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6467400000072

第72章 兵义者王

“原文”

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1],使不得复扰西域。魏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2],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务民人之众[3],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间者匈奴尝有善意[4],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5],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军旅之后,必有凶年[6],’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7]。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8],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按今年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9],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上从相言,止遣长罗侯常惠将张掖、酒泉骑往车师[11],迎郑吉及其吏士还渠犁[12]。

“注释”

[1]右:表示方位。右是西方。[2]利:贪图。[3]务:这里是驱使的意思。[4]间者:近来。[5]车师:汉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县及吉木萨尔县一带。[6]语出老子《道德经》。[7]按五行之说,阴阳和则国家安定,阴阳不和则国家动乱。[8]意谓郡守多不得其人。[9]纤介之忿:细小的怨恨。[10]孔子此话见于《论语·季氏》。意谓祸患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所谓祸起萧墙。[11]张掖:郡名。在甘肃。[12]渠犁:汉时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轮台和尉犁县之间。

“译文”

汉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商议,打算乘匈奴国力衰弱的机会,出兵袭击其西部地区,使其不能再骚扰西域各国。丞相魏相上书汉宣帝劝阻说:“我听说,解救危乱,诛除凶暴,可以称之为‘义兵’,兵行仁义,称王于天下。受到敌人的侵略,不得已起而应战,则称之为‘应兵’,也可以取得胜利。为了一点细小的仇恨,忍不住愤怒而起兵,称之为‘忿兵’,忿兵往往失败。贪图别国的土地、财富珍宝而起兵,称之为‘贪兵’,贪兵将为别人所破。自恃国家强大,能够驱使众多的民众,企图在敌方面前显示自己的威力,称之为‘骄兵’,骄兵将会灭亡。这五种情况,不仅是人事,实为上天的意志。近来,匈奴曾向我国表明善意,得到汉朝的百姓马上就将他们送回,未曾侵略我国边境。虽与我国争着在车师屯田,不足介意。现在听说各位将军打算兴兵攻入匈奴境内,恕我愚昧,不知此兵名义何在!如今边境各郡都很困乏,百姓们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靠野草野果充饥,常常担心难以生存,难以征调他们去当兵打仗!《老子》说‘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灾年’,就是说百姓们以他们的愁苦怨恨之气伤害了天地间的阴阳和谐。一旦兴兵,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会带来后患,恐怕灾变从此产生。如今各郡太守、各封国丞相多不称职,风俗尤其浇漓,水旱灾害不时发生。就在今年,儿子杀父亲、弟弟杀哥哥、妻子杀丈夫的共二百二十二人,我认为这种情况绝不是小事。现在陛下左右的人不为此事担忧,却想发兵到遥远的蛮夷之地去报复细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说‘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国,而在萧墙之内。’”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劝告,只派长罗侯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前往车师,接郑吉及其所率将士回到渠犁。

“点评”

反对应兵、忿兵、贪兵、骄兵,主张义兵。换言之,反对被动应战、意气用兵、贪利兴兵、炫耀武力,主张仁义之师,师出有名。尤其反对穷兵黩武。把安定内部,让人民安居乐业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很高明的战略,体现了魏相以民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