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变态心理学
6472000000013

第13章 认知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在学院派心理学中,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地位开始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后者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对行为有决定作用。其目光集中在人脑的内部活动——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学家开始考虑用认知方面的概念来说明心理障碍。在20世纪70年代,认知模式为变态心理学家所重视,这是因为:第一,很多心理障碍伴有严重的认知失调。第二,人们相信某些认知类型可能是他们联想障碍的真正原因,而非症状表现,这一可能性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研究的发展。

一、认知疗法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理论家认为,当知觉由于某种原因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或由于某种原因对感觉做出错误的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对知觉的准确性或范围产生影响,使知觉受到限制或歪曲,从而导致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要想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就必须首先对原来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加以改变。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目前,认知理论家已经掌握了信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区别。信息自动化加工指不需要注意参与,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纯熟的反应;而信息控制加工则指在大脑同化新知识并设计反应之时需要进行逻辑的深思熟虑。例如,一个孩子膝盖擦破了皮,哭着跑到父母面前,父母采用的将是自动加工:未经思考,迅速、连续地做出反应——安慰的话语、洗伤口、绷带包扎。但当这个孩子14岁时开始做鬼脸,放学迟归,大部分时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时,父母对这些新问题缺乏经验,就必须采用控制加工。大部分变态行为的类型,如恐惧和焦虑反应,可以看做是不适当的、自动加工的结果。

在认知心理学的范畴里,图式(schema)是一种关于某一特殊生活领域的信息的组织结构,是人们选择和加工新信息的结构。变态心理学独特的兴趣在于和我们的自我概念与认同有关的“自我图式”。多数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图式,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有才能的、惹人喜爱的,这样的自我图式是适应的,它激励人们去追求目标的达成;它同样在心理层面上保护他们,促使他们关注自己的成功,并将失败归因于诸如运气不济等外界因素而保持积极心态。同理,消极的自我图式是适应不良的表现,它侵蚀人们的动机,促使他们关注自己的失败。例如,根据贝克(Aaron Beck)的理论,抑郁症最初是由于自我图式被无价值感、内疚、丧失之类的观念所支配。贝克相信,焦虑也是由不正常的自我图式引起的,威胁和不确定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很少关注患者的思维与推理过程,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将认知过程的理论与研究结合了起来。尽管在这里我们将认知行为疗法视为认知模式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认知与学习模式的合成。认知行为治疗关注思维、知觉、判断、自我报告、自我强化及归因等个人事件,而且在试图理解与改变外显与内隐的异常行为方面研究并控制这些过程。认知重组是一个改变某种思维类型的一般概念,而且它被假定为是引起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原因。这种重组也在几个方面为认知行为治疗家提供了方法。

(一)贝克的认知治疗法

贝克是认知治疗法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通过总结大量的临床治疗案例及深入的理论研究,他在1970年出版了《认知治疗和情绪困扰》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其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引发的,相反,它主要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推论,或者不能适当地区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别,等等。

根据贝克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共同感受和自动化思维的存在。所谓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行为。

但是,当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很像一些自动化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的“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治疗者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患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二)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同贝克一样,艾利斯也认为心理障碍是由错误观念导致的。情绪问题不是外部环境事件导致的,个体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才是最重要的。艾利斯的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A-B-C模型。环境中发生的事件(A)会导致情绪性结果(C),但这个结果的性质却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念系统(B)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个体的价值观念中包含有不合理的假设和标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产生情绪障碍,尤其是类似“必须”、“应当”、“一定要”等强迫性观念。艾利斯(1997)称之为“必须性的意识形态”。因此,治疗者旨在使患者明晰这样的信念,并运用不同的技巧对其进行质疑。

当人们面对不合理信念时,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它们的不合理,然而他们对很多事情的反应就像是这些事情都是完全真实、合理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些细小的失败(不合理的信念类型1)和一点点的怠慢而生气(不合理的信念类型2),进而变得心烦意乱和抑郁。艾利斯的治疗包括对抗和中断不合理的信念(B),使得情感和行为结果(C)得到相应的改变。

三、对认知模式的评价

认知模式及其治疗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对过去经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其情绪反应。在它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旨在改变思维过程的实用治疗方法和技术。今天的治疗师中约有5%的人认为他们使用的是认知治疗法。还有人指出,在全部的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工作者中,大概有10%的人主要使用认知疗法,而精神科医生中只有1%,社会工作者中为4%(Prochaska&;Norcross,1994)。可见,不管在哪个专业,不管使用该疗法的人数有多少,使用该疗法的领域在扩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认知模式逐渐为专业工作者广泛使用的原因在于:第一,认知模式关注人类的独特性,即人类的思维过程。我们的特殊认知能力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心智保证,但也成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重要来源。因此,许多背景不同的理论家、治疗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认为思维是正常或异常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二,认知理论家本身也从事着各种不同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所做出的认知与思维的错误的确与理论家们的假设有相当大的一致性。而且,依据认知理论,对诸如抑郁症、恐惧症、性功能障碍等一些心理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对认知模式也有一些批评。首先是它的一些诸如图式之类的基本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令人难以捉摸,且缺乏恰如其分的定义。进而,对心理病理学的认知解释往往也不是十分充分。一个抑郁的人具有消极的图式,说明这个人的思想中有许多悲观、消极的观念,然而这种思维类型实际上也可能是抑郁症症状的表现。认知模式的特色在于思想观念被视为导致其他心理障碍的原因,然而,一个未被回答的问题是,最初的消极图式来自哪里。此外,还有人批评说,心理病理学的认知解释倾向于更加重视某一心理障碍的当前决定因素,而更少关注其历史与过去经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