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孝顺父母,可能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但是要我们在父母不对的时候仍然恭敬相劝,不违抗父母的命令,乃至绝对服从,相信一般人就很难做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父母的生活习惯与我们不同步时,我们会看不顺眼,觉得别扭,会要求父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于是矛盾产生了,代沟也就产生了。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子女与父母的各自成长、生活以及工作背景与环境不同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方法不同。许多人习惯用对错是非来区分事物,给事物下定论,而不习惯以理解的方式来包容差异。他们往往认为世上凡事都有一个是非对错。因此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也只能是唯一的。殊不知,这种唯一式的真理观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许可以成立,但在具体生活中是根本不成立的,就像一位演员曾经说过:“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是一个需要付出爱和收获爱的地方。”
由于个人眼光不同,对待同样事物的结果和效果也会因人而异。科学要求还原事物的真实形象,强调事物自身的客观性。但人类生活恰恰需要体现人的丰富个性,强调人的自我主观色彩。因此在每个人的眼里,世界都是不同的,意识中的世界也随着人生阅历不断变化。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再去面对生活中的争论与矛盾时,就会发现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因为生活中的真理并不是唯一的,所谓争议往往只是各执己见,最终没有结果,两败俱伤。所以,在家庭中永远不要争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因为没有结果,就算赢了争论,却输了亲情,多么得不偿失!
了解了这一层含义,我们也就会明白孔子上面所讲的话的深意了,也就会明白如何去处理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的沟通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会和父母意见不一致。孔子认为当我们与父母意见相左时,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但不要固执己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往往是一种多向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有着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所以不必强求。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去包容和理解别人。只有我们真诚地理解了别人,也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理解别人的程度将决定着我们自身世界的大小,这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必要手段。
就孝顺父母而言,意见本身不同不要紧,如何去理解父母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理应无条件地去包容和理解他们。理解父母的想法其实比纠正他们的行为更重要。我们大可不必笑话他们如何老套,如何落伍,如何不合时宜。因为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面临如此的境地。我们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真诚地去理解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去强行地改造他们的世界,更何况人生的真理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这才是尊敬和孝敬父母的基础啊!
作为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而理解与宽容则是尽孝的一贯精神。一个不能理解父母,只知固执己见的人是难以真正对父母尽孝的。因为他和父母生活在两个相互隔绝的心灵世界中,这是很尴尬、很悲哀的一件事。而要想真正理解父母还在于善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实现他们的心愿。因为,孝的根本就在于愉悦父母,而我们在父母身心愉悦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心灵的满足。所以孔子讲“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所谓孝的意义也由此得以体现出来。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家庭中的许多争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员之间的冷漠,都是由缺乏相互间的理解和包容、过于固执所造成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相互伤害。所以孝敬父母一定要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学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父母内心也有许多的害怕和恐惧,他们自己也有太多的需求没能够得到满足,内心也可能是处于痛苦之中。他们还要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而奋斗,并且可能在孩子面前故做坚强,默默地承受人生的一切挫折和苦难,却还在孩子面前笑对人生。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我们一生都要感恩的人。顺应父母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爱和宽容。父母年纪大了,有些生活习惯虽然不好,但他们喜欢,做儿女的顺应也是对父母的孝敬。反思自己,在这方面顺应得不好,那就是不孝、不宽容,知道自己错了,就要坚决地改正。天下父母本无所谓对错,只要理解和宽容,才是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