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破译孙子兵法
6454900000004

第4章 谋攻篇——用活每一颗“棋子。”

相互攻守,除了看双方实力之外,还要看谁能用活自己手中的每一颗“棋子”。用之巧妙,“卒”也有“车”的威力。如果一味地使用蛮劲,“车”也无力抗“卒”的围攻。此为《孙子兵法》“谋攻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了战争的一般原则、用兵的策略、用兵的方法及预知胜利的情况。

战争的一般原则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所以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兵的策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方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本篇主题词:上兵伐谋、知己知彼

【智慧之源。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经典诠释。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使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使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这叫作自乱其军,徒失胜机。

所以能把握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自己有准备来对付无准备的敌手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把握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现代释用。

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谋划,也就是“上兵伐谋”。

从事企业生产、商战,也必须谋划。谋划得当,就会进展顺利,就会赢利;谋划不得当,就会进展缓慢,甚至失败,遭受损失。不可能设想,一个企业生产处于无组织状态,产品会质量上乘,声誉良好。所以企业生产、商业运营,都必须进行谋划。

要进行谋划,就必须比较判断,如何组织、协调,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比较判断就是“知己知彼”。所以《孙子兵法》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致胜的法则之一,它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领导者而言,“知己知彼”犹为重要,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算无遗策,才有可能有效地领导下属,利用敌对方的各种弱点,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领导者而言,谋略是很重要的。《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很好地运用谋略,才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料敌如神百战无不利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百战无不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对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悉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请派人前往荆州向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又属于公;荆州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让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招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予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心机的情况下订立的妙计。首先识破“提亲”是骗局,便将计就计,大造舆论、声势,搞得沸沸扬扬,搞成既成事实,迫使孙、周哑巴吃黄连,只得弄假成真。其次,他深知刘备戎马半生,丧偶又得佳丽,会沉溺安乐,“乐不思蜀”;同时又深知孙、周会因此利用荣华安乐、声色犬马软禁刘备,因此设了第二条计。其三,他料定刘备逃出,孙、周绝不肯善罢干休,会派兵追回刘备等人,因此设立了第三条计,让刘备请出孙夫人出来退兵。

刘备招亲过程中,刘备、赵云等人能够处处主动,步步占先,就在于有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事情发生之前预先定下应付妙计,是由于他对事态的发展有着高度准确的预见。他这种先见之明,绝非来自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对己方和彼方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事态发展的符合逻辑的透彻分析。

当然,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着名的“街亭之战”,就是诸葛亮没有慎重考虑马谡只知“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而委以重任,最终导致“失街亭”,进而“挥泪斩马谡”。

对于今人而言,一方面要深刻研究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同时也要研究他“失街亭”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才能永保胜利。

“兵不血刃”美苏“古马导弹危机。”

任何一场战争,无论是“兵不血刃”还是“血溅沙场”,都是双方勇气与智慧比拼的结果。

冷战期间,美国在前苏联的四周架起了数不清的核导弹和监听装置,令前苏联十分恼火和不安。面对美国的核包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出这样部署:1962年10月将42枚苏制SS-4中程核导弹部署在古巴。

古巴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仅有200余公里,只隔着一个小小的佛罗里达海峡。

美国政府得知赫鲁晓夫要在古巴部署导弹,立刻紧急行动起来。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0月22日向全世界发表了态度极其强硬的电视讲话:“苏联即将在古巴布置针对美国的中程核导弹发射场,这对所有美洲人的和平与安全都构成巨大的威胁,美国绝不能容忍他们这样做。”肯尼迪又声色俱厉地说:“我已下令对古巴实行封锁,检查一切运往古巴的战略进攻性军事装备,如果苏联强行闯过封锁线,那就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军事冲突,那将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核大战,美国武装部队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赫鲁晓夫对美国及其盟友的警告嗤之以鼻,他认为肯尼迪不过是在“演戏”而已,照旧我行我素,命令苏联舰队载着SS-4中程核导弹缓缓向古巴驶去。

10月24日,美军侦察机发现了驶向古巴的苏联舰队。肯尼迪立即下令美国军舰迎头拦截,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使赫鲁晓夫得知:美国人已做好了核战争的准备,宁可冒核大战的危险,也绝不让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他千方百计向赫鲁晓夫施加压力。

两支舰队越来越近,美海军士兵向苏舰队发出减速的信号,但苏联舰队既不回答美舰信号,也不减速……

美国舰队的官兵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令他们大惑不解的是:苏军舰队上的官兵全是一副若无其事的面孔,没有做任何开战的准备。

原来,苏军舰队没有接到任何作战的命令。就在两支舰队一分一秒地接近时,赫鲁晓夫正通过无线收报机紧张地关注着海面上的情况——赫鲁晓夫终于“相信”肯尼迪不是在“演戏”了,克格勃向他报告:美国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赫鲁晓夫打了个冷颤,真要打一场核大战,苏联也许不是美国的对手——论核弹头,美国是苏联的6~9倍;论洲际核导弹,美国至少要比苏联多150枚;论洲际核战略轰炸机,美国要比苏联多400架;美国的北极星导弹潜艇拥有约144枚核导弹,苏联则没有……

赫鲁晓夫再也支撑不住了,只好发出命令:“返航!全部返航!”

“强大”的苏联舰队在美国海军舰队的紧逼下,在海面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斗中,肯尼迪未用一兵一弹,“吓退了”前苏联,又摘取了光辉的花环。这就是兵法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善之善者”,确为高招中的高招。

大转折美日中途岛海战

“知己知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

1942年4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不顾海军最高决策机构军令部的强烈反对,下令展开“中途岛攻略作战/MI作战”。山本计划佯攻中途岛,引诱美军,再将其航空母舰一举歼灭。

此时,日本海军的战略常务密码是闻名的“D密码”,是将电报中使用的33300个单字,各代入5个数字,再加上50000个5个数字的乱码组成。日本海军对他们的“D密码”的相当自信,认为它是绝对不会被破译的。

但密码毕竟是人发明的,只要熟知它的特征,有足够的数据,仍是可以解读的。美军动用了120名人员组成密码解读组,并运用IBM电子装备,5月下旬已经掌握了日本的大量重要情报,如日期、编制、作战计划等,几乎与日本舰长所知的程度相当。在充分“知彼”又知己的情况下,美方迎战了。

日本方面情况又如何呢?无论是获取对方的“情报”,还是不让对方获得己方情报的“反情报”,可以说日本都不行。

请看中途岛海战中的主力攻击部队指挥官南云中一的“状况判断”:“敌方缺乏战斗力,我方若攻击则有胜算……敌方未察我方意图……推测敌方航空母舰未在中途岛附近行动……若敌方机动部队来袭,可将其击灭……”从这可以看出,他对于虎视眈眈的美军根本不了解。此时美方名将尼尔兹将军率领他手下勇将、智将们正充满斗志,积极准备着。

在反情报方面,此时的日军完全没有了当年偷袭珍珠港时的严阵以待和谨慎,甚至许多情报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自信自满使军心涣散,完全忽视情报的作用,不知彼的同时又让彼方知己方机密,大败是必然的了。

这场战争中,原本打算奇袭攻击的日本海军,反而遭到美军航空母舰的机动部队的奇袭攻击,“赤城”、“加贺”、“飞龙”和“苍龙”4艘航母被击沉,约有100名优秀飞行员战死,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以美方大胜而日方惨败为结局,这也成为太平洋海战扭转局势的关键。

美军对日本和自身的各种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进行了有效的部署,结果重创日本海军,扭转了战局,向世人昭示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知己知彼板门店停战谈判

做到“知己知彼”,深刻了解己方的优劣,洞悉敌方的意图与最终目的,就会使己方占尽先机,使己方利益的受损降到最低程度。

板门店谈判,即朝鲜停战谈判,作为结束朝鲜战争的一场军事外交斗争,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军事谈判的特点,被称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停战谈判”,在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为止,历时长达2年零17天。此期间,双方在会场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战场上激烈争夺,寸土不让。

这次谈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对外军事谈判,对手又是世界第一军事、经济大国——美国,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此很重视。鉴于谈判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会面临异常复杂多变的情况,谈判前中朝合作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谈判班子,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美国在战俘问题上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其实质是想通过宣扬有所谓“不愿”返回中朝的战俘来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美国获得政治和心理上的胜利。中朝方在弄清美方的不轨意图后,根据日内瓦公约精神,提出全部遣返的合法方案,严正驳斥美方的方案,指出这一方案违反国际法,并揭露了美国扣留战俘的真相和为了“甄别”而残酷虐待战俘的事实。由于中朝方掌握大量事实,摸清了美方的老底,迫使其节节后退,使“战俘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中朝方了解到“联合国军”16国,加上韩国共17个国家,由于其目标不一致而矛盾重重。韩国坚决反对停战,希望美国帮助“收复”朝鲜,而英、法则希望尽量控制战争规模,并尽快实现停战。面对这些分歧,美国不能置之不理,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打算。中朝方利用敌方矛盾,依赖政治宣传手段和军事手段,通过打击和分化瓦解,逼敌就范。

同时,中朝方在每次会谈前,根据我方与彼方的情况,对谈判的各种条件进行认真研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周密准备并想好相应的对策。在会谈过程中,尽量让对方先提出提案,摸清对方的企图及底牌后,再提出自己的主张,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有利的谈判地位。这有效地对付了美方的漫天要价,可应付会场千变万化的情况,在谈判中抓住敌人破绽,提出合理的主张,从而使谈判最终成功。

这次谈判,促使美国放弃了“海空补偿”和索取开城的企图,并在战俘问题上让步,最终在“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可见板门店谈判中朝方知己知彼,成功运用谈判策略,具有巨大的威力。

在这次交锋中,在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下,深知美方意图与用心的中朝代表们,以高超的智慧,赢得了战场外的胜利。

大智大勇郭子仪巧联回纥

郭子仪,是唐朝一代名将。他的大智大勇,多次令唐朝转危为安。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吐蕃纠集回纥等其他民族共20多万人气势汹汹地杀入大震关,一度攻入京都长安。唐代宗命长子李适为元帅驻守关内,命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赴咸阳抵御。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与回纥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勇敢善战,身先士卒,回纥人十分钦佩,都称他为“郭公”。郭子仪决定利用这种关系拆散回纥与吐蕃的联盟,把回纥拉到自己这边,共同对付吐蕃。为此,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去“拜访”回纥头领药葛罗。药葛罗得知郭子仪来了,大为惊异,因为他在出兵前就听说郭子仪和唐代宗已经死了,于是提出要见见郭子仪。

李光瓒回到军营,将药葛罗的话转告给郭子仪,郭子仪立即决定到回纥军营去亲自跟药葛罗“叙叙旧”。郭子仪的儿子和众将领纷纷劝说郭子仪不能去冒险,又说:“即使去,最少也要带五百精兵作护卫,以防万一。”郭子仪笑道:“以我们现在的兵力,绝不是吐蕃和回纥的对手;如果能说服回纥退兵,或者说服回纥与我们结盟,那就能打败吐蕃。冒这个险,我看值得!”说罢,只带领几名骑兵向回纥军营进发,同时派人先去回纥军营报信。

药葛罗及回纥将领听说郭子仪来了,都大惊失色。药葛罗惟恐有诈,命令摆开阵势,他本人弯弓搭箭立于阵前,时刻准备开战。郭子仪远远望见,索性脱下盔甲,将枪、剑放在地上,独自打马走上前。药葛罗见来者果然是郭子仪,立即召唤众将跪迎郭子仪入营。郭子仪见状,慌忙下马,将药葛罗及众将搀起,携手进入军营。

郭子仪对药葛罗说:“回纥曾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出过不少力,唐王也待回纥不薄,这一次为什么反要来攻打大唐呢?”药葛罗羞愧地说:“郭公在上,我们回纥人不说假话,这一次出兵实在是被大唐叛将仆固怀恩骗来的。仆固怀恩说郭公和代宗都已不在人世,如今郭公就在眼前,我们马上退兵!”

郭子仪说:“我们大唐兵多将广,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叛乱都能被平定下去,吐蕃与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里会是大唐的对手!如果回纥能与大唐联手,共同打败吐蕃,代宗皇帝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药葛罗激动地说:“我们回纥听郭公的!就这么办!”说罢,命令士兵取酒来,要与郭子仪盟誓,郭子仪连连拱手致谢。

回纥人十分讲信义,盟誓之后,立即调兵遣将,向吐蕃发起攻击,郭子仪也倾全军精锐同时向吐蕃发起进攻。吐蕃大败,损兵折将数万,仓皇逃命而去。

郭子仪正是凭借自身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胆识,先发制人,使回纥人折服,又动用高超的智慧,巧妙凭借回纥与己方的力量对比,对回纥人晓之以利,最终化敌为友,赢得了此番作战的胜利。

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就会转化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提高自己顺利行事的概率,使自己的人生大放光彩。

所谓“知己”,就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所谓“知彼”就是通过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把握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并针对别人的长处与短处妥善应对,最终使自己自由旋转于人生的舞台。

巧妙激将约翰逊处世有道

俗话说:“遣将不如激将。”激将的过程,就是一个经过认真分析,“知己知彼”的必然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胜利在握。

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都可以作为“激将法”中的武器。

美国黑人富豪约翰逊决定在芝加哥为公司总部兴建一座办公大楼,出入无数家银行,但始终没贷到一笔款。

这天,约翰逊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个主管在纽约市一起吃饭。约翰逊拿出经常带在身边的一张蓝图准备摊在餐桌上时,保险公司主管对约翰逊说:“这儿我们不便谈,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

第二天,当约翰逊断定大都会公司很有希望给他抵押借款时,他说:“好极了,惟一问题是今天我就要得到南非贷款的承诺。”

“你一定在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给过这样贷款的承诺。”保险公司主管回答。

约翰逊把椅子拉近说:“你是这个部门的主管。也许你应该试试看你有无足够的权力把这件事在一天之内办妥。”

对方微笑着说:“你这是逼我上梁山,不过还是让我试试看。”

他试过以后,本来说办不到的事儿终于办到了,约翰逊也在钱花光之前几个小时回到了芝加哥。

以激将法说服别人,务必找到并击中对方的要害,迫使他就范。就这件事儿来说,要害是那位主管对他自己权力的尊严感。

约翰逊在谈话中暗示,他怀疑那位主管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主管听了这话,感到自己的权力的威严受到了挑战,那好,我就证明给你看!最终那位主管果然不负所望。

用激将法说服别人,务必找到并击中其害,使他在饱受刺痛之余,奋力前进,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使用激将法也要把握时机和分寸。如果出言过早,时机不够成熟,反而容易使人泄气。出言过迟,良机已逝,又成了“马后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适时运用,才能效果显着。

理解是人生的一剂良药

兵法中的“知己知彼”运用到为人处世上,就是那句颇为感人的“理解万岁”。

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了解,就会产生误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喜欢用他们自己的反应来判断别人的反应,即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即使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可能因为性格不同、观点不同,或者是性格很相似却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因而造成种种矛盾。

有一位有才能、有进取心的24岁青年,在被老师问及有什么问题时,他答道:“有……我的母亲……事实上,我已决定在这个周末离开家庭。”老师向他分析道:“你的行为和你母亲的行为似乎是十分相似的,就像两种同极磁力相互作用时,它们就互相抵抗与排斥。你能够根据对待她的方式来确定她将如何待你,你也许能通过分析你自己的感情来评价你母亲的感情。因此,你能轻易地解决你的问题。”老师告诉他,“如果你能够了解你的母亲与自己性格的相似性,主动做出一些友好、积极的表示,比如:当她告诉你去做什么事,你就愉快地去做;当她给你一个建议,你就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完全接受;当她发火时,你说些好听的话等等。这样,就会取得令人高兴的效果。”

一周之后,当老师再次询问这个青年时,他答道:“我很高兴,在这一周中,我们之间没有说过一句令人不愉快的话。知道吗?我已经决定留在家里了。”

有时,家庭闹矛盾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认识到时间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孩子。所以,他们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孩子及他们本身的变化。

一位律师和他的妻子有5个孩子,但他们并不愉快,因为大女儿——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按照他们所规定的方式生活。他们希望女儿能学做家务,或者到百货公司去锻炼锻炼,但女儿自己却很喜欢弹钢琴,不喜欢做家务。这位姑娘有雄心、有能力、有自己的特点,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听命于父母。而父母呢,认为弹钢琴是浪费时间,作为一个女孩子,总有一天她要结婚、要理家,所以,她应该实际一些。

父母用一种方式思考,而女儿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导致他们对对方都很难理解。但当他们三个人致力于互相了解之后,便又和睦地相处了。

由此可见,互相了解,是解决家庭矛盾与纠纷的钥匙,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

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别人考虑,同时也给对方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打开心扉,包容别人,不仅会增进双方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与理解中,自己也拥有一份幸福,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

在商战中,各种因素并不很清晰明朗,相关的各种条件含混不清,只能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才能使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因此,“知己知彼”更为重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己”指的是自身条件和内部环境,包括财务、物力、人才、技术、经营场地、地利条件、商品种类、商业信誉、商品来源等等。“彼”既可指竞争对手,又可指贸易伙伴,总之,与之进行业务往来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彼”。“知彼”,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手段,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商业信誉、人员素质、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经营动态等等。若是竞争对手,“知彼”更要探明对方的强弱虚实、长短优劣,这样我们便可避实击虚,扬长避短,攻击其弱点。

巧用“知彼”发大财

“知己知彼”对经营的成功颇为重要。利用“知彼”,摸清对方底细,从而发大财的例子举不胜举。

1894年11月,美国财政部的库存黄金大量外流,市面上出现了抢购黄金风潮,形势相当危急,美国总统只得求救于大金融家摩根及大银行家贝尔蒙。

摩根经过调查分析,探明了此股抢购黄金风潮与各地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有关,政府已到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拟定了一个计划,由他们两家组织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一则可解财政危机,二则可换取高额利润。

因条件太苛刻,国会和总统都不接受。于是,摩根又通过各种手段,探明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元,便威逼总统道:“总统先生:据我所知,××先生手中就有一张总额为1200万元今天到期的黄金支票,如果他今天要兑现,那么一切都完了!”总统走投无路,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条件。

当然,摩根便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政府渡过了危机。但摩根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很大,摩根一转手,便赚取了1200万美元。

仅仅小试“知彼”,摩根就尝到了甜头。

大显身手摩根声名鹊起

人世间,没有坦途。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可能为自己开辟前进之路。

华尔街大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青年时赚到的“第一桶金”,是在新奥尔良买下的一批巴西咖啡。

当时,摩根正在父亲的朋友在华尔街开设的邓肯商行实习,有机会去古巴的哈瓦那出了一趟差。在返回的途中,他试了一回自己的冒险精神。

那时,轮船停泊在新奥尔良。他穿过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道,来到了嘈杂的码头。码头上,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是否想买咖啡。那人自我介绍说,他是往来美国和巴西的货船船长,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运来一船咖啡。没想到美国的买主已经破产,只好自己推销。如果谁给现金,他可以以半价出售。

摩根经过考虑打定主意买下这些咖啡。他于是就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邓肯商行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经验丰富的职员要他谨慎行事,因价钱低廉,但舱内的咖啡是否同样品一样,谁也说不准,何况以前还发生过船员欺骗买主的事。但摩根已下了决心,他以邓肯商行名义买下全船咖啡,并发电报给纽约的邓肯商行说,已买到一船廉价咖啡。

可是,邓肯商行回电却对他严加指责,并不许摩根擅用公司名义!要他立即取消这笔交易!摩根只好发电报给伦敦的父亲,向他求援。在父亲的默许下,用父亲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原来挪用邓肯商行的金额。他还在那名船长的介绍下,买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幸运的摩根赌赢了!就在他买下大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减产,价格一下子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

1862年春,结婚还不到3个月的摩根痛失爱妻。他化悲痛为力量,在父亲的支持下,在曼哈顿岛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房子里,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摩根还通过关系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了一个席位。对摩根这位年轻的金融投机家而言,坐落在华尔街一栋又老又旧的建筑物地下室中的黑市交易所是最使他感兴趣的。当时大都市地下室,通常用来贮藏煤炭,以备冬天取暖之用,人们戏称它为“煤炭厅”。

那时,一位年轻的投机家克查姆和摩根搭伙搞金融投机。克查姆建议摩根说:“咱们先同皮鲍狄公司打个招呼,通过他和你的商行共同付款的方式,秘密买下400万到500万美元的黄金。”摩根盘算着,说:“对!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的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归咱们。一旦汇款的事情泄露出去,同时查理港的北军又战败的话,金价必然暴涨。时候一到,咱们就把留下来的那一半抛售出去。”

摩根和克查姆按计划行事。黄金果然在他们的预料下暴涨了,他俩大捞了一笔。此事在纽约和伦敦掀起轩然大波。《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这次金价暴涨,简直是把美利坚合众国的生命视同儿戏!议会应该赶快建造断头台,将这些家伙斩首示众。该报还刊登了一篇调查结果,说纽约一个名叫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青年投机家,是这一事件的操纵者。

摩根终于成为华尔街银行家。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路投机事业。因为这时各地铁路纷纷营建,已成为美国的热门。在南北战争以前,摩根投机咖啡初尝甜头。在战争中又进行破枪支买卖,后来又搞黄金投机,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投机致富经验,在华尔街云集的投机者中间,他是注定要战胜所有的对手的。

有一条叫萨科那的铁路,虽然只有227公里却具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纽约四周的煤炭、石油和钢铁等,都靠它运输。为了争夺这条铁路的营运权,几位大老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大打出手,各有死伤,靠军队才将暴乱平息下去。摩根耍了手腕,使争夺者两败俱伤,他从而把萨科那铁路的经营权抢到了手。

1871年3月,法国巴黎爆发一场大革命,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同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欧洲政局又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头子梯也尔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派密使约见摩根的父亲吉诺斯·摩根,想请摩根家族代为发行2.5亿法郎的国债。吉诺斯经过讨价还价,答应下来了。

在纽约的摩根收到了父亲的电报。电报说:“希望在美国能把2.5亿法郎消化掉。考虑到你的负担过重,我因此想了个新办法,成立辛迪加(企业的联合),也就是把华尔街的所有大规模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国债承担组织。”摩根读着电文,心里想,这可能吗?但他知道,老父亲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成立辛迪加,目的是让大家一道承担风险;而一旦法国国债发行成功了,赚钱最多的无疑是摩根父子。摩根给父亲回电,承诺了下来。

通过代理发行法国国债,摩根这个青年金融家一下子成了美国和加拿大知名的风云人物。他又大发了一笔。

事业如日中天的摩根继续大显身手。到1890年,他以纽约的中央铁路为基础,趁美国经济混乱、全美铁路系统因各个大老板你争我夺而陷于瘫痪的时机,不断地吞并别人,坐上了“铁路大联盟”的第一把交椅。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财产日益增加。光是铁路,直接属于他的就有3.05万公里,此外,受他控制的还有近7万公里。

财大气粗的摩根还把手伸向美国的钢铁企业。他把目光盯向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美国钢铁企业排行榜中,坐头把交椅的要数卡内基了;摩根的钢铁企业只能排第二;排第三的是洛克菲勒。摩根一直把卡内基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机会终于来了!卡内基由于母亲、弟弟和最得力的助手接连去世,决定隐退,把他的全部家当以3.2亿美元出让。摩根生怕洛克菲勒买了去,便派人和卡内基谈判。谁知卡内基又抬高到4亿美元。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说:“我们高于4亿美元买下它!”

1901年4月1日,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属于他的US钢铁企业正式成立。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向新闻界宣布,US钢铁企业拥有10.18亿美元资金,发行3.01亿美元新公司债券。

进入20世纪后,世界金融中心渐渐从伦敦移到了纽约,华尔街成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代名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家族的总资本已达到34亿美元,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保证信托公司。摩根同盟资本约48亿美元。整个枝连的“摩根体系”,总值竟有200亿美元!另外还有125亿美元保险资本。摩根同盟的两个大银行拥有510亿美元总资产。相加起来,总资产相当于美国企业资产的1/4.

摩根深谙“知己知彼”之道,最终屡战屡胜,一跃而为华尔街大亨。

沙里淘金牛仔裤风行一时

人人都认识到某行能赚钱,这一行也就快成为夕阳产业了。如何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造赢利的机会,是成功商人的法宝。其中“知彼”和“知己”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既知道自己的特点,又能知道外部条件,才能保证全胜。下面这个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经商谋略。

1978年,有两位小说家根据李维·施特劳斯的身世写成了情节起伏跌宕的爱情小说。这样一来,便给这位牛仔大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人们对李维·施特劳斯的牛仔裤几近痴迷,穿牛仔裤几乎成了每个年轻人的时尚,一时间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牛仔文化热。

1850年,美国报纸刊登了一则令平民百姓惊喜的消息:“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于是美国历史上那震撼人心的西部移民运动开始了。那些怀揣着发财之梦的人们,携家带口纷纷拥向通往金矿的路途,淘金景象十分壮观。21岁的李维·施特劳斯也经不起黄金的诱惑,加入到汹涌的淘金者队伍中。来到旧金山后,看着多如蚁群的淘金者和一望无际的帐篷,他的发财梦很快就被打碎了。

他决定放弃从沙土里淘金的工作,他想,要在这里真正赚到钱,不是从沙土里淘金,而应该从那些淘金工人身上淘出真正的金子来。就这样,李维·施特劳斯用身上所有的钱物,开办起一家专门销售淘金工人日用百货的小商店。

小商店开业以后,李维·施特劳斯整日忙着进货和销货,十分辛苦,但这个小商店的利润也十分丰厚。

当时由于淘金者很多,用来搭帐篷和马车篷的帆布也很畅销。李维·施特劳斯于是便乘船去购置了一大批帆布。可是没想到采购的货物刚一下船,小百货很快被抢购一空,而帆布却无人问津。

一天,一位淘金工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带些裤子来呢?”

“裤子?为什么要带裤子来?”李维·施特劳斯大感惊奇。

“不经穿的裤子对挖矿的人来说是一钱不值的,”这位淘金工人继续唠叨道,“现在矿工们所穿的裤子都是棉布做的,不耐穿,很快就会被磨破。”他忽然建议道:“如果用这些帆布来做成裤子,既结实又耐磨,说不定会大受欢迎。”

淘金工人走后,李维·施特劳斯好好地想了这位工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如果把这些帆布都加工成裤子的话,这些帆布不就可以全部卖出去了吗?李维·施特劳斯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找回这位淘金工人,把他带到了裁缝店,用帆布为他免费做了一条裤子。

没多久,裤子做好了,这位淘金工人穿上结实的帆布工装裤很是兴奋,逢人就讲“李维氏裤子”。显然这条裤子比别的裤子结实多了,再经这位淘金者一宣传,这条裤子更变得神奇无比了。于是人们纷纷前来询问。李维·施特劳斯当机立断,把剩余的帐篷布全部加工成了工装裤,结果很快被抢购一空。

这次成功以后,使得李维·施特劳斯萌发了专为矿工生产这种“李维氏工装裤”的念头,于是他放弃了小百货店,用微薄的资金开办了“李维·施特劳斯公司”,以淘金工人为对象,开始大批量地生产和销售这种既结实又耐磨的工装裤,销售量非常可观。

经过仔细的观察,李维·施特劳斯认为,帆布虽然结实耐磨,但它不柔软,穿在身上不是那么舒服;在样式上工装裤比较单调而且肥胖不得体。李维·施特劳斯以商人特有的敏感,开始改进工装裤的面料和样式。

李维·施特劳斯虽然跟随家人来到美国,但还是与欧洲的亲戚们保持着联系。他通过亲戚了解到,一个叫涅曼的法国人发明了一种叫做“尼姆靛蓝斜纹棉哔叽”的蓝白相间的斜纹粗棉布,在欧洲很受欢迎。听到这个消息的李维·施特劳斯如获至宝,他毫不犹豫地从法国进口这种布料作为工装裤的专用面料。

经过大胆想象,李维·施特劳斯决定对这些工装裤做一次样式上的改观。结果这种新式面料生产出来的裤子,不但结实耐磨柔软紧身,而且样式也显得漂亮多了,再次受到淘金工人的欢迎。这种工装裤一时间在西部的淘金工人、农机工人以及牛仔中间广为流行。人们也把这种裤子改了叫法,叫做IEANS,这一度成为工装裤的代名词,这种叫法为工装裤的进一步流行起到了宣传作用;加上靛蓝色是欧洲原始时代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的颜色,所以这种颜色对牛仔裤流行欧洲起了潜在的帮助作用。

李维·施特劳斯还紧密结合淘金工人的劳动特点,不断地对工装裤进行改进。淘金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经常把认为含有金子的矿石样品放进裤袋,用线缝制的裤袋因磨损严重经常断线裂开。有一次,一位名叫戴维斯的裁缝发现淘金工人埃克的裤兜被矿石撑破,便用黄铜铆钉对裤兜进行加固。这里的黄铜,实际上是铜和锌的合金材料,坚固结实,钉在裤兜上方两角上,不仅牢固,同时还起着修饰作用,这样一来工装裤显得更美观大方。为了保证裤兜不会从中间断线,戴维斯还采用对裤兜四周进行皮革镶边的办法对裤兜进一步加固,效果十分明显。李维·施特劳斯十分重视戴维斯的这项发明,他找到戴维斯,请他为所有的工装裤均加上黄铜铆钉。

1873年,李维·施特劳斯和戴维斯达成合作协议,并对他们钉有铆钉的李维氏靛蓝工装裤申请了专利。经过改进,李维·施特劳斯所发明的工装裤逐渐具有了今天牛仔裤所特有的样式。

李维·施特劳斯的工装裤的样式越来越漂亮,公司越办越红火。当淘金工人进城休假时,他们身上的这种工装裤引起了市民的注意,一时间工装裤不仅受到淘金工人的欢迎,同时还受到了美国社会普通大众的钟爱。牛仔、大学生、城市青年纷纷购买李维氏工装裤,渐渐地,这种服装在美国成为一种时髦服装。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种运动风起云涌,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嬉皮士风潮、反越战运动此起彼伏。在各项运动中,多次出现警察与青年学生、警察与普通民众的冲突,在对峙中,李维氏工装裤的方便、灵活性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李维氏工装裤就这样逐渐成为年轻化、大众化和充满青春魅力的象征,社会各界不分身份和地位开始接受李维氏工装裤。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西部电影广受欢迎,李维公司趁机把工装裤穿到好莱坞的电影明星身上,而这些好莱坞电影明星在电影中多扮演英俊潇洒、行侠仗义的西部牛仔形象,于是,李维氏工装裤的名称逐渐被称为“牛仔裤”,通过电影明星的介绍,美国东部地区也开始把拥有一条牛仔裤当做一种时尚。在驳斥上流人物对牛仔裤的指责时,李维公司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牛仔裤正名。他们一方面宣传牛仔裤的结实耐穿,美观舒适,是“最佳打扮”;另一方面则结合美国的各项社会运动,把牛仔裤说成是民主、自由的象征,甚至把牛仔裤包装成为一种“牛仔裤文化”。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牛仔裤很快从美国的西部流行到南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牛仔裤不仅红遍了美国,还逐步走向了世界。

如果没有对淘金工人的深刻了解,如果没有淘金工人的需要,或许,世界上根本不会有什么“牛仔裤”。

“知己”妙用周起鸿鸿运大发

“知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为“知己”,才有了万千风云人物。

被誉为香港“街市大亨”的商人周起鸿,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本就不景气的小小南货店顿时更显得衰败,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周起鸿小学毕业,因为成绩不理想,家里又正缺少人手,便不再上学,在店里干起活来。出外送货是件苦差事,雇人送就要付相当高的工钱。周起鸿毅然把这项工作承担下来。

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店里的事务越来越感到吃力。这时,周起鸿的大姐回到了大陆,二姐移民去了英国,三哥在澳洲求学,经营“鸿福南货店”的担子,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雄心勃勃的周起鸿,决意要以这个小店为基础,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可是,当他看到店里的账本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店里早就入不敷出,几乎就要破产了!

周起鸿深知不改革不行。他集中起店里仅有的资金,增加新品种。他首先将眼光对准了人们生活必需的大米。为了做好大米生意,他几乎跑遍了香港所有的米店,仔细地琢磨:为什么有的米店顾客盈门,有的米店却门前冷清呢?除了服务态度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大米的质量。买米的人都会抓起一把米,在亮处细看,从大米的饱满度、均匀度、晶亮度,到有无砂粒、稗子等,而且往往跑上几家,进行比较。周起鸿心中有了底,也就有了促销的办法。他请来技艺高超的调米师傅,又特意在店中做了一个大米柜,安装了吹米机。

果然,调米师傅用吹米机吹去了大米中的杂物,再慢慢地朝米里滴些生油,在风力的搓动下,生油渐渐附着在大米的表面上,使米粒变得剔透晶莹,润如珠玉。米店开门后,顾客看到这样漂亮的米,都赞叹不已,说:“这米简直就像珍珠了!”

周起鸿灵机一动,接上去大声说:“这正是本店独家经营的珍珠米!”

消息传开,附近几条街的居民都争着前来买“珍珠米”,这样也带动了店里其他货物的生意,周起鸿初获成功。周起鸿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仍时刻注意寻找新的机遇。有一天,朋友在一家有名的大饭店请客,最后一道菜上来,大家一起欢呼,原来这是出产在大陆内地阳澄湖的大螃蟹!周起鸿当时就心中一动:“大螃蟹如此受欢迎,我为什么不经营螃蟹生意呢?”

他认真权衡了经营螃蟹的利弊。利润高是不用说的了,最大的困难是运输时间问题。螃蟹离水时间一长就会死,死了就是白送也没有人要。如今的经营者,多半是靠汽车、火车运输,螃蟹的死亡率几乎超过一半。如果采用飞机运输,运费固然贵了,可时间大大缩短,螃蟹的死亡率可以降到5%以下,利润反而可以高得多。

但这只是一方面。运来的螃蟹,只有卖出去才能赚到钱。如何才能尽快地把螃蟹卖出去呢?周起鸿一家一家地去拜访闹市区经营得好的大饭店,终于找到一位擅长经营的老板。老板说:“螃蟹当然是好东西,可是太娇嫩,难以保持鲜活。如果一次进得太多,我这小店只怕承受不起。”

周起鸿胸有成竹地对老板说:“这有办法。只要你同意,我派人在你的酒楼里做一个冰柜,费用由我承担,你看行不行?”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老板顿时喜笑颜开地说:“让老弟破费,这真是不好意思了!老实说,大螃蟹只要鲜活,在我这酒楼里,是有多少卖多少!”

与老板签好了供销合同,周起鸿抽出资金赶赴内地进货。第一批货由飞机空运到香港,他就大获其利。可是,经营螃蟹的季节性很强,怎样才能在短时期内多做点生意呢?周起鸿又有了新主意。他同酒楼老板商定,利用酒楼这个据点,扩大进货量,对小饭店、小吃摊搞螃蟹批发。那些小店缺少保鲜条件,能及时批到鲜活螃蟹,他们也是很高兴的。结果周起鸿和酒楼老板仅一个秋季,就从螃蟹生意上赚了一大笔。

几年下来,“鸿福南货店”发展相当迅速。可是,周起鸿却越来越感到,这个小店束缚了他的理想和才干,他应该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展身手。终于,他把南货店卖给了别人,甩开双手去寻找新的发展基点。

正在这时,一个好机会幸运地落到了周起鸿的头上。

香港有个名叫罗信的英国商人,为了发展香港大坑渣甸山的购物中心,到处搜罗人材。因为听说周起鸿颇有经营才能,他主动打电话,约请周起鸿在他新开发的地区里“发展发展”。

周起鸿爽快地答应下来了。他当时就筹集资金,在渣甸山上开了一家南货店。

可是,渣甸山是个全新的环境,周起鸿过去的那一套“生意经”,在这里施展不开。几个月下来,周起鸿就赔了个稀哩哗啦。

就在这时,罗信鼓励年轻的周起鸿说:“你的失利,是因为套用了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按你们中国人的老话,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来到渣甸山上,就得唱渣甸山的‘歌’啦!”

周起鸿是个聪明人,一点就明。他对这里的商情重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带不是开小店的地方,商场越大越好办!他断然决定,去承包大商场。罗信也积极支持他的想法。于是,周起鸿包下了云景道商场,没有多久,生意就做得十分红火。

商场的事情一顺手,周起鸿就想去干更大的事情了。平时一有空闲,他就在附近的街市上闲逛,研究各家商店的经营状况。他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店处于闹市中心,商业位置很好,却搞得形象不佳、生意清淡呢?为什么有的店落在街头巷尾,地势并不好,却顾客盈门呢?为什么有的地段日益繁华,而有的地段总是顾客稀少呢?周起鸿一时也理不出头绪,就去拜访行家,请教学者,查阅资料,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中包含着大学问!

紧接着,周起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承包整条街市!精明的罗信闻讯拍手叫好。他欣赏周起鸿的才干,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周起鸿承包街市一定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罗信通过自己的关系,设法让周起鸿承包下置富花园街市。

不久以后,这条整修一新的大街竟魔术一样地变了模样。白天,楼馆亮丽,特色鲜明,广告林立,如诗如画;夜晚,彩灯缤纷,扑朔迷离,变化万千,如梦如幻。周起鸿的“大手笔”赢得了香港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喝彩。由此,置富花园街成了香港数一数二的先进街市。

周起鸿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又承包下了沙田马鞍台街市、马鞍山恒耀街市、青衣长发村丰佳街市,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街市大亨”。

周起鸿因为“知己”而奋发向上,才有了不世出的“街市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