉从反面来对其进行解读,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会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也会于无形之中丢掉很多的知识——丢掉的是我们所学知识的“反知识”。

这样讲可能有些抽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比如,现实职场中,很多人爱研究《三十六计》,假设此人学得真的是很投入很认真,每一个计谋的精华和灵魂都牢牢掌握在心中,遇到一些具体的事情和环境也都能按照《三十六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解读,那么他学到的无非也只是这三十六条计谋而已。

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对每一条计谋都考虑一下如何反着使用,这样你学完《三十六计》之后,里外里就共计得到七十二条计谋。

历来成大事者,都不机械照搬书上的计谋,即使是非常有名的典籍,他们也会从正方两个方面吸收里面的营养。

举个例子。

就说赫赫有名的《孙子兵法》吧!《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叫做“穷寇勿迫”,意思是,对陷于绝境中的敌人不要逼得太狠,以防敌人狗急跳墙,反正也是个死,倒不如掉过头来和你玩命,这样你将会造成本不应有的巨大损失。

把这个思想用在我们的现实职场中,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和你有矛盾的同事,千万不要反击过狠,不一定非要把人往死里整,得饶人处且饶人,否则,你逼得对方和你玩命时,你也就会面临巨大的重创,这种情况下你或许会得到一些你想得到的,但是你将失去更多。

一句话,和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时,没有必要把事儿做绝了。

但是,如果你事事都盲从《孙子兵法》的这句“穷寇勿迫”,你就会发现,有的时候你会陷入“妇人之仁”的境地。

大家还记得《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吗?对于故事中的蛇和狼,是不是必须狠下心来坚决地予以消灭?

远的不说,鸿门宴上项羽不就对刘邦“穷寇勿迫”了吗?到了后来刘邦追着项羽打的时候,刘邦会念及鸿门宴上的不杀之恩而放项羽一条生路吗?别说项羽,就是韩信、英布、彭越这种为刘邦立下战功的铁哥们儿不也照样被刘邦兔死狗烹了吗?

熟读《孙子兵法》的毛泽东在1949年4月所做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大家发现了吗?这句诗至少证明了,毛泽东并没有盲从《孙子兵法》

中“穷寇勿迫”的教条,恰恰相反,他活学活用了这一条,并以此写诗来鼓励大家务必要将蒋校长的残余势力一网打尽,当然,通过这句诗我们也能看出毛泽东对项羽沽名钓誉、妇人之仁的否定态度。

在这里,我们也算是同韩信进行了一个小小的神交,我们能大致窥探到他们阅读权谋之术的一种思维方式。

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和学习,当别人收获x个知识点时,你收获的将是2x个知识点。

同样都是认真学习,别人可能因为机械地遵从某条古训而死掉,你则可以有正有反地灵活拆招,变得像泥鳅一样滑头,从而不会轻易被对手打败和俘获。

一个对策,两种解读,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