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水相望。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蜒,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泉州地形呈“E”型前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开发农、林、渔业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
历史沿革
泉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改名为泉州。
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南迁,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天佑年间,已是一个“云山百越路、市进十州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佛国泉州
泉州古称“泉南佛国”,是佛教文化传入较早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晋太康九年,佛教徒就在九日山下建成了延福寺。因而,在泉州,佛教的遗物也特别多,这里发掘的南朝古墓,墓砖都印有佛像。九日山下的金鸡桥畔,至今还有唐刻护桥武士像,九日山上的五代石佛座像是最早的一尊。
唐代,泉州的佛教已相当发达。著名的开元寺,南安高僧义存创建的闽侯雪峰崇圣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唐代著名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其中也有泉州高僧昙静想追随。
五代,王延彬统治泉州期间,倡建的寺庙多达20余所,著名的承天寺、崇福寺、资寿寺(清初改为城隍庙)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承天寺、崇福寺与开元寺并称泉州三大寺。
名人名胜
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贞元到清乾隆年间,泉州文人共撰写编纂著作2083种。文学方面有欧阳詹、王慎中、黄克晦;史学方面有吕夏卿、梁克家、黄凤翔、何乔远;哲学方面有李贽、蔡清、陈琛、蔡鼎;科技军事方面有曾公亮、苏颂、俞大猷、郑成功、李光地……人才济济,遗物、遗著,蔚为大观。
泉州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多姿多彩。山区的九仙山、石牛山、清水岩;海滨的崇武、祥芝、永宁、深沪;近郊的清源山、九日山、金门太湖榕园、紫帽山、科山、龙源山、灵秀山。
人称:“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古代遗留的寺庙、石塔、石桥、墓葬、窑址、民告、城堡、园林、石刻……林林总总,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