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贞观政要,学管理
6470000000047

第47章 以人为镜,明得失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历史上,明智的人善于以人为镜,其中最著名的人是唐太宗,而最著名的“镜子”当属魏徵。唐太宗把魏徵看做是最好的谏臣,魏徵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徵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徵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我曾依靠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去世,我丧失一面镜子了。我最近派人到魏徵家里,得到他遗表的草稿,只有一页纸,才写了一半,其中可辨认的几行字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破败。公卿大臣之中,陛下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往往憎地只看到他们的恶,爱地只看到他们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们的恶,憎而知道他们的善,除去恶人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种过错。公卿侍臣,可把魏徵的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这种过错,一定要进谏。”作为国君,尚能如此谦逊,何况普通人呢。再高明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引导和借鉴别人的经验。

唐太宗的智慧首先是认识到一个人不能独断天下之务,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依靠忠良辅弼,听取臣下的谏议,修正为政方面的过失。于是,便拜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任谏议大夫后,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错误,在居安思危、施行仁义、去奢就俭、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斥佞退邪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好的意见建议。

相反,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弄得人心惶惶,熟人见面还不敢打招呼,只得“道路以目”(见面对视一下),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可见善于以人为镜的人都是明智的,而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防民之口”的人君主或者管理者,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贞观初,太宗还说对公卿等说:“人要看清自己的相貌,就必须依靠明镜;国君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必须依靠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据,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太宗即位的第四年,一年中判处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达到刑罚弃置不用的地步,米价每斗才三钱。在这之前,唐太宗曾经感叹道:“现在处于大乱之后,国家很难治理吧!”封德彝说:“夏、商、周三代之后,浮薄诡诈之风日益滋长。秦朝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都想把国家治理好而结果还是不行。”魏徵说:“大乱后可以治理。五帝、三王不是换掉百姓而后教化,实行帝道便称帝于天下,实行王道便称王于天下,就看所实行的是什么了。黄帝驱逐蚩尤,经过七十次战争而制服蚩尤的为害,于是达到无为而治。九黎危害道德,颛顼征讨它,获胜后天下就得到很好治理。桀作乱,汤放逐他;纣无道,武王讨伐他。汤、武王都在自己生前达到太平。如果人民日渐浮薄诡诈,不再返于淳朴,那么到了今天,应当都成为鬼怪,君主又怎么能教化他们呢!”封德彝回答不上来,但内心以为魏徵的意见不行。唐太宗完全接受魏徵的意见而毫不怀疑。到这个时候,天下太平。边地异族君长受中华文明礼教的熏染,带刀到宫中担任警卫;东到海,南越过五岭,都夜不闭户,来往的旅客不用携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得到供应。太宗对群臣说:“这都是因为魏征劝我行仁义啊,现在已经有成效了。可惜封德彝已去世,不能让他见到了!”

一个成功的君主必定是善于以人为镜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其背后亦必定有很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在扶持他,阻止他犯错误;在现代的管理中,一个好的管理者是善于吸取别人的教训的,努力采取别人好的建议的。

我国组织机构的一些管理者很喜欢说好话、高举手的下级,陶醉于恺撒式管理模式给其带来的天马行空、唯我独尊之乐。管理经验已经证明仅靠一把手个人智慧是很难适应现代组织机构竞争之需的,现代管理者首先应该善于从下级的批评中完善创意,应该学习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胸怀能“过则勿惮改”。其次,管理者应该抑制“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的“老师心理”,容不得下属的批评之音,在沟通中求一致,在宽容中组团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猛人(今天的大权独揽的领导)”,“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他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如此管理和驾驭组织的结果必然是,有头脑、有个性且敢于提意见的下级遭贬斥、遭排挤,唯唯诺诺者沉淀滞留于团队。

当然,聪明的管理者不但应知“龙有逆鳞”,更应理解领导者也要面子,也要维护形象。即便是无人可及的唐太宗李世民也非时时“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时也曾对魏征动过杀机。据说:乾隆下江南游幸到该处抬头看亭台无匾,一时高兴御笔直书“真有趣”为匾,随从们暗笑匾文太俗,苏州一官员及时启奏求赏三字之中最好的“有”字留念,乾隆会意准奏,只留“真趣”二字为匾以免贻笑大方。可见好的管理者应有为上司补漏纠错的修养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