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观念和习惯误了你
6454100000014

第14章 处世习惯:老套的处世方式是成功的累赘

一个人如果没有过硬的处世手段,且不说谋大事成大业,就连在社会上立足都很困难。然而,生活中很多人还维持着老一套的处世习惯,这些处世习惯不合乎现实,不能适应激烈竞争,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结果仍旧保持着老套处世习惯的人,轻则吃亏上当,重则任人宰割。所以,我们必须战胜这些不良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往不利、左右逢源的高超境界。

1.吃亏就是占便宜

一位胖大嫂在公交车上为了抢座和一个小姐吵了起来,“眼睛瞎了吗?这个位置是我先看到的!”年轻小姐一点也不让步,“你先看到的?看到有什么了不起了!谁先抢到了就算谁的!”胖大嫂一听更来气了,“抢?亏你打扮成这样,说话却这么没素质!不知礼的女人,我看你以后怎么嫁得出去!”听到这话,那位小姐急了,站起来就推了胖大嫂一把,车上的乘客一看怎么动手了,连忙上来劝解。可这位胖大嫂外号就叫“不吃亏”,被人给推了一下怎能不还手,于是冲上去和那位小姐对打了起来……回家后,丈夫吃惊地看着胖大嫂蓬乱的头发和脖子上的伤痕,问:“这是怎么了?”胖大嫂往沙发上一坐,得意地说:“在公交车上和个臭女人打起来了!不过我可没吃亏,那个女人的脸都被我抓花了,看她明天怎么上班!”说完一摸脖子,突然惊叫了起来,“项琏?我的项琏哪儿去了!”真的,她的项琏不知什么时候被拽掉了,那可是两千多块钱呀!胖大嫂嚎啕大哭,不肯吃亏的她还是吃亏了!

这位胖大嫂自诩“不吃亏”,一定要处处占人家便宜才甘心,但到最后却吃了大亏。可以说,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不肯吃亏的习惯,无论做什么都要先权衡一下得失,有便宜就往上冲,可能吃亏的话就躲得远远的。然而事实证明,不肯吃亏的人往往会吃亏,而敢于吃亏的人却可以占到便宜。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一向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气死人。看着对面梁国的瓜地,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做得不对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跟着学,那样太小气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晚梁亭的人都悄悄过来替他们浇水。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生活中,人们如果愿意吃些小亏,那么以后也必会有大便宜可得。

就拿邻居相处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来说,人与人之间没了成见,彼此和睦的时候,鸡毛蒜皮,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见之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直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方关门重了,咳嗽的声音大了,洗衣服的水流过来了,往往都是惹你生气的根源,因为你会把这些事统统看做是故意的。

邻居相处,小小的误会在所难免,但千万别凭一时意气,吵开了头。争吵一旦开始,以后就处处都是吵架的资料,结果就会闹得鸡犬不宁,成为生活上的一大威胁。遇事忍一口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耐一时并不难,而且以后的好处是无穷的。

“吃小亏占大便宜”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道德,可如果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舍得吃点小亏,维持了和睦的生活氛围,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工作中,也应该学会吃点亏。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做编辑,他的文笔很好,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

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丛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老板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那个年轻人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

他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

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一样!

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他这么说。

两年过后,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还不错。

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现在,他仍然抱着这样的态度做事。对作者,他用吃亏来换取作者的信任;对员工,他用吃亏来换取他们的积极性;对印刷厂,他用吃亏来换取品质……

由此看来,他这下真的占到了便宜!

吃亏就是占便宜!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记住这一点,这是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最好办法。

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习惯于处处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不肯吃亏就是在拒绝机会,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也很难有“大便宜”到手。因此生活中,我们不能事事争强,处处占上风,试着去吃些小亏,这样才能把“占大便宜”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2.揣着明白装糊涂

不大不小的官是最难当的,对此李科长深有体会:下属常常给你点气受,上司又时不时交代些“不可能的任务”,要在这夹缝中生存还真不容易,幸好李科长有一样法宝: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天,副局长给李科长打了个电话:“老李呀!有件事想请你帮个忙。我的侄子现在在家没工作,听说二小缺老师,我这侄子教小学还是没问题的,你看看能不能帮着办理一下?”李科长是知道副局长侄子的,那是一个小混混,家里花钱送他上了大学,可还没毕业就被劝退了。即使他水平够,这样做也不符合政策,可副局长拜托的事又不能一口回绝。该怎么办呢!李科长思考了一下痛快地回答:“行啊!我听说令侄是大学毕业,只要条件符合事情就好办,我跟二小校长打声招呼,您把令侄的履历、毕业证准备好送过去就行了,这是符合政策的事,我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他明知副局长的侄子没毕业,却装做不知道,嘴里左一个毕业证,右一个条件符合的,弄得副局长有点手忙脚乱起来,他嗫嚅了几句,然后说:“这事不着急,我还没和他商量呢!谁知他愿不愿意当老师!”副局长挂上了电话,以后再也没跟李科长提过给侄子找工作的事!

李科长的这招实在是高,通过装痴卖傻既没得罪人,又不必做违心的事。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于表现得精明过人,这种习惯对于处世来说反而经常被动,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聪明藏起来,表现得糊涂一点,那么无论遇到怎样复杂的情况你都可以轻松应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

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嗅觉灵敏的美国一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作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得到了大便宜。所以,处世时还是学学装痴卖傻扮糊涂比较好,一个人如果表现得过于精明,那么必将一事无成,许多时候装得迟钝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待人处世中与上司打交道最不容易,因为上司操纵着你的命运,弄不好,你的前途就全玩儿完了。

所以与上司交往最好的技巧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明白,却假装糊涂,不去认真计较。

同样,作为领导者,也应该培养自己装糊涂的习惯。有不少的领导者,对于下属的一些小是小非的问题最感兴趣,最爱打听,也最爱处理。他们不知道,下属在领导者面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感和被动感。他们的缺点错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不光彩的事情,最怕领导者知道。他们的一些问题被领导知道了,虽然本来是小事,但他们不知道领导者当不当小事看,上不上纲,老担着心。

所以,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糊涂的办法,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做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做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

对于那些因风俗习惯引起的一些问题,或者妇女们、青年人、老年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的问题,领导者最好不去过问,知道了也应装着不知道。如果下属已经发现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装不知”的办法了,则可以采取“装不懂”的办法来应付,摇摇手,说声:“这个我不懂。”并不再追问。

七十二行,行行有“行话”,许多人中间互相有“暗话”,某些“行话”、“暗话”,下属最忌领导者知道,因为这些是用来互相取笑、互相俏骂的。对于这样的“行话”、“暗话”,就是你听到了,又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也要装不懂,即使自己被骂上两句也要装傻,甚至还傻笑几声。这样彼此间会出现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气氛。如果认真去分析,严肃去教育,倒会使大家索然,一点好处也没有。在这类问题上,装聋卖傻,并不失声望。

糊涂的技巧是一种成功之道,当然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涂。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工作。其实,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显示出智慧,不但给各种烦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愉快;相反,老实认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发现已婚的上司竟与某女同事大搞婚外情。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你只需装聋扮哑,也就是说一切装作不知,三缄其口就行了。恰巧,你约了朋友在某餐厅吃晚餐,当你踏入餐厅,却赫然见到他俩,你可扮作一派镇静,先环视一下四周,若你的朋友未到,事情就好办得多,就当做找不到人,离开那里,在门外等你的朋友。即使朋友已坐在餐桌前,你也可走上前,当做有急事找他,与他一起离开那地方,再作详细解释。

第二天返回办公室,对于昨天的“偶遇”一定要若无其事,只管埋头文件堆。就是有同事私谈有关两人之事,还是绝口不提为妙。有时候知道的事情太多并不是件好事,尤其是上司的隐私千万不能透露出去,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如果能够假装糊涂及时替上司掩饰其“痛处”,则有可能被对方引为知己,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装痴卖傻”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这里的糊涂是装糊涂而非真糊涂,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习惯,一旦把握了这一习惯,你就会在处世时获得许多益处。

3.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大张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心宽体胖,在单位里人缘也还算不错。由于他颇具正义感,喜欢管闲事,又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单位里韩某是个公认的小人,惯会溜须拍马、瞒上欺下,挑拨离间,乱传闲话,尽管大家都对他有意见,但因为知道此人极有“能量”,报复心又强,所以表面上还是和他说说笑笑、维持一般关系。但大张却不然,他可一点也不给韩某留面子。有一次韩某过生日,大家都去捧场喝酒,大张也去了。酒喝得多了一点,他就开始“损”起韩某来。“你今年也就四十岁吧!不老不小的过什么生日!缺钱用就说一声,你小子怎么总这样耍心机呢!”韩某顿时气得脸色紫红,大家圆场把大张送回家去,但韩某从此就恨起大张来。大张工作,韩某就搞鬼;领导有意提升大张,结果韩某找领导“聊”了两次,这事就没消息了;大张侄女进城来玩被韩某撞见了,隔天大张有外遇的谣言就传遍了全厂……大张给折腾得头晕脑胀,逢人就说“犯小人哪”!

大张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轻易得罪小人,结果被小人整治得灰头土脸。可以说好人是永远斗不过小人的,因为小人心狠手黑,不择手段地算计别人。然而生活中,偏偏有人习惯于充当正义斗士,轻视小人,得罪小人,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从现实来看,这是没事找事、惹火烧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荡不羁。

虽然他满怀报国热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华,却终未能在仕途走下去,更不用说施展身手,大有作为了。原因就在于他习惯于蔑视小人,使得皇帝身边的关键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丢官。

杨贵妃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诗歌是李白的强项,按说这对他是个难得的机会,可问题就出在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大人物。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太监的地位是卑贱的,但得宠的太监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写得很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绝不存在丝毫讽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同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之间不可能是全部特征都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我本来以为您会因为这几首诗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做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呢?他这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淫贱啊!”

在当时,杨玉环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惟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她绝不希望被人看做像赵飞燕那样淫贱,更害怕落到她那样的下场。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报告,竟葬送了诗人的前程。

在李白看来,像高力士这样的小人根本不配与自己为伍,正邪势不两立,正人君子自然嫉恶如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不仅没有适时地说两句低声下气套近乎的低头话,李白还巧借醉酒之机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没给他留丝毫面子,这样做虽可泄一时之愤,但他却没想到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应该说,两人相斗,笑到最后的还是高力士。

李白后来虽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全身而退,但毕竟被彻底赶出了他梦想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从此他借酒浇愁,赋诗抒怀,落魄于江湖。因轻视小人的习惯而耽误自己看重的大好前程,无论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给我们的这一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有用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他们没有认识到得罪小人的危害,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架势,结果最后还是吃了小人的亏。要知道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就是因为他们不走正路,你没有做坏事是吧!他给你捏造几件不就完了吗?小人本事极强:造谣生事、暗中破坏、挑拨离间,落井下石……总之,得罪了小人你就没有好日子过了,随时得提心吊胆,所以你又何苦得罪小人呢?如果你有轻视小人的习惯,那就要马上改正,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走霉运。清高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格,但如果你把它应用到处世上就不妙了,一旦养成轻视小人的习惯,轻则前途受阻,重则惹祸上身。因此你一定要谨记这条处世原则:不要依附小人,但更不要得罪小人。

4.要给别人留后路

李木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有个客人到他家,难得的诱人的鱼香,令他垂涎不已。李木当时才6岁,还不懂得掩饰自己,他吵着要吃鱼,母亲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等客人吃饱后方可上桌。

李木不听:“等客人吃饱了,鱼不就被他吃光了?”母亲答道:“知礼的客人绝对不会将鱼翻过面来吃,另外一面一定还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边看看……”

李木来到窗边,踮着脚尖往里看,眼睛盯着桌上的那条鱼。忽然间,客人用筷子把鱼翻了个身……李木失望地跑回厨房,扑进母亲怀里大哭起来。母亲也哭了,她不知该如何安抚李木的心。几十年过去了,李木成了一个大公司的经理,他还是很爱吃鱼,但他总是不轻易把鱼翻身,因为他永远记住了母亲那句话。不仅如此,李木还把这句话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现在他的生活过得非常轻松。

李木是聪明的,他没因那次没有吃到鱼而遗憾,相反的却明白了一个处世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习惯于把事做绝,根本不考虑别人,结果他们的得意也通常是不长久的。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给别人留下余地,这样才不至于惹来祸端。

功与名是曾国藩毕生所执著追求的。他认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又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花未全开月未满圆”的观点。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满圆’八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

他始终认为:“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奴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深深懂得把事情做绝的害处,做事时他总是习惯于给人留下余地,还曾借此帮助过把兄弟王有龄一次。

王有龄官场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乌程县知县、海运局坐办三职,王有龄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五月一日接任。之所以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为风气。风气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王有龄四月下旬获派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赶在五月一日交接。如此一来,刚上任就能大搂“节敬”。

王有龄就此询问胡雪岩的意见,胡雪岩却说:“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了!”他劝王有龄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建议是从多方面考虑的,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名正言顺可以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当然名正言顺。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梁子,眼前当然没事,但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要命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划不来了。

胡雪岩深深明白,江湖上有云:“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吃肉来我喝汤。”这意思是说,好处不能占绝,干事情不能吃干抹净,一点后路都不留给别人。人总得替人家想想,自己没损失什么,却颇能让别人见情,何乐而不为呢!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这一习惯的忠实拥护者。

张伯伦在担任英首相期间曾再三阻碍丘吉尔进入内阁,他们政见不和,特别是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后来张伯伦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惨败,社会舆论赞成丘吉尔领导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在组建政府过程中,坚持让张伯伦担任下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他认识到保守党在下院占绝大多数席位,张伯伦是他们的领袖,在自己对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和严厉的谴责之后,取张伯伦而代之,会令他们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丘吉尔决定留用张伯伦,以赢得这些人的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非常英明。当张伯伦意识到自己的绥靖政策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时,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保守党的领袖地位刁难丘吉尔,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对丘吉尔起到了极大的配合作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人不能永远得意,很多时候你不给别人留后路,结果也断送了自己的后路。所以,做事时还是多给别人留点余地,早晚你会从这个习惯中受益。物极必反,“花未全开月未满圆”才是最好的时候。一个人如果想把自己的好运维持得长长久久,那就要时刻记着给别人留有余地,习惯于把事情做绝的人,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的。

5.居功是和自己过不去

某厂的研发部门成功研究出一种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厂长专门为研发部办了庆功会,该项技术的主要研究员姜某,也受到厂领导的表扬,因为他在整个研发小组里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会后,有人就跟研发组组长说:“姜某太不像话了吧!发言时,竟然一句都没提到您,总是我、我、我的,好像功劳都是他一个人的!这算什么?没有您的指挥和我们组员的配合,这新技术能成功吗?”组长笑着说:“别这样!姜某的功劳确实很大,人家那么说也是有理由的!谁让咱们没能耐呢?有本事的话不就也能上台夸自己了吗?”姜某的朋友在散会后劝姜某说:“怎么搞的?你也有点太居功了吧!你应该多提你们领导和同事,我在台下听着你怎么好像把功劳都说成你一个人的了!你这样要出问题的。”姜某对朋友的劝说嗤之以鼻:“本来功劳就是我最大,论功行赏,难道你还要让我把功劳让给别人呀!他们做什么了,不就是打打下手吗?我当然要多提自己刻苦攻关的事儿!”朋友看着一脸得意的姜某叹了口气。不久后,姜某就觉得组员对他的态度出了问题,以往需要什么配合,他们都会主动去做,但现在却要他三催四请,对方不但不配合,还常常趣他,“哟,大英雄来了!我这无名小卒能帮上什么忙啊!”总是这样,姜某也受不了了,他怒气冲冲地去找组长,说:“组员们都不愿配合我工作!”组长却说:“不能吧!你可是咱们组的明星人物,他们怎么敢得罪你?”姜某呆了,从组长半阴半阳的笑里,他终于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姜某很快沉寂了,他再也没开发出什么新技术来。

姜某研究出了新技术,但对人情世故却缺乏了解,他不明白,居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会给你制造出许多敌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养成居功的习惯,在功劳面前要谦虚、要避让,这样别人才会对你欣赏有加。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洛阳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乡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说,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恭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驯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到上任,他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民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宣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请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你立了大功,那也不必故意向别人炫耀,人家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你能不居功,多拉几个人来分享你的功劳,那么别人会多么感激你。但如果你自恃有功,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那别人就会因妒生恨,背地里暗算你,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养成炫耀功劳的习惯。习惯炫耀功劳的人,实际上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你得到了表面上的荣誉,但却把自己放进了一片枪林弹雨中。所以,生活中炫耀自己功劳的人很少有辉煌长久的。我们在功劳面前要学会低头,要退让,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指责别人前先管好自己林肯年轻的时候住在印第安纳的鸽溪谷。他不仅爱批评人,而且写信作诗讥笑人,还将这些信丢在使人一定会拾起的乡里街道上。即使林肯在伊里诺斯的春天成为律师之后,他的习惯仍没改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攻击敌对的人。

1842年秋季,他讥笑一位自大好斗的爱尔兰政客,名叫西尔士的。林肯在报上登了一封匿名信讥讽他,这使全镇都哄笑了起来。西尔士敏感而自傲,怒气沸腾。当他查出是谁写的后,便跳上马去找林肯,向他挑战作一决斗。林肯不愿意打架,他反对决斗。但他不能逃避,那样他会颜面尽失。他的对手允许他自选武器。因为他有长臂,他选择了马队用的大刀,并跟西点军官学校毕业生学习刀战。到了指定的日期,他与西尔士相遇在密西西比河的沙滩上,准备决战至死。但最后的一分钟,他们的见证者阻止了决斗。

林肯把这次决斗当做他一生中最失败的一件事,此后他再也不轻易地指责讥笑别人了。

如果林肯没有改掉为了批评而批评的习惯,他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只能沦为平庸者了。生活中很多人一见到别人的错失就要去批评指责,而且口不择言。也许你的本意是好心提醒,不过在提醒别人之前还是先管好你自己吧!

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经过好几个小时,四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炼”,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道:“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怎么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那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有些人总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忽视自身的弱点,因此他们的指责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伤害自己,所以,批评别人前,请先检视一下你自己,不要为了图痛快就去批评别人!

加拿大的一位工程师斯瓦内尔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斯瓦内尔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的不少助手、工人都挨过他的骂。有一次,他在中午去某个正在建设的工地巡视,发现几个助手正在一起玩牌,虽然这不太符合规定,但因为是休息时间,因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那天斯瓦内尔的心情很不好,因为他在前一天晚上和凶悍的妻子吵了一架,脸上还被划出了血痕。于是他走过去,朝他的助手大声嚷了起来:“谁让你们把牌带来的?这是工地!你们是不是没脑子?竟会做出这样的事!以后不许再把这些私人物品带到工地来!”也许是因为有许多工人围观,也许是因为斯瓦内尔骂得太凶了,正在玩牌的一个助手也火了,他大声反驳说:“没错!斯瓦内尔先生,我们是把私人物品带到工地来了,可是看您的脸就知道,您把‘私人怨气’也带到工地来了吧!”斯瓦内尔呆住了,周围的工人发出了哄笑声,他只好在哄笑声中狼狈地走了。斯瓦内尔虽然觉得很难堪,但他却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教训: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你的错误也许比别人更严重。

斯瓦内尔的错误,生活中很多人还在重复。他们习惯于为了批评而批评别人,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不懂得检讨一下自己,结果批评不但没有使事情按自己意想的那样发展,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了批评而批评是个恶劣的习惯,因为你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贬低人家不检讨自己,会让别人鄙视你,厌恶你,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要改正这种坏习惯,出口之前先问问心,做到旁观者清,当局者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