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马阴山下。天穹低垂,云欲擦肩,“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辽阔、美丽、神秘的草原展现在你的眼前,无限的意境在心中伸展。
阴山横亘于华北,东起大马群山,西至河套地区的狼山,全长一千二百公里,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古分成南北两半。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在古代就多风沙、少草木,是贫瘠的不毛之地。南边狭长的平原,在汉代时就是一个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禽兽出没的地方。呼和浩特和包头都在阴山南麓,“呼和浩特”的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是“有鹿的地方”。正是由于这块平原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它,以此作为进入中原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里,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失去了这里,就丧失了生存的根基。而汉族人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不让这些骑马的民族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正因如此,阴山南麓就是汉族和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成为从汉至唐纷争不已的战场,电成为一个古往今来无数诗人感伤咏怀的地方。
说到阴山,不能不想起王昌龄的《出塞》,它是唐诗中写阴山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教胡马渡阴山”正是唐代边塞诗人的崇高理想。现在阴山中部还筑有王昌龄吟诗台,传说唐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在长安科考落第,正在去意彷徨之际,忽接到少时好友、时任云中都护府统领的吴吉虎的邀请,来到云中游览,唐代的云中都护府,正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来到云中,吴吉虎陪王昌龄游览阴山,他们登上高高的山峰,秦城汉关尽收眼底,望着眼前的大好河山,诗人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此时正是仲秋时节,满山的红叶在秋风中摇曳,夕阳西下,一轮皓月在峰顶冉冉升起。王昌龄攀上一座烽火台,举目远望,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个传说附会的成分很大,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太喜欢王昌龄的诗了。实际上唐诗人写阴山的很多,好诗也留下了不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马上皇帝,长期戎马生涯的经历也磨砺了他的诗才,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读来使人顿生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寒意,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饮马出长城,寒沙掩埋着马蹄的印迹,朔风吹断边声,又是何其艰苦,又是何等豪壮啊。
再看戴叔伦的《塞上曲》: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诗人追忆汉代出击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联想东汉班超投笔从戎,晚年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反班超之意而用之,表达了终身报国的豪情,读来使人感慨不已。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也写到了阴山,“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诗中描写上将出征,大军临敌,渲染了在阴山下的平原上两军大战的壮烈场面,四面的鼓声震天,催人奋进,似乎雪海也为之奔涌,三军大呼,阴山也为之颤动。来,来,朝前冲,拼命杀敌做英雄,这就是当年惨烈的战争,这就是当年苦战的英雄,这样的场面感人肺腑,阴山就是见证。我个人以为,岑参的这首诗是唐人边塞诗中最精彩的一首,因为写边塞,虽然感动人心的场面会有很多,但最感动人心的只能是战争的场面,这也正是唐人边塞诗中最有魅力的亮点。从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争斗开始,阴山肯定就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从周宣王的征伐猃狁到汉武帝的抗击匈奴,从五胡乱华到北魏北周的纷争,得胜者的喜庆祝捷,勒石记功,失败者的难言惨痛,这些都有阴山为证。
《敕牧歌》本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其境界开阔,音调雄壮,歌唱的是阴山下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在那战乱频繁的年代,它竟能成为战歌。据《北史》记载,斛律金是朔州敕勒部鲜卑族人,是一位性敦直,善骑射的大将,公元546年,斛律金随东魏首领高欢率军攻打西魏,由于高欢突发急病,东魏军战斗失利,退守到敕勒川一带。西魏乘机放出流言,说高欢中箭受伤,命在旦夕。东魏将士闻言士气低落,悲观情绪弥漫开来。此时斛律金望着广阔的草原,用鲜卑语唱了这首《敕牧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歌声浑厚悠扬,在辽阔的原野上回响,引起了士兵们的共鸣,大家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情景慷慨悲壮。也许想起了故乡,战士们心中又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很快,军中的躁动和不安得到了平息。这首民歌的歌词后来被译为汉语,载入史册,成为华夏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唐边塞诗人李益的《拂云堆》写的是匈奴人失去阴山的痛苦,读来也使人感动: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
汉将刚从匈奴人的居住地归来,当然要夸说击败匈奴的战功,现在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了,单于痛哭失声。这在饱受匈奴侵略的汉代人看来那当然是高兴不已,而在唐人眼里未必就有那么激动,今人读来,还能对匈奴人产生几分同情。
旅行指南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三十五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一百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五十平方公里。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皆坐北朝南,于平地营造,每个陵园都是一个单独的完整建筑群,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墓室两大部分。它不仅吸收了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