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鬼谷子,学管理
6469900000022

第22章 “内楗术”中之以情感人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鬼谷子·内楗第三》

再来谈一下古代的君臣交往为什么会有“远而亲,近而疏”的情况?前面已说过君臣心意相合,就会“远而亲”;而君臣心意不一致,就会“近而疏”,除此之外,还在于臣子能否做到以情动人。在古代纵横家的游说中,能得到君主重视的往往是那些懂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今天大家在使用“内楗术”时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正是以情感人。

卡内基在《怎样使你的谈吐更动人》中说:“言出心声,动之以情,是任何消极对立的观点都难以招架的。”他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事。

有一次,他应聘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柯蒂斯演讲金奖赛评审委员。竞争者是六名本科生,都接受过一系列有计划的训练,其中除了一人之外,其他五人都是单纯为了拿奖杯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通过演讲让别人信服。他们选择的话题只是为了演讲技巧的需要,对自己所提的论点并无多大兴趣。争取演讲的成功仅仅是为了名誉。可是那位例外者,祖鲁部族首领的儿子, 演讲的题目为《非洲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他演讲时,声情并茂,每一句话都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他是代表他的祖国和人民对话,他以自己杰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表达了非洲人民的追求和愿望。

尽管他在技巧上可能难以胜过其他对手,可是卡内基等评委们最后还是把奖章给了他。因为他的演讲燃烧着真情的火焰,而其他对手的演讲大多都华而不实。

他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无论是演讲还是与人交流,都必须有真情,以情动人。若是毫无感情和目的的场面奉承话,无论谁听了都会觉得乏味可陈的。

要做到以情动人,在沟通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其一,要做到不抱怨、不批评、不责备,同时要给他人真诚的赞赏,引发他人心中乐意与你相处的渴望。用沟通赢得别人的同意,必须尊重他人的意见,切勿随便对人说“你错了”,这是对别人智慧的直接侮辱,并且会招来怨恨。如果你错了,立即承认错误——成熟而又自信的人是决不会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其二,以友善的态度开始,多让对方说话,这样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甚至可以让对方主动说出你的需求。真诚地从他人的角度去了解一切,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立足点,也许他们看到的比你更清楚;同情他人的看法与愿望。这些都是开启沟通渠道的最好办法。

其三,注意运用方法。鬼谷子提倡做事不要盲目去干,而要注意方法。他认为与人交往中,那些明智的、善于反听的人,能透过各种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就在于使用的方法得当。

比如,某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警告说,若是有人为他说情,一律格杀勿论。晏子想为犯人说情,左手拿着犯人的头,右手拿着刀,问齐景公:“古代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是先从哪个部位下刀?”景公马上阻止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晏子没有直接劝谏景公,而是以“古代圣明的君主”来提醒他要向圣明的君主看齐。景公一听犹如醍醐灌顶,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可见,在劝谏时,会说话,善用技巧是关键。晏子运用一点小小的技巧,不但起到进谏的目的,而且还维护了景公的威严。

所以说,能打动人的话,是说话者的话说到人的心坎中 ,让人听说合情合理,而且不让人反感。比如市场营销,有些推销员为了尽快卖出产品,不顾顾客的自我识别能力,一味地夸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多棒,如此定是适得其反。

一次,销售部的王经理请客户小李吃饭,席间王经理夸夸其谈,说自己的公司如何大,产品如何好,自己的推销能力有多棒,诸如此类的话语。而客户小李是个性情中人,当王经理说到“没有我搞不定的客户”时,小李一拍桌子,说:“你要是这样说,那你就肯定搞不定我。”果然,后来不论王经理说得多么的天花乱坠,都没有将客户小李搞定。

这位王经理,不是没有销售能力,而是不注意说话的技巧,其实真正打动客户的不是你们的公司有多大,你有多能干,而是你是否真正为客户着想。

在管理中,要赢得员工的心,就要对员工真诚,以真情感动他们,这是培养上下级关系的法宝。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人性化管理,也就是提倡用真心来对待员工,赢得员工的真情回报,从而有效地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提出Y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员工可以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员工希望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人在解决组织难题的时候,大都充满活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人和组织的目标在适当的机会,会融合为一。也就是说,组织机构若能在要求员工为组织创造利益的同时,对员工要有人文关怀,真正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效益好的时候也适当地增加员工的福利。那么他们必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把组织机构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总之,以情感人的管理成果,可以理解为员工自发的奉献,源自内心的责任。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员工多能默默奉献,但组织却不能只将员工当“奶牛”。只有组织视员工为上帝,员工才会视组织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