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6467400000030

第30章 荆轲刺秦

“原文”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1],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2],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3],莫敢合从[4]。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5],若曹沫之与齐桓公[6],则大善矣;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7],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8]!”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9],太子日造门下[10],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11],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12],则秦未可亲也[13]。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14],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15],臣乃有以报[16]。”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18],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19]?”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20],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21]!”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22]!”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23],以试人,血濡缕[24],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25],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26],使入秦。二十年,荆轲至咸阳[27],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28]。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29],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30]。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31],尽失其度[3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33],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34]!”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掷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35],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36],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7]!”遂体解荆轲以徇[38]。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39],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40],大破之。

“注释”

[1]支:支持,支撑,抵挡。[2]数:屡次。兵:战争。[3]服:屈服,臣服。[4]合从:合纵,联合结盟。[5]反:返回。诸侯侵地:侵略诸侯各国所得的土地。[6]齐君、鲁君相会于柯,曹沫持剑,挟持齐君订立盟约,收回失地。[7]间:间隙,机会。[8]唯:语首助词。这里表示一种尊敬的语气。留意:注意,考虑。[9]舍:安置。上舍:上等的宾馆。[10]造:到。[11]王翦:秦国大将。[12]信:凭信。[13]亲:亲近,接近。[14]樊将军:即樊於期。本为秦将,畏罪奔燕。秦王千金悬赏其首。督亢:燕国膏腴之地,在今河北逐县东。[15]说:悦。[16]报:报答。[17]深:刻深,刻毒。[18]邑万家:封万户之邑。[19]安:疑问语气词。[20]揕(zhèn):刺。[21]见陵:被欺凌。[22]腐心:痛心。[23]焠:这里是浸染的意思。[24]此句意谓血才出如缕,便能毒死。[25]装:收拾行装。[26]副:副手。[27]咸阳:秦国首都。在今陕西长安西。[28]九宾:古代朝典大会设九宾。具体所指,说法不一。[29]见:现。[30]绝:断。[31]卒:突然。不意:未曾料到。[32]度:常态。[33]兵:兵器。[34]负剑:推剑上背。古代带剑,上长,不易拔,所以叫秦王推剑上背,使易拔。[35]不就:不成功。[36]生劫:活捉。[37]约契:即契约。指归还燕地的契约。[38]体解:肢解。徇:对众宣示。[39]诣:去。[40]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译文”

燕太子丹听说卫国人荆轲很贤能,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词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抵挡秦国,灾难就要降临燕国。燕国既小又弱,多次为战争所拖累,哪里还能够抵挡秦国!诸侯各国屈服于秦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再合纵抗秦了。目前,我的计策颇为愚鲁,认为如果真能获得一位天下最无畏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胁迫秦王,迫使他将兼并来的土地全部归还给各国诸侯,就像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一样。如此当然是最好的了。假若不行,便乘机刺杀秦王。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就会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希望您留意考虑这件事情。”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安排荆轲住进上等的宾馆,并天天亲往舍中探望,凡能够进送、供给荆轲的东西,无所不至。及至秦将王翦灭亡了赵国,太子丹闻讯后非常惊恐,便想派遣荆轲出行。荆轲说:“我现在前往秦国,无法取信秦王,这就不能接近秦王。倘若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奉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召见我,那时我就能够回报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我实在不忍心杀他啊!”荆轲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您,可说是刻毒之极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秦国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地购买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樊於期叹息地流着泪说:“你有什么办法?”荆轲说:“希望能得到您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见此必定欢喜而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握持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一来,您的大仇得报,燕国遭受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痛心地盼望的事情啊!”随即拔剑自刎。太子丹闻讯急奔而来,伏尸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就用匣子装起樊於期的头颅。太子丹已预先征求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浸入毒药之中,又用这染毒的匕首试刺人,只需渗出一丝血,人没有不立即倒毙的。于是便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又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当他的助手,二人作为使者前往秦国。始皇二十年,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穿上朝会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接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的时候,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未等荆轲近身,秦王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事发仓促,大出意料,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秦法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大家徒手上前搏击荆轲,并喊道:“大王,把剑推上背!”秦王嬴政将剑推到背上,拔剑来击刺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肢体残废,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不成,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你订立契约,以此回报燕太子啊!”由是,荆轲被分尸示众。秦王为此而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去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

“点评”

荆轲刺秦王,无疑是整个战国时期最轰动的事件,因为荆轲的刺杀目标是最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刺秦没有成功,但荆轲却因此而成为著名度最高的刺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悲歌。统一是大势所趋,刺秦是用恐怖手段反抗秦国的兼并战争,司马光对荆轲刺秦不以为然:“荆轲怀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但刺秦却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背景,获得了深远的以暴易暴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