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与要求
植物标本(腊叶标本)是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材料。它可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物种的信息,包括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物候期、化学成分等。因此,通过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的讲述及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的一整套方法。
二、用品与材料
(1)采集用品:标本夹(用板条钉成长约43 cm、宽约30 cm的两块夹板)、采集箱(现多采用70 cm×50 cm的塑料袋或用塑料背包)、丁字小镐、枝剪和高枝剪、手锯、放大镜、空盒气压计(海拔表)、全球定位仪(GPS)用于观测方向和坡向、钢卷尺、照相机(带长焦)或数码相机、望远镜、塑料的广口瓶、酒精、福尔马林(甲醛)等。
(2)材料:吸水纸(易于吸水的草纸或旧报纸)、号签、野外记录签、定名签(具体式样附后)、小纸袋、地图。
三、内容与方法
(一)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1.植物标本采集的时间和地点
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时期有长有短,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进行采集,才可能得到各类不同时期的标本。如有些早春开花的植物,在北方冰雪开始融化的时候就开花了。而菊科、伞形科的某些植物到深秋才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根据要采的植物的特性,决定外出采集的时间。
采集的地点也很重要。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在向阳山坡见到的植物,阴坡上一般见不到的。在低山和平原,由于环境比较简单,因而植物的种类也比较简单。但随着海拔的增加,地形变化的复杂,植物的种类也就比平原要丰富得多。因此,我们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必须根据采集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采集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可能采集到需要的和不同类群的植物标本。
2.种子植物标本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采集完整的标本。剪取或挖取能代表该种植物的带花果的枝条(木本植物)或全株(草本植物),大小掌握在长40 cm、宽25 cm范围内。有的科如伞形科、十字花科等植物,如没有花、果,鉴定是很困难的。
(2)对一些具有地下茎(如鳞茎、块茎、根状茎等)的科属,如百合科、石蒜科、天南星科等,在没有采到地下茎的情况下是难以鉴定的,因此应特别注意采集这些植物的地下部分。
(3)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株和雄株,以便研究时鉴定。
(4)采集草本植物应采带根的全草,如发现基生叶和茎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高大的草本植物,采下后可折成“V”或“N”字形,然后再压入标本夹内,也可选其形态上有代表性的部分剪成上、中、下三段,分别压在标本夹内,但要注意编同一的采集号,以备鉴定时查对。
(5)乔木、灌木或特别高大的草本植物,只能采取其植物体的一部分。但必须注意采集的标本应尽量能代表该植物的一般情况。如可能,最好拍一张该植物的全形照片,以补标本的不足。
(6)水生草本植物提出水面后,很容易缠成一团,不易分开。如金鱼藻、水毛茛、狸藻等。遇此情况,可用硬纸板从水中将其托出,连同纸板一起压入标本夹内。这样,就可保持形态特征的完整性。
(7)有些植物一年生新枝上的叶形和老枝上的叶形不同,或者新生的叶有毛茸或叶背具白粉,而老叶则无毛,如毛白杨的幼叶和老叶。因此,幼叶和老叶都要采集。对一些先长叶后开花的植物,采花枝后,待出叶时应在同株上采其带叶和结果的标本,如山桃,由于很多木本植物的树皮颜色和剥裂情况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依据,因此,应剥取一块树皮附在标本上。如桦木属的一些种类。
(8)对寄生植物的采集,应注意连同寄主一起采下。并要分别注明寄生或附生植物及寄主植物,如桑寄生、列当等标本的采集。
(9)采集标本的份数:一般要采2~3份,给以同一编号,每个标本上都要系上号签。标本除自己保存外,对一些疑难的种类,可将其中同号的一份送研究机关,请代为鉴定。他们可根据号签送给你一个鉴定名单,告诉你这些植物的学名,若遇稀少或奇异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还须多采。
3.蕨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法
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是孢子囊群的构造、排列方式、叶的形状和根茎特点等,所以要采全株,包括带着孢子囊和根茎,否则鉴定时不容易。如果植株太大,可以采叶片的一部分(但要在带尖端、中脉和一侧的一段),叶柄基部和部分根茎,同时认真记下植物的实际高度、阔度、裂片数目及叶柄的长度。
4.苔藓植物标本的采集法
苔藓植物用孢子繁殖,采集时,要力求采到生有孢子囊的植株;如果有长在地面上的匍匐主茎,也一定要采下来。苔藓植物常长在树干、树枝上,这就要连树枝树皮一起采下。苔藓植物有的单生,有的几种混生,应尽力做到每一种做成一份标本,分别采集,分别编号。孢子囊没有成熟的、精器卵器没有长成的也应适量采一些,这对研究形态发育是有用的。标本采集好后,要一种一种地分别用纸包好,放在软纸匣,不要夹,不要压,保持它们的自然状态。
5.必须认真做好野外记录
关于植物的产地、生长环境、性状、花的颜色和采集日期等,对于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一张标本价值的大小,常以野外记录详细与否为标准。因此,在野外采集标本时,应尽可能地随采、随记录和编号,以免过后忘记或错号等。野外记录的编号和号签上的编号要一致。回来应根据野外记录签上的记录,如实地抄在固定的记录本上,长期保存和备用。在野外编的号应保持连贯性,不要因为改变地点或年月,就另起号头。
此外,在野外工作中,对有关人员的调查访问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如对当地植物的土名、利用情况和有毒植物的情况的调查访问,对这些实际资料应认真记录和整理。
(二)植物标本的压制和整理方法
在标本采来后应及时压制,当天晚上就应以干纸更换一次,对标本进行整理。第一次整理最为重要,由于在标本夹内压了一段时间,植物基本被压软了,这时你想如何整理都行,如果等标本快干时再去整理就容易折断。整理时要注意不使多数叶片重叠,叶子要正面和反面的都有,以便观察叶的正、反面上的特征,如蕨类植物的部分孢子叶下面朝上;落下来的花、果和叶要用纸袋装起来,与标本放在一起。标本中间隔的纸多一些,就压得平整,而且干得也快,头3天每天应换2次干纸,以后每天换1次即可,直至标本完全干为止。
在换纸或压标本时,植物的根部或粗大的部分要经常调换位置,不可集中在一端,致使高低不均,同时要注意尽量把标本向四周摆放,绝不能都集中在中央,否则也会形成边空而中央突起很高,致使标本压不好。在压标本或换纸时,各标本要力争按编号顺序排列,换完一夹,应在夹上注明由几号到几号的标本、采集的日期和地点。这样做既有利于将来查找,又可以及时发现在换纸过程中丢失的标本。
换纸时还应注意,一定要换干燥而无皱褶的纸。纸不干吸水力就差,有皱褶会影响标本的平整。对体积较小的标本可以数份压在一起(同一号的),但不能把不同种类(不同号)的标本放在一张纸上,以免混乱。对一些肉质植物,如景天科的一些植物,在压制时,需要先放入沸水中煮3~5分钟,然后再照一般的方法压制,这样处理可以防止落叶。换纸时最好把含水多的植物分开压,并增加换纸的次数。
(三)植物标本(腊叶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一份合格的植物标本制作需经压制、消毒、上台纸和标本保存等基本过程,具体如下:
1.消毒
一般使用升汞(HgCl 2)酒精饱和溶液进行消毒。配制方法是将升汞2~3 g溶于1 000 mL 70%酒精中即成。消毒时,可用喷雾器直接往标本上喷消毒液,或将标本放在大盆里,用毛笔沾上消毒液,轻轻地在标本上涂刷,也可将消毒液倒在盆里,将标本放在消毒液里浸一浸,也可把标本放进消毒室和消毒箱内,将敌敌畏或四氯化碳、二硫化碳混合液置于玻皿内,利用毒气熏杀标本上的虫子或虫卵,约3天后即可。升汞有剧毒,消毒时要避免手直接接触标本,以防中毒。经消毒的标本,要放在标本夹中再压干,才能装上台纸。
2.上台纸
用白色台纸(白板纸或卡片纸8开,约39 cm×27 cm),平整地放在桌面上,然后把已消毒的标本放在台纸上,摆好位置,右下角和左上角都要留出贴定名签和野外记录签的位置。这时,便可用小刀沿标本各部的适当位置上切出数个小纵口,再用具有韧性的白纸条,由纵口穿入,从背面拉紧,并用胶水在背面贴牢。这种上台纸的方法,既美观又牢固,比在正面贴的方法要好得多。对体积过小的标本(如浮萍)或脱落的花、果、种子等,不便用纸条固定时,可将标本放在一个折叠的纸袋内,再把纸袋贴在台纸上,这样在观察时可随时打开纸袋观察。
3.腊叶标本的入柜和保存
凡经上台纸和装入纸袋的高等植物标本,经正式定名后,都应放进标本柜中保存。为了减少标本的磨损,入柜的标本最好用牛皮纸做成的封套按属套好,在封套的右上角写上属名,以便查阅。
标本柜的规格以铁制的最好,可以防火,但由于价格贵,现在一般多用木制标本柜。通常采用两节四门的标本柜,柜分上下两节,这样搬运起来方便。每节的大小约为高80 cm、宽75 cm、深50 cm,每节分成两大格,每格再以活板隔成几格,上节的底部左右各装活动板一块,用时可以拉出,供临时放置标本用。每格内可放樟脑防虫剂,以防虫蛀。
腊叶标本在标本柜内的排列一般按分类系统排列。如可按现在一般较为完善的系统——恩格勒(Engel)系统、哈钦松系统等将各科进行排列顺序,编以一个固定的号,如蔷薇科67号、豆科69号、菊科173号、禾本科184号等,把编号、科名及科的拉丁名标识于标本柜门上,并在此基础上按科的系统排列顺序、中文笔画顺序及拉丁文字母顺序等编成相应的标本室馆藏标本的检索表。这无论对一些专研究某科的人,还是学生,整理和查找起来都比较方便。目前一般较大的标本室各科的排列都是按照系统排列的。
四、作业与综合题
1.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1~3份合格的植物腊叶标本。
2.学会利用《高等植物分科检索表》、《植物图鉴(谱)》及各地《植物志》等工具书,初步鉴定腊叶标本的科、属或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