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变态心理学
6472000000051

第51章 物质使用障碍概述

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psychoactive substance or drug)对很多人来说具有危险的含义,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偶然或经常加以使用。大多数人仅限于使自己合法地使用某些物质,如酒精、尼古丁、咖啡因。但是,这些合法的物质也可以像不合法的药物一样严重地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精神活性物质并不总是会造成伤害。当它们被精神科医生作为处方时,它们可能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在许多社会的亚文化群体里,它们是社会和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有时精神活性物质还是人们获得某种快乐的重要来源,正如任何人都知道在早上享受一杯咖啡或者在看球赛时享受一杯啤酒一样。然而,只有当物质的使用成为习惯,并且开始侵蚀人们正常的机能——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时,这种使用法才会被称为“滥用”;当个体的机能继续衰退,只能使用这种物质才能得到恢复时,这种物质使用逐渐占据了个体生活的主要部分,“滥用”就成为“依赖”。

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use disorders)是指使用成瘾物质(addicted substance)的方式不正当,即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医学的目的,而是为了追求愉快、无忧、酩酊或陶醉状态及其他效应,或者是为了缓解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s)而引起的痛苦。物质使用障碍包括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

一、什么是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在它被吸食、注射、饮用、吸入,或者以制剂的形式被吞食时使一个人的心境或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午餐时喝一杯葡萄酒,清晨喝一杯咖啡,集会时喝一两杯啤酒,晚上服一片安眠药——没有人会把这些视为不正常。尽管大多数人能够控制对这些物质的使用,但是许多物质也具有高风险。

精神活性物质亦指成瘾物质,包括酒精、咖啡因、大麻、可卡因、致幻剂、海洛因、尼古丁、镇静药及催眠药等。

人们根据成瘾物质的药理特性将成瘾物质分为以下种类:

(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酒精等。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等。

(3)大麻: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愉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其主要成分为Δ9四氢大麻粉。

(4)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知觉感受,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等。

(5)鸦片类: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鸦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阿片(鸦片)、美沙酮、二氢唉托啡、度冷丁、丁丙诺啡等。

(6)挥发性溶剂:如丙酮等。

(7)烟草(尼古丁)。

二、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

(一)物质滥用及其诊断

滥用(abuse)在ICD-10分类系统中被称为有害使用,是指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例如,不能完成重要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成瘾物质滥用与依赖有相似之处,但成瘾物质滥用强调的是不管场合和时间,也不顾后果地使用成瘾物质。如果个体的物质使用方式已符合成瘾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则应先诊断成瘾物质依赖。虽然最近开始,物质使用的个体更可能诊断为成瘾物质滥用,但有些个体发生与物质有关的不良社交后果已持续较长时间,而无成瘾物质依赖的证据。使用咖啡因或尼古丁者不属于物质滥用。

如何诊断物质滥用?DSM-Ⅳ-TP包含了物质滥用的诊断分类,该诊断分类基本上是一类尚未发展为完全依赖的适应不良的药物使用。

(二)物质依赖及其诊断

依赖(dependence),即成瘾物质依赖,是指一种不正当的使用物质的方式,由于机体对某种成瘾物质产生了依赖性而无法控制地反复使用某种或某类物质。个体反复使用某种成瘾物质后,导致机体对该物质产生了耐受性和依赖性。由于机体产生了耐受性,为获得同样效应,需要增加用药量;由于产生了依赖性,减少或停止使用,就会出现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即戒断症状。个体为避免或减轻戒断症状,不得不反复自我用药。使用者尽管知道,由于使用该物质影响了工作或学习,或者因反复使用该物质引起了种种问题,但仍继续使用。这种用药方式通常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更强、戒断反应和强迫性用药更严重。使用者将寻找药物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高于任何其他活动,如责任、义务和道德等。这些表现是机体产生依赖的最好证据。

一般而言,依赖又被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1.生理依赖

生理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指个体反复使用某种成瘾物质引起体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些生理或生化改变,以致需要该物质持续地存在于体内。当停用或减少用量时,由于体内该物质浓度下降而出现种种不适的躯体症状,即戒断症状,人们习惯地将之称为成瘾。戒断症状轻重不等,轻者只感到难受,重者感到十分痛苦,甚至威胁生命。最常引起生理依赖的物质是鸦片类,其次是酒精、苯丙胺、大麻以及镇静药、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2.心理依赖

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个体反复使用某种成瘾物质后,对该物质产生了强烈的用药渴求,尤其在该物质的血浓度下降时更为强烈;个体为满足这种渴求,可不择手段地获得和使用该种物质。他们虽然知道使用这类物质对自己身体、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但仍会无法控制地反复使用。容易引起心理依赖的物质是鸦片类,其他如酒精、苯丙胺、大麻、尼古丁以及镇静药、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等。

应该指出,当检测“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的方法更为精确时,研究者们发现所有的精神活性物质既具有生理效应又具有心理效应,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DSM-Ⅳ-TR把病理性物质使用的生理与心理表现都置于两种诊断分类之下:“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两种问题都根据行为的标准来定义。换言之,问题不在于药物而在于某人使用药物的方式。实际上,一个人服用某种药物,不论合法与否,并不必然表示依赖或滥用。药物可能产生生理成瘾,也可能不产生生理成瘾。当采用一种不良的物质使用方式,并给个体带来明显的临床损害或痛苦时,物质使用才变成滥用或者依赖。

三、物质滥用的风险与后果

目前,各类精神活性物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鸦片类、大麻和可卡因等麻醉品外,催眠镇静剂、中枢兴奋剂、致幻剂等精神药品滥用增多,随之也成为毒品而流传。据WHO估计,全球吸毒成瘾者已逾5000万。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境外毒品渗入,吸毒在我国死灰复燃。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有吸毒人员79.1万。国内吸毒人数总体增加,毒品滥用种类日趋多元化。近80万吸毒人员涉及全国2102个县(市、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67.9万,占85.8%,青少年、农民和无业闲散人员仍是吸毒的高危人群,分别占吸毒人员的70.4%、30%、45%(李薇薇,2005)。

此外,构成成瘾物质的酒饮料和烟草制品也以惊人的消耗数量流传于全人类;而通过静脉注射滥用药品又与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的传播紧密相关,形成社会公害。

在DSM-Ⅳ-TR有关物质相关障碍的章节中,还包括其他诊断,如物质中毒(substance intoxication)。物质中毒是指使用某种物质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认知或行为效果。某药物依赖者停止使用该药物,则会产生或经历戒断,此时便可以诊断此人同时有物质依赖与物质戒断。

药物及酒精依赖是非常严重且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成瘾”或“酗酒”等词汇仿佛描述的是这些人的本质,而非障碍本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药物和酒精问题被看做是人性的堕落,而不是需要接受治疗的疾病,这种观点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普罗大众之中。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并不是个人选择。确切地讲,人们能决定的是要不要去尝试那些药物或喝酒。但是这些决定却与个人的性格、神经生物学的特点、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决定着个人是否产生依赖。这些因素使得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成为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可以说,那些认为物质相关障碍是单纯的因为人性堕落或是个人的选择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那种认为有某种物质使用障碍的人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能改变其患病病程的观点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