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地理
6466100000018

第18章 晋陕蒙区

晋陕蒙区是指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除东部兴安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外),共辖331个县(旗、市),总面积154万平方千米,2008年常住人口9586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本区主要经济中心:太原、大同、西安、包头、呼和浩特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地貌特征

晋陕蒙区地表结构是典型的高原、山地交错分布区,处在中国第二级和由第二级向第三 级阶梯过渡地带。北部有大兴安岭、阴山,东部有太行山,南部有大巴山、秦岭,中部为吕梁山,山地占总面积的38.50%。区内分布着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高原面积约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32%。大兴安岭—阴山、秦岭成为本区重要的地理界线。

黄土高原区,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高原面上发育着山地、丘陵、台源、沟壑、涧川等地貌类型。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是造成黄河多泥沙的主沙区。

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北山一线之西北,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长约3000千米、南北最宽约540千米的广阔内陆高原。地势由南向北,从西向东缓缓倾斜,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面开阔坦荡,平地相间,形成层状和波状高平原。

大兴安岭把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开,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的分界线。界线西侧是内蒙古大草原区,由于气候干旱,过度放牧,风蚀和草地荒漠化严重,草原载畜量逐年下降。

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两三百千米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本区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省区侵蚀产沙量以陕西最多,每年大约8亿吨,其次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占整个黄土侵蚀产沙量的72%,黄河泥沙源的80%以上。陕西、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沙黄土地区是中国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是中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气候资源

晋陕蒙区是中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降水量地区分布大体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东西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带,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温度带。自然植被从秦巴山区、汉中盆地的亚热带湿润森林,经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中部的暖温带、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到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温带干旱荒漠草原、荒漠。半干旱与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霜冻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及山地斜坡的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区西北荒漠化严重的地带,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与提高至关重要。

三、水资源

晋陕蒙区位于中国内陆地区,雨季时间短,降水量少,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蓄水性能差。大兴安岭—阴山一线将本区分为内外两大流区。外流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黑龙江、嫩江、西辽河、滦河以及海河等水系。其中,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15.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条,湖泊有295个,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0~500毫米。山西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总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29%。

四、矿产资源

晋陕蒙区以煤为首的能源资源特别丰富,铁、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矿产资源以煤、铝为主体;陕西煤炭资源丰富,天然气、有色金属、建材和贵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内蒙古煤炭、铁、稀土和其他非金属矿资源特别丰富。本区矿产资源开发、火力发电及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

第二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

晋陕蒙区以其巨大的煤炭、有色金属、稀土及非金属矿产优势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72%,其中百亿吨以上的特大煤田20多个,煤种齐全、煤质优良而且煤层厚、埋藏浅易于开采。铝、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分布于狼山多金属带和中条山、秦岭多金属带。稀土资源极为丰富,储量占全国的96%,占世界总储量的80%;铁矾土、硅石、硫、芒硝、天然碱、石膏、珍珠、沸石等均居全国第一位。

一、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从中国经济建设的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山西就被列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在,山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重型结构为特征的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的工业体系。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是山西工业发展的优势,其中,煤炭、电力尤为突出。

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称“煤炭之乡”。煤炭资源遍布全省91个县、市、区,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截至2005年底,全省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725.84亿吨,占全国探明资源储量的30%。煤炭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点,因此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煤田地质条件好、吨煤开采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煤种齐全,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等。炼焦煤、无烟煤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山西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主要能源供应基地,基本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规模开发的煤炭基地。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267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6.56亿吨。

晋陕蒙交界资源区(据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

目前,山西省煤炭工业经过大规模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从勘探、设计、建井、生产、安全、加工利用、运输销售、煤机制造到环境保护教育、科研等协调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调出大省。山西煤炭工业无论是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兴晋富民、支撑山西经济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依托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厚条件,已建起由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组成的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发展的冶金工业体系。此外,机械工业、电力工业以及焦化、酸碱、化肥、农药、有机化学等重化工产业也是山西的主要产业。

二、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大力推进煤电转换,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加快“西电东送”。1991年底煤炭探明保有储量近2010亿吨,占全国的1/5,居第二位。东部地区主要是褐煤,中西部地区以动力煤为主。2008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4.5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8%。东部的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三大褐煤基地毗邻东北区,有利于就近输送电力,缓解东北地区电力不足的局面。中西部的达拉特、托克托、丰镇、海勃湾和准格尔等则向京津地区送电。

内蒙古是中国稀土资源极为丰富,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集中分布地区,储量占世界的41.36%,主要分布在包头市白云鄂博,总储量为3500万吨,约占世界储量的38%,堪称世界第一大稀土矿。目前已建成了完整的稀土开发研究和生产体系,稀土产品是内蒙古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铜、铅、锌、钨、锡等也是内蒙古的优势资源,其矿床大,储量多,分布集中,而且有金、银、钼、硫等数十种伴生元素,综合开采价值很大。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高耗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提供了充裕的能源保障。

三、陕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陕西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在陕北神府、榆横一带,占全省探明储量的90%,并有近煤发展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其中神府煤田以其储量大、煤质好、开采条件优越而驰名中外。此外,石油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目前探明含油面积800平方千米。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榆林西部特大型天然气田,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远景储量的1/10.目前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是中国探明的最大整装天然气田。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是以榆林丰富的能源资源为依托,集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以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基地,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持续地和重化工基地。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一、草场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面积达118.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仅次于新疆、西藏而位居第三。天然草原辽阔,纵横几千千米,全区有天然草地639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4%,是全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大部分保留天然状态,为中国畜牧业的主要基地。著名的草原有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著名的牲畜品种有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乌珠穆沁肥尾羊,乌兰察布草原的双峰驼,鄂尔多斯草原的细毛羊、滩羊和卡拉库尔羊等。西部荒漠草场素有骆驼王国之称。

内蒙古草原从东往西随气候干旱程度的增加,依次出现森林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和荒漠草原景观。内蒙古草原降水不仅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由东向西减少,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均,年变率很大,造成产草量不稳定,东部地区干旱年份一般减产20%~50%,西部一般减产33%左右,产草量年变率与降水年变率是一致的。不同地带牧草生长的季节变化亦十分显著。牧草地带分异直接影响着牲畜种类、数量和质量。牛对水草条件要求比较高,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马放牧范围比较广,对水草要求稍低于牛;绵羊对水草要求比牛马低,又喜食低矮牧草,主要分布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山羊比较耐旱,骆驼最耐旱,主要分布于荒漠草原和荒漠。

内蒙古畜牧业基地具有最为优越的区位条件,距离东北、京津及东部消费市场近,便于鲜活畜产品上市,交通畅通,消费市场可扩大到东南沿海及周边国家。内蒙古畜牧业基地的畜产品与广大东部农区畜产品相比,受到的污染要少,大多天然放牧,为“绿色”产品。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在长期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下,普遍出现牧草种类组成简化和变劣,生产能力下降,植被盖度减低,承载牲畜的能力下降等退化现象。草地退化已使得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直接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二、畜牧业生产

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人传统的食品主要有白食、红食和面食。奶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羊毛和羊绒是内蒙古畜产品的两大优势。毛线、毛料、毛毯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几年来,内蒙古又打出了名扬四海的鄂尔多斯羊绒衫系列产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推出的鹿王牌羊绒衫更是名声大振。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晋陕蒙三省(区)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区内交通运输以陆上运输方式为主,尤其是以铁路运输为主导。

一、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是区内经济建设的大动脉,也是解决中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通往东北地区的铁路线有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三条主干线;通往华北地区有京包线、大秦线、石太线、陇海线等。黄骅港、秦皇岛港、连云港和天津港等港口是区内重要的煤炭出口港。

北煤南运铁路线有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等。

二、公路运输

内蒙古自治区现已形成以国道主干线、东西公路大通道、旗县联网路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自治区公路建设,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和干线公路等级。加快以出口路、口岸路为主的区间通道建设,加快公路主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公路主枢纽工程。

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速度迅速。截至2008年,山西省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千米,已建成高速公路27条,包括荣成至乌海、太原至阳泉、青岛至兰州、五台山至盂县、阳泉至左权等线路。

陕西省以西安为中心,构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2009年,高速公路突破3000千米,境内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实现了“五纵七横”的国道主干线运输网络。

三、航空运输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区内民航以支线航空运输网络为目标,重点发展“小机型、快频率”的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策略。除改建呼和浩特、包头等机场外,新建了满洲里、乌海、鄂尔多斯、赤峰等机场。

山西省民航发展对振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起到重要作用。到2008年底,山西已拥有了4个飞机场(太原武宿机场、长治机场、运城关公机场和大同机场),空中航线达60余条,通航城市约50个,已基本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全国的空中运输网络。

陕西省民航发展迅速,新建了咸阳国际机场,并对延安、榆林、汉中、安康4个机场进行了扩建、改建和迁建。目前共有17家航空公司(集团)和6家国外(地区)航空公司投入陕西5个机场的航线运营,5个机场共与国内外77个城市通航,运营航线达到150余条。

第五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特色的旅游业

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草原、森林、沙漠、冰雪、口岸、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提升旅游景点档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满洲里、海拉尔、锡林浩特、克什克腾、阿尔山、呼伦贝尔、额尔古纳界河等旅游区。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争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旅游热点地区。

山西是中国中西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著名景区有五台山、平遥古城、应县木塔、悬空寺、雁门关、云冈石窟、壶口瀑布、乔家大院、北岳恒山、晋祠等。根据全省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网络,建设太原、大同、运城3个旅游中心城市经济圈;大运高速公路、沿黄河、太行山3条旅游经济带;佛教古建游、晋商文化游、晋南寻根觅祖文化游、沿黄风情游、晋东南太行风情游、太行吕梁红色旅游6条旅游精品线路;今后将建设一批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业集群、重点旅游特色县。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物景点达3575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307处。陕西古遗址、古建筑、古陵墓、碑碣石刻及国家级文物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全省旅游大市场,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陵寝,以及帝王陵墓、古城垣、宫殿遗址、名刹古寺等。此外,还有华山、骊山、太白山、天台山和黄河壶口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二、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一)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地域最长的省区。经济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都十分显著。

以大兴安岭—阴山一线为界,山地以西北为高原牧业,为蒙古族聚居区;山地以东南为平原、丘陵农业及农牧交错区,为汉族及蒙汉杂居区。阴山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阴山以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农业为主,以北则是内流区,以风蚀、干燥剥蚀为主,以牧业为主。山南的土默特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塞上米粮仓”之称,是内蒙古粮、油、糖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地带,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钢城包头就坐落在此。

内蒙古的资源富集区主要指矿产资源富集的准格尔、东胜精煤分布区;白云鄂博稀土、铁资源分布区;海拉尔褐煤、石油分布区;满洲里、狼山有色金属资源分布区。此外为农业资源富集的平原区,如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右岸平原等。面对“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资源优势,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开放型的资源转换战略和“两带一区”的区域开发重点。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最平坦的高原,交通建设难度较小,铁路交通成为经济建设的大动脉。目前,已建成了京包线、包兰线、京通线、集通线等铁路线路,成为高原上东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

(二)山西省

山西省东西向形成三大纵列带,中部为断陷盆地,东西两侧为山地,形成东、中、西三个自然地带。

1.东部地带

主要由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及山间盆地所组成。本地带的中南部是全省重要的煤炭、火电生产基地,北部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本地带拥有多条重要的出省通道,是山西与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中介区域,经济活动的外向性明显。东部地带资源配合良好,煤、铁居突出地位,水资源相对丰富,目前煤炭、机械、冶金、化工等较为发达,是省内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本地带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是省内杂粮生产重点地区。山地丘陵土薄石多,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以发展畜牧、养蚕、土特产和经济林等为重点。

2.中部地带

由大同、太原、运城等大盆地及其边缘丘陵所组成。本地带是山西省自然条件最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带。晋南的临汾和运城盆地为全省地势低、热量高、无霜期短的区域,一年两熟,是棉麦集中产区。晋中的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土地肥沃,城郊农业发达,是全省最大的蔬菜园艺和高粱产区,第二大麦棉产区。大同盆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甜菜、谷子、玉米等,一年一熟。整个中部地带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组合较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两侧山地丘陵,是山西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特别丰富,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5.8%;铝土蕴藏丰富,占全省储量60%以上;水资源较为短缺,水资源总量占全省2/5,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省平均数的2/3左右,且中北部严重缺水。本地带目前已形成工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沿同浦线展布的经济和城市密集地带。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和历史名城。

3.西部地带

主要是黄土丘陵和吕梁山地。西部地带煤炭资源分布广,河东煤田纵贯南北,几乎覆盖了沿黄河的所有县份,而且煤质好、埋藏浅,易于大规模工业开发。北部河保的煤炭—铝土矿—水能配合良好;离石—柳林煤炭—水能—水泥灰岩配合良好,是工业资源富集的地区,将成为全省又一个重要的煤、电、铝生产基地。

随着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将形成以高能耗为支柱产业的沿黄河产业密集带。本地带地形破碎,植被缺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搞好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吕梁山地以发展林牧为主,建成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发展经济林及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

(三)陕西省

陕西省从南向北由陕南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三个地貌单元组成,是资源、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地带分异的基础。

1.关中地区

这是陕西省的经济核心区,面积占全省的26.1%,人口占全省的56.9%。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全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和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个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历时千余年。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称长安,是西汉和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大都市。关中平原正在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宝鸡、咸阳、渭南、杨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主要发展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等。从发展角度看,关中平原将建成西安、咸阳现代工业综合经济区,宝鸡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渭南有色金属重化工基地,以及关中平原粮、油、棉、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国际旅游胜地。渭北在关中平原以北,属黄土塬区,是陕西“第二粮仓”,但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煤炭资源和建材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煤炭工业和火电基地、建材基地和粮食基地的优越条件。

2.陕南地区

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部分,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4%。秦岭、大巴山接近东西走向,秦巴山地之间为汉江谷地。秦岭横贯于渭河与汉水之间,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是陕南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带。

陕南地区大部分属亚热带,由于秦岭的阻挡,气候较关中温湿,水资源丰富,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8%,但暴雨、洪水等灾害较为严重。由于地貌条件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构成了动植物区系南北过渡区,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是一个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中以大熊猫、金丝猴最为著名。秦巴山地森林以华山松、油松和栎类为主,森林面积占全省的56%,木材蓄积量占54%,是陕西省重要的林业基地。主要发展方向:汉江水力资源开发,建设以安康为中心的水电基地,并可防洪、改善航运及灌溉农田;建设汉中、安康黄金生产基地和陕南原材料工业基地。

3.陕北地区

包括榆林和延安两部分,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8%。长城横贯全区,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丘陵区。自然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十分明显,表现为暖温带半干旱向温带半干旱过渡;森林草原带向干草原带过渡;农业向半农半牧业过渡等。这一地区成为全国风蚀沙化和水土流蚀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部的神府—榆横区是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富集,探明储量占全省的89%。天然气资源也十分可观,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0000亿立方米,是中国著名的天然气区。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晋陕蒙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简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简述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有利条件。

4.简述晋陕蒙区能源基地建设的特点及重要性。

5.简述晋陕蒙区自然资源的特点。

6.影响晋陕蒙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