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变态心理学
6472000000002

第2章 前言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包括对心理异常的研究与思考。从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关于歇斯底里的“体液说”,到20世纪末有关心理障碍的认知理论,从远古被称为最早的脑外科手术的“环锯术”,到现代社会的行为治疗,从20世纪中叶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到今天生物、医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不断丰富,对心理障碍的了解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不断多样化,而变态心理学这一学科也随之获得了长足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行为异常与心身健康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障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给患者及其亲友带来了深深的痛苦。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紧张程度越来越高,人群中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障碍也日趋增多。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心理障碍患病人数众多,有数据显示,精神病性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其中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为6.5%~9%,其中主要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为15%~18%,其中主要为恐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强迫症。以躯体形式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又不属于躯体疾病的躯体形式障碍也不少见,与睡眠、进食和性有关的心理障碍更为常见。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达14%~16%,其中不少与刑事犯罪有关,而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有关的障碍高达30%~50%。尽管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心理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这种治疗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至少是基于这样三种原因:其一,我国的心理卫生防治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其二,即使在医疗体系比较健全的城市,许多患者也可能未必获得医学的有效帮助。这种情况在中国特别具有典型性,即患者及其家属对心理障碍缺乏科学认识,并不将之视为疾病,因而不知道也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其三,在治疗方法上,尤其是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里仍然采用单一的医学模式,忽略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而未能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心理障碍治疗中的一大缺憾。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早就强调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他指出,医生有两种治病的手段,一种是药物,另一种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指的就是用谈话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出于关心并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我们感到心理学应该以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来解除心理障碍患者的痛苦,进而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人类生活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而这也成为促使我们提笔写作的最主要动因。

各种各样的变态行为,实际反映的是异常复杂的病态心理现象。对于它们出现的原因,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它们涉及生物、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当代变态心理学在对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也对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对疾病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多方位、多层面的探讨,并由此建立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理论模型,创用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启迪意义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格外强调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定向,最新研究结果与数据贯穿于全书,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新发现、新的研究取向以及新的研究方法。

由于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症状结构错综复杂,因此对其做出准确、有效的诊断与评估,对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抓住最佳治疗机会,提供及时准确的辅导与治疗尤为重要。为此,本书力求做到在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讨论时,尽可能提供一些较为典型的个案,以帮助读者对特定的心理障碍有更好的理解。此外,本书采用了当代美国有关心理障碍的分类方法,与此同时,也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对一些特殊问题,如神经衰弱、同性恋问题做了适当讨论。就诊断标准而言,主要参考了2000年颁布的DSM-Ⅳ-TR。

当代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倾向是注重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对多元文化的探讨。这种研究倾向不仅表现在对导致变态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追寻上,也反映在对心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上。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反映这一研究倾向,尽可能地对人类变态行为的文化变量做深入讨论。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或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生的心理学教材,可以作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及精神病学临床医师的参考读物,也可以成为普通大众了解心理障碍、获得有关自身及周围亲友、同事、同学心理健康知识的窗口。本书的目的在于:①向读者展现变态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与理论架构,使读者从中获取关于变态心理与行为的一般性知识。普通读者还可以从本书所提供的知识与理论中对自己或周围人的心理状况做出判断,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异常的,知道当心理出现异常时应该怎么办。②向正在或将要从事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人士提供专业性理论与方法,使他们能够掌握诊断、评估与治疗心理障碍的知识与方法,并卓有成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③当代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不断更新、变化,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转移。我们力图体现这种变化,尽量涵盖该学科最新的研究和最近的理论发展,以使专业读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当前变态心理学新的研究动态,能够把握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脉络,进而使他们不仅成为一个临床工作者,还能成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

在为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必须要说的是,尽管几个月来,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极大的紧张与疲惫,但同时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了广州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得到了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笑岳教授的关心与帮助,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没有这些关心与支持,这项工作难以圆满完成,为此我真诚地向他们表示谢意。

本书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果,尽管全书由我本人编写提纲并负责统稿,但我的许多同事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真知灼见,一些同志承担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他们分别是:王圣玉(第五章),李琨(第六章),路红(第十章),应湘、李琨、龚田波(第十三章),龚田波(第十四章),其余各章均由我本人撰写。

为力求反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新进展,介绍该领域的新成果,以使本书的知识体系更为全面,观点更为多样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与研究资料,对此我向有关方面深表谢意,不周之处敬请原谅。

最后,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或观点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

编者刘毅

2005年5月于广州市桂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