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破译孙子兵法
6454900000012

第12章 九地篇——擒住最要害的问题

解决问题不能到处下手,而是要擒住要害问题,把它解剖得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有些人总想解决所有的问题,结果一个问题就把他难得束手无策。假如你能擒住要害问题,就可以事半功倍。此为《孙子兵法》“九地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介绍了九种作战地区及相应的作战原则、在敌国内作战的一般规律和战争的实施策略。

九种作战地区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相对应的作战原则是: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在敌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战争的实施策略是: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本篇主题词:衢地则合交、千里杀将

【智慧之源。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经典诠释。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之地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遇上交战,阵形也不整齐。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这样它就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钱财;我军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这也不是他们厌恶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把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把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够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我方的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碎锅子,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的环境,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要务。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通常规律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越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面对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军队的意志;处于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列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而,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获得有利的地形。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称王争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指出危险的因素。将士卒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深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现代释用。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快速搜集情报、快速传递信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周转货物、快速投入市场,是商业竞争致胜的重要因素。一个“快”字,道出了个中奥妙。所以,《孙子兵法》说,“兵之情主速”。

对于企业生产而言,坚持“兵情主速”的原则也很重要。企业经营者针对各种现实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尽快拿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必将使企业迎来一个个新的高潮。

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这已是社会共识。一旦瞅准了行情,就要雷厉风行,“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贻误战机,终将失败。正如《孙子兵法》所说,要“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一个领导,如果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决策上,要注意神速。只有神速,才可以不给对手以任何可乘之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领导,必须深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重要性。在必要时,发挥一切可能,绝处逢生。

贻误战机尼克松败北

一个小的失误,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从而遭到沉重打击,甚至丢掉一切。

理查德·尼克松是美国第37任总统,是当代最着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因为“水门事件”而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的。

1972年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在三版一个角落上以《水门大厦遭夜闯,神秘客身份费猜疑》为题第一次报道了“水门事件”。大意是:6月17日清晨,有5名男子携带无线电对讲机、摄影机、电子监听器材闯入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被有关人员逮捕。这不过是一起司空见惯的“盗窃案”,没有任何人引起对此重视。但是,不久,邮报上又披露,被捕的5人中有一名叫做詹姆斯·麦科德的人自称是中央情报局雇员,受聘于尼克松,此事件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有关联。在野党——民主党人立即开动舆论机器,紧紧盯住了尼克松总统,抨击尼克松无视“民主”,窃听民主党有关总统竞选机密,意图以此为缺口,搞垮尼克松。

尼克松在事件发生之始,错误地认为这不过是一桩小事,认为掩盖一下就会过去。但是,在任命格雷为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听证会上,格雷在谈到白宫与水门事件的关系时,将白宫律师迪安牵联进去。为彻底摆脱水门事件的困扰,尼克松不得不解除了自己的四个最亲密助手联邦调查局长格雷、司法部长克兰恩丁斯特以及霍尔德曼、埃利希曼的职务,而迪安为了保住自己竟不惜把白宫的所有机密大白于天下,尼克松的防线崩溃了。

民主党人乘胜猛攻,不给尼克松一点喘息的机会。他们推举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考克斯为处理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国务卿基辛格大吃一惊,对尼克松说:“考克斯是一大祸害,他是一直反对你的!”

基辛格不幸言中。当尼克松免去考克斯的职务时,不但为时已晚,这一举动还造成了更恶劣的影响。民主党人利用考克斯提供的9盘录音带——其中,有“18分半钟的空白”——这些录音带是安装在尼克松办公室中,自动记录尼克松在办公室的谈话内容的。尼克松无法向人们澄清他在这“18分钟”内都说了些什么。正是这一致命“空白”把尼克松逼到了悬崖的边缘。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民主党人胜利。小小的“水门事件”,由于尼克松的疏忽,导致了尼克松的政府垮台。就这样,一代巨星殒落了。

起死回生艾科卡名震一时

在现实需要时,奋起争战,全力以赴,以十倍的英勇,百倍的坚韧,必将能杀出一条生路。

李·艾科卡是美国着名的企业家、工商管理学家。他因接管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并使它起死回生而声誉鹊起,名震一时。

李·艾科卡到克莱斯勒公司就职的那天,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第三季度亏损近1.6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亏损。以后,公司又受到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更加剧了危机。为了生存下去,艾科卡主持克莱斯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压缩人员、节约开支等等,并向政府求援。

这个申请,在全国引起了激烈争论,整个社会舆论议论纷纷。投反对票的甚多,理由是保护自由竞争,破产就让它破产,市场体制的根本前提就是既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政府干涉经济,代价既高,又无准备。

艾科卡认为要取得政府的援助,必须首先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为此,艾科卡进行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活动,他做了正反两方面的宣传。他首先指出,克莱斯勒绝无停业的打算,而是希望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第二,我们正在生产美国真正需要的汽车。这次广告运动一反过去以图片、文字说明的方法,而是刊登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不宣传产品,而宣传公司和它的前景,宣传事业,宣传公司的决心与能力。此外,艾科卡还刊登了另外一些广告,自问自答了一些相当棘手的问题,如没有克莱斯勒,美国的经济情况会比较好吗?回答是如果克莱斯勒倒闭,整个国家失业率将上升5%;公司的工人、经销商和材料供应商加起来共60万人,一年国家就得为失业保险和福利开支27亿美元。

这些广告统统由艾科卡本人签字,以示以个人声誉来为公司担保。这些广告使所有公众意识到克莱斯勒的存在对社会经济的意义,以及如果让其倒闭可能会给国家、社会甚至本人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渐渐地社会舆论发生了变化,卡特政府与国会人士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在赢得外界支援的同时,艾科卡在内部也赢得工人的理解和支持。

艾科卡告诫工人们说:你们要是不帮我一把,你们也别想活着,我明早宣告破产,你们跟着就全部失业。艾科卡还向工人指出:只有当我们有利润时,才谈得上分利润;只有当生产率提高时,才谈得上增加工资;如果为多吃一口那越来越小的馅饼而拼命争夺,那么日本人就会陆续吃掉我们。

艾科卡对工人的争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人对资方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他们的工资每小时减少了1.15美元,后来又减少了2美元。同时工会也站到了厂方一边,协助厂方一块管理起工厂来。

克莱斯勒终于走出了低谷,渡过了风险。在克莱斯勒终于又站稳了脚跟以后,艾科卡第一个行动就是召开记者招待会。他讲:先生们,从现在,克莱斯勒不再是急待钱花、正在挣扎或资金困难,这些词都将永远排除了。克莱斯勒比原定偿还期提前7年偿还了全部贷款。

艾科卡以百倍的坚韧,赢得了克莱斯勒的走出低谷。

为人处世,讲究的就是灵活。头脑灵活,就可以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就会随时成功。这是成功的要决之一。不可能设想,一个头脑简单,总是与时机擦肩而过的人,会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来。

乘机而入李自成轻取洛阳

有了机会,就要积极行动。

明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揭竿而起。公元1640年7月,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四川,明朝主力大军全部入四川围剿,河南一带的防务变得十分脆弱。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趁此机会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且连续取得攻克宜阳、偃师、新安等城池的胜利。

宜阳、偃师和新安属豫西重镇洛阳的外围。明朝福王朱常洵就住在洛阳。朱常洵的母亲是神宗朱翊钧的爱姬,朱翊钧爱屋及乌,对朱常洵也格外宠爱,把大量金银财物赏赐给朱常洵。朱常洵金银无数,却异常吝啬,不但洛阳城的百姓怨恨他,就是他府中的兵丁也时有不满。官府的军队大多抽调入四川去平定张献忠,洛阳城中已无多少将士,因此,洛阳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变成了一座“兵弱而城富”的重镇。

李自成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攻取洛阳城的大好机会。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起义军兵临洛阳城下,拉开了攻城的序幕。

生死关头,福王朱常洵竟只顾自己,调集亲兵保护府库,对于城头上的战事不闻不问。守城将领一再要求朱常洵发放银两,犒赏守城士卒,朱常洵狠狠心才拨出了3000两白银,可是,区区3000两白银还被总兵王绍禹等人吞没了。朱常洵忍痛又拨出1000两,士兵们因分配不均而争斗不止,最后竟发展成兵变。士兵们将兵备道王允昌捆绑起来,将城楼烧毁,又大开北门,迎接起义军入城。总兵王绍禹见大势已去,仓惶跳城逃命,福王也企图缒城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起义军抓获。起义军打开福王粮仓赈济城内老百姓,举城一片欢腾。

李自成抓住机会,积极行动,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洛阳,为推翻明朝做了很好的准备。

创造机会谢安淝水退敌

机会不是随时存在的。但机会也是可以创造的。

公元370年,北方的前秦灭掉了前燕,此后又灭掉前凉,攻占了东晋的襄阳等地。前秦苻坚认为一统天下的时机已经到来,调征各地人马90万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向偏安南方的东晋杀来。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慌忙任命丞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率兵迎击前秦军队。谢安胸有成竹,临危不惧,他委任谢玄为前锋都督,选派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指挥全军作战。

苻坚依靠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攻克寿阳,随后派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朱序是在4年前与前秦作战兵败后投降的,当时实为迫不得已,如今回到晋营,不但不劝降,反而将前秦的兵力部署完完全全地告诉了晋军。谢石根据朱序提供的情报,派猛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人强渡洛水,偷袭洛涧的前秦军队,歼敌15000人,晋军士气大振。谢石、谢玄指挥晋军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夹岸对峙。

苻坚人马众多,后勤补给有困难,一心想速战速决;东晋军担心前秦的后续部队与前军会合,压力会增大,也想乘胜击败前秦军。于是,双方约定:秦军稍稍后退,让出一块地方,让晋军渡过淝水,展开决战。

苻坚的如意算盘是:待晋军上岸立足未稳之机,以骑兵冲杀,把晋军全歼。

决战开始前,苻坚命令淝水前沿的前秦军队稍稍后撤,让晋军过河。开始的时候,前秦军还有秩序地后退,但片刻之后,跑的跑、奔的奔,人人惟恐落后,阵势立刻大乱。

早已潜伏在后军中的朱序乘机指挥自己的部队齐声呐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不知虚实,以为真的败了,假后退顿时变成了真溃败,成千上万的士兵,潮水般地向后涌去。苻坚的弟弟车骑大将军苻融连杀数名后退的士兵,企图阻止秦军后退,不但没有遏止住秦军的后退,反而连人带马被后退的人马撞倒,死于乱军之中。

谢石、谢玄看在眼里,哪肯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立刻指挥8万骑兵率先杀入秦军,后面的晋军一拥而上,奋勇追杀。前秦军兵败如山倒,一发而不可收抬。

苻坚仓惶北逃,一路上,风声鹤唳,90万大军灰飞烟灭,前秦从此一蹶不振,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谢安成功地创造了机会,从而大败敌军。

破釜沉舟楚军大败章邯

勇气是不可战胜的。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大将章邯统率大军击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然后又北渡黄河,进攻赵国,将赵王歇包围在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王歇慌忙向楚国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率大军援救赵国。

宋义知道章邯是员骁勇善战的老将,不敢与章邯交战。援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后,宋义按兵不动,一住就是46天。项羽对宋义说:“救兵如救火,我们再不出兵,赵国就要被章邯灭掉了!”宋义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对项羽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就不如我了。”并且传下命令:“如有人轻举妄动,不服从命令,一律斩首!”项羽忍无可忍,拔剑斩杀宋义,自己代理上将军,并命令黥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人马渡过漳河援救赵国。

黥布和蒲将军成功地截断了秦军粮道,但却无力解赵王歇钜鹿之围,赵王歇再次派人向项羽求救。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河,到达北岸后,项羽突然下令:将渡船全部凿沉,将饭锅全部打碎,将营房全部烧掉,每个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将士们惧怕项羽的威严,谁也不敢多问。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此次进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退就是死路一条!”将士们眼见一点退路也没有,人人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与秦军拼杀。结果,项羽率楚军以一当十,九战九捷,章邯的部将苏甬被杀、王离被俘、涉间自焚而亡,章邯狼狈逃走,钜鹿之围遂解。

钜鹿之战打出了楚军的威风。从此以后,项羽一步步登上了权利的最高峰,成为了名扬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以超人的勇气,破釜沉舟,挫败了章邯所部秦军。

在商战中,信息很重要。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有了战胜一切的良机。

只有快速地搜集情报,快速地传递信息,快速地更新产品,快速地周转货物,快速地投入市场,才能抓住主动,最终取胜。

抓住机遇简氏兄弟终获成功

机遇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有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1905年正月初八,简照南的34岁生日那天,“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了。公司以“南洋”为名,是为了表示要和当时中国人在天津创办的“北洋烟草公司”一致对外的意思。在成立大会的会场上,挂着醒目的大标语:“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简照南,1871年生于广东佛山。13岁时父亲去世,他失学上山砍柴贴补家用。17岁时随叔父简铭石到了香港。

简铭石原来在香港朋友开设的巨隆瓷器店做事,主要工作是去日本收取账款。简照南来后,接替了叔父的这项工作。他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间,虽然旅途劳顿,但他不怕吃苦,办事严谨、细心,从未出过差错,很受老板的器重。不久,老板又派简铭石和简照南去越南处理客户的欠款。可是巨隆瓷器店却因为资金不足而倒闭了,叔侄俩只好在越南自己做生意谋生,先后经营过陶器、玉器和棉布店。几年下来,他们积累了一些资本。简铭石看侄儿确有经商才能,便拨出一笔资金,让他自立门户谋求发展。

简照南想到,他当年多次去日本收款,熟悉日本商业市场的情况,认识不少客户,加上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商业十分繁荣,便将生意转到了日本。他在海滨城市神户开设了东盛泰商号。将日本海产品和布匹贩运到泰国、新加坡等地销售。业务扩大后,他一个人深感力不从心,便在1890年回广东佛山老家,将18岁的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弟兄俩同心协力,就这样开始了事业。

当时,香港的商业已经非常发达。简照南便在香港开设了怡兴泰商号,从日本贩运瓷器等杂货,向东南亚各国推销。由于简氏兄弟在经营中尊重客户,讲究信誉,很得南洋商业界的好评,不久就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

因为他们的业务始终与航运有关,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将眼光瞄准了航运业,创设了顺泰轮船公司。开始是租船跑运输,往来于越南、缅甸等地,后来买下了轮船。不幸的是,该轮船在航行中,遇到台风海潮而沉没,船上的旅客虽被抢救脱险,但顺泰轮船公司蒙受损失太大,不得不宣告破产。

就在这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实业救国热潮。这对海外华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受到爱国精神感召的简照南兄弟,决心转向国内谋求发展,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回国之后究竟干什么呢?经过考察,简照南选定了香烟工业。

17世纪初开始,烟草由国外传入中国,中国就有人吸食烟草,而且在很多地区种植烟叶。烟瘾大的人几乎是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肯少吸一袋烟。但是中国人过去只习惯于用水烟袋吸水烟或用旱烟袋吸旱烟,并不生产香烟。19世纪末,外国香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为了进一步垄断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1902年,英美烟商联合起来,成立了“驻华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并很快在上海、香港、汉口、沈阳等地开设了烟厂,还建立了伸向全国城镇的销售组织。一时间,“哈德门”、“大英”、“老刀”等洋烟铺天盖地而来。

看到这个情况,简照南想,既然中国能种植烟叶,又有着广阔的香烟市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香烟呢?他决定创办中国的民族香烟工业,抵制西方的“洋烟”,让中国人都吸中国烟。

从此,简氏兄弟的一生都与香烟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是,英、美烟商一心想垄断中国香烟市场,是不能容忍中国民族香烟工业的发展的。他们企图把简氏兄弟刚成立的南洋烟草公司扼杀在摇篮里,于是节外生枝,借口“南洋”烟草公司的“白鹤”牌香烟的包装纸颜色与英美产品“玫瑰”牌相似,向香港当局提起诉讼,要求惩治“破坏专利权”的南洋公司。这本来是无理取闹的事,但香港当局媚外欺内,居然蛮横地强令南洋烟草公司烧毁生产出的香烟和印好的商标,使南洋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英美烟商得寸进尺,随后又故伎重演,使南洋烟草公司的“飞马”、“双喜”牌香烟遭到同样厄运。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来就势单力薄的南洋烟草公司大伤元气,开工仅仅一年,就债台高筑!简氏兄弟不甘失败,宁可关闭怡兴泰商号,也要全力维持烟草公司,但还是无济于事。到1908年5月,由于亏损太大,不得不宣告歇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实业救国”的口号鼓动下,有志之士纷纷兴办实业。简照南和简玉阶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再次推出“双喜”、“飞马”、“白鹤”等国产香烟,并广泛宣传。“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宣传口号,大得人心,连海外烟商也纷纷来电来函要求代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销路大开,生产也就蒸蒸日上。当年,南洋公司获利了,次年利润又增加了一倍。到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匹“飞马”终于扬蹄腾飞起来了!

1916年,为了开发国内市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厂,接着又在广州、汉口、北京设立分厂,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设立销售部门。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东山再起,使英美烟商恐慌不已。1914年和1917年,他们先后两次想以巨款收买南洋公司,都被简照南巧妙地拒绝了;后来又想破坏南洋公司扩建新厂的工作,也没能得逞。面对英美烟草公司再三再四的刁难,南洋公司的一些股东胆怯了。他们认为,凭南洋公司的资本与基础是不可能与英美公司抗衡的,所以想与英美烟草公司妥协,苟且偷生。一时间,南洋公司内部争论不已,人心涣散。

当时简玉阶正在海外筹款,听到消息后,十分气愤,当即来信表示,南洋公司的发展,正在于用提倡国货做号召,一旦屈服于外人,即使不被社会唾骂,也会让提倡国货的人灰心。在简氏兄弟的坚持下,彻底粉碎了英美烟草公司企图吞并南洋公司的阴谋。

到1919年,蓬勃发展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资本积累达到600多万元。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反帝的热情,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提出的“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销售额的直线上升,刺激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南洋公司决定对外招股,这一决定受到爱国商人的热烈响应,许多资本雄厚的富商纷纷入股,使南洋公司的资本激增。简照南被股东们一致选举为公司的“终身总经理”,简玉阶为公司协理。简氏兄弟将总公司从香港迁到上海,全国十几个大城市都设立了分公司。同时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开设分公司。为解决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问题,又自办了印刷厂和纸厂。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1.4万人,年利润达到三四百万银元,成为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私营企业。

简氏兄弟与英美烟商屡有争斗,每每败北,但他们从不灰心,最终瞅准机会,一举成功。

趁虚而入昌顺顺利过关

集中所有力量向对手的漏洞猛击,即使总体实力不如对手,也可以获胜。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发生的中美香皂大战很耐人寻味。

1936年,美国一种“美人牌”香皂如潮水般涌入上海市场。美国商人为了挤垮中国民族产品,故意把价格压得很低。一时间,上海的香皂市场被“美人牌”香皂铺天盖地占完了,而中国的民族企业上海昌顺厂,由于设备落后,其产品成本较高,一下子被挤得无立足之地了。

显然,以实力相抗衡,中国远不是美国的对手,硬拼只能葬送自己。因此,只有以智相斗才能取胜。于是昌顺厂老板召集大家商量对策,并派人到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刺探对方的情况。终于他们发现:“美人牌”香皂虽然风靡整个上海,但由于美国商家藐视中国人,而没有将“美人牌”商标在上海注册。

这不正是一个可趁之机吗?于是昌顺厂针对对方的这一个空子,策划了一个打击对手的巧妙方案。首先,他们到有关部门抢注了“美人牌”商标。之后他们又生产了一批香皂,并且故意将其质量做得十分低劣,再以“美人牌”之名推向市场。而且他们把这种香皂的价格压得更低,使市场上的“美人牌”香皂鱼龙混杂,价格混乱,引起人们的疑虑。许多消费者对这种牌子的香皂的质量产生了动摇,丧失了信心,都不愿意再买它了。

很快,“美人牌”香皂在市场上的销量便急骤下跌;与此同时,上海昌顺厂则趁机将自己的产品大量推向市场,并积极进行宣传,很快便将一时失去的市场又夺了回来。而美国人面对日益丧失的市场,则无可奈何,落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上海昌顺厂巧妙地利用美国人未注册商标的空子,给其致命一击,从而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适时出手哈默致富有方

任何一个人的奋斗都是很艰难的。在艰难的奋斗中,机会也是很多的。只要把握住机会,就能达到目标。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又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合作的西方企业家。

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犹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20年后,在一次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他们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亚蒙·哈默。1917年,哈默入读哥伦比亚医学院。

一天,父亲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去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哈默勇敢地迎接了挑战。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晚上把白天的笔记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他重新制定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原本岌岌可危的公司终于被哈默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跻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这时,哈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去苏俄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俄罗斯后裔,且又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俄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苏联红色政权提供过生活必需品。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哈默于1921年初夏到达苏联。看到苏联马拉尔地区大量的白金、宝石、毛皮卖不出去,而粮食又严重短缺,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下跌,便提议:以100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紧急收购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被苏联高层采纳,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抵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受到了列宁的接见。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格外重视哈默的提议。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苏俄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沟通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俄对美贸易的代理人。哈默在苏俄度过了将近10年。苏俄成了这位美国青年从百万富翁变为亿万富翁的发迹地。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哈默返美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乘胜而进,进军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哈默有爱好吃牛排的习惯,正是这一习惯,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颇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交待人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正巧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哈默经这一事件的触发,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岂不是化残渣为黄金之举么?

于是,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吸引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哈默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美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

1972年,74岁高龄的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了高峰。

哈默捕捉到了信息,捕捉到了机会。他适时出手,迅速致富。

另辟蹊径莱恩设计企鹅图书

在逆境时,从头做起,重新品尝创业的艰辛,可以激发斗志,还可以找出新的切入点。

艾伦·莱恩是英国人,他在年轻时就继承了伯父的事业,出任了希德出版社的董事。但在当时,出版社的处境已是举步维艰,莱恩绞尽脑汁,试图另辟蹊径,使出版社“柳暗花明”。

终于有一天,当莱恩在一个候车室旁的书摊上漫无目的地扫视时,他突然发现,书摊上除了高价新版书、庸俗读物外,几乎没什么可看之书,而且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价格昂贵的精装书。

这个发现触动了莱恩的灵感:“要想赚大钱,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是个好办法。”他坚信这个办法能够成功,因为精装本价格很贵,一般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莱恩出版廉价丛书的计划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说这是自取灭亡,有人说这会严重影响整个图书界。莱思认定这个办法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道路,所以他毫不动摇。

第一套平装系列丛书共10本,规格也比精装本缩小了。这不仅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也节省了纸张,再加上莱恩决定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费。莱恩把每本书的价钱压到6便士,这样,人们只要少吸6支香烟就可买到一本书。

这套书的封面很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莱恩在上面设计了一个逗人喜爱的丛书标志物——一只翘首站立的小企鹅。因此,莱思把这套丛书起名为《企鹅丛书》。莱恩还用颜色表示图书的类别:紫色为剧本,浅蓝色为传记,桔红色为小说,灰色为时事政治读物,绿色为侦探类作品,黄色为其他类别读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这套书不仅在外观上鲜艳明快,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装订上显得简单朴实,印刷上更是字迹工整。

既然这本书是面向大众,那么其价格就必须低廉,低廉的价格又要求有巨大的销售量。莱恩心里清楚:每本书的销售量只有达到17500册以上,才能保住本钱。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传、推销……

1935年7月,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这套书就销售了10万册,莱恩成功了。

1936年元旦,希德出版社改名为企鹅图书公司。它坚持薄利多销、为大众服务的原则,因此能垄断英国平装书市场20多年。目前,企鹅图书公司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平装书出版社之一。

莱恩另辟蹊径,使祖上流传下来的图书家业“柳暗花明”。

出奇制胜耐克挑战阿迪达斯

弱小,是一种劣势,但不是绝对的败势。利用弱小的不知名性,可以挑战强大对手。

大名鼎鼎的运动鞋大王菲尔·耐特,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使耐克公司由一家输入日本运动鞋的小进口商一跃而成为美国头号的运动鞋制造厂商。1976年,耐克公司年销售额仅为2800万美元,1980年达到5亿美元,一举超过在美国领先多年的阿迪达斯公司。到1990年,耐克年销售额高达30亿美元,把老对手阿迪达斯远远地抛在后面,稳坐美国运动鞋的头把交椅,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耐特在一次鞋类产品交易会上,遇到了日本的制鞋商鬼冢虎。这个精明的日本人看过耐特新款运动鞋的设计图样后大喜,当即与他签订了合同,由美方设计经销,在日本制造。

就这样,耐克公司的前身——蓝绶带公司诞生了。这家小小的公司,由耐特、鲍尔曼等几个人组建,资产只有1000美元。一年后,日本方面送来200双运动鞋,公司才正式开始营业。

后来,日商鬼冢虎察觉产品销路不错,便要求耐特他们先汇款后发货。这样一来,他们的资金压力加大了,只好加倍努力推销。鬼冢虎还常常不按期交货,甚至把一等品偷偷地留在日本销售,把次品送往美国。一次,耐特他们收到一批鞋,顾客穿了两个星期,鞋底鞋帮就裂开了。

耐特的公司销量不断上升。1971年,耐特的公司销售额已超过600万美元。鬼冢虎派人来到美国,提出由鬼冢虎购买耐特公司51%的股份,并在5个董事中占两席,如果不答应这个要求,立即停止供货。对日商的一再刁难,耐特和鲍尔曼忍无可忍,断然拒绝这一无理的要求。凭着自己的设计专利,他们很快找到了合伙人,并且就在这年年底正式改名为耐克公司。美国的大制鞋商,特别是最大的阿迪达斯公司,根本没把耐克这类销量仅几百万美元的小公司放在眼里。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少运动员都喜欢穿耐克公司的新款运动鞋,这时,阿迪达斯等大公司才着了急,千方百计想挤垮崭露头角的耐克公司。

1976年,耐克公司的年收益接近800万美元,比起数十亿美元的阿迪达斯,当然算不了什么,但阿迪达斯已感受到它的潜在威胁。当年的奥运会,照例是商家的必争之地,特别对体育用品公司更是这样。耐克派了9名推销员参加,阿迪达斯却派了300人,组成一支强大的推销队伍。耐克花去推销宣传费7.5万美元,阿迪达斯却花费600万到900万美元。实力雄厚的阿迪达斯争取了相当一批冠军获得者试穿他们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而耐克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名有可能拿到金牌的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签约穿耐克鞋参赛。谁知就在这名运动员进入赛场的前一分钟,某大公司做了手脚,使他脱下耐克鞋,换上了别的品牌鞋。耐特正巧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气得一夜未眠。

1980年前后,体育运动变成了时髦风尚,尽管并非人人都从事体育运动。电视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介绍包装精美、不用熨烫的运动服和式样新颖的运动鞋,以及几乎天天都有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挡体育运动的诱惑,即使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为之怦然心动。体育运动的魅力、活力、意志力和获胜的喜悦,促使人人都去穿运动鞋和运动服。于是,人们开始将美国黑人流行艺术引用到运动衣和运动鞋上,使之成为时髦的标志。

耐特很快看出了体育用品市场上这一重大变化。他一方面坚持初衷,坚持办体育用品公司,而不办时装公司;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产品多样化策略,除生产运动鞋外,还推出了童鞋、非运动休闲用鞋、旅游鞋、工作鞋和运动服装。由于这一举措,耐克公司的销售额当年就猛增50%,纯利几乎增长了一倍。

在广告宣传上耐特极为注意迎合美国人的流行艺术意识。广告既强调体育运动,又具有强烈的煽动性,起着流行时尚的导向作用。耐克公司加强了与体育界颇具影响力的运动员的合作,这些人物均属备受广大青少年崇拜的“好斗型”选手。例如网球名将阿加西,他留胡子,长发蓬乱,将牛仔裤剪短当网球裤,而这种牛仔网球裤也就成了耐克公司的特色产品;还有网球明星麦肯罗,人们老是看到他在网球场上大发脾气,与权威们争吵;黑人球星乔丹是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由他参与设计生产的航空乔丹运动鞋,成了耐克公司获利最多的产品。有了这些大牌体育明星做活广告,耐克运动鞋已不再仅仅是运动鞋,而成了时尚与社会地位的象征物。阔气昂贵的运动鞋成了追求时髦的美国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耐克公司的产品就像其他流行艺术一样迅即在全美国走俏。耐克鞋店纷纷在各地涌现。为赶时髦,不少人甚至不惜驱车50英里去买耐克鞋。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耐克鞋出尽风头,不少体育名将借助它赢得了金牌,这与4年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向以老大自居的阿迪达斯公司对这股人们争用体育用品的时髦风开始似乎还无动于衷。公司全力推崇的网球明星埃德博格和格拉夫,其品性过于斯文、规矩,不能体现青少年体育爱好者的叛逆意志,吸引不了青少年,产生不了广告效果。

阿迪达斯公司在耐克公司凌厉的攻势面前溃不成军,终于从20世纪80年代起失去了自己在体育运动用品市场的霸主地位。

耐特作为耐克公司最高负责人,并不因在美国本土上的胜利而满足,他决定发动一场全球性的促销攻势,使该公司在海外占有更大市场,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

可是,进军海外市场谈何容易。

他们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对手,除了阿迪达斯外,还有在美国运动鞋厂商中排名第二的彪马公司,以及新布兰斯、康伏西和小马等国际着名公司。这些公司早就跨出国门,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大超过耐克公司。他们决不允许自己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受到耐克的冲击。但耐克自有一套办法。它针对西欧即将出现的跑步热,集中力量打开西欧的高性能跑步鞋市场,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加强在欧洲的推销能力,耐克公司还在英国和奥地利设立了配销站,同时利用它在爱尔兰的装配工厂,就近供货给欧洲大陆市场,避开了经济共同体的高关税壁垒。

在日本,针对该国门户不易打开、传统风俗不易改变,但体育潮流追随美国且比西欧更快的特点,耐特与日方建立了联营公司。1981年10月,耐特与日本第六大公司岩井公司合资建成耐克日本公司,股权各半,共同生产和销售运动鞋。就这样,耐克公司产品迅速地打入日本低价运动鞋市场。

随着耐克公司在海外销售额的增加,它又把生产运动鞋的工厂从日本迁到韩国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市场。

耐克公司发动的全球性销售攻势连连告捷,海外市场所占份额不断扩大。耐克取得的这一连串成功,就连把它视为仇敌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富于创新的设计,迎合时代的潮流,驾驭流行的趋势,以及高超灵活的推销技巧,是耐特出奇制胜的法宝。时至今日,耐克体育用品公司依旧牢牢地占据着运动鞋市场的霸主地位。

耐克并不因弱小而丧失信心,反而利用弱小的优弱,打败强大的阿迪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