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就是自己的奇迹
6474300000039

第39章 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任何人都要有危机意识,没有危机意识,得过且过,最终将一事无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时时时刻都在上演着优胜劣汰的故事,从而也折射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如今,知识型社会、科技型社会、创新型社会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这样,人们才要不断竞争,勇求上进。

如果一个人,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而他可能如故事中的第一只青蛙那样,对生存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从而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到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社会淘汰。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的经验时,特别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能否保住已有的成就,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危机意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无需怀疑,海尔是成功的,可是海尔的总裁却总是说:“我们的海尔,可能就是因为一个螺丝帽而被世界所淘汰的。”无需怀疑,比尔盖茨也是成功的,然而我们却总会不时地想起他那句自省的话:“微软离破产永远是18个月”。

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了石油危机,由此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2/3的员工共67.5万名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公司发给每个员工原工资的97%-98%作为生活费。

这项决策对日本日立公司来说,是一项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它虽然节省不了什么经费开支,但它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危机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将这项决策实施到4000多名管理干部头上,对他们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工资措施,从而使他们也产生了忧患意识。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将所录用的工人上班时间推迟了20天,促使新员工一进入公司便产生了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这样做同时也让其他老员工加深了忧患意识。

日立公司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管理措施之后,全公司包括新老员工都开始更加奋发地努力工作,都绞尽脑汁为公司的振兴出谋划策。就这样,在忧患意识的诱发下,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业绩。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结算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1974年同期减少了1/3.而实施忧患意识管理之后,仅仅过了半年,它的结算利润便翻了一番,达到了300多亿日元。

没有危机感的人,将面临更大的危机。为危机做超前准备,就会化危机为转机。21世纪是终生学习的世纪,不学习就落后,少学习也落后,学慢了同样落后。重要的学习机会,比别人少参加一次,当即就被他人超越。一项事业,他人还没做,自己正在做,就已经超越了他人。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在学习,我们又一次超越别人。想比别人强,就要比别人多懂,多懂来自多学。只有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强于别人。成功人士总是做那些普通人能够做而不愿做的事,所以他才成功。

在运动场上,裁判员不是根据起点的先后认定名次,而是看谁先到达终点。作为观众,通常不会赞赏跑在最后面的人。竞争会推动社会进步,竞争会使我们由弱变强。

深圳航空公司老总董力加曾坦言:“深航公司规模小,生存环境条件相对恶劣。从开始组建深航到今天,我天天担心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失败。世界上的百年老店并不多,企业界也遵守‘丛林法则’,我们必须天天为生存奋斗,一步不慎就可能垮掉。深航努力使每个员工都具有危机感,能意识到饭碗和乌纱帽都是捧在手上而没有锁在保险柜里,然后通过管理把这种危机感所产生的紧张转化成生产力,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

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更是可怕的。人的发展需要危机意识。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利的或者是相对劣势的,一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或直接改造自己所处的环境,以达到自己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平衡。

但当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满意时,则会在相对平衡中失去潜在的积极性与进取心,从而放弃努力。这样,一旦环境因素有了变化,就会出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又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最终会被新环境所拒绝或淘汰。所以说,太过安逸的环境,是不利于人的成长与进步的,人只有在危机的环境中,才有积极奋发的精神和干劲。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社会本身也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因而没有绝对的平衡,也没有绝对的适应,人们的生存危机总是存在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