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型家庭受到推崇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少家庭成功地将孩子培养成才,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吸引了不少尚在家庭教育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家长们,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努力把自己的家庭打造成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新的家庭形态。作为一种新的家庭形态,不论是双亲、单亲或是其他特殊形式的家庭,也不分富裕或贫困家庭,以学习动机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强弱组合为标准,划分成四种家庭形态:无学习动机和无学习能力的非学习型家庭,低学习动机和有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家庭,高学习动机和低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家庭,高学习动机和高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是和前两种家庭形态相并列的一种家庭形态,只是层次、阶段有高低。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系统思考的方法。
其成功经验是:父母应带头学习。不管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是高是低,只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敢于并坚持去学习,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感染到孩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颜氏家训》云:“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信其所亲。”子女的教育,正是“信其所亲”在起着极大作用。父母可根据自己工作与生活的需要,跟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及学习的时间等。家庭人际关系应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共学与互学。家庭人际关系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方式。核心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父母也乐于向孩子学习。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有助于推动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推动学习型家庭创建的十分重要的软环境。
学习型家庭之所以受到推崇,恰是因为它反映了家长的心愿,孩子的学习是当前家庭教育最重视的内容,符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盼。
二、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智育看作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对孩子的智育教育当成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追溯其源头,就是我们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在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方向,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出人头地,这些长辈也会跟着享受荣华富贵。
这主要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在一次对湛江某重点初中家长的调查中,110名学生家长中,热切希望子女将来能升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的有34人,占33.3%,其他学生家长也都希望子女将来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无一位家长明确表示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因而,他们对孩子提出许多过高要求。孩子们感到压力很大,有的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的家长都有很强的不服输精神,害怕自己的孩子会掉队,所以现在家长出现了一种随大流的现象,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就如当前越来越热的奥数班,不管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有没有天赋,都硬逼着他去学。还有上音乐培训班,上美术培训班,上书法培训班,等等。
湛江市团市委对全市千余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96.25%的学生是为满足家长的愿望而学习,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外界强加的任务。成才对他们更意味着要经历一次次考试成功的历练,最终还要考上名牌大学。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并不能仅仅由成绩来决定,成才包括很多方面,人生的机遇如此之多,谁又能说得清呢?我们应该全面地培养孩子,关注孩子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之处。
三、亲子沟通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
当前,亲子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突出,有的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发生了悲剧性的事件,尤其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与家长的矛盾更为激烈,这也成了许多教育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愿望构筑在孩子身上,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交由孩子来实现,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帮自己实现梦想,以弥补心中的缺憾的。家长的引导需要以家长对孩子精神成长的无条件看护与支持为基础,当孩子开始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位置时,家长需要在孩子身边,告诉他们行为的界限,做支持他们的后盾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与策略,也是家长帮助面对青春困惑的孩子们的一种根本性力量之所在。其实,孩子产生这种叛逆思想,不是他们的错,处于叛逆期,说明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家长,在此时,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但要注意方式,如果方法不正确,会起到反作用。
四、家庭德育受到关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越是非作恶。”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始终不能放松的工作。
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人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未成年犯人的父母“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导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教育观念
第一,过分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中国家长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思想,如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影响,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再加上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对人才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助长了家长的这种价值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广大家长围绕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业上,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分数是评价将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最合理的方式,所以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最起码的文明礼仪教育和思想教育。
第二,过度放纵。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严格的德育教育是封建时期才会采用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现代家庭教育,故反其道而行之,过度地放纵孩子,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在家庭教育中,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主,而实质则是一种娇惯放任。即使一些孩子会帮着做一些家务,但他们还要理所当然地向家长要劳务费。这些虽然有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但会伴随着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的“小皇帝”观念。
2.教育方式
家长不能言传身教。有些家长认为只有骂孩子、打孩子,他们才能听话,其实他们错了。大家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话不无道理,父母的日常行为、说话方式都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有些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很低,夫妻俩总是打打闹闹,对外人际关系也很糟糕,留给别人的印象总是虚伪、市侩、对长辈不孝敬,家长的这些所作所为,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家庭,即使有再多的钱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也难圆望子成龙之梦;同时在家长中普遍存在着狂热追求物质利益、对生活贪图享乐、精神追求茫然的风气,对孩子的身教起着负面的影响。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快乐而又健康的小家庭,让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长大成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的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因此,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使子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人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应为更多的家长所重视。
五、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最近,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遍开展,独生子女在全儿童总数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这给子女教育和心理学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对独生子女开展研究工作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差不多凡是有独生子女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孩子受到过度溺爱,自理能力很差,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在前些年的一次中日夏令营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的差异非常大,这已经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造成溺爱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小公主、小皇帝的地位,造成他们怪异的脾气。独生子女犹如太阳系中的太阳,外面有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六颗行星围绕着这个家庭中的小太阳转。这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从不知道什么叫苦,不要说自己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他们离开这个家,他们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
第二,无论什么事,家长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的坏习惯,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由于家长的放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性格有些偏颇。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20名学生家长这样写道:“孩子年纪小,他们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生活服务由父母代劳。”正是这种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和溺爱,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这些家庭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学生并不赞成父母的这种做法。有的学生写道:“家长过多地照顾、服务,使我们思想上压力增大,有时反而对学习不利。”
家长的包办意识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把精力全投入在学习上,考入理想的大学,可是,家长这样做却事与愿违,孩子并不可能一门心思去学习,他们总把时间花在一些无聊的事上,如打电子游戏、看泡沫剧,与其让他们去干这些事,还不如让他们干一些家务,培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