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6457700000007

第7章 文化学习能力培养

⊙孩子在四五岁就上学读书,开始进行文化学习,为孩子整个人生奠定知识基础,这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凡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获得优异成绩,这就需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文化学习

注重孩子各科全面发展

詹姆斯博士认为:孩子身心发展有一个过程,在知识增长、道德认识、情感培养、行为控制、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的。但近年来,出现了令教育学家十分担忧的倾向,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心理生理还无法接受的年龄时,灌输了一大堆孩子无法接受的知识,并用大人的意识强加干涉,早期定向、设计各式各样的未来,而不考虑幼儿是否能承受。尽管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往往欲速则不达,把孩子本来存在的创造潜力淹没了,有时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龄前是幼儿全面奠基时期,我们不仅仅要给予知识灌输,而且还要让幼儿在身心愉悦中接受知识和道理。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意志、兴趣、爱好、理想、性格等都与幼年时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个性有直接影响,使幼儿从小富于好奇心、爱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由此看来,父母对子女智力发展的要求,必须是可行的,高于幼儿原来水平,而且经过努力还能达到,同时又要给予他们希望和信心。这就需要父母们明白这样一个目的,教育孩子不是为了他能在眼前背几首儿歌,念几句名言,而是为孩子将来能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甚至不惜工本,有的让孩子参加训练班,或亲自教授,进行学前培养。应该说这是好现象,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但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特长,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想过早进行定向培养,想让孩子将来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这些愿望是好的,但如此盲目给孩子设计未来,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对幼儿过早进行定向培养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它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可以肯定的是定向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是很重要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一个人不可能学尽天下知识,只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二种学科。所以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准才能的生长点,尤其是最佳生长点,即孩子最适于干什么,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才能,但是这个定向,必须是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的。只有在最基本的知识上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才能一步一步迈进成才之门。人为地过早定向,将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所以过早给孩子定向,偏科发展,其弊多利少,这样的人一时突出,但基础不牢,其发展有限。

人类的知识,本来是一个整体,为了研究方便,才分成了不同学科,这些学科也是互相联系的。有的父母片面地认为,自己喜欢文学,孩子将来也要向文学发展,于是对数学就不那么重视。一旦定向培养未能如愿,基础知识的底子又没打牢,岂不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到那时后悔晚矣。

过早地定向培养使孩子得不到全面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是不可取的。

艺术是一个高贵的殿堂,受到人们的崇尚,年轻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培养成艺术人才。于是,社会上一些专门培养孩子的绘画班、音乐班便应运而生,这些新事物肯定会给我们未来的艺术世界增添奇花异木,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专门艺术人才的。正由于父母们对孩子的希望太高,他们往往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送训练班,创造一切优裕条件,以盼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会成为钢琴家、画家……可事实上,有些经过训练的孩子却长进不大,这很令父母伤心。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专业艺术家的成才中,除自身努力外,是要有天资的。有些孩子具备培养成专门人才的条件,有些呢,不具备或具备不多,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本身在智力的各组成部分上具有差异。比如记忆力,可分为直觉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种类型,前者对物体、图画、颜色、声音的记忆较好,而后者则对词、数、概念的记忆较好。

在这两类型中,前一类适合学习艺术,后一类适合学习科学知识。著名的学者达尔文年幼的时候,家里让他去学习神学,结果学习成绩很差,被认为低能,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且擅长的是动植物学,这种家庭培养违背孩子特长的方式延缓了达尔文成才的时间,因此,他50岁才写出著名的科学论著《物种起源》。所以,在父母培养孩子才能方面,不应以父母的意愿代替孩子,首先应该观察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并了解孩子智力的特点,适不适合这方面的发展,再做出决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孩子的才能,使他们成才。

此外,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就更需要父母按人才发展的规律特点办事,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勉强从事。

培养内容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也称为求知欲,是一个孩子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成功都始于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动机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会产生无穷的动力。

一般来说,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它是由学习过程本身以及知识的特点引起的。间接兴趣是对学习后果的兴趣,有时孩子对某些具体活动或学习过程并不直接感兴趣,但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如得高分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等等,以此促使自己坚持学习,这便是间接兴趣。

可以说,这两种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学习、工作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缺乏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所以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共同探讨学习中有趣的事情孩子一开始学数学可能觉得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时家长与他一起探讨算术与日常生活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并与孩子一起分析实例,数学就有可能变得越来越有趣。

例如,孩子在学习分数时,家长提出与孩子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带有分数含义事物的建议,在共同探索中使孩子了解了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高成功的概率孩子在某一件事上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地增强,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相反,总是体验失败会使孩子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并丧失学习兴趣。因此,父母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的成就,哪怕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也不忽视,同时,家长要适时适量地帮助孩子清除学习上的拦路虎,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有时孩子对学科内容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并不一定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让孩子到实践活动中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还会切身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敦促其进一步学习。因此,如果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我们就鼓励他去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做数学趣味题,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利用兴趣转移在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因势利导,转移到学习上。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但喜欢做轮船模型,妈妈就可以采用以下几步转移兴趣的方法:首先,要求孩子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能做模型,这个要求将数学学习与模型制作建立联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对自然学科的关注;其次,当孩子做作业非常认真努力时以买新航模等做为奖赏物,激发孩子对学习数学产生间接兴趣;最后,妈妈爸爸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模型并不断启发、诱导,使孩子明白模型制作与学习数学的关系,当孩子明白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就会逐渐将对模型的兴趣转移到学习数学上,自然而然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方法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

笔记可以说是备忘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记忆途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是一种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笔记可以起内容提要的作用。只要方法运用得当,会对我们记忆和巩固知识有很大帮助。因为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听到看到的所有知识都准确无误地单靠脑子记下来,不过有时记下的东西过一阵就忘了,这种缺陷就得靠笔记来弥补了。所以才会有“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遍”的说法。

记笔记要弄清楚记些什么。记课堂笔记切忌两种倾向:一是逐字逐句记老师的原话,结果因为速度跟不上,反倒把重点漏掉了;二是只记标题,内容空洞。一般来讲,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应该记下来。但是,仅仅记住老师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够,还要把难点、疑点找出来。这样做首先是找出了课堂听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为以后章节总结打下基础。当然,不是只有在预习时找到的问题才是需要记的,听课时随时发现的问题都可以记下来,这是新的疑难点,可以供自己在课后思考或向别人请教。即使暂时理解了,也可以用来防备忘记或加深印象。

其次,记笔记切忌滥,切忌什么都想记下来。只要作过预习,不难记住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有的,哪些是课本上没有或自己不理解的。根据自己对课文掌握的情况来确定自己记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三,笔记是一个提纲式的,它应该使你一看到就能回忆起课上的主要内容和能够给你提示。因此,记笔记还要掌握一点,就是记精华,记重点。精华,就是常说的“画龙点睛”之处。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在某些地方总结性地说几句,或者对一些地方作点评论,甚至看起来好像是题外的话。这些话往往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样的话也可以记下来,因为不仅它本身是对课堂所讲内容的提示,还可能在过了许久之后使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给我们以新的启发,让我们感到茅塞顿开。

有不少人感到记笔记吃力,跟不上老师。有时记了上句就跟不上下句,或者顾上听就顾不上记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掌握一种既省力又能记清楚的方法。

首先,笔记不能像抄课文一样字句不漏,文字要简洁。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术语可以用其中的一两个字来代替,甚至可以用字母来代替,同时可以用删节号、破折号跟随其后,以提示自己这里是省略。还可以用注释性的语言或者能使自己产生联想的一些词。但是采用这些方法有一点要十分注意,就是所用的笔记语言必须是自己熟悉和能够看懂的。如果为了一时省力,过后自己也看不懂,那就前功尽弃了。如果能够学点速记法,记笔记的效率就会更高了。

当堂巩固知识的方法

当堂巩固知识,需要有课前预习作为基础。否则,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在课堂上就只能全力以赴对课文进行了解,没有多少时间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自然就更谈不上巩固了。

教师在讲课中,总要有些停顿或者穿插一些非本课内容的东西,在这种时候,一般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对刚刚讲过的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思考。如在上语文课时,在老师讲过一个段落之后,可以利用他读下一段的时间,把上一段的主要内容回忆一下,大致归纳一下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和其中出现的特殊概念。这样做,既巩固了上一段的知识,又可以由此联想到下面将要讲的内容。无论什么课,中间总要有一点间歇时间,这段时间应该抓紧。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把前面讲到的知识中的重点、难题和疑点找一下,寻找问题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另外,应该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但是,这个机会一定要争取,不能因为自己不一定能得到机会就放弃。无论自己是否有机会回答,只要有这个愿望,就会动脑筋去思考,就要想法把前面的知识更好地总结出来,有一个较正确的答案。即使自己不回答,也要注意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别人又是如何回答的,自己的答案有哪些遗漏,也就是所谓的取长补短。

教师在讲课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其他书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会使人对所讲的知识产生较深的印象。但是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应该想到老师讲这种内容的作用,它们与课本内容的关系。这也就是在把老师教授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加工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课堂上巩固知识,不应该与其他学习方法割裂开来。比如记笔记,也是巩固知识的方法之一;又如积极参加讨论,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结,并且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等等。

做作业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实践的问题,无论学哪一门功课,课堂上老师讲的,本上记的,课外阅读的等等,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如何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有些学生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实际上,做作业,就是检验和培养自己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机会,也是一种实践。

做作业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有良好的习惯。每天在什么时间做作业,要形成规律,不要轻易地挤占写作业的时间。这样做,开始可能会不习惯,总想干点这个干点那个。强迫孩子适应一段时间就会习惯,而且一到了这个时间,就会想起应该做作业了。只有这样,孩子在做作业时能做到精力集中,不去想别的事情。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养成好习惯,对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做作业最好不要坐下来就写,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这不仅是说把一切需要的文具和参考书准备好,还指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精神准备,是先稳定一下情绪,使精力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上来。不要急于打开作业本就写,而是先想一下,今天上了几门课,哪一门课自己收获比较大,哪一门感到疑点较多;今天的作业有几门,先做哪一门。一般来说,做作业是先易后难好些,因为感到吃力的作业总要多占用一些时间,多费一些脑子。如果在一开始就把许多精力集中在一门功课上,待这一门功课做完,容易对随后的作业失掉兴趣,精神上也会感到疲劳,影响以后的作业质量。

做每一科目的作业之前,尽量不要看书和例题,把当天所讲的各种定义、概念、原理等努力回忆一下,这是第一步。然后想一下,今天的作业题和课上所讲内容的联系,为什么这样出题,它需要哪些今天和以往讲过的知识。心中有了底,然后再开始做。可以先找自己感到当天在课堂上收获最大的内容做。因为这可以使自己在比较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的同时,对写作业发生兴趣,从而对解决下一步作业中的难题产生信心。前面曾谈到,做作业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量少看书,少问别人,遇到问题多思考。运用脑子里曾经学过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答案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不同的科目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数学题常常是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可以多想出几个解法并把它们记下来;语文题不能象数学题一样找例题来提示自己,但它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思考给自己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实在不能靠自己的思考解答的问题,可以先翻开笔记看一下,笔记中常有老师的课堂提示,还有自己在课堂上受到启发而记下的一些感想,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提示。有时,一道题想出了几个答案,自己的把握不大,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向别人请教,或者先放一放,常常是把其它的难题解决完之后,思路也开了,并且由于解决了其它问题,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了。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激发自己做作业的积极性,那就是竞赛。和大家一起做作业。几个人同时解决一个问题,不仅在事后可以相互交流,还可以促进大家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做作业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所以,在做作业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要轻易放过。问题并不仅指疑难题,还指自己以前作业中的错误。改错是总结经验,认识自己的弱点,寻找自己的不足的好机会,这个机会一定不能放过。

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年中,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大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各门功课之首。这是因为,“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学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了”。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这一名词,原意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在回忆建国初期确定语文这一学科名称的用意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由此可见,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课,或者叫做听、说、读、写训练课。它的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掌握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就是字(认字、写字、用字)、词(解词、辨词、组词、用词)、句(组词成句、句式句型)、篇(篇章结构);基础理论就是语(语法知识)、修(修辞知识)、逻(逻辑知识)、文(文学常识);基本技能就是听、说(口头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读、写(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语文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记诵法对于课本上的范文和课外读到的名篇佳作,要反复诵读,直到能够熟记或背诵其中的名言佳句、精妙词语、华彩段落。朱熹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经久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只有熟读许多名篇佳作,才能逐渐领悟名家在遣词造句、状物写景、明志抒情、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佳妙之处,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只有熟记大量词语、句式,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泛读法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要想学好语文,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光靠课本上的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外大量阅读名家名作。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北京景山学校曾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要学习朱自清、赵树理、巴金、老舍的大量作品,五六年级集中一段时间学鲁迅作品;在低年级学习短小的古文、古诗,到初中《古文观止》几乎整本地学,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练习法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任何工具的掌握主要都得靠练,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就写作练习来说,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并经常写一些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主动地练习写一些散文、短诗、评论。郭沫若曾指出:“开始不一定图巧、图妙,应该力求其正确。把自己所见到、所听到、所想到的东西,正确地写下来,这是很必要的事。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妙起来。”

以上说的是语文学习的三种基本方法。当然,在校学习的同学,首先要上好语文课,专心、认真地听取老师的讲授,主动、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以便系统地了解与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这是毋庸赘言的。

数学学习能力

幼儿培育方法是否得当,对于幼儿数学学习效果有很大重要的影响。根据实践总结,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家长或教育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使抽象的数或形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让儿童直接感知具体形象中的数量关系和时空关系,并在孩子头脑中形成表象,在多种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以形成数学概念的一种方法。演示法适合各年龄段的孩子,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运用演示法进行培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思考什么,都要讲得清楚明确。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儿童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不要过分情节化,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标准、大方、美观,并且演示要有顺序,动作要慢。以便儿童能够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

(3)演示时,要配合简单、明确和生动的语言说明,把演示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幼儿获得深刻的印象。

操作法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摆弄、拼模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由于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感知数量常常是同摆弄实物的动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借助于实物操作活动,才能积极进行数学思维和运算。因此,这个时期要为孩子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孩子的双手操作活动,也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从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所以,操作法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操作活动主要有比较、分合两种形式。所谓比较,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进行对比,找出数或形的异同及关系。例如,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比较两组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以及形状的异同。所谓分合,就是将数群或形体结构进行分解组合。例如,教“l”和“许多”时,可以让幼儿把许多实物分成1个1个的实物,再把1个1个的实物组合成为许多的实物,以此帮助幼儿理解“l”和“许多”的关系。

再如,通过将1个数分成两个数,再把两个数合成1个数,可以明确数的组成知识;通过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把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明确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

在运用操作法进行教学时,无论是比较操作还是分合操作,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材料最好选用自然物,而且应有足够的数量,以使儿童有充分的操作机会。

(2)要明确告诉儿童操作的目的与要求,以使幼儿的操作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3)操作应与成人的言语指导相结合,及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问题。

游戏法游戏法是把幼儿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以便对数或形进行培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最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法,特别是智力游戏,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集中儿童注意力,使儿童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巩固和加深对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的认识。可以采取“找朋友”的游戏方式进行复习。

培育中,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运用游戏的形式。但无论是全部或局部采用游戏法,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的情节应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游戏过程不要太新奇,规则不要太复杂,避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2)游戏最好是智力游戏和竞赛游戏。智力游戏和竞赛游戏符合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在游戏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形知识,可以让他们亲自摸摸、摆摆、听听、看看等。

(4)所选用游戏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于3~4岁的儿童,可以多采用游戏,情节也可以多些;而对于5~6岁的儿童则应适当减少游戏的次数,并逐渐减少游戏的情节,以便顺利过渡到小学。

引导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索数学初步知识的方法。引导发现法一般是成人先演示,引导儿童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到满意的结论。因此,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在运用引导发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成人首先应该演示并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不能任孩子自己去盲目尝试。

(2)成人然后应给儿童提供直观材料,让他们直接操作,独立思考,直至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让孩子死背结论。

(3)成人对于能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儿童,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独立发现有困难的儿童应给予适当启发,但不能暗示答案。

总之,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一般而言,演示主要用于引导,操作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常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培育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儿童的智力与能力,培养儿童的兴趣与习惯。一句话,培育原则和培育方法在于保证培育任务的完成,而培育任务的制订是以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根据孩子年龄段逐一介绍幼儿数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能力

由于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家长们都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外语学习。想尽各种办法,如:参加专长辅导班或聘请家教等。那么怎样教孩子英语效果更好呢?

(1)应把培养幼儿学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会英语的父母可与幼儿直接用英语会话,同时也可为幼儿准备一些英语图书、画报、好看的广告,以及一些有趣的英语磁带等。通过故事让孩子知道世界上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的国家。在公园或街道上碰见外宾时,家长可告诉孩子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叔叔阿姨是外国人,与他们交往必须用外语,以此来引发幼儿对外语的好奇心。

(2)家长应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由浅入深,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外语教育。家长在平日里可随时随地以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为教育内容。如。猫(cat)、狗(dog)、树(tree),以及身体各部位,眼睛(eye)等。开始只是单词与实物的一一对应,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后,可由单词向短句过渡。如:How do you do(你好),Good—bye(再见),little  monkey(小猴子),little cat’s house(小猫的房子)等。然后再由短句向句型过渡,如:This is little dog’s house(这是小狗的房子)等。教学中要结合形象的图片,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发音。现在会讲英语的家长还是少数,大多数家长凭着在校时的底子,把发音不准的单词教给孩子。但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英语学习。所以,家长可以借助磁带与孩子一起学。对孩子发音不当的地方,根据磁带加以纠正。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聘请家教或参加外语学习班学习。

提高孩子外语会话水平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一般倾向于对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件、活动感兴趣,对于自己充当主角的活动,兴趣会更加强烈。而外语的学习,孩子缺乏生活环境,只是被动地听课、默写、背诵,往往会失去兴趣。随着学习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低落。这时,家长应充分利用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创设外语环境,提高孩子外语的听、说、读、写水平,特别是提高对话水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讲故事法孩子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外语基础和要学习的新内容,适时适量地用外语讲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汇。这个故事要保持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讲若干次。

在讲的过程中,逐渐让孩子由听懂到能说会写,甚至达到熟练对话的水平。

游戏娱乐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外语情况设置好游戏内容。如:刚学外语的孩子,家长可以设置用外语讲简单的二三个词汇或句子,让孩子指出某物或做动作。当孩子听懂之后,逐渐让孩子说、大人去做动作。大人在做动作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做错某一动作,加强孩子鉴别能力,加强对某一单词或某一句话的理解、记忆。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孩子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可以教孩子学唱外语歌曲,边跳边背,兴趣盎然。对话本来就是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手段,对话水平的提高必须在经常地运用中实现。

生活化法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讲外语,如:为了让孩子学习“苹果”这一单词,家长一遇到苹果就用外语讲,同时也让孩子用外语回答,时间长了,孩子很自然地用外语讲,逐渐觉得外语并不难,而且会越说越多,越多越感兴趣。

以上这些做法,为孩子学习外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样做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外语兴趣,而且提高了孩子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对话水平。

历史学习能力

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实性基础知识,一类是理论性基础知识。史实性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典章、制度等。理论性基础知识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制度的演进以及上述几方面的相互关系等。而这些知识又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时间、二是地点、三是人物、四是内容、五是评价。

了解了这些特点,循着这些特点去学习,才能逐步地钻进去,才能窥见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的奥秘,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根据这些特点,吸收到丰富的文化营养。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学好历史课呢?

采取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首先,阅读课文时要找出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本结论;要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主要事迹,并对他作出基本的正确评价。其次,要注意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每一段内容,要思考它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内容、意义、作用,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再次,要注意研究编、单元、章、节、目的标题,掌握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

采取制表图示的学习方法历史基础要素较繁杂:在时间上,要求你能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产生年代或每个统治者在位时间等,能计算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点上,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及其流向,识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国家的疆界以及农民起义进军路线,能读懂教科书上的插图等。至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及其历史评价等要素就更为繁杂。要把握这些繁杂的内容,先要一段一段阅读、理解,然后还要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制成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等,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设计图表的过程是:先画出草图,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联系。这样就可做到以简驾繁、一目了然。例如,可以编制秦统一中国大事年表,明清时期科学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简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比较表等等。这种列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达到简化、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分析,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采取知古鉴今的学习方法学习历史为的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远,发掘得深,要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可通过写一些笔记、评论或小论文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千年,社会发展、文化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明朝后期才逐步缓慢下来。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的思考,可以使我们不忘历史教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壮志。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人物,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直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的宏伟志向和献身精神,可以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努力学习,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献身。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来学历史,才会明确目的、学出兴味,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逐渐把握历史的真谛。

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地理,当然少不了大量有效的记忆活动,但怎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呢?我们给大家介绍几种基本方法:

左书右图法学习地理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如:山脉、河流)以至地图等地理事物在人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这些表象正确的形成是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

根据表象的来源,可以把地理表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貌表象,即由直接观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所形成的表象,如人眼所见的山地、河流等形象所形成的表象。这类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小的空间。另一类是地图表象,即由观察地图而形成的表象。地图是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图形。它所包括的领域比较大,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所以,地图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大的空间。我们学习地理不能到处去实地考察,主要还是通过地图表象来学习的。

因此,我们学好地理,必须掌握左书右图法,即一边看书,一边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只有这样形成习惯,才能建立正确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识。

前面详细地介绍了读书法,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地图的学习和运用。须知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又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的图表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都要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它,就不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认真锻炼读图、用图的能力,这是学好地理关键所在。要学会读图、用图,先要学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形图,以及图例、注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基础概念不清,不会运用,就不可能正确地阅读地图。例如,不懂得经纬线的性质,就谈不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意义,就不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同样,不明白等高线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谈不上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等等。掌握了地图知识后,还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反复练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作为帮助自己继续学习的工具。常用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学习中要配合使用。例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地表高低起伏,色彩鲜明,但不易看清山脉分布和走向;而在课本中的山河分布示意图上,山脉走向却十分鲜明突出,若二者结合对照使用,就能达到互为补充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地图册和插图的注记不尽相同,要仔细查看注记,对照使用。

同类比较法比较法是识记地理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从形式角度来看,有列表比较、单项综合比较或地图对照比较等方式。从内容角度来看,可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类比法,即将同类地理现象或不同类地理现象的相同属性作比较。二、纵比法,即将同一地理对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三、横比法,即将同类地理在发展的阶段上加以比较,四、对比法即将对立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的物征进行比较,使各自的特点明显有力地显示出来。五、联系比较法是揭示地理内在联系和相互联系的比较方法。

通过这种多角度的比较,可以使我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透彻理解各种现象,形成确切的概念,把复杂的地理内容形成系列,从而加强记忆,增强学习动机法培养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是学好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初学地理时往往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感到枯燥、抽象。

这是由于感性认识不多,对学习地理的意义认识不深的缘故。怎样培养兴趣,增加学习动机呢?这就需要不断深入认识地理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地理的意义。自从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后,大量的地下资源被发掘利用,而随着作为动力资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废气、废水、废碴无尽止地向外排入,造成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同时,不可更新的资源越用越少,出现某些资源日益短缺的危险。地球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愈来愈快,在亚非拉许多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同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这样就出现了世界性的人口问题。因此,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现在我国正进行四化建设,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具有科学的的资源观、人口观和价值观,从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考虑,在从事建设时,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考虑。不去干那种杀鸡取卵、自毁家园,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这是时代赋予地理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就一定会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还要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对地理本身的逻辑体系产生兴趣。地理课程具有文理相通、人地结合的特点,它的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很强,而且人、地、物紧密相关。因此,联系当时当地实际,最易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在“农村、牧区与城市”一节中,既讲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情况,南方与北方如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耕作制度等,还讲了同南方、北方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人民生活风俗习惯:北方农村房屋的建筑材料,原来多就地取材,以土坯垒墙,屋内有土炕。可以生火取暖。南方则以石块、竹木、砖瓦为主,屋顶斜坡大,便于排水。北方人的主食多为面食,逢年过节有吃饺子的习惯,冬天下雪后,堆雪人、打雪仗是孩子们最有趣的游戏;南方人的主食多为大米,生长在江河湖海边的孩子们多爱游泳,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是南方水乡传统的娱乐和运动节目。

思索这些联系,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这种联系实际的思考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记得多,理解得深。学习过程不应伴随任何一种紧张状态。这是在学习地理时尤其应该注意的。

物理学习能力

学习物理课,必须抓住实验、概念和习题练习这三个关键,才能学好它。

实验物理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物讲理”、“即物思理”、“见物明理”的一门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定律都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不作实验,物理概念很难建立起来。物理中的定律和公式,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成立的。

通过实验才可能验证公式的由来,又可以明确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少人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也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缘故。伽利略回答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理论,也是实验操作的功劳。由此可见,实验对于物理学习是多么重要。

在实验中要注意练习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实际操作的方法。

观察要注意下列几点方法: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无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自己动手实验,都要掌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实验步骤及仪器使用方法。要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思考,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切忌只看热闹不动脑筋。只观察现象而不认真思考,就等于真理在身边招手,而你却不予理会。世界上在浴池中洗澡的人不计其数,可只有阿基米德从中悟出深奥的道理,发现了浮力定律。这是因为他在洗澡时一直在思考皇冠的含金问题的缘故。

要养成精细的观察习惯观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善于进行比较,找不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特别注意两个不相似的同类物,既要发现其明显的不同点,发现其不明显的相同点;既要注意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又要注意不显眼的部分。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外露的现象,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养成不同角度观察的习惯要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问题的习惯,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要注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当然,观察不仅在实验室里进行,还要扩大到日常生活中去。杭州十四中学生刘晓华,在他写的《火车叫声引起我的注意》的论文中说到:1979年6月13日晨,当我经过西湖边时,忽然听见火车的叫声,于是观察四周,发现浓雾弥漫,空中充满水气。我由此想到声音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只播要快、要远,认为今天能听到火车叫声是因为天异常引起的。”他又进一步思考,作出了当天会有暴雨的推断。果然,那天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一个中学生能从火车的叫声中,推测出暴雨即将来临,他那敏锐、准确的观察力,不能不使人钦佩。

在实验中还要注意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要仔细听老师的指导,掌握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使自己的操作逐步做到精细、工整、准确。还可以自己动手制造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有条件的还可以试装半导体及制作航空模型等,这都可以加深对电学及机械作用原理的理解,是单纯看书所不能得到的。这样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更加心灵手巧。

概念物理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物理必须重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紧紧抓住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融会贯通。用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的方法,是绝对学不好物理的。特别是难的章节,难点更要弄通。这就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于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努力锻炼思维的速度和反应的灵敏程度,锻炼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就是要自己独立地提出并解决问题而不要总是依赖老师或别人。牛顿说得好:“我并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对一些问题用了很长时间去思考罢了。”

掌握概念还要重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前后概念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通常我们可以采取画表的方法来整理物理概念与规律。如从“力”这个中心概念出发,可以找出重力、摩擦力等概念,还可以根据“力”的定义联想到牛顿三大定律,进而联想到动力学的其它基础知识,这样就是以全局角度去理解“力”的概念。而且,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广发散,从基本上把物理概念(规律)都复习一遍了。

习题“听得懂、记不住、解题难,”这是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反映。这是因为,知识的迁移运用需要我们自己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定势形象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束缚着我们,使得有的同学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白白浪费精力去寻求固定的模式,以处理变化多端的物理问题。因此,要培养自己解题、做作业的良好习惯。习题、作业的练习是巩固、演化、乃至发展已学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最能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解题通常应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审清题意。二是弄清需要运用的概念和规律;三是找出已知和未知条件;四是动手去作。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可以进一步练习一题多解,从中择优。每次做完习题练习,还要总结一下,在这个环节上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学习什么?这样才能深化理解、把握规律,使练习起到更大的作用。

化学学习能力

调查表明学习化学有太复杂、不好记、不好学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化学学习特点的缘故。其实,化学从质和量等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初中以原子分子论为主线,高中刚入原子结构内部,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形成了十分科学的完整的体系。要想学好化学,就得认清特点、摸准主线,掌握住“化学用语”这个工具,有系统地记忆化学知识,驾驭化学知识,并能正确地实验操作和观察。

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课堂学习、课上记录实验进行计算都离不开它。

初学化学时,因为没有掌握化学用语而使学习掉队的不乏其人。因而,必须一开头就要加强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一要抓住三大关: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一出现,就要抓紧记住。要随时记,分散记,不欠账。不但要记住,而且要把分子原子论的一些概念、意义、有关定律,以及质与量几方面的知识,都联结在这化学用语上,联系得越多越熟越好。例如,每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就将与这个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尽量无遗漏地分条写出来,即把化学方程能反映出的一切关于质、量、气体体积以及许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关系都写全,这种连锁记忆法,会有效地帮助你熟练掌握化学用语。

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化学有总论部分,有分论即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而元素又有一百多种,各有其制法、性质、用途及其化合物。这么繁多的化学知识怎样才能记住呢?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归纳所学知识,进行对比记忆如:学习“卤素”时,可将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归纳,得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程序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无氧酸→无氧酸盐氧化物→十含氧酸→含氧酸盐以后学习氧族、氮族和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也同样进行归纳对比。在不断归纳对比的基础上,就可以发现学习化学的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巩固记忆。

还可以横向对比。如:以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与上述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对比可知,金属元素氧化碱性氧化物水化碱和含氧酸盐(或无氧酸盐)。同理,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酸咸盐类也都可以横向对比。这样一比,就可清楚地看出元素、氧化物、酸石(氧化物的水化物)、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族元素演化规律的异同,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分析、理解,找出规律如周期表,一百多种元素,怎么记呢?我们可反复分析和理解。第一种方法是,按原子数递增的顺序,除掉惰性气体外,编成歌诀来记忆,比如:锂铍硼碳氮氧氟钠镁铝硅磷硫氯LiBeBCNOF NaMg Alsipscl这样把常见元素编成一首“小诗”,好记多了。

通过分析,还可得出另一种记法。从周期表中容易看出,左下方的元素是金属元素,右上方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有一明显的从硼到砹的分界线,有的同学就编了如下歌谣,帮助记忆:

从硼到砹画条线,金属都在左下边。

右上全是非金属,非金不满二十三。

还有元素靠近线。

它们都把两性显。

这样一分析,复杂的元素周期表就好记得多了。

相关知识,进行连锁记忆例如:同周期元素(除惰性之外)自左至右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递变关系为:小核电荷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原子半径减得电子能力增强氧化性增强非金属活动性增强这样用核电荷数递增这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记忆,就容易融会贯通了。

归类记忆,记少求多的方法对于众多物质的物理性状,一般可以归类后记忆它们的特殊性,从而掌握大多数物质的普遍性。

例如气体的颜色,只记住少数有色气体(如氟、氯、溴蒸气、碘蒸气以及二氧化氮)的颜色就可以了,因为大多数气体是无颜色的。

运用这个方法还可以记忆酸、碱、盐在水里的溶解性,记住少数几个例外,便可以掌握其它的大多数。

联想所学知识,有机组合成要诀例如过滤实验操作可有机组合成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倾泻液体的容器日靠玻棒,玻棒靠滤纸,漏斗下端尖口靠烧杯内壁。

驾驭化学知识的方法记住化学知识和驾驭化学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能记住化学知识才能驾驭化学知识,能驾驭化学知识才更易于记住化学知识。初学阶段要坚持机械记忆,逐步积累知识,才能理出头绪、层次,使机械记忆转化成为理解记忆,从而更好地记忆化学知识。?怎样做到二者相辅相成呢?这就要循序渐进,长期积累。方法上可采取坚持每上完一节课,进行一次小复习或叫小总结。即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当天老师讲的重点回忆一下,理解其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概念、定理、规律等加以记忆。每上完一单元课,要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或单元小总结,把这一单元课文有重点地阅读一下,并理清脑子里的模糊概念。然后将本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小结,最好是画成图表形式。一学期末了,再进行一次总复习和总结。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把复杂的化学知识理出头绪、章法,使之井井有条,从而做到以少驭多。此外,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也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看精图表,搞清原理和要领,然后和自己的动作联系起来,照图操作。它的具体要求是:

1掌握操作原理和要领;

2.动作要规范、敏捷;

3.操作要大胆、谨慎,既不能胡乱蛮干,也不能缩手缩脚;

4.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动作要有层次,按部就班,不能东抓一把,西摸一下,把仪器药品摆放得乱七八糟。

化学实验观察方法,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段进行观察。例如镁带燃烧,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亮,容易观察到,而燃烧中的白烟。黄色火焰和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状物却易被忽视。而恰恰是这些白色粉末的生成,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做碘片升华的实验,我们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那冉冉上升的美丽紫色蒸气,和那或凝结的闪闪发亮的碘晶体,而易于忽略固体的碘没有经过熔化阶段而直接气化的现象,但这正是碘“升华”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生物学习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它的特点,不抓住特点就不好学习。生物学具备什么特点呢?中学的生物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及高中生物等,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生命的物质。小自细胞分裂,大到生态系统、生物圈,无所不包,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归结起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它,掌握它,必须从这个特点着手,循着“观察、实验——阅读、探索——归纳、整理”的线索去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要想掌握它,就得亲自观察、实验。无论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理卫生,都与实际联系很紧密,所以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需注意从观察、实验入手。

需明确观察目的无论是观察标本、实物还是观察实验,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观察的目的性,才能使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所需观察的对象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

要按合理的程序观察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一般要由对象的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观察应先指向于对象的整体,对整体有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先看上面、前面,后看下面、后面,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观察时要细致,以了解其特点、作用、各种细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体获得确切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观察时要用多种感官和分析仪器不仅要用眼看,也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运用听觉、触觉等器官细致感知。如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环生刚毛,刚毛较小,不易看清,常容易忽略。要用手摸,用触觉感受刚毛的存在,进一步观察蚯蚓运动的情况,体环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将生动的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了解鲫鱼各种鳍的作用,可用几条鱼作实验,一条去掉胸鳍和腹鳍,一条去掉尾鳍,一条保持各种鳍完整无缺。观察三种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思索它们不同的表现,就可分析总结出各种鳍的作用。

此外,要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记录观察结果既可以巩固成果,又能促进自己细致观察和思考。

要勤于动手除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外,要自己动手作生物标本和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注意对大自然的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材料作多种实验,如解剖、养殖等等,就更能培养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

阅读、探索的方法阅读教科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认真阅读教科书,才能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怎样阅读呢?

可采取带着问题阅读的方法如学习“鱼的多样性”一节时,可以边观察、边阅读,找出有关词句,对下列各问题作答:(1)乌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小鱼?(2)比目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底栖生活?(3)肺鱼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这类鱼为什么叫肺鱼?(4)根据以上各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思索其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虽然联系实际,但无标本可观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索其知识结构,采用分析式的阅读方法。这样既能读进去,又能记得清。

弄清概念生物课中名词概念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在阅读课文时遇到概念要进行剖析,弄清其内涵,还要知道同类概念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对比,务必弄清。如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生殖迥游、索饵迥游与季节迥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概念,要注意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从而形成清楚、准确的概念。

总之,阅读与探索结合起来,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到课文中所讲的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时,自己就可以思索青蛙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是适于陆上生活的,有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课文中写鲫鱼身体背面深灰黑色,由背面到腹面颜色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使鲫鱼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

读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不容易被敌害发现?”经过这样思考得出的答案,印象就比较深刻,并会逐渐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此外,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意看电视“动物世界”以及有关科技电影等,这些都能扩大视野,并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归纳整理方法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仅利于掌握知识,利于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更广泛的联系中,找到新的规律,悟出新的道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要小结一次,归纳本章主要内容;学完一单元,要小结一次,归纳本单元主要内容;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系统的总结。

例如:学完了植物根、茎、叶三章后,可做这一单元的总结、归纳、分析、对比,找出正常根、茎、叶形态的主要特征,复习旧知识,明确概念,这是第一步。进一步要思考譬如仙人掌,运用所学概念分析哪部分是叶?思索为什么说肉质扁平部分是茎,上面长的刺是叶?有什么根据?进一步再思索为什么说甘薯是变态根,马铃薯是变态茎?根据什么?为什么仙人掌上的刺是叶刺,柑桔上的刺是枝刺?根据是什么?这样总结后可以找出根、茎、叶的变态规律及其识别的方法。又例如,学完了动物学的教材后,做一次系统的总结,进行深入一步的思索,就可以发现,在动物学教材中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统一的观点,另一条是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观点。这就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动物学。

总之,学习生物学要根据“观察、实验——阅读、探索——归纳、整理”的线索进行。这种学习过程的结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因而也是行之有效的。

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孩子通过自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老师教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学的知识是无限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小学生应具备的自学能力有: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预习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疑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答的能力等等。

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光靠一两次训练是不行的,是要通过老师和家长耐心地指导,孩子反复实践才能形成。

指导孩子使用工具书字典或词典等工具书,能帮助孩子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教给孩子查字典和词典的方法,并能独立运用,形成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孩子在自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鼓励孩子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工具书——请教请教,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

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新内容,在教师教学之前,让孩子自己先预习预习,尝试着解决问题。在自学中遇到问题若能自行解决,孩子就能从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如果自学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经老师讲解,就能从中得到启示,知道应该怎样去自学。预习要求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少而精,以此来激发孩子自学的积极性。

教给孩子做自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所以,我们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还要教给孩子边读边思边做笔记的方法。孩子读了一本好的课外书,把体会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孩子自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哪些词语?发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结合书后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理解等等。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让孩子广泛地阅读课外书,既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知识,又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内所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于课外。只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

制定自学计划

计划,是做事前的一种预想。无论考虑得如何周到,计划总是先于实践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探索。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周密完善。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就要考虑到将来会发生的各种变化。计划又是一个自我监督的提纲,所以又要力争能够更符合自己的主观特点。在制定自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制定自学计划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总体计划。这里又包括两点:首先是在精神和精力上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应该切合实际地对自己估计一下,不要从一开始就安排得非常紧张,以致使自己的大脑超负荷工作;其次是物质上是否有所准备,有多少时间可以供自己支配,学习所需的各种必备条件怎么样等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每一门课程的具体计划。无论大计划还是小计划,总离不开学习内容和时间的合理安排。因此,制订自学计划就是一个合理选择知识和分配时间的过程。但这两方面又不能截然分开来考虑。因为当我们选择内容的同时,就应该考虑这些内容怎样合理地安排才能学得更好。

制定自学计划时不要急于划分时间、内容。应该先把要学的知识和自己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大体估量一下。先要对自己的能量有个总的估计,再考虑如何支出。否则,制定的计划看起来可能很不错,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用一句技术术语来讲,就是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如自己既定的学习内容有几门,每天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哪些科目须占用较多的时间,准备用多长时间把预定的学习内容学完等等。在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之后,再分门别类地制订各科的计划。

我们在选择自学内容时,选择的内容要实用、适用。但无论适用还是实用,都不可能在一段业余时间内同时把几门功课攻下来。因此,当我们制定计划时,就要首先考虑在某一段时间里以何为主,以何为辅。这样安排,可以使自己在某一阶段内集中精力钻一科,而对另一科也正处在一个“进入”阶段。如果学习效果好,提前完成了主攻课程的计划,就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将第二科目作为主攻课,同时另选一门课作为新的第二科目。

准备学习的课程已经有了总体的安排,现在应该考虑怎样合理安排每一选定的课程。制订计划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效果,也是为了对自己进行监督,要把内容、时间和准备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等都考虑到,对自己每一阶段想要收到什么效果应该也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具体课程的计划,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安排得很紧张,特别是对刚开始自学的人更是这样。因为每一个人对刚开始接触的情况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就是心理上的准备阶段。在制订计划时,可以先搞一个阶段计划,试着学一段之后,再根据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略作调整。计划要灵活,应该其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但一经制定了比较适合自己情况的计划之后,就不要随意改动,否则计划就是一张废纸了。

当然有只学一门的情况。那就应该对所学的课程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从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到将要达到的目的都应该有所考虑。但是一般来讲,我们提倡不要在一阶段里只死学一门。不少人认为有其他课程干扰,会影响学习效果和进度,其实不然,因为根据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有其他的课程作为第二科目,能够提高人的学习兴趣,不致使人由于老是钻在一门知识里而感到乏味。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计划只是一种预想,究竟如何,还要看实践中的效果。在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环境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学习条件改变了;

又如实践证实,既定目标与自己的特点不太合拍。这就需要及时改变原定计划,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

做好自学笔记

自学笔记和记课堂笔记有些不同,第一,它要靠自己来寻找、总结所学内容中什么应该记;第二,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和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提倡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做笔记。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人的长处,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做笔记总是有一些比较普遍的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可以节省自己摸索的时间。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笔记准备记什么。一般来讲,笔记总是记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这一部分知识的“纲”;另外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因为这些感想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同时,要记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是自己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是怎么记。笔记通常有提纲、摘录和纲要等形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有人习惯于在书上划各种线条符号,边做边批脚注。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做读书笔记方法。读书时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个专门记重要内容的笔记本;习惯于抄录的,可以将内容抄录下来;不愿抄的可以把内容的页码和书名记下来,以便于今后学习时查阅。

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卡片,专门用来作为资料卡片用。在这种卡片上可以标明资料的来源、属于什么课程、在书上的什么地方,还可以记下记笔记的日期等等。同时,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程的需要,把不同知识类别的卡片分门别类地装订。还可以用暂时在书中夹条子的办法。看到需要记住的地方,先用纸条夹在里面,在条上只要写明段落,不致使自己忘记就可以了。等这一章节看完之后,回过头去把每个夹条的地方重新整理到笔记本上,等于又复习了一次。

摘录,不要仅满足于照抄现成的观点和事实,而要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记下书中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想和问题,最好不要与书摘记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把书上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相混淆,也便于随时对两方面的笔记进行对比和归纳整理,作为了解自己的收获和不足的依据。

准备考试的方法

考试不仅是对人们所学知识的一种考查,而且还是对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稳定性的检验,因此考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

知识复习的准备备考应考过程中,首先要准备抓知识复习。考试之前,复习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阶段。考试前的总复习应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习阶段来看待。这一阶段中应把所学知识联成系统,化为规律,使之融会贯通,使之成为难忘的信息。根据这个目标,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制订计划高考总复习,一般约半年时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着手安排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复习,以免浪费时间、前松后紧或无所适从。计划一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三至四月份)是系统复习阶段。一般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复习一遍。这一遍着重是狠抓“双基”,吃透教材。复习方法不是重读课本或强记定理和公式。如果你平时学习方法得当,那么你只需要翻阅一下笔记,或读一下课文划了线做了标记的内容就行了。然后,要对主要内容、观点和论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再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融会贯通地组织材料,做到纵向联系成一线,横向联系成一片,不仅搞清每个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使知识系统化。在掌握知识内在联系、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运用原理和公式解答各类习题。

第二步(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是查缺补漏阶段。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再打一次歼灭战,使自己的知识整体化,做到无较大缺漏。

第三步(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是最后回顾、贯通、巩固和运用知识自测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是绝对的。制订计划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师的辅导计划尽可能相结合;二是要从自己的学习实际状况出发,与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千篇一律。

制订计划后,根据执行情况虽可变更调整,但总的来说要严格执行。

“四化”复习法总复习中,怎样才能既进一步理解知识、活用知识,又从新的角度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地重读一次呢?下边的“四化”(消化、简化、序化、系统化)复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消化”。这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存储的基础与前提。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消化,而不消化的知识是进不了“信息库”编码存储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记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所复习的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只能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不能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症”。

二是“简化”。这是总复习关键的一环。人们常说的“将书读薄”就是这个意意。“简化”的关键是多思考,多进行信息的转换和浓缩概括。可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扩散与集中思维等不同手段,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相互之间逻辑化。经过这样加工整理,就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公式、符号和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纳入有机的体系之中。就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既利于记忆储存,又便于提取使用,运用时就能做到思路纵横伸展,左右逢源。

三是“序化”。这是从汲取知识到有条理地牢固储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即使知识装进了脑子,也是不牢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序化”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集装”的过程。它会有条不紊地将输入的信号分别装入大脑的各个相关功能区,进行编码和存储。如果复习中能按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分类、综合和小结,各种知识都可以有规律地进入存储系统之中。

四是“系统化”。在总复习期间,经过查缺补漏阶段后,就能较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样紧扣教材,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双基”复习,看起来慢,实际上慢中得快,慢中得好。合乎规律的作法才会有高速度,好效果。

检查与预演总复习如何,还要进行检查和考试预演,以便不断检验效果,不断补救。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可以采取“过电影”法、讲演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互问法、争辩法等等。预演可采取同学间相互模拟出题考试,或参加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要注意总结,检验自己复习上的缺陷,及时补救。同时,通过预演还能熟悉考场情况、克服紧张情绪、练习控制答卷时间的方法、锻炼保持卷面整洁的方法等。

临考前的准备临考前的准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思想准备要正确对待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少数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都会影响考试情绪。在这种压力面前,我们要冷静。对家长和学校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作为前进的动力;对不切实际的苛求,我们则不必介意,决不当作包袱背上。还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能靠侥幸取胜,要把考试成绩看成平时学习的自然结果。功夫应放在扎扎实实的复习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才可以放松紧张情绪。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物质准备应考前要准备好学习工具,如钢笔、铅笔、小刀、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尺子、橡皮等。还应准备手帕、防暑药等。钢笔事先要吸足墨水,最好带上两、三支备用。这些用品和准考证,入场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随手可取。有的考生忘带准考证,发现时往返取回,耽误了时间,影响情绪非常大。

熟悉考场较熟悉的旧环境往往有助于启发思路,而生疏的新环境会妨碍思维。考生事先对统考的考场做一番“侦察”,便不至于患类似换了地方睡不着觉的“择席”

病,也不致因临时乱找考场而耽误时间、影响情绪。这里还有一个到考场的时间问题,到考场过早,待考时间过长,会造成疲倦,而过短又会感觉紧张。要根据交通情况,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为宜。

克服考场紧张情绪

考试焦虑多是在面对考试的压力时,孩子情绪上的一种烦躁不安、失助和紊乱的状态。它以担忧为主要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在行为上表现为考前及考试过程中的惶恐不安等。

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具有较大的危害。它不仅会干扰人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还会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以致人格结构遭到损害,学生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因此而大大削弱。

帮助孩子消除考试焦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家庭要创造和谐、适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

孩子考试焦虑的形成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也与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而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更可能是孩子焦虑产生的强大的外部动因。因此,家长在分数上不应过分苛求,考前也不要说诸如“一定要考出水平”之类的话,而应鼓励孩子“只要努力去做,考好考坏都不是最重要的”。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否则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情绪紊乱,认知失调,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水平,避免过高的、超出孩子实际能力的要求。

(2)家长平时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情绪状态,开朗的性格特征,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既是对家长消除孩子考试焦虑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3)帮助孩子提高应试技巧。

应试技巧包括记忆策略,复习策略,答题策略及自我心理暗示等诸多方面。

除了必要的应试策略外,家长可教给孩子考试过程中消除焦虑的具体方法。可采用自我暗示法,轻声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紧张”,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如闭目做深呼吸、默默数数,等等。考前还可用活动代替法放松情绪,如去打一场球、听一支乐曲或看一场电影,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情绪,发挥智力优势,考出真实水平。

临场发挥的能力

临场发挥对考生取得好成绩非常关键。在考试时一般有三种情况:超常发挥、正常发挥和失常发挥。要想正常和超常发挥,一是平时考试要像对待升学考试一样,增加临场经验,体会最佳心理状态出现的内心体验;升学考试要像对待平时考试一样,减少心理压力,消除紧张心理:二是在升学考试时尽量放松,全身心地投入到题目中去,做到自信、冷静、心细和果断;三是考完一科,不要急着对答案,而是要酝酿情绪为答好下一科做好心理准备。

为了确保考生尽可能地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之前做好如下几件事:首先要提前熟悉考场环境,考试那天要尽早来到考场,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报到入场,找到自己的座位后,看看座位是否舒适,周围的环境是否可能影响你的考试,如果有,向监考人员提出;其次,准备好考试用具,把准考证和有关证件按要求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坐好,调整情绪准备考试;

最后,拿到考卷后,不要慌张或急于答题,要注意听监考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如果试题中出现印刷错误,应及时订正,否则,一旦开始答题,由于紧张,有可能忘记订正,按照错题做下去,将后悔莫及。然后按标准化考试的要求把答题卡和试卷纸上的姓名、考号认真、准确地填涂,填涂时要看清要求和号码,以免填涂出现错误,答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通观全局,科学安排时间拿到考卷,填涂完姓名、考号后,要先用一点时间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对整个试卷和题目的难易有个全面、初步的了解,以便安排答题顺序。然后集中大量时间用于审题和答题。标准化考试的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一般先做客观题,再做主观题,最后还要留一小段时间用于检验、复查。这样就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先易后难,正确对待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考生刚进入考场,由于紧张,记忆和思维还没有进入最佳状态,先做容易的题,一方面可以稳定情绪,更重要的是调整、活跃思维,使智力活动恢复正常。如果想当然地认为容易题好做,而先做难题,一旦出现卡壳现象,不仅破坏情绪,还白白挤掉会做的题的时间,结果得不偿失。做完题一定要注意检查,但是不可完全依赖最后的复查,要力争做到一次成功。遇到难题,要从容、镇静、不急躁,关键是找到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把大题和难题支解开来,善于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不会被难题吓倒。

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做到每分必争为了保证理解题意的准确性,避免答非所问,在答题前一定要仔细看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符号,对其中的关键词用铅笔划下横线,对题意要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在弄清题意,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后再动笔解答,在答题时要一丝不苟,首先应考虑每个问题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每个方面在回答时应有详有略,表述清楚。遇到较难的试题,不要轻易放弃,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尽可能的少丢分。对其中的用词和标记、解题的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因为每道题都有步骤分,即使整道题做不上来,能做到哪一步就结哪一步的分数。

答题要有条理,书写要工整为使答题有条理性,计算题的主要运算过程应先在草纸上进行,整理后再写到答卷上;作文题应在审题的基础上,拟定写作提纲,经过构思,打好腹稿,然后一气呵成写到答卷上。这样就避免把答卷写得乱七八糟,使阅卷教师既能看清楚,又能找到考生写的答案,因而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

答题要做到好中求快随着标准化考试的程度提高,试题的题量越来越大,知识覆盖面越来越宽,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试题,要求考生的答题速度必须提高,而且要既快又好,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考试方式和内容,考出好成绩。

查漏改错,不要急于交卷做完试卷后,如果时间有余,首先要认真检查题目是否有遗漏(一般试卷正反面都有题目),二要注意检查是否弄错题意,抄错字母和符号。三要进行必要的验算,复查答案是否正确,答题卡的答案信息点是否填涂有误。为了避免回答客观题时将答案涂错位置,考生在得到答题卡时,要首先搞清楚答题卡上答案信息点的排列方式;在答题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当遇到考试结束时间不多时,还有一道难题攻不下来,已做好的答案又需检查,本着舍“难”取“易”、弃“少”求“多”的原则,用剩余时间先检查已做过的答题,保证已答题尽少失误,如还有剩余时间的话,再考虑攻克难题,这样可以获得“失少得多”的效果。

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升学考试总分是各科成绩的总和,要力争考好每门功课。某一科考得好与坏,都不应影响下一科的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样才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每考完一科也不必去对答案,要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迎接下一科的考试。

检查试题错误能力

答完考卷,要仔细检查几遍,不少考生常常为自己检查时挽救了失误,挽回了分数而喜出望外,那种抢交头卷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怎样检查考卷失误呢?可采取下列方法。

要对照原题检查时一定要重审题目的要求,对照原题,看是否弄错了题意,是否弄错了范围,是否曲解了题意,不顾条件和要求等等。有的考生就自己的答案查答案,查来查去,自认为确无差错,其实有的是答非所问,或以偏概全,或未把握住重点,或顾此失彼等等。所以,检查要对照原题,这样检查才会有效。

要防止丢题高考丢题的现象,每年都有所发生,这种粗心大意、丢了考题的现象,在检查考卷时要特别留意。如,1978年高考数学题,要求理科考生除作(一)——(四)题和(七)题外,再由(五)、(六)两题中选作一题,有的考生不加思索,就只作(一)题和(四)题,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丢题现象发生的原因,不外乎粗心大意、审题不细或凭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如果养成检查考卷错误的习惯,留出一定的检查的时间,上述丢题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要注意思想失误思想失误是由于思想情绪的原因引起的失误。这类失误是由于思想上慌乱紧张或麻痹轻敌造成的。这类失误往往发生在自己基本上掌握了的知识部分,是由于情绪影响造成失误的,因此在检查时,应想一下自己有无上述思想情绪的波动,这样就不难将失误找出来加以纠正。

要注意知识失误知识上的缺陷和笔误也可以造成失误。学好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是减少知识失误的根本途径。但学会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卷面表述才能如实反映出来。表述中的失误和笔误是可以由检查考卷得到挽救的。自己的计算和论证的基本功不过硬时,更应注意一步一步检查。还要注意有无笔误,如错字、别字、落字以及写错了数字或符号;有无丢了括号,甚至草稿上计算完全正确而抄写时抄错了的现象。山西省1981年地理高考试卷分析,错别字过多也是四个重要失分原因之一,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地理名称属专有名词,若写成错别字就算错误。如把刘家峡写成“刘家夹”,巫山写成“乌山”,峰峰写成“封封”、“风风”、“分分”,安徽写成“安微”等等。

要验算验证平时就应该养成验算、验证的习惯。一道题算完后,要核对一下答案是否正确。有的题能验算的可以将主要步骤验算一下。有的应用题的答数,也可以作适当的估算来复核。有的题还可以从定义域上去检查。

要注意误检检查考卷,为的是纠正错误、补充遗漏。这时更需要冷静、仔细,切忌毛草。因为检查是一场考试的最后时刻,此时也容易精神紧张。有的在临下课时忽然自以为发现错了,急急忙忙改作,常常把作对的题改错了,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年都有,应引以为戒。

注意问题

教孩子划分课文段落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是语文学习上的问题,不知从何处下手,即使分了也拿不准,讲不清楚,一时又犯了难。有不少的同学和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怎样解决呢?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划分段落的方法,供家长辅导孩子参考。

给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划分段落要抓住三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要把文章读懂,读明白。要把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落读明白。摸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每篇文章都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要抓住、抓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要表达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要理清文章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文章的中心都分有几个段落或者几个层次。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给课文分段就要通过读文、分析、思考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作者布局谋篇,安排层次、结构的方法,抓住了这些结构特征,分段就准确了。

那么,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哪些特征呢?

一般说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布局谋篇方法:

(1)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2)按方位的转换组织材料;

(3)按事件发展前后顺序组织安排材料;

(4)按不同内容或不同类别组织安排材料;

(5)按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或先分述后总述的方法,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方法组织材料。

以上五种有特点的组织材料方法,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也是我们划分段落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果遇到有些文章作者材料的组织方法并不像上面五种那么明显,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划分段落:

(1)提取中心段法(提取重点段法)。提取中心段法就是指先确定文章的重点段落也称内中心段,然后再确定其文段落的起止。

(2)小段归并法(同合异分法)。有些文章无明显结构特征,也无清晰突出的中心段落,就可以采用小段归并法。先把每小段意思归纳出来,然后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相邻段落归并在一起,不同的分开,这就叫同合异分。

以上七种分段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同时要掌握分段分层的步骤。

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要按以下五步去做。

①粗读:通读全文;

②细读: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了解内容;

③思考:认真思考各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④划分:在想好的基础上动手分段;

⑤检查:分好之后,再通读全文,查一查划分得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分段的依据。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

成绩比别人稍微差的孩子,如果也认定“只有自己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并且产生不安感。如何引导有这种想法的孩子,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孩子有时会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哪怕是轻微的怨言,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知道一次或两次考试失败就会失去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时,不只对学习,甚至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会变得很糟糕。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候无论如何批评都无济于事。

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暂时帮助他们忘掉学习的烦恼,对孩子所做的一切要大加赞扬:“妈妈相信你,你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

一些平时学习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运气不佳,正好碰上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只关心考试成绩而对孩子大加训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垂头丧气,转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孩子把考得不好的成绩拿回家时,家长往往会不由得大发脾气,指责孩子:“怎么才考这么点分?”这样做会刺伤孩子的心,以致于使他们在做别的事情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其实,考得不好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本人,孩子会对自己能力不够感到内疚。如果家长这时再火上浇油的话,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一些发展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中学生杀了全家的事件,其原因与这些少年对未来的不安和绝望密切相关。为了不使孩子对未来的希望破灭,为了使孩子感到未来不是梦,父母对孩子进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父母看到孩子通知书上的成绩不好时应如何对待呢?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希望通过下述一些考虑,采取一些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办法去加以解决。

首先,对孩子成绩不佳不应“且喜且忧”,而应以“有苦就有乐”来对待。父母与孩子一起为成绩的提高而高兴“一喜”是可以的,但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反复表现出“一忧”,这样会使孩子彻底失去信心,永远无法改变讨厌学习的心情。

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要过于刺激孩子,要给其留有余地。比如说“妈妈也有过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即不是以“且喜且忧”,而是以“有苦就有乐”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绩。如果这样能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孩子也就能自己消除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了。

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来说,成绩单似乎是苦恼的最大根源。因为讨厌就不学习,不学习成绩就不好,因为成绩不好就惹母亲生气,因为母亲生气孩子的成绩就越来越不好。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恶性循环”。

在孩子决定是学还是不学之前,大人对成绩单的评价对孩子是一种压力。为了消除这种压力,即使孩子把成绩单拿回家,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让看,父母就不要硬去看。如果大人能这样做,孩子一定会主动地把成绩单拿给父母看的。

表扬、斥责往往是在与什么对象相对比之后才进行的。一般地,被认为不能成为“表扬”依据的“坏的分数”是什么呢?当然,这也是与什么进行比较之后才认为是“坏的”。这恐怕是与班里的平均成绩或本人平时的成绩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然而,这种“坏的分数”决不能说就不能再成为“表扬的对象”。第一,上次如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次很可能下降了。总而言之,得了满分之后,下一次不可能再取得前一次那样的成绩。所以,不管取得多么“不好的分数”,如果这个孩子的成绩急剧下降,在设法对其进行鼓励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比这个分数更低的分数作为比较对象,鼓励孩子说:“你总是说不好、不好,可是这与去年这个时候相比,就看出不知好了多少。”

孩子考得不好,学习受到挫折时,与其进行不高明的宽慰和鼓励,莫如对孩子谈及与其状况相同的“相同者”,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即使孩子成绩不好也要说“下次努力”,使其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这是孩子的特权。可是,总是因为成绩不好不断受到责备而厌学的孩子,就只看到眼前的事。每当考试结束后回家的时候,孩子便又提心吊胆,担心这次又将受到训斥。

为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大人有必要消除孩子从考场回来时的心理压力,让其把目光转向今后。当选手在比赛中出现错误时,有的教练即使想发火也绝对不发火,极力忍耐着,而是对选手说“下一次努力就行了”。

如果孩子情绪低落,就对其说“这是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曾经讨厌学习的孩子一心想东山再起,如果硬拼一阵子,成绩也会迅速提高。然而,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就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突然停止了上升,完全陷入一种停止状态。认识片面的孩子可能容易认为“不论如何努力,自己也就是这种程度”,由于这种停滞,孩子又会再次回到讨厌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上称这种停滞状态为“起跳台”。这作为下一个飞跃的开端,倒可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即是进一步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如果换成孩子容易理解的话说,也可以将此解释为一种“充电期”。所以,当孩子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时,大人就对孩子说“因为这是走向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这是必然的过程”这样让其放心。同时,对认定“只有自己不行”的孩子,大人可以说“就是你母亲,也曾有过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上不去的时期”。这时,家长应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他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自然而然地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树立起来。总之,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本来,孩子的才能是无穷无尽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开始的时机。在此之前,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你能对他好好呵护,那么讨厌学习的情绪一定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由于孩子个体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不同,他们各自智力发展的具体状况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多方面的个别差异:

智力的类型差异人们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孩子在智力类型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有的观察力非常敏锐,有的记忆力异常牢固,有的思维能力特别深刻,有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进一步说,有的在观察中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有的则侧重于综合,善于把握总体印象,同样是思维能力强,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又各有千秋。

孩子在能力类型上也有很大区别,有的以适应能力为主导能力,善于适应各种环境;有的创造能力占主导地位,善于创造性地开拓新局面。有的属于多才型能力,能够在多种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才能。有的属于专才型能力,在某一方面有非凡的能力,专才型能力又包括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表演能力、制作能力等不同专业的能力。

根据上述原理,家长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智力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发展,当然对于孩子某些方面的劣势也要设法予以补救,尽量使其达到这些方面的中等水平。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每个孩子智力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超常、中常和低下三种水平,其分布是两端小、中间大,。但是,对孩子的智力进行测量和定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难以确定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统一标准。目前我国教育和心理工作者一般是从以下八个方面判定孩子智力水平的:①求知欲是否强烈;

②观察是否精确;③想象是否丰富;④思维是否敏捷和深刻;⑤记忆是否准确和牢固;⑥学习时能否长时间集中注意;⑦能否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⑧有无一项或多项才能。如果上述方面都非常出色,就可以说是智力超常孩子,如果各方面都比较差,就可以说是智力低下孩子。

才能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中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或者说是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如果从事某种活动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就可以把这些能力的综合叫做天才能力,把有这种能力的人叫做天才人物。

有的学者们还常用智力测验来确定孩子的智力水平,他们把智商在80-120之间的孩子看做是智力中常,把120以上看做是智力优秀,把130以上看做是智力超常,把140以上看做是天才,70以下的智力低下。

家长对于智力超常的孩子要严格要求,及早引导其走上成才之路,对于智力低下的孩子也不能灰心和冷漠,而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智力的恢复和发展。

智力发展迟早的差异人们智力水平表现的早晚是不同的,有的人很早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异智力,而有的表现智力却很迟缓。孩子智力水平与其实际年龄一致的仅占总数的36.75%,而 7岁孩子智力水平达到 9岁的有7.8%,只有5岁或5岁以下的达到4.51%。人的智力在孩子时期就表现十分出众的叫做才华早露,亦可称“早慧”。早慧的孩子都是超常孩子。古今中外有许多早慧的孩子,我国唐初的王勃10岁就能作赋;明末的夏浣淳9岁善诗文;奥地利的莫扎特5岁时即表演钢琴,8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4岁开始大量阅读,14岁大学毕业;美国的“迈克尔”2岁3个月时智商就达到180,4岁半时智商达到220,具有18岁青年的阅读能力。

但也有不少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才能的人,是在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时才表现出惊人才能的,这种情况叫“大器晚成”。我国现代大画家齐白石年轻时是位普通的木匠,40多岁时才显露其雕刻、绘画方面的卓越才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小学时期都曾被斥责为笨蛋、糊涂虫和没有希望的孩子,但他们在成年以后都做出了巨大成就。

家长可以采取措施促使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孩子的智力早慧还是晚成,家长都不能放弃对其关心教育,防止对早慧孩子“捧杀”和对晚成孩子的冷漠。

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孩子的智力是存在着差异的,但它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男人比女人聪明,或者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女孩比男孩智力水平高、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水平会赶上和超过女孩。实际上男女智力差异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从总体上看,男女的智力并无优劣之分,同年龄段男女智商的平均值是极为相近的。但在智力水平的分布上,男性智力偏高和偏低的都大大多于女性,而大多数女性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这样就造成了男性杰出人物大大多于女性,如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现在全世界获奖者已达数百人,而妇女获此殊荣的只有七人。

从智力的具体成分来看,男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感知觉方面,女性的触觉、嗅觉、色觉和听觉分辨能力较强,男性的视觉分辨能力、空间定位能力较强;记忆方面,女性在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上优于男子,男子则倾向于理解记忆,其记忆保持时间也较长;在思维方面,女性的心理感受性较强,善于形象思维,男性综合能力、概括能力较高,善于逻辑推理,勇于求异创新;在实际活动方面,女性长于精巧的手工和文娱表演,男性则善于科技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智力发展中出现的性别差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生理原因。男女大脑两半球的结构和机能略有差别,特别是青春期后性激素不同,女性容易出现焦虑,妨碍其智力活动;二是社会历史原因。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流传,使女子在受教育、就业、家务等方面都与男子有某些差异,这使某些女性的进取心、积极性都落后于男子,妨碍其智力发展。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应充满爱心,抱有热望,鼓励和培养其进步。还要根据男女孩子的不同特点,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努力成才。

正确对待孩子成绩

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但是由于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同,每个家长关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味强调分数,这是不对的;有的只是在考试前后关心孩子的学习,平时根本不关心,这也是无益的。

正确认识考试分数的意义常言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见分数的重要性,考试分数是反应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分数高表明学习好、分数低表明学习差,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可不关心,但考分又不可能绝对反映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每次考试的出题难度不一样,孩子对每次考试方式的适应情况不一样,同样分数反映的学习成绩并不等同,如上个学期数学80分,不一定比这个学期70分的强;如上个学期语文78分,不一定比这个学期86分的差。相对而言,了解孩子在学生集体中的名次倒是可以看出其学习的进步与否。对于学校来说,旨在刺激教师和学生努力竞争而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是有害的,但为了把握学生学习总情况而排列名次则是正常的,也可以告诉家长。家长对此应予关心,了解孩子为什么进步、为什么退步?

必须指出,考试分数更不等于智力发展水平,通过一两次考试分数来断定孩子的智力水平显然是不科学的,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复杂的转化,在目前以考记忆为主的情况下,“高分低能”和“低分多能”是难以避免的,家长不可过分看重分数。其实,不少著名科学家童年时代的考试分数并不理想,如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张广厚在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中还因数学不及格而落榜呢!但他上中学后发奋努力,刻意钻研数学,成绩不断提高,终于成为大数学家。

平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的进步要靠平时积累,家长平时就应当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家长除了在平时通过提问、检查作业和通过学校教师了解以外,还应当定期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了解孩子的知识结构为了发展智力,孩子需要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小学、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各科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孩子在校各科成绩的名次、各科作业的正误率、孩子课余时间的安排等途径来了解。孩子若有偏科行为,家长要批评和纠正。

了解孩子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是一般地了解孩子的各科学习成绩并不能掌握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当对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了解。

了解的方法除询问教师外,还可以在家中给孩子提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看孩子能否圆满完成。还应当检查孩子掌握技能的情况,因为掌握技能的水平,大体反映出孩子的质量状况。

分析孩子学习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高忽低,变化不定。家长对其原因分析,有助于改善教育措施。一般地说,促使孩子学习进步的原因有:一是孩子学习兴趣浓厚;二是学习方法上改进;三是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具体帮助;四是克服了不认真听讲和作业马虎等坏毛病。而导致孩子学业退步则可能是下面的原因:一是学习兴趣下降;二是教师讲授差和班级秩序乱;三是不能掌握较难的学习内容;四是思想上和情绪上出现偏差。家长对孩子学业进步或者退步,应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孩子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共同提高理想的学习应对成绩提高和能力发展都有促进,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家长和孩子的愿望。为促进孩子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共同提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寄予厚望,鼓励其努力学习人的智力潜力巨大,据说,目前人类大脑的开发利用率只有10%左右,另外90%以上尚处于睡眠状态。

儿童期是人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学习能力极强,只要家长关心、教师指导得法,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完成学业、智力能够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孩子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家长应当对他们充满希望,相信他们能够成才。

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特点是有差别的,学习成绩上也有高有低。家长应正视这种情况,不能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最高分,不必要求自己孩子一定同别的孩子一样,而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努力目标,这样才有可能落实。老舍先生曾经这样教育孩子:一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100分不可;二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应当多玩耍,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要有健康的体魄,对功课不可勉强为之,否则有损身心。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实际条件逼孩子死读书、参加竞赛,甚至造成父子反目、孩子弃家而出的情况,走向了家长愿望的反面。

教育孩子处理好学业和爱好活动的关系,鼓励其发展兴趣、爱好不能把做作业当做家庭中促进孩子智力的主要内容,而应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从事他自己爱好的活动,这是因为“隔山隔水不隔情,隔行隔业不隔理”,那些表面上与学业没有关系的爱好活动给了孩子的发挥才能的空间,是其智力发展的兴奋剂和滋补品。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时间管得死死的,生怕孩子有一点玩耍的时间,实在不应该。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智力训练

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除了教育其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智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方法进行智力训练,如猜谜语、续故事的方法训练想象力,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巩固和加强孩子的某些智力因素。对儿童进行智能训练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工作,不能盲目进行,弄得不好会适得其反。训练孩子智能应注意以下问题:

着眼于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智力,提出能为其接受的训练任务和方式智能训练的方式很多,专业人员对儿童训练通常要用特制的器械和专门的文字材料,程序繁琐,要求过严。家长训练孩子智能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随时随地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观察、记忆、思考和想象,如有位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要求孩子仔细观察自行车并回答如下问题:①自行车上有多少三角形;②自行车上能转动的部分有哪些;③自行车的车把像什么;④车轮上的辐条有什么用途;⑤车行时轮胎上沾着的水往哪个方向甩;⑥在冰雪路面上骑车时,气打的足还是不足好。孩子们乐意接受这样的训练,他们在完成任务者过程中,心智就得到了训练。

指导孩子做智力游戏,使其在欢快的活动中发展智力智力游戏是激发人们心智的有趣活动,它有巧连数字、巧填文字、智剪巧拼、找出隐物、找出差错、走出迷宫等种类,娱乐性的下棋、玩扑克、打桥牌等也可以被看作是智力游戏。各种各样轻松愉快的游戏,不仅可以使孩子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锻炼他的智力。

指导孩子做益智体操,使其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智力发展身体是脑的载体,是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身体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神经活动。身体的特定部位和脑神经细胞的某些区域关系密切,有规律地活动这些部位就会使大脑受到良性刺激,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如做简单的“动嘴操”,它的基本动作有说话、。咀嚼、朗读、大笑、漱口等;“梳头操”

的基本要领是每天早晨、晚上各一次,从前到后,再由后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反复梳理,直到头皮有发热和发胀感为止。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上述两操,并养成习惯。

同孩子对话,激发孩子的思考和想象通常由父母提出问题,让孩子来回答。提问的语气大体有三种: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显然,前两种情况是具体的,后一种问题是抽象的。“是什么”和“怎么样”代表认识问题的启蒙阶段,而“为什么”则是问题的提高和升华。对话,疏通了两代人的情感脉络;对话,使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对话,也点燃了孩子智慧的火花。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年龄大一点、智商比较高的孩子,对上述三种形式的问题,都能作出满意的回答。而年龄小、智商较低的孩子,则对“为什么” 的问题往往张口结舌,难于作答。家长只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提问形式进行对话,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一般,在孩子四周岁以后,就要有意识地多问他“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孩子探究因果联系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探讨问题时,对话是由未知推到可知的一条捷径,也是启迪孩子求知欲的一个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凡是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大都喜欢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十分珍视这种好奇心,更要保护孩子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任何冷漠和训斥的态度,都是不明智的。孩于产生的疑问越多,问话越频繁,获取的知识也就越丰富。说不定会有一颗璀璨的新星,将在质疑和对话的过程中冉冉升起,这也是每一位家长所渴盼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