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就是自己的奇迹
6474300000033

第33章 用心才能发现身边的创意

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若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就能抓住身边创新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可能产生好的创意,产生创新的火花。说到创新思维,我们立即会想起那些科学巨匠,像阿基米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似乎创新仅仅局限在这些伟大人物之间。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创新的机会。

作家福斯曾说:“创意,经常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碰壁。对创意人来说;除非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注意观察周边的每一事每一物,否则无法看见创意和商机,无法触动消费者的心。”

创新就在日常生活中,创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创新来自于对最简单、最容易忽视的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难的是我们常常忽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好多人具有的毛病。长此以往,是很难培养创新精神的。

吉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两亿男人使用“吉列”刀片刮胡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吉列公司”创始人吉列先生当初萌发这一发明创造的念头,只是因为顾客的一句话。

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吉列,十几岁便开始当推销员。虽然工作尚算顺利,但是吉列却不想一辈子只当个推销员,他经常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一定要开创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在一次与顾客闲聊时,曙光出现了,那位顾客无意间对吉列说:“嗯,如果能够发明一种用过就扔的小商品,那不就可以让顾客们不断来购买你的商品吗?”

“用过就扔?不断购买?”这句话立即激发了吉列的灵感。

从那天起,吉列天天思索着:“什么样的东西必须用过就扔掉呢?”

有一天早上,吉列正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刮胡子,当他拿起刮胡刀时,却发现刀口不够锋利。

正值出差的他当然不可能随身携带笨重的磨刀石,于是他只好信手取过一块牛皮,轻轻地在上面来回磨,问题是刀口仍然不见锋利,无奈之下,他只好凑合着用。

然而,不锋利的刀子可把吉列给整惨了,胡子不仅无法清除干净,更把他刮得哇哇叫,好不容易刮完了胡子,却见脸上留下了好几道伤痕。

他感到非常生气,愤愤不平地想着:“难道世界上就没有比这个更好用的刮胡刀吗?怎么没有人发明一些不必磨就锋利无比的刀子呢?”

就在这时,他突然眼睛一亮:“咦!这不正是‘用完即扔’的最佳商品吗?”

一回到家,吉列便辞去工作,潜心研究薄钢刀片等刮胡用具,最后更设计出一款像耙子似的“T”形简易刮胡刀。

就这样,安全又方便的吉列刮胡刀终于诞生了,到现在仍是许多男人必备的刮胡用具。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别人说好多话,但我们很少用心去思考别人的话,只是当耳边风。其实,一句普通的话可能蕴藏无限创意,只有用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会发现,并创造性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只要能用心观察,创意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能认真生活,机会就在我们手上。吉列发明刮胡刀,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不能老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即使大家有共同的理想,也要多用点心思,在前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创意风格,必定有机会在自己精通的领域里独占鳌头。

创新并不一定非得是前人没有涉猎过,没有尝试的事物。我们在旧的基础上,改造旧的,同样是了不起的创新。

30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医生给一个胸腔有疾的人看病,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听诊器和X射线光透视技术,医生无法发现病在哪里,病人不治而亡,后来经尸体解剖,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经发炎化脓,而且胸腔内积了不少水。结果这位医生非常自责,决心要研究判断胸腔积水的方法,但久思不得其解。恰巧,这位医生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卖酒商,父亲不仅能识别酒的好坏,而且不用开桶,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数量。医生在他父亲敲酒桶举动的启发下想到,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相似之处吗?父亲既然通过敲酒桶发出的声响可以判断桶里有多少酒,那么,如果人的胸腔内积了水,敲起来的声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样。此后,这个医生再给病人检查胸部时,就用手敲敲听听;他通过对许多病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击比较,终于能从几个部位的敲击声中,诊断出胸腔是否有病?这种诊断方法就是现在医学上所称的“叩诊法”。

后来,这种“叩诊”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男医生雷克给一位心脏有病的贵妇人看病时,为难了。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参与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件事情,孩子们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另一头用耳朵贴近圆木能听到搔刮声,而且还很清晰。在此事的启发下,他请人拿来一张纸,把纸紧紧卷成一个圆筒,一端放在那妇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听到病人的心率声,甚至于比直接用耳朵贴着病人胸部听的效果更好。后来他就根据这一原理,把卷纸改成小圆木,再改成现在的橡皮管,另一头改进为贴在病患者胸部能产生共鸣的小盒,就成了现在的听诊器。

从敲击酒桶到胸腔叩诊和听诊器的发明,都是创造性思考的结果。敲酒桶和听圆木搔刮声,这是在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小事了,然而,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很少有人去那样思考。

在人类创造史上有所成就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耳熟能详的事例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思考。高额的奖赏是为那些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并且能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人所准备的。所以,创造性思考必须从关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细节开始。

生活中处处充满创新的机会,需要有心人去发现。我们不要把发现,把创造看得多么神秘,多么高深,只要我们对身边的事情,时时刻刻想一想里面可以找出点什么,有没有能创造出价值的事情。如此想得多了,我们的灵感就来了,我们就会有所发现和创造。

许多创新名人就是从生活需求中发现创意,经过不懈努力走向成功之路的。因此,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人人都可能走向成功。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受到生活触动时,不妨思考一下是否具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我们就应立即行动起来,钻研下去,说不定就会创造出一个神话。

灵活性的思维有助于创意的发挥

思维是知识的灵魂,如果没有灵活的思维,知识就是散金碎玉,无法调动起来,不能发挥我们的创造能力。灵活的思维有助于创意的发挥。

思维,是人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特点。一个思维灵活的人,一般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或者说智商高的人。思维的灵活性并非先天具备的,需要后天逐渐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也就是说,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汤姆是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再一次体育课上,汤姆正在考核一群小学生有谁能跃过一米一五的横杆。同学们一一排队尝试,几乎所有同学都没越过横杆。轮到一名叫查德·福斯伯的11岁男孩的时候,他在旁边犹豫了半天,他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越过一米五的横杆。由于时间紧迫,汤姆老师催促他立即行动。

查德·福斯伯来不及多想了,拔腿飞快地向栏杆跑去。情急之下,他却突发奇想。在到达横杆前一瞬间迅速转身,面对老师和其他同学背对着横杆,腾空一跃竟鬼使神差般一下就跃过了高度为一米一五的横杆。查德·福斯伯越过横杆后,身体却狼狈地跌落在了沙坑当中,弄得浑身一层脏兮兮的尘土。他尴尬地爬起来,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仿佛等待着老师的批评。在旁的同学也在嘲笑他跌倒在沙坑里。

汤姆老师若有所思,赶忙微笑着过去拉着他的手,并称赞他有创新精神,鼓励他继续练习他的“背越式”跳高。汤姆耐心地给予他指点,帮助他进一步完善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令人没料到的是,这个小学生不负众望,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他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采用“背越式”跳高,跳过了两米四死的高度,刷新了当时奥运会的跳高记录,一举夺得了当年的跳高金牌。从此,查德·福斯伯成为世界闻名的体坛超级明星。

如果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往往只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如故事中的大多数同学,在练习本上逐个加。甚至一遇到看似陌生的问题,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他们的思维不善于转弯,不懂得及时改变解决问题的途径。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测定金字塔高度时,用直接测量法失败后,马上想到用测太阳影子长度的办法来解决。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测量灯泡体积时,碰到复杂的计算,马上想到用测量灯泡在水中体积的办法来加以解决。他们的思维灵活性非常高,这是与他们后天努力息息相关的。思维灵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思维灵活的人不仅能迅速高效的解决问题,解题而且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策略。世界最大的成衣制造企业、美国的礼维公司的创始人礼维·施特劳斯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高斯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斯上小学后,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板着脸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 2 3 4 5 6 …… 100=?

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起来。只有小高斯坐在那里沉思未动,他很快在练习本上写下一个数字“5050”,举手报告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老师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一点也不错,于是惊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算的?”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道:“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就是50×101=5050.”

老师高兴地赞美道:“真没想到,咱们班竟会出现一个数学神童!”

后来,高斯经过努力,17岁时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高斯的数学思维非常灵活,他能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学会从看似复杂的过程中发现简单的规律,才能比别人更有效率地实现人生目标。

人的思维要保持超乎寻常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必须经常地变化。如果不经常变化,思维就可能僵化。所以,要经常进行变通思维的锻炼。尤其是当情势发生变化或是受条件制约,原来的思路不通时,就应当及时改变原来的想法。

第一代制式头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的一天,法国将军亚得里安去医院看望伤兵,一个伤兵向他讲述了自己负伤的经过:“德军炮击时,我正在厨房值日,炮弹劈头盖脑打来,我急中生智,忙把铁锅举起来扣在头上,结果保住了头部,很多同伴都被炸死了,我只受了轻伤。”

亚得里安想到:战场上如果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指定一个小组进行研究,制成了第一代头盔,并在当年装备了部队。

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由于装备了头盔,使七万人免于死亡。从此,各国军队由此受到启发,纷纷装备了头盔。

生活中并不缺少创新的机会,而真正缺少的是灵活的思维方式。只要我们处处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很容易就萌发各种创意。怎样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呢?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

平时多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相对性原理告诉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多感受到事物的可变性,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变异,你的视野就会开阔起来,就不会固定于某种思维定势,灵活性就会不断增强;多感受到事物的可逆性,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反向策略。

思维总是经过一定的训练才会变得灵活的,只有坚持不懈,思维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