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471800000030

第30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并强调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断。

首先,道德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的取向体现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用于表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规律,德是指具体事物得之于道所表示的行为规范或事物所表示的范畴。可见道德一词的最早含义,就是指文化的核心和取向。现代意义的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评价的方式,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及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和行为关系的综合。从本质上说,道德又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它主要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调整和维系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主要包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的道德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取向的道德原则,以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道德目标,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是否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为标准的道德评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的道德行为,所有这些,显然也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有的题中之义。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道德之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社会,要使其保持有序与和谐就必须制定出一整套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制约着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的发展、道德的内涵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内涵以及人们的行为。道德虽然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却有着比法律、纪律更广阔的社会适用范围,可以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尤其不同的是,与法律规范相比,道德不仅是一种他律,依靠社会舆论来调整社会关系,而且更是一种自律,依靠道德信念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文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遵循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水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的标准。道德就像一面镜子,光耀着崇高,鄙夷着卑鄙。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或事常常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自省,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栏目,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和事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当《感动中国》的红纱翩然而落,每个中国人都会潸然泪下,牛玉儒、任长霞、徐本禹、洪战辉、钱学森、王万青……一个个名字无不让我们引以为荣,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进行着年轻而深刻的思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成为一个抽象的口号,而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各行各业中,在全体人民中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法律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渗透到我们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按照与中华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仁爱和谐、追求正义、注重修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点滴做起,要着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这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下,更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疏导,加强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还要增强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如在大学里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来引导社会,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要体现贴近实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要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的层次,着眼于少数鼓励多数,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比如我们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的活动,对共产党员提出更高的思想道德要求。首先是党风要好,以此来带动政风,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和民风的好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注意要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教育科学文化说到底,要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制定了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劳苦大众、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与劳动联合起来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提出了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是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和生产劳动相互结合,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创立了邓小平教育理论,邓小平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和发展现代化强国的先导。1988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新世纪,江泽民站在时代发展和历史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论述教育问题。他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键就在于教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极为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13亿人口如果素质比较低,就会变成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教育水平高就会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就是要坚决地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设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振奋的景象!要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我国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资源优势就必须依靠教育。综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无不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先导,以教育的普及为基础,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要依靠教育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教育和培训的贡献率已经占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比如美国,1993年以来提出并推行了振兴美国经济的三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在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发挥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关键只有依靠教育。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同时,我国目前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教育问题。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而且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构成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严峻的挑战。比如因为教育而致贫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城乡教育差别的问题、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还有引起广泛关注的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困生上学的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等等。教育领域内各种问题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就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摆在教育工作的最核心位置。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积极构建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把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做适当倾斜。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谐校园,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不仅要发展自然科学,也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化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曾这样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这就是四个“同样重要”。

3.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以往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方面,这些因素是综合国力中硬的一面,即所谓的硬实力。而人类社会发展到越来越文明的今天,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软的一面,即软实力也越发重要了。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的约瑟夫·奈,他把软实力定义为,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及吸引和说服别人的能力而非恐吓他人的能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而软实力主要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吸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必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打开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发展,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文化体制是我国现行的各项文化事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领导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体制上的保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切实加强对文化改革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比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比较弱的现状,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资产重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并且还要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的国际交流与竞争,把我们先进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优秀文化传扬到全世界。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即一手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性事业的扶持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手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完善文化政策,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对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办好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提倡科学精神。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促繁荣。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要建立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是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确保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确保政治导向,确保宏观控制力。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努力生产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我国文艺创新和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讴歌时代的文化创造活动;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相信,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一定能够实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阅读书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载《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

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要点提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