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不是教你诈:左右你一生的120个心理策略
6474400000033

第33章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横空出世的变革者

无论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想“横空出世”,如果你勇于开拓进取,不甘碌碌无为,你就需要时刻注意,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不要让自己的起点上就失败。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分西东。”这里的“缘”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陌生人见面、招聘面谈,还是社交聚会或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管是否是真实的,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并制约着他人改变这种印象的可能。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可见,对陌生人的印象由提供信息的先后顺序决定,先来的占了优势,“先入为主”。

现实生活中往往正是这样,首次与人见面,我们没有其他信息,但以后的交往,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以首次印象来解释当前的知觉信息。尽管第一次印象难免对以后的知觉带来偏见,但它又是我们认识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来源。这就是首因效应得以存在的理由。

与首因效应相对的就是“近因效应”: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近因效应是人们在交往中认知的又一个偏见,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微妙,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一个你熟悉的很不起眼的人,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使你对他突然刮目相看。再如一个有多年交情的好朋友做了一件让你怒不可遏的事,从此你们就“老死不相往来”——这仅仅是一次不良的印象,却压倒了以前所有的好印象,看似多么的不合理。这就是近因效应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种实验:把一段描述内向性格特征的文字和另一段描述同一个人外向性格特征的文字让被试者去看,当被试者看完一段文字后(或是先看描述为内向的,或是先看描述为外向的),先进行其他的活动,如下棋、打扑克等,然后再让被试者看第二段文字,结果大多对第二部分的印象深刻,将此人描述为内向或外向的人。

一旦出现不良的近因效应,也许你会希望与对方的关系恢复如初,却又有碍于面子而无法启,“第101步”就是解决这种交往障碍的方法之一。所谓第101步,就是设计最新的一次良好交往,以消除最近一次不良交往所形成的交往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99 1) 1.公式中的99表示双方有相当长的亲密交往史,括号中的“1”表示最近一次效果不佳的交往,括号外面的“l”,表示在近因效应后,一次效果良好的交往,并称之为“第101步”。第101步的关键在于寻找良好的共同点。

我们既谈了首因效应,也谈了近因效应,那么,在一个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到底是首因效应更起作用还是近因效应更起作用呢?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绝不是狭路相逢的“冤家”,常常是二者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但哪种效应所起的作用更大,实际上只取决于你自己。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否则就会导致近因效应。留下好印象毕竟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策略问题,更不能经常去伪装、做作,要靠平素积累和养成的良好品德、知识和才能,一些个性品质良好的人,都能保证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受人喜欢,并能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交往。但必须注意,无论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想“横空出世”,如果你勇于开拓进取,不甘碌碌无为,你就需要时刻注意,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不要让自己的起点上就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