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冬青书屋文存
6453900000025

第25章 25、南卓与《烟中怨解题叙》

南卓是唐代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文学方面:工诗,为白居易所赞美,写小说,与沈亚之齐名。史学方面:著作数种,其中《驳史》一书,吴武陵、刘轲都表示佩服。音乐方面:撰有《羯鼓录》,不仅流行于当时,至今犹为人所称道。此外,还擅长书法,精通养马。

两《唐书》无南卓传。今将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南卓的零散资料,加以整理、考订,供治唐史者参考。

一、家世

据南卓所撰《唐故?川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姊志》)中的资料,将鲁郡南氏世系,列为简表:

《旧唐书》卷十《肃宗纪》云:“(至德二载三月)吐蕃遣使和亲,遣给事中南巨川报命”,其人即南卓之祖父。《全唐诗》卷七八载南巨川《美玉》诗一首,云:“无世次爵里可考”,非是。

牛僧孺《玄怪录》卷三《南缵》云:“唐汉守南缵(《太平广记》卷三三《神十三?南缵》引《玄怪录》作‘唐广汉守南缵’),尝为人言”云云,其人即南卓之父。

二、表字

《唐诗纪事》卷五十四《南卓》云:“字昭嗣。”(《全唐诗》卷五六三、《唐文拾遗》卷二十九南卓小传同)

三、行第

《太平广记》卷二五一《诙谐七?南卓》引《卢氏杂说》云:“唐郎中南卓,与李修古亲表昆弟,有卓与李书,遂执书喜白帅曰:‘某与卓二十三表兄弟,’”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南?南二十三卓》云:“卓字讹,应云‘南二十三’。”

四、生平

贞元七年或稍后,生。据《姊志》卒于元和六年、年二十二岁逆推,南卓之姊系生于贞元六年。南卓当生于贞元七年以后。

元和十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四《〈羯鼓录〉一卷》云:“今人张钫《千唐志斋藏石目录》有《唐?川陈夫人南氏墓志》:元和六年十一月六日,弟卓撰。盖犹在未及第之前,料其署衔,当是乡贡进士。”这个推测,不确。《姊志》拓片现存,并未署衔。

南卓《题刘薰兰表后》云:“(元和)十年冬,余友沈下贤抵(房叔)豹居,时余贡于京师”。这条资料只能说明,元和十年冬,南卓应进士试,是否登科,尚不能肯定。

《四库提要辨证》又云:“《唐才子传》卷六,言沈亚之为元和十年侍郎崔群下进士,疑南卓亦于是年及第也。”这个推测,也靠不住。南卓文,只说“贡于京师”,未说及第,对沈亚之,只称为“友”,未称为同年。(沈亚之《湘中怨解》中,亦未称南卓为同年)而且按照唐代科举制度,进士科是第一年冬季考试,第二年春季发榜(参阅徐松《登科记考》),即使南卓应试得中,也是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较沈亚之迟一年了。

南、沈于元和中订交。唯《宝刻丛编》卷十《陕西永兴军路下?耀州?唐赠工部尚书李汇志》引《京兆金石录》云:“唐沈亚之撰,南卓书。贞元十八年立。在华原。”(《宝刻类编?南卓》同)假如这条资料是可靠的话,南、沈订交的时间,便要从元和中提前为“贞元十八年”。但它是错误的,不能为凭。因为,沈亚之所撰的《泾原节度李常侍墓志》中明白地写着:“(元和)十年春,加左散骑常侍,拜节帅泾原。七月十二日,薨”。(《沈下贤文集》卷十一)既然李汇卒于元和十年,怎能“贞元十八年”就预撰墓志了呢,显然是《宝刻丛编》《宝刻类编》把立碑时间弄错了。

大和二年,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第四等。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六《政事?制举?放制举人敕》(《全唐文》卷七一文宗《委中书门下处分制科及第人诏》)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第四等南卓……等,皆直躬遵道,博古知微,敷其远猷,志在宏益,实能攻朕阙,绍政经,究天人交际之理,极皇王通变之义,指切精洽,粲然可观。既校才于试可,宜旌能于受禄。第四次等,第五上等人,中书门下即与处分。”《唐会要》《册府元龟》均系于大和二年。

高似孙《唐科名记》(《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一引)作“大历二年”。“历”字是“和”字之讹。

按照唐代制度,登进士科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书判拔萃科),始能入仕;另一个途径是应制科,擢制科高等者,也能入仕。南卓从元和十年应进士试,到大和二年登制科,相隔十三年之久。在这些年代里,他靠客游糊口。范摅《云溪友议》卷中《南黔南》云:“南中丞卓,吴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上蔡。蔡牧待之似厚,而为客吏难阻。每宴集,令召,则云:‘南秀才自以衣冠不整,称疾不赴。’南生羁旅穷愁,似无容足之地。唯城南鬻饭老妪,待之无厌色。”看了这一段话,可以想像到南卓在青、壮年时期处境之潦倒。

为拾遗。大和四年或稍后,出为荆州松滋县令。《云溪友议?南黔南》云:“初为拾遗”,《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云:“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复引韦厚叔、南卓为拾遗、补阙,俾弥缝结纳,为自安之计。”这两条资料可以互相印证。大和二年,裴度正居相位,南卓制科及第以后,由于裴度的荐引,为拾遗之职。

大和四年九月,裴度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罢相的原因,是“后进宰相李宗闵、牛僧孺等,不悦其所为”。(《旧唐书?裴度传》)南卓是裴度所荐引的人,裴度被排挤出朝,南卓失去靠山,当亦不安于位。《云溪友议》说:“初为拾遗,与崔詹事黯,因谏诤出宰。崔为支(枝)江令,南为松滋令。二谏垣墙,矫翼翩翩,无所羁束,双名并扇,二邑妥然。”书中没有说出时间,当在大和四年裴度罢相以后。

大和末,在忠州。据《宝刻丛编》卷十九《夔州路?忠州?唐题仙都观诗》引《复斋碑录》云:“唐南卓、张次宗作。大和八年五月十八日。”

贾岛《唐贾浪仙长江集》卷七有《送南卓归京》诗。岑仲勉云:“岛《送南卓归京》诗云:‘残春别镜陂,罢郡未霜髭,双旌带去思’,按镜陂即镜湖,指越州,然卓未帅浙东,由罢郡及双旌语观之,卓殆佐越幕者,如《送李傅侍御(一作郎非)剑南行营》,李当佐益幕,但诗亦用‘勇看双节出’句,可以例推。贾岛此篇,或作于游杭之时。”(《学原》第一卷第八期《贾岛诗注与贾岛年谱》)这个考订是有问题的。暂且不言“镜陂”未必是指越州之镜湖,可能是诗人之词藻;即以越州而言,亦与南、贾二人行踪不符。因为贾岛游杭州是大和九年秋事(据李嘉言《贾岛年谱》)。诗云“残春”,应是开成元年之“残春”。南卓大和八年五月在忠州,开成元年五月在剑州,怎会忽然出现于越州呢?

开成初,在剑州。据《宝刻丛编》卷十八《利州路?剑州?唐创建(起)歇马五亭记》引《复斋碑录》云:“唐南卓撰,王正书并题额。开成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宝刻类编》卷五《王》同)

开成末,在成都。《宝刻类编》卷四《名臣十三之四(唐)南卓》云:“石幢记:张周封、郭圆撰。成都。”这条资料,有地点,无时间,只有根据人物的线索去推求。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乙部史录?地理类?张周封〈华阳风俗录〉一卷》注:“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从事”。《唐诗记事》卷五十九《郭圆》云:“为剑南李固言从事。”李德裕于大和四年十月至六年十二月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张周封撰《石幢记》,当在此时。李固言于开成二年十月至会昌元年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郭圆撰《石幢记》当在此时。南卓书《石幢记》,证明他开成末在成都。

会昌元年,为侍御史。元、二年,为洛阳令。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六有《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成水声,因以绝句谢之》一首,此诗之后,为《闰九月九日独饮》诗。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会昌元年是闰九月,此时南卓已为侍御史。

《羯鼓录》云:“会昌元年,卓因为洛阳令”云云。《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六又有《酬南洛阳早春见赠》诗,此诗之前一题,是《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诗。可见,会昌二年南卓仍为洛阳令。

会昌中,为郎中。卢言《卢氏杂说》(《太平广记》卷二五一《诙谐七?南卓》引)称南卓为郎中。《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七《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成长句,以咏所怀》诗中之“南郎中”即南卓。此诗之前一题,是《斋居春夕,感事遣怀》诗,落句云:“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知系会昌五年所作,此时南卓已为郎中。

会昌末至大中四年,先后为商、蔡、婺等州刺史。《全唐诗》卷五四七朱景玄《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诗云:“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可见南卓于任郎中之后,复又出朝。从现存资料来看,南卓先后做过以下几州的刺史:

(1)商州据朱景玄诗。

(2)蔡州《云溪友议?南黔南》云:“薄游上蔡,后十七年,为蔡牧。”上面说过,南卓客游蔡州,是大和二年以前之事。下推“十七年”,当系会昌末为蔡州刺史。

(3)婺州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五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均称南卓为婺州刺史。《羯鼓录》云:“(大中)四年春,(东)阳罢免。”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三《〈羯鼓录〉一卷》云:“陈振孙所云,则但据书中有‘至东阳’之语,以意断为刺婺也。”这个批评,颇不恰当。唐人著述,卷首署名,皆写明官职(如《游仙窟》著者署名为:“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陈振孙说南卓为婺州刺史,当是根据他所见到的《羯鼓录》书上南卓之官衔,怎能说是“意断”?而且洛阳令与黔中观察使两职,尊卑悬殊,其间经过刺史的阶梯,与唐代官制,正相符合。

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云:“卓尝刺浙东之一州,见贾岛诗。”新说比旧说更不符事实。大和九年,贾岛游杭州时,南卓尚无做刺史的资格,大中初,南卓刺婺州,贾岛已卒。(卒于会昌三年)此诗如非伪造,“镜陂”或不指镜湖。

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据《新唐书?艺文志二?乙部史录?杂史类?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注:“大中,黔南观察使。”《云溪友议?南黔南》云:“转黔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凡是溪坞,呼吸文字,皆同秦汉之音,甚有声光。”可见,南卓在黔南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曾作出一定的成绩。

不过,《云溪友议》所说:“……至南公至黔南,(吕温)又以故人嘲曰:‘黔南南太守,南郡在云南,闲向南亭醉,南风变俗谈。’”则是错误的。吕温已卒于元和六年,怎能咏大中时之事?南卓已为观察使,怎能称之为“太守”?漏洞甚多,显出伪造。

大中八年,卒。葬于洛阳。据《宝刻类编》卷六《名臣十三之六(唐)皇甫》:“黔南观察、赠左散骑南公碑:张夫撰。大中八年。洛。”

五、交游

南卓交游可考者,如陈商、沈亚之、裴度、白居易、朱景玄等,已见前述,兹再补充数人:

刘禹锡《羯鼓录》云:“会昌元年,卓因为洛阳令,数陪刘宾客、白少傅宴游。”“刘宾客”即太子宾客刘禹锡。

卢贞《羯鼓录》云:“及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又话之,因遣为纪。”这位河南尹是谁呢?孙源孝注:“疑卢商。”(《羯鼓录》的《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误。详阅两《唐书?卢商传》,未为河南尹之职。

据陈振孙《白文公年谱》,会昌二年,卢贞为河南尹。

崔郸《羯鼓录》云:“(大中)四年春,(东)阳罢免,旋自海南,路由广陵,崔司空为镇。司空遇合素厚。”这位淮南节度使是谁呢?孙源孝注:“崔铉也。”误。据《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崔铉于大中九年八月为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此时南卓已卒。

《新唐书》卷一六三《崔郸传》云:“宣宗初,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节度淮南。”当是此人。

六、著述

将南卓在音乐、史学、文学三方面的著述,逐一介绍如下:

(1)《羯鼓录》一卷。(存)

《新唐书?艺文志一》《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置于《经部》;《直斋书录解题》置于《子部》。余不赘举。

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提到“黔帅南卓著《羯鼓录》”,可见此书晚唐时已甚为流行。宋代有人将《乐府集》十卷、《乐府序解》一卷、《乐府杂录》一卷、《羯鼓录》一卷汇辑为一书。(据《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五下《总集类》)《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唐语林》等书,均引《羯鼓录》。可见宋人对此书之重视。

自宋至清之丛书,如《类说》(宋曾编)、《说郛》(元陶宗仪辑)、《续百川学海》(明吴永辑)、《重订欣赏编》(明沈津、茅一相辑)、《宝颜堂秘笈》(明陈继儒辑)、《五朝小说》(明佚名辑)、《唐人说荟》(清陈世熙辑)、《唐代丛书》(清王文诰辑)、《墨海金壶》(清张海鹏辑)、《守山阁丛书》(清钱熙祚辑)等,均载《羯鼓录》。《守山阁丛书》本校勘较精。

(2)《唐朝纲领图》一卷。(佚)

《新唐书?艺文志二》《通志?艺文略三》均作:“一卷”,均置于《杂史类》。

《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二?史类?别史类》作:“南卓《唐朝纲领图》五卷”,《故事类》又作:“南卓《纲领图》一卷”,乃误以一书为两书。

此书内容,据《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三?史类?杂史?唐?〈唐朝纲领图〉一卷》云:“唐南卓撰,载唐事之纲目。”

(3)《唐纪年纪》二卷。(佚)

据《宋史?艺文志二?史类?别史类》。

(4)《驳史》三十卷(佚)

《云溪友议?南黔南》云:“撰《驳史》三十卷,与马史殊贯,班书小异,三国、二晋已下之文,多被攻难。每于朝野榷论,莫能屈之者乎。唯吴武陵郎中、刘轲侍御,俱服其才识也。”

(5)《南卓文》一卷。(佚)

《新唐书?艺文志四》《宋史?艺文志七》均作:“一卷”,均置于《别集类》。唯《新唐书》作《南卓文》,《宋史》作《南卓集》,标题不同,当系一书。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总集类》云:“《元(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一卷:元(玄)真子《渔歌》,世止传诵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尝得其一时倡和诸贤之辞,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赋,通为若干章,因以颜鲁公碑述、《唐书》本传,以至近世用其词入乐府者,集为一编,以备吴兴故事。”惜此书不传,不知其所载南卓作品是什么。

南卓文,今仅存两篇:

《唐故?川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铭(并序)》拓片

《题刘薰兰表后》附录于沈亚之《沈下贤文集》卷十一《表刘薰兰》之后;《唐文拾遗》卷二十九亦载之。

南卓诗,今仅存一首:

《赠副戎》见于《云溪友议?南黔南》;《全唐诗》卷五六三亦载之。

白居易很赏识南卓的作品,《酬南洛阳早春见赠》云:“欲披云雾联襟去,先喜琼琚入袖来。久病长斋诗老退,争禁年少洛阳才。”《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成长句,以咏所怀》云:“双金百炼少人知,纵我知君徒尔为”,注:“二贤词藻为赡丽。”可惜南卓的文集不传。

南卓还写过小说。《沈下贤文集》卷二《湘中怨解》云:“盖欲使南昭嗣烟中之志,为偶倡也。”“烟中之志”是南卓所写的一篇著名小说。可惜原文已佚,只能于宋代的几部书里面,看到它的节本:

一、《类说》卷二十九《丽情集》所载者,题为《烟中仙》。

二、施宿等修《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杂纪》所载者,没有标题。

三、皇都风月主人编《绿窗新话》卷上所载者,题为《谢生娶江中水仙》,注:出“南卓《解题叙》”。南卓原作标题,当为《烟中怨解题叙》,《绿窗新话》编者省去了三个字。

《类说》本与《会稽志》本,文字相同。《类说》成书在《会稽志》之前,当系《会稽志》抄《类说》。《绿窗新话》本与《类说》(《会稽志》)本,互有详略。

《烟中怨解题叙》中的男主角为“谢生”,女主角为“越溪杨女”。秦观《淮海长短句》卷下《调笑令十首(并诗)》之九为《烟中怨》,中有句云:“楼上女儿名阿溪。”“阿溪”当即“杨女”之名。

《全唐诗》卷八百一载“越溪杨女”与“谢生”联句三首:

《联句》:“珠帘半床月,青竹满林风。(杨女)何事今宵景,无人解语同。(谢生)”

《春日》:“春尽花随尽,其如自是花。(杨女)从来说花意,不过此容华。(谢生)明月易亏轮,好花难恋春。(杨女)常将花月恨,并作可怜人。(谢生)”

第一、二两首,见于上述三个节本;第三首,则为三个节本所无。与第三首联句有关的情节,当然也被删去了。

七、其他

南卓善书法。《宝刻丛编》《宝刻类编》等书,均著录南卓所书之碑。

南卓还会养马。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江南遗事》云:“寿州节度使姚景,钟离人,少贱,善事马,郡刺史刘金收为厩奴。马瘦瘠骨立者,景用唐刺史南卓养马法,饲秣爪翦针烙?,不数月,尽良马。”可以为证。但《四库提要辨证》云:“疑卓又著有养马法。”这个推测,未必确当。南卓养马的方法,可以流传在民间,未必写成书,而且姚景出身“厩奴”,未必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