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脑心计 右脑算计
6484100000073

第73章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当我们的对手太过强大时,难道我们还要硬着头皮往前冲吗?这样做当然是十分的愚蠢的。聪明的做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主动退却并不代表你认输了,有的时候退却是为了日后的进攻做准备的。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的确,高明的退却,也是一种本领。可谓是:“退中有进。”

曹操得知刘备领兵取汉中,亲领四十万大军征讨。兵进潼关到蓝田,见名士蔡邕的庄园,想起往事,感到伤心。当年蔡邕被曹操杀死,女儿蔡琰曾作“胡笳十八拍”乐曲传入中原,后来曹操派人用重金把她从塞外赎回来,让董祀与她结婚,从此蔡琰长住在蓝田。曹操停马进庄,蔡琰连忙出迎。曹操见墙壁上挂了一幅文图,便询问来历,蔡琰说那是十三岁的邯郸淳所作的曹娥碑。背后八字题词是他父亲所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其含意,蔡琰不知。再问手下谋士,众人也连连摇头。主簿杨修说他知道意思。曹操要他先别说,让自己再想想。上马行约三十里,忽然醒悟,让杨修说出解答。杨修说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很吃惊,说杨修和他想的一样,众将都觉得杨修才识敏捷。曹操的“退却”很有意思,即显得自己有大家风范,也没有让杨修“大展才华”,可谓极高明的。可杨修最终还是没有躲得了曹操的杀戮,就是因为,杨修不会像曹操一样以退为进。杨修聪明却喜表现,而此举惹得曹操很是不满。曹操在用兵途中遭到挫折,不知进退之际,军士问曹操要口令,曹操随口说出了“鸡肋”两字。其实,曹操军中谋士如云,大才高于杨修者大有人在,大家都没有点破此等意思。而杨修表现心切,没有参透退进之术,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尚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要食无肉,要扔又可惜,魏王必会撤兵。”话一传出,军士纷纷收拾行囊。曹操心乱不能睡,出帐见军士收拾行囊,问夏侯尚是何原因,夏侯告知杨修所言,曹操见杨修太聪明。常以才犯他,便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杨修不懂进退,被曹操杀了,而曹操却在用兵之时不懂退却,最终失败而归。杨修在死之前对曹操说:“我早知有今天,只不过来的比较晚而已,在我死之前,再为主公尽忠一言,赶快退兵吧,再战也是苦无结果,还会损失惨重。”可是曹操不听,再次进兵,马超此时劫了曹营,曹操拔剑站在高处督军,被魏延一箭射掉了两颗门牙,幸得庞德搭救,才得回到营寨。曹操不敢再战,撤兵回许都。

曹操在战争中,不懂得主动退却,最后落得大败而归。曹操为解心头之恨,不顾目前情况,只知道意气用事,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其实,退却的道理说来并不高深,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在此以前,为了这个战役投资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花费了不少心血,一旦抛却犹如割肉剜心。如此既会担心蒙受损失,还会害怕丢掉面子,而曹操就是犯了这个大忌,因此,才失败的。然而,如果不听旁人劝告,一意孤行,坚决不退却,就要中途耗尽全力,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同时,退却需要智慧。虽然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但是何时走,应该怎样才能算是走的完美,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走向哪里才是最安全的?这里面包含着临机决断的极大学问。退却同样需要调动一切智慧,做到周密计划,深思熟虑,忙而不乱,退中有进。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实力大增,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此时曾一度依附袁绍的刘备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南下投靠荆州的刘表。

而此时荆州内部的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已经开始激化了。其中争夺最厉害的两个人就是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和大儿子刘琦。而身为大儿子的刘琦却是处于了下风。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身首异处。为此,他整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根本想不出什么避祸自保的办法。

一次,刘表邀请刘备和诸葛亮到荆州议事。刘琦知道后,不禁大喜,他早已听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是没有机会相见,如今诸葛里来了,他便打算向诸葛亮请教一二。

一次,他趁诸葛亮闲暇之余,邀请他到自家的后花园观赏游玩。并且设宴款待。席间,刘琦对诸葛亮说:“我目前的处境十分危险,希望先生为我指条出路,我当感激不尽。”诸葛亮一听,连忙推辞说:“我来到这里只是一个客人,对于你们的家事,我实在是不便掺和。一旦此时泄露出去,恐怕对你对我都不好吧。”说完,就起身要走。

刘琦见此情景,情急之下,便将诸葛亮拉到了自己的密室里。刘琦心想,这里是自己的密室,应该不会走漏风声。没想到诸葛亮还是不肯说。于是,他又以请诸葛亮到他的楼上看古书为由,把诸葛亮带到了一座小楼上。只见他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几次向您请教自救的好计策,您怕泄漏,不肯说,今天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您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您就放心地谈吧!如果您还不肯谈,我只好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了。”谙葛亮没有办法,就教他去向刘表请求带兵镇守江夏,以此达到避祸的目的。刘琦听后大喜,很快就启程了。他这走果然是个好事,刘琮见他远走高飞,便没有再继续为难他,刘琦因此而躲过了一劫。

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

蜀将姜维与魏将邓艾交兵与祁山一带,战事打得异常艰苦。而后主刘禅却在后方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无一不忧心忡忡。

因此很多人都弃蜀而去。没有了忠臣贤士,便是小人当道了。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此人着实一个酒囊饭袋之徒,却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而身居高位。

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为了抢战功,便求黄皓向刘禅进言说:“让自己代替姜维与魏军作战。”昏庸的刘禅二话不说就颁布一道诏书将姜维召回了。而此时正是姜维进攻魏军之际,眼看就要胜利了,却忽然之间一天三道诏书,命他班师。姜维虽然气得暴跳如雷,可是君命难违,只好撤兵了。

姜维回宫后打算面见刘禅,可是刘禅却拒不上朝。

这让姜维感到十分疑惑。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了秘书郤正。姜维便问他道:“主公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郤正大笑着道:“看来大将军到现在还蒙在鼓里啊。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而请求朝廷让你班师回朝的。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也就搁下了。”姜维一听,不由大怒:“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赶忙劝阻他说:“大将军纵然有千般委屈,也不可感情用事呀!万一触怒了主公,恐怕您性命不保啊。”姜维想了想,说道:“先生说得有道理,此时我不宜冲动行事。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第二天,刘禅与黄皓在皇宫的后花园里设宴饮酒,酒兴正酣之际,姜维带了几个人走了进来。由于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一听姜维来了,黄皓便慌忙躲到了一个角落里。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刘禅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把此人杀掉,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刘禅不以为然地说道:“黄皓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臣,做不了什么大事,你大可不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听刘禅这么一说,更是气急交加,他愤愤地说道:“黄皓一日不除,灾祸就无法避免啊!”刘禅见姜维如此气愤,也来了气,厉声说道:“你堂堂一个朝中重臣,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宦官也看不顺眼吗?”说着便命黄皓出来向姜维叩头请罪。

黄皓连忙下跪,哀求:“我只不过是伺候皇上的奴才,不敢干预朝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传言。”姜维无奈之下,只得退了出去了。

见到郤正后,姜维便这一切都告诉了他。郤正脸色一变,急忙说道:“将军今天去见主公真是有些不明智啊。那黄皓定然会在主公面前说你的坏话,你还有好日子过吗?依在下之见,还是赶快寻求自保之处吧。”姜维便问道:“先生可有主意?”

郤正低声说:“在陇西有一个名叫沓中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还是赶快行动吧。迟了就来不及了。”姜维大喜。

第二天,姜维便向刘禅上表,要求去沓中屯田,刘禅果然答应了。

姜维这一走,实乃是躲过了黄皓的陷害而安身保命了。

左脑心计 右脑算计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有心计,会算计的表现。明知自己势不如人还要硬上,可谓是愚蠢至极。“成功之道,羸缩为宝”,进退伸缩,皆为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