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任知制诰等职。他禀性刚直,直言敢谏,曾3次被贬官,作《三黜赋》明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咸平二年贬官黄州,世称王黄州。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倡导诗文革新的先驱。有《小畜集》。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③,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④。
注释
①信马:任马。野兴长:山林中怡然自得的野游趣味很浓。②壑:山沟。籁:指从洞穴中发出的各种声音。③棠梨:即杜梨,落叶乔木。胭脂色:形容秋天树叶鲜红的样子。④原树:原野的树木。
赏析
山水有清音。文人骚客在人生受挫时,总喜欢纵情山水,在湖光山色中寻找失意的自我,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又不免流露出宦海失意和思念故园的情感。这首七律就是诗人被贬商州时,因政治上的不得意而苦闷,从而选择徜徉于自然山水,宣泄内心抑郁之情,最终表达诗人由自然景物而感发的莫名惆怅,引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诗中描摹山间秋色绘声绘色,善于构建新颖传情的纷呈意象:万壑晚籁齐鸣,飘散着悠悠之韵;数峰无语峭立,凸现出峻拔之状;梨叶秋风彤彩,传语着萧索之声;荞麦花开郁香,展现了寂寥之静。这些意象若虚若实,有静有动,形态兼备,而声色迷人,新颖别致。山径崎岖而幽静,诗人信马而行,领略着自然界万物和谐秀美的景象,暂时忘记了久处樊笼的苦恼,而获得徜徉山水、怡然自得的野趣,展现出超脱凡俗的精神风貌,表现的是一种久抑后的解脱,一种受挫时的旷达。这种情结也展示出诗人在人生屡次遭受贬谪、经历了很多苦难后,获得精神彻底解放的短暂,这片刻的惬意,多么令人沉醉!这其中,充满宁静淡泊的心境和感悟宇宙之妙的愉悦。花开花落,无声中生长,静谧中消失,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没有欢喜,也没有愁情,物命天演,万欲泯灭,富有人生真谛意味,耐人寻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更赋予自然以鲜活的生命,让人感受到自然界无语的静谧,以及极静中所勃发出来的生命律动。我们还能在这富有情思的山水景物描写中,体悟到诗人立马斜阳、独立寒秋的孤独形象和诗人仕途失意、羁旅异乡的淡淡惆怅。
经典点评
清·吴之振《宋诗钞》卷一:“是时西昆之体方盛,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
林逋
林逋,字君复,钱塘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林逋终身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梅妻鹤子”。他是宋初杰出的山林隐逸诗人,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以咏梅诗著称,诗风淡雅清秀。有《林和靖诗集》。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②,粉蝶如知合断魂③。幸有微吟可相狎④,不须檀板共金樽⑤。
注释
①暄妍:艳丽娇美。②偷眼:偷看。③合:一定会。④狎:亲近。⑤檀板:檀木拍板,指唱歌。金樽:珍贵的酒杯,指饮酒。
赏析
千古唯有梅高洁。寒冬腊月,百卉凋零,唯有梅花,傲然绽放,一枝独俏,确实是花中秉性不凡的奇葩。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盛赞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艳丽孤洁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贵品格。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歌咏梅花的高洁品质,来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强不屈的高尚情操。
林逋此诗,实是咏梅的绝佳之作。“疏影”句将梅花的气质神韵表现得极为生动。其神清丽,其骨娟秀,其格高洁,其姿端庄,幽艳超逸,挺拔孤绝。细细品味,扶疏之梅影,斑驳参差;错落之梅姿,娇媚动人;潇澹之梅香,黯然销魂;浮动之梅气,清香四溢;清浅之梅水,冰清玉洁;辗转之梅月,淡然静穆。花中皓月,月下花魂,梅韵蝶梦,浑然交织,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断魂?有谁不为之迷离?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此般清?这简直就是神仙洞府,气韵绝伦。我们不禁为诗人高超的诗笔和摄魂的诗情所折服,为梅花摄骨销魂之美和玉洁冰清之品而惘然,我们更加为诗人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人格情趣所陶醉。苏轼《书林逋诗后》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读此词可以管窥林和靖澄淡高远的诗品和人品。南宋骚雅派代表词人姜夔借用此词“疏影”、“暗香”之句为名创作咏梅词调,旋律优美,韵味无穷,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经典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诗话》:“曲尽梅之神态。”
晏殊
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①,峡云无迹任西东②。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③。鱼书欲寄何由达④,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
①油壁香车:妇女所乘小车,这里指代思念的女子。②峡云:宋玉《高唐赋》中巫山之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指代对方犹如巫山之云没有踪迹。③禁烟:指寒食节。④鱼书:书信。
赏析
诗歌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一女子的深情思念,苦怨之情郁悒满怀,而诗人在诗中却无一处言相思之苦,而是在多次的递进转折中,层层加深,借助含蓄的诗歌意象,将主观情绪流露于字里行间,表现出缠绵幽深的情致。
“油壁香车”令人想到钟情之人的到来,给人以希望,但“不再逢”又说明情人可想而不可即,此段爱情轻倏辗转,人去楼空,留下的是无尽的余香和肠断的惆怅,一苦也。心爱的美人犹如巫山之云,缥缈虚无,来去无踪,借那个高唐云雨的美丽传说,更增添了今日之悲情,二苦也。幽深院落,梨花摇曳,池塘小径,柳絮萦回,熏风南来,溶月澹澹,那是一个春风明月的夜晚,携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悠闲赏月,怡然自得,多么清新的意境,多么缠绵的柔语!物是人非,回忆昔日欢乐,对比今夕孤独,更加伤感,三苦也。何况伤酒憔悴,心境凄凉,寒食禁烟,又添萧索,四苦也。因相思而想寄情书,但山高水远,无人收受,五苦也。词中幽情,层层加深,处处似乎没有言苦,却言言哀怨,沉痛苦深。其兴象玲珑华美,意旨含蓄遥深,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晏殊毕竟是身处高位,对爱情、人生苦怨的描绘,依旧显得那样高贵华美,清新流丽,蕴藉传神,富有意境。
经典点评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元献诗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此自然有富贵气。”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所以世人又称其“梅都官”。梅尧臣和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为诗友,早年曾受西昆派影响,后主张诗歌革新,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被刘克庄誉为有宋一朝诗歌的“开山祖师”。有《宛陵集》六十卷。
东溪①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②。野凫眠岸有闲意③,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
①东溪:即宛溪,在尧臣故乡宣城市。②孤屿:孤岛。③野凫:野鸭。
赏析
写景记游诗贵在能将所赏景物和内心情致合璧,做到意新情深。梅尧臣此诗描绘了寓居故乡时游赏东溪所见的浓浓乡景,寄予了自己闲适的情致。
诗人行到东溪边,坐看水流,江中小洲已是芳草萋萋,面对此景,不禁流连忘返,使我们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禅静般的情趣,生命与宇宙万物融会一契,心物交汇,平淡娴雅。还有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宁静和谐,各种意念都为之消泯,那是一种在闹市中难以获得的精神自由。也就是因为诗人具有那份一平似镜的闲情,才能更加亲切地发现自然界的造化奇景,且能平淡地表达出来。野鸭是春天的使者,“野凫眠岸”,自由自在,慵懒戏耍,富有闲情,而这份“闲意”不正是诗人此时内心悠闲雅致的表现吗?那种闲情是那些在官场上仕途中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之徒永远也难以体悟到的。岸旁老树,逢春花开,给溪边原野平添了几分独具风貌的春色。“老树”原本是颓唐、没有生机的,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枯木逢春,勃发青春,反映出诗人此时恬淡而有富有激情的心情。蒲茸绿茵,沙石净洁,还有清澈而静缓的小溪,游人产生了雅致闲适、旷远喜悦之情。诗人多么想在那儿住下来,细细玩味此中真意,遗憾的是溪边“住不得”,怀着无限的眷念,黄昏时分才依依归到城中。城中没有了那份清新雅致,所以就又免不了“疲”起来了。
在“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的春天美景中,我们不仅感受了梅尧臣“古淡”的诗风,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待生活的闲适态度和进取精神。
经典点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
惊凫①
惊凫虽避人,终恋旧所泊②。尽背船头去,却从船尾落。须知取势高,不是初飞错。
注释
①惊凫:受惊的野鸭。②泊:停。
赏析
秉持气节是儒家所推崇的优秀品德,历代知识分子都很重视个人气节,孟子提出“养吾浩然之正气”,那种至刚至大的正气,激励着数代英豪:苏武牧羊北海,不弃汉节;太史公发愤著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历史人物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这首咏物小诗借惊凫的形象来展示诗人在经历仕途曲折后,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气节,显示出宠辱不惊的恬淡。野鸭原本聚集在船头,因为受到众人的惊吓,拍翅而飞,过了一阵,它们又寂然地落到船尾。也许有人会责问:为何最初不落到船尾呢?其实当初它是为了更好地借势,以图飞得更高更远,后来被迫改落在船尾,那也不意味起初就是错的。小诗中惊凫的形象非常逼真,诗人借惊凫感念旧泊之处以及不随流俗的高洁,来表达自己的不变气节,一个不得志文人的耿介形象呼之欲出,极为生动。
今天,我们身处纷繁竞逐的社会洪流中,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平衡,是否还能坚守心灵的净土?我们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灵与肉的考验。细细体悟梅尧臣的这首小诗,也许能给你带去更多的启迪。
经典点评
元·龚啸《宛陵先生集·附录》:“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欧阳修
戏答元珍①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与欧阳修友善。②天涯:当时诗人被贬偏远的夷陵。③“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西京留守推官,故云。
赏析
春天给人们的印象是繁花似锦、充满生机的。可是,这首诗却埋怨春天的迟到,表达的是一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抑郁情怀。但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种低沉的郁闷之中,而是通过对山城二月清冷无花的残冬景象进行精细的体会和大胆的推测,于贬官山城的阴霾中,从寂寞冷清的景象里,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看到万物惊蛰、萌动抽芽的生机,并借以宽慰自己孤独的情怀。诗歌题目冠以“戏”字,并非完全游戏之作,而是诗人借“戏”宽解,是极富内涵的,也体现了他政治上失意时自我超脱,将无尽的凄凉和痛苦化为平淡的旷达心态。
诗歌结构层层铺展,善于转折。原本应当是“未见花”而怀疑春风不到,但诗人却先将个人的感受放在开头,然后再说出造成疑惑的原因,这是一层转折。橘树枝上还残留有去年冬天的积雪,这是抑;但在残雪之下,还有采摘剩下的橘子,它们经历整个冬天的风雪,此时正彤红鲜艳,在白雪的映衬下,就像个个红灯笼,散发出跳动的光泽。春天的雷声已经发出了嘹亮的号角,惊醒了还在冬眠的万物,春笋就要破土抽芽了。“欲”字将这种生命的力量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真是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这是扬,又是一层转折。末尾二句,透出“不须嗟”的宽慰,在寂寞愁苦中怀着向上的情怀,这又构成一层转折。诗人在层层转折中巧妙地将情和景有机地融会一体,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经典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此夷陵作,欧公自谓得意。盖‘春风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见其妙,若可惊异;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见花’,即先问后答,明言其所谓也。以后句句有味。”
黄溪夜泊①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②。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
①黄溪:夷陵黄牛峡附近。②偏宜:最宜。
赏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登高览胜,抒心遣兴,或心旷神怡,或满目萧然,但只有那些学识渊博、性情旷达之人,善于化解心中的愁情,既能赏景而为多娇的江山吟诵一曲,又能在悲痛之中自我慰藉,显出一种荣辱皆忘的超脱,使诗歌风格在顿挫中显得格外旷达。有宋一朝,能达到这种诗歌化境的诗人,前有欧阳修开其途,后有苏东坡臻其妙。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游赏山水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前六句表现的是登山临水,感慨万千,各种情怀纠结在心,愁绪层层盘结,句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被贬的良多沉痛:登山临水之怅恨,九回盘桓之愁肠。苍烟萦绕之万树,幽暗陡峭之峡谷,满川挥洒之明月,凄苦哀婉之猿啼。由于满怀的愁情,山水明月、烟草树木都为之黯然失色。各种愁怨喷薄而出,又何况临近年关,而自己还在他乡羁旅,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近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后来,苏轼受欧阳修的影响,也结合自己的多舛经历,在诗歌中将这种苦极自嘲、愈见旷达的宋调发展到了极致。
经典点评
今·金性尧《宋诗三百首》:“前半首先情后景,以景逆情。末两句是解嘲,亦见放达,与元稹谪越州时作的《以州宅夸乐天》中的‘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有相类处。”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①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②。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③。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④。万里春思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注释
①西湖:许州西湖。谢法曹: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人,时在许州任法曹参军。②糁:米粒,此形容春风中花絮翻飞。③“参军”两句:欧自注云: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参军:指谢伯初。④天涯万里人:指贬官峡州夷陵的诗人自己。
赏析
对于诗中的春天,我们总是把它和自然界的春天一一对照,花红柳绿,惠风和畅,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其实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更多的是一种心境。
欧阳修被贬穷陋之壤,内心固然郁闷,可是突然收到友人寄来的春天的信息:那里可能已是春暖花开,绿草茵茵,春水如染,春光绚烂。这是诗人想象中西湖的美丽春景,更是诗人在接到友人温暖的问候后,内心散发出的春天般的情思。由此也引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客心惊”真切反映了诗人喜出望外的情景,可以想象,寂寞失意的人是多么希望得到亲人和友朋的安慰啊!诗人在友人的佳音中,走出了冬天料峭的寒意,原本“二月山城未见花”的死寂变得活跃起来,积雪融化了,千山变绿了,百花竞放了,江水沸腾了,怎么此时春天的步履来得如此匆匆,来得如此突然呢?我们不得不感叹诗人久抑在内心的郁情,此时喷薄出无尽的生命激情。
当然,回到现实中的诗人,想到今日逢春已是自己垂老之时,又加上身居异乡,那难以消解的寂寞情怀又悄悄爬上心头。
经典点评
今·程千帆《宋诗精选》:“诗风俊迈流转,极近李白,而雄伟逊之。”
苏舜钦
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宋仁宗景祐二年进士。他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后为保守派所诬陷而罢黜,晚年为湖州长史。苏舜钦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其诗感情激昂,气势奔放,语言质朴畅达,风格豪健,欧阳修评曰“笔力豪隽”。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传世。
淮中晚泊犊头①
春阴垂野草青青②,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①淮中:淮河中。泊:停靠。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②春阴:春天的阴云。
赏析
作诗好比作画,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加以艺术的组合,形成别致新颖的意象。王维就善于用入画的景物来构筑诗歌的意境,故苏轼评其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所以,写诗作画,选择落笔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苏舜钦这首小诗,很得王维诗歌的笔法,诗歌的入笔角度和景物选择都非常精妙,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先是一幅深远闲淡的图景:空旷的郊野,阴云密布,天色阴暗低沉,色调一片灰暗,江岸边却有青青野草,色泽鲜明的花朵,散发出阵阵幽香,那是一种山雨欲来之前的短暂恬静,静谧中却包藏有将要风驰电掣的突变景况。接下来便是一幅动态画面,雨潇潇而下,一叶孤舟寂寂地停靠在古祠旁边,诗人临窗远眺,看到满川风雨,潮水陡涨,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在暮春时分,羁旅途中偶然遇雨、睹雨生情的境遇,但却没有局限在个人身上,而是将视野放到广阔的旷野,巧妙地将阴云垂野和风雨弥漫两个过程,融会在诗歌意境中,既使诗歌具有诗情画意,又很好地将诗人随着环境由恬淡幽静变得风雨交加而产生的起伏情感再现出来,画面富有动静变化,很好地勾勒了诗人由孤寂茫然到难以平静的心境变化,可谓余味无穷,妙笔生花。
“满川风雨看潮生”,多么生动地刻画了风雨来临时诗人的淡然人生哲学,这种人生态度对于今天处于激烈竞争社会状态中的我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经典点评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视‘春潮带雨晚来急’,气势过之。”
王安石
登飞来峰①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①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山东南。②寻: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言极高。
赏析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纵目远眺,解襟迎风,脱口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一语道尽登高风流,韵味耐寻,脍炙人口。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之千寻塔,凭栏俯仰,似乎可以扪月摘星,飘飘有凌云之感。“闻说”句是写此刻诗人临景而记忆起来的传说,反映出诗人登高时的精神状态,借用“日升”的光明,来显示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诗人继续借助登高的实际感受进一步发挥:“不畏”更加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他自豪地告诉世人:“我不怕浮云遮住我望日的视线,因为我现在站在大地的最高峰。”王安石年轻时的远大抱负和雄伟气概在他主持变法期间,更加发展到了顶端。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呼唤人才、急需人才的时代,我们要有攀登高峰的勇气和胆识,在科学和真理面前,我们要有胸怀大志、为民为国献身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显现出敢于接受挑战、不畏艰险的毅力。王安石年轻时矫世变俗的宏伟理想和高瞻远瞩的开阔眼光,都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和鼓舞。
经典点评
宋·严羽《沧浪诗话》:“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
泊船瓜洲①
京口瓜洲一水间②,钟山只隔数重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①瓜洲:古渡口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③钟山:即紫金山,位于今南京市东北郊。
赏析
尽管刘勰反对为文“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但在诗歌史上,还是留下许多关于“争价一字”的美谈,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可谓一“敲”见情趣,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可谓一“闹”显生机。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是反复推敲的著名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诗人曾经先后使用“到”、“过”、“入”、“满”等字,但都感觉不如意,最后确定为“绿”字,方觉满意。我们细细体会诗人的良苦用心,觉得“绿”要远胜其他任何一字,是因为用其他几个字,仅仅黏着于春风,而没有看到春风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唯有“绿”才能将境界荡开一层,使读者由春风而联想到春天秀美的景致,如春风拂柳,百草丰茂,波光涟漪,千里江堤,一片新绿。何等的秀丽,何等的惬意,诗人临身春风中,展目远眺,生机盎然。同时,在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恬淡的江南风光和平静的山林生活有着无限留恋之情,由此他很自然地引出内心的感叹:“明月何时照我还。”从一字之妙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对江南山水的热爱,同时又隐含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可谓一“绿”见精神,极富韵味。
我们说为文作诗,不要过分矫情造文,但文字推敲,实是工夫。优劣成败,在于能不囿于一字之工,当为全篇精神服务,这样才能化锤炼为自然,变腐朽为神奇。
经典点评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明妃曲其一①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②。低徊顾影无颜色③,尚得君王不自持④。归来却怪丹青手⑤,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⑥,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⑦。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⑧,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①明妃:即王昭君,字嫱,南郡秭归人。汉元帝宫妃。后因和亲,汉元帝将她嫁给呼韩邪单于。②春风:指脸。③无颜色:因伤心而失去动人的容颜。④不自持:汉元帝为王昭君的美貌所倾倒,难以自持。⑤丹青手:画家,此指毛延寿。⑥塞南事:汉朝的情况。⑦毡城:匈奴所居之地。⑧咫尺:极近的距离。长门:长门宫。阿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幽居长门宫。
赏析
自古红颜多薄命,王昭君就是历史上典型的红颜薄命的美人。据说汉元帝纵情声色,派大夫毛延寿筛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农家美女王昭君被选中,毛延寿向王昭君索取黄金百两,昭君没有依从。毛延寿非常生气,在王昭君画像上点了一颗痣,因此昭君被发送冷宫。后汉匈和亲,元帝以昭君容貌不美,遂令其嫁与匈奴单于。待元帝亲见昭君后,昭君之美令其大为惊叹。但已答应匈奴和亲之请,元帝悔之不及,只得依约让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历代文人都喜欢咏叹昭君出塞的悲惨遭遇。王安石却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这个传统悲剧,发现导致王昭君悲惨命运的祸首应当是刚愎自用、平庸无能的汉元帝。他好色无能,当利用昭君作为和亲的筹码后,又发现昭君具有沉鱼落雁、泪湿春风的容貌,此时想留又不能,愤怒之下,将毛延寿杀了。这首诗在众多的咏史诗中善于作翻案文章,极具史识,成为千古佳作。
其实咏史诗的实质就是咏怀。我们读咏史诗时,要善于透过诗歌而联系历史的实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真意。王安石描写王昭君遭受悲惨命运,出嫁匈奴,可是依然身着汉服,关心汉家朝事,表现出她对故国真挚深切的感情。在此,联系王安石当时正极力主张变法,但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正是人生失意之时,诗人借王昭君家人的口吻,安慰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实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忧愤,表明诗人对朝廷昏昧不明、奸佞当道的指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块中块垒,实是绝妙。
经典点评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低徊’二句,言汉帝之犹有眼力,胜于神宗。‘意态’句,言人不易知。‘可怜’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
北陂杏花①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④。
注释
①陂:池塘。②花影: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妖娆:娇媚。③纵:即使。④绝胜:远远胜过。南陌:此指长在路边的杏花。
赏析
大多数咏物诗都是借咏物来寄寓情怀,托物喻志。如歌咏梅花的高洁或青竹的劲节等,都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保持气节、不畏困苦的高贵品质。所以我们在研读咏物诗的时候,要善于透过表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咏物诗的深层含意。
此首小诗就是借北陂杏花来表达诗人的内心志向。北陂杏花的绰约风姿、孤洁清幽就是诗人人格的化身。特别是春风徐来,水中倒影更是摇曳生姿,更添一份虚静料峭之美。春风中,杏花随风飘摇,潇潇芳魂,凄迷寥落,散乱在清澈的池水中,又随水漂游,清幽洁净,无所沾染。不像路边的杏花,洒落后就备受车马的践踏,和污泥混为一体,失去了自己洁白纯美的芳香。“雪”与“尘”两个鲜明对比的意象,代表着高洁与污浊。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们将诗中北陂杏花的形象进一步和诗人的性格结合起来,更能够体会出此首小诗的深意。其实,诗人是用北陂杏花吹落后依然保持纯洁来比喻自己改革失败后仍旧初衷不改,展示了诗人“虽九死而未悔”的坚定信念和倔强品格。而用南陌杏花被碾成尘土比喻那些见风使舵、屈节求全的变节小人,他们因为变法失败而纷纷与保守派同流合污。小诗表面看来悠闲平淡,可是深处却蕴涵了剑拔弩张的激愤,将悲壮之情寄寓于轻描淡写之中,愈发显出此诗思想的深刻性。
经典点评
清·吴之振《宋诗钞》:“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①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①湖阴先生: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邻居杨德逢的别号。
赏析
题壁诗是古人在游赏名胜古迹或山水风光时即兴在墙壁上所题之诗,用以寄寓雅兴,是文人展示风雅才情的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王安石在好友杨德逢墙壁上的一首小诗,诗歌以轻快而风趣的笔触,对杨家秀美如画的庭院环境给予了绝妙描绘和由衷赞美,沉静的山水显得生机勃发,表现出主人杨德逢隐居山林、娴雅飘逸的高洁志趣。诗人的视野由深深庭院开始:院内无时不静,无处不净,花木茂盛,平淡景物中体现出主人的恬淡情趣。诗人的目光由近处向远处转移,转向院外的山水,那里更是别有一番风景:青山绿水,一派生气。“一水”、“两山”都将自然山水化为富有生命韵律的亲切形象,一个“护”字将水表现得极富人情味,原本没有意识的小溪似乎变成有灵性、有情感的守护神,“绿”和“绕”进一步凸现了田园的勃勃生机,化平淡为绮丽。“排闼送青”更是神来之笔,写出荟萃的青山似乎要以排山之势推门而来,变静景为动景,化无情为有情。山水的相得益彰,构成了诗歌秀丽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神采飞扬。
我们说人因景静,景因人雅。虽是陋室,唯吾德馨。在这样悠闲恬静的山水中,有一位品味高雅、清净洒脱、勤劳朴实的高士,他或阅金经,或挥五弦,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徜徉于湖光山色之间,用心去领略自然的玄妙,体悟人心与宇宙的契合。这种人格不就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吗?这种审美情趣不就是诗人悠远飘逸情趣的再现吗?
经典点评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用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惟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②,坏壁无由见旧题③。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④。
注释
①和:应和。子由:苏辙,他写过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②老僧:僧奉闲,当年苏轼兄弟借宿的寺院方丈。新塔:僧人圆寂后,造一小塔存其骨灰。③坏壁:寺院墙壁倒塌。无由:无从。④蹇:步履艰难。
赏析
面对生命,孔子临渊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王羲之与众友人在兰亭曲水流觞,兴尽悲来,感喟“不知老之将至”。苏轼遭到贬谪,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更惋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的生命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面对人生的巅峰和人生的低谷,我们如何应对?我们讥笑秦皇汉武痴心妄想要寿齐彭祖,我们也惋惜李贺、王令英年早逝。生命的奥秘真是扑朔迷离,难以求解。
而千古俊杰苏轼用他天才的思考为我们解开了人生的困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人也不禁问到:人生是什么呢?回顾人生历程,往事如烟,故僧圆寂,败壁残垣,人去物非,一切都在时空的运行中消失殆尽,无有痕迹。这就是人生,好比“飞鸿踏雪泥”,那样匆匆,那样轻描淡写,那样转瞬即逝。“飞鸿”是一个不定的诗歌意象,象征我们的人生历程,寒来暑往,劳燕分飞,就如飞鸿在雪面上踩了几个歪歪斜斜的脚印,又飞往他方。“雪泥鸿爪”就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最佳诠释。雁去爪留,但积雪很快就消融了,化为一股清流,回归自然。“雪泥鸿爪”,还有“雁过长空,澄潭无影”等,都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执著于外界事物,而使自己不得开心颜,要能将自己的心灵和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化解各种喜怒哀乐,不要一味追求身外之物,而忽略了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每天为生活、衣食所累,几乎没有闲暇关注和思考人生的问题。我们要学习古人对待生命的乐观和旷达态度,学习他们在穷困挫折时所展现出的洒脱和飘逸,使我们的生命犹如诗般具有圆融淡泊的境界。
经典点评
元·刘《隐居通议》卷十:“‘鸿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到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动情,世不可率而读之,要须具眼。”
游金山寺①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⑤,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⑧。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⑩。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②“我家”句:古代认为长江源出岷山。苏轼是眉山人,故云。③“宦游”句:苏轼当时赴任杭州,途经镇江。④中泠:泉名,金山在此泉南畔。石盘陀:巨石峻拔高耸貌。⑤靴文:比喻波纹很细。⑥鱼尾赤:晚霞像鱼尾般鲜红。⑦魄:月光。⑧“江神”句:江神对我贪恋仕途而不隐退感到奇怪,并对我的愚顽给予警戒。⑨谢:告诉。岂得已:不得已。⑩“有田”句:诗人对江水所发誓言:如果我有田后而不归,犹如滔滔江水。
赏析
苏轼是一位天才纵横的诗人,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感情豪荡,想象奇特,意趣横生,在艺术风格上很像李白。而且他还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笔力雄健,议论英发,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尚。
此诗充分体现了苏轼为诗为文,不择地而出,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文理自然,天马行空,姿态横生的特点。但诗歌万般变化,都归结于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羁愁。围绕这一主旨,诗人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思,海阔天空,视通八荒。诗歌从长江发源处一泻而下,奔流到海,千里之势,汩汩滔天,直写到入海处的镇江,我们感受到诗人思绪的飘忽,情感的波澜。登山临水,横亘千古。传闻中的惊涛拍岸,眼前只留下沙痕层层的沧桑,山石突兀的峻峭,以及出没波涛的幻想。面对此番景致,诗人没有为之沉醉,而是在这时间与空间的回荡中,百感交集,望乡兴叹,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借景浇愁,描绘了深夜江心的奇丽景象:傍晚时,江面上微波万顷,汪洋无际。天边断霞绮靡,色彩斑斓。初夜时,江月朦朦胧胧,江面凄清。深夜时,江心犹如炬火独明,令栖息的乌鹊也受惊难寐。这番景致非常奇异,动中寓静,虚实相生,若明若暗,真是奇幻迷离,以致诗人也产生了“非鬼非人竟何物”的感叹。由奇景又生幻情,江神显身,劝诫诗人不要贪恋仕途,应当早日归隐。“江神”代表的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归隐山林。诗人游赏金山,目睹江面景致而产生了浓郁的思乡情感,并展现了自己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难以抉择的痛苦心情。诗中江景瑰丽幽奇,乡思哀婉绵邈,景致中交织一片真情,乡情里幻化一段奇景,景幻而情真,富有韵味。
经典点评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七:“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西湖边。
赏析
四句诗,就是四个新奇的特摄镜头,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具有时空变化的西湖骤雨图。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七赞此诗云:“随手拈来,皆得西湖之神,可谓天才。”
夏日的西湖,景色秀美,天气瞬息万变,更添几分壮观景象。诗人在望湖楼下的游船中观赏西湖美景,把酒临风,雅兴正浓。忽然,远处飘来如墨般的黑云,霎时,天空中乌云滚滚,江面也显得迷蒙不清,远山也若隐若现。眨眼之间,一场倾盆大雨,临空而降,湖面泛起无数浪花,水珠打在船头,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迸溅到船舱里。正当诗人沉迷在水天一色、密雨纷飞的遐思中,又一阵风来,风挟雨去,雨过天晴,湖面依旧是一番平静,天空依旧是那样湛清。诗人极目览去,碧波涟漪,和风荡漾,又是一派明媚清新的景象。诗人极力捕捉西湖动态景物的奇幻变化,将一场风雨,写得如此简洁而鲜明,富有情趣。“翻墨”渲染乌云之来势,“跳珠”反衬暴雨之气势,“卷地”突出风来云去的变化,“水如天”又回归到湖天交接的平静,四幅画面色彩鲜明,绘声绘色,气韵传神,也表现出诗人徜徉山水之间,甚得自然妙处,心旷神怡的情致。
经典点评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七:“阴阳变化开阖于俄顷之间,气雄语壮,人不能及也。”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①,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西子:西施。
赏析
今天我们徜徉在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之中,惊叹之余,脱口而出的还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遗貌取神,颇具神韵,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造化之喻。王文诰也评赞此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游赏西湖,领略了宇宙造化的神奇,经历了西湖晴姿雨态的变化。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熏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细雨纷飞时,湖上暮雨潇潇,山色迷蒙,烟雾缭绕,又是一番别样景象。在诗人眼中,西湖山水或晴或雨,都是非常美好的,自然的神奇变化,更为它增添了无限美感。诗人面对这摇曳多姿的美景,即景挥毫,脱口赞颂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空灵绝妙的比喻,传递出西湖山水的神情和风貌,可谓极得神韵。西施的风韵气质,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人们只有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想象其风姿绰约、冰清玉洁的神韵。西湖之美,由有形化为无形,由现实转为神奇,淡妆之清秀,浓抹之艳丽,都是诗人心灵与景色的有机契合,将西湖的景致美和空灵美,巧妙贴切地传出,真是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我们感叹西湖山水的奇特美,更惊叹诗人生花的才思和妙喻。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云:“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颜色!”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曰:“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这一妙喻为后人赞叹不已。
经典点评
宋·陈善《扪蚤新话》卷八:“要识西子,但看西湖;要识西湖,但看此诗。”
题西林壁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
注释
①西林:庐山西林寺。②缘:因为。
赏析
生活就是一盘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的我
们,生活、工作、学习都忙忙碌碌,似乎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一下,跳出去打量一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纷纷扰扰的社会。其实,一旦跳出自己的局限,重新审视一番,许多平时久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就会突然间豁然开朗,迎刃而解,这就是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深刻道理吧。
苏轼在初到庐山时写了一首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说如果平时不到青山,青山就会和你对立,那么你也只能粗略看到其偃蹇突兀的山状,难以亲近而深入地了解它,要想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必须与它成为他年故人。这首小诗告诉我们:要想深刻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到具体事物中去。诗人在庐山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写了这首《题西林壁》,与前一首诗立意恰恰相反。诗人在对庐山进行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仰观、俯察等局部认识后,感觉自己身在其中而难以认识庐山真正的、全部的面目。要真正了解庐山,只有走出去,站在远处眺望或立身高处鸟瞰,这样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由此诗人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喟。
苏轼的这两首小诗,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刻道理:既要深入到具体事物中,又要善于跳出来,摆脱局部的限制,这样才能纵览全局,顾及部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经典点评
清·赵翼批沈德潜《宋金元三家诗选·苏东坡诗选》卷下:“庐山诗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①惠崇:宋九僧之一,擅长诗画。
赏析
题画诗是题在画面上的,是诗歌与绘画的珠联璧合。优秀的题画诗即使脱离了画面,依旧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今天,尽管我们已经看不到惠崇的那幅画了,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为人喜爱,就是因为这首题画诗能够入乎画内,而又出乎画外,既展现了画面情趣盎然的早春风光,又利用丰富的联想,获得了画面之外的情趣,具有意境美。
苏轼作为一位善于取景的欣赏者,他看到画面上:桃花艳丽,富有色泽美;春江涟漪,具有清淡美;群鸭戏水,富有动态美。还有青竹几竿,蒌蒿数丛,芦芽几点,截取这些精致的片断都显示出他对这幅春江晚景的独特感悟。同时,苏轼作为一位感触敏锐的杰出诗人,他从画中还感受到江水随春变暖,戏水鸭子的先知先觉,并由此预言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些都反映出诗人聪慧机敏的想象力。当然,有人会问春江水暖为何只是“鸭”先知呢?由于这是题画诗,画面上肯定是有群鸭戏水的场面,而且“鸭”最为人们熟悉,最具生活情趣。如果换成“鹅”、“凫”之类,那么诗歌的意蕴就要平淡很多。为何是“河豚”欲上,而不是鲈鱼或鳜鱼欲上呢?因为诗人看到满地的蒌蒿,而联想到“河豚食蒿”,用河豚更加符合季节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贴切生动的联想,使画面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活泼灵动。这些生机和情趣,都是诗人心灵和绘画沟通交汇而领悟出来的,不仅生动再现了画面,而且又拓展了画境,将诗情和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经典点评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赠刘景文①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河南祥符人。②擎:举。
赏析
悲秋主题从宋玉开始就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一个主要话题,可是在苏轼的这首小诗中,残秋初冬依然具有一番富有生气和诗意的景象。曾经是碧叶连天的映日荷花,如今已是翠减红衰,随风而去了,连那支撑田田绿叶的直茎也枯败颓萎了。虽然色彩斑斓的菊花如今也凋落飘零了,但那挺拔的枝干却突兀峭立,秉持劲节,傲立风霜,依旧散发余香。荷花、金菊分别是在夏天、秋天盛开的名花,这里写它们的衰残之状,是用来反衬橙橘的岁寒高节。
此诗表面是在描绘景物,可是我们更多地要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化景为情的良苦用心。“菊残犹有傲霜枝”可谓传神妙笔,展现出菊花孤洁挺拔、坚贞秀美的品格,这实是借菊赞人,以物喻人,用傲霜之菊来赞颂刘景文不畏权势、坚强守节的性格。诗人更加看重冬天里生机盎然的“橙”和“橘”。“橘”是文人盛赞的高洁之物,屈原《橘颂》称赞其“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橘树之所以为文人所赏,就是因为它在严霜威逼之下,依然能保持岁寒不变的品质,而且此刻的果实更加灿烂成熟,鲜艳动人。诗中也是用“橘”来比喻刘君,赞美其坚定不变的节操。
这首诗歌的结构和手法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极为相似。韩诗咏春,清新秀美,婉转细腻;苏诗将写景、赞人融为一体,借景抒情,赞美了刘君持节不变的高贵品格,两首诗可谓各有千秋。
经典点评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五:“浅语遥情。”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①,五里一堠兵火催②。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③,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④,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⑤,天宝岁贡取之涪⑥。至今欲食林甫肉⑦,无人举觞酹伯游⑧。我愿天公怜赤子⑨,莫生尤物为疮痏⑩。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注释
①置:古代驿站。②堠:古代驿站。兵火催:急如兵火催赶上路。③鹘:鹰隼,形容车之迅速。④宫中美人:指杨贵妃。⑤永元:汉和帝的年号。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⑥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涪:即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⑦林甫:即李林甫,唐玄宗时宰相,为人奸诈。⑧酹:洒酒在地上表示祭奠。伯游:名唐羌,字伯游,曾上书和帝直言进贡荔枝之害。⑨赤子:指百姓。⑩尤物:珍贵的物品。疮痏:祸害。武夷:武夷山。粟粒芽:指初春刚发出来的茶的嫩芽,为茶中上品。丁:丁谓。蔡:蔡襄。此二人都好迎奉阿谀。“致养”句:向皇帝进茶犹如侍奉父母养口体一样庸俗鄙陋。口体:口腹,身体,指物质享受。《孟子·离娄》将养父母分为“养志”和“养口体”,认为奉养父母应重“养志”,使之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而不应只注意“养口体”。
洛阳相君:指钱惟演,晚年曾留守洛阳。忠孝家:其父钱俶不战而降,宋太宗称其“以忠孝而保社稷”。姚黄花:牡丹花中的一个品种。
赏析
这首诗被誉为“史诗”。诗人在对历史批判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批判,使诗歌由讽古而变为刺今。诗歌从汉和帝时进贡荔枝,写到唐玄宗为了博得妃子一笑,而命令地方以快马进贡荔枝,致使路途中劳累而死的兵卒不计其数;再用“君不见”进行巧妙过渡,由历史上的“荔枝之叹”变成现实的“尤物之叹”,直接批判当时流行向宫廷进贡名贵茶叶和牡丹之事,揭示出皇家穷奢极欲的侈靡生活。
诗歌还对那些争新买宠的权臣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如唐明皇时谄媚取宠的李林甫,宋朝的丁谓、蔡襄、钱惟演,他们为了得到皇帝的欢心,贡茶献花,取媚皇室,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怀着“穷年忧黎元”的愤怒,揭发那些以民脂民膏来争宠献媚的权臣们的可耻行径,提出“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的社会理想。
苏轼是一位内圣外王的学者,当他被贬到惠州时,初次吃到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篇,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但当他看到当局因进献名茶、名花等贡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时,又祈求上天怜悯黎民,不要出产像荔枝般的尤物,并对当朝统治者给予直露锋芒的批判。
这首政治讽刺诗明显受到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诗人在政治上被贬,内心却依旧关心社会现实,指摘时弊,将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赤胆忠心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坚强不屈、敢怒敢言的战斗品格。在写作上,这首诗也典型地体现了以议论为诗的宋诗特色,但苏轼能巧妙地将议论和咏史刺今密切结合,显得自然流畅,朴素中更见深刻。
经典点评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六:“‘君不见’一段,百端交集,一篇之奇横在此。诗本为荔枝发叹,忽说到茶,又说到牡丹,其胸中郁勃,有不可以已而言,斯至言至文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奇绝冠平生⑦。
注释
①参、斗:参星和斗星,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②苦雨:连绵的雨。终风:刮个不停的风。③“云散”二句:《世说·言语》载:“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点缀:装饰。④鲁叟:指孔子。桴:木筏。乘桴意:《论语·公冶长》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⑤轩辕:黄帝。奏乐声:《庄子·天运篇》载:“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在此以轩辕古乐比大海的涛声。⑥九死:屈原《离骚》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南荒:指海南。⑦兹游:这次被贬海南。冠平生:居平生第一。
赏析
苏轼晚年在其政敌的残酷迫害下,被贬岭南长达七年之久,经受了人生中最为持久的痛苦,这些痛苦不仅有物质上的贫乏,还有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始终能保持内心旷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他这个时期的诗歌也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品格,读来富有韵味。
这首诗作于元符三年,时苏轼在海南被赦北归,夜渡琼州海峡。诗歌描绘了渡海时海面的夜景,星斗满天,风雨变晴。诗人欣喜之余,突生妙笔,将眼前之景和自己多年来的坎坷遭遇联系起来,用景来喻情:这澄澈的海天,不就像自己目前的处境吗?今日终于复归清白之躯,诗人在庆幸的同时,又巧妙地借用晋人的玄言来表达内心对小人诬蔑和陷害的愤怒。纪昀评此诗云:“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回顾自己来到岭南荒野之地,深感愧疚的是未能大力推行自己的施政之道,今日就要离开了,不禁发出“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叹。此刻乘船渡海离开海南,静听海水冲击之声,犹如咸池之乐,心中各种情怀激荡不已。但诗人善于寻找乐观向上、豪迈积极的理由,暗自庆幸:要不是被贬海南,还看不到今夜这番奇妙的景色。这就是苏轼的本色,面对深重困难和多舛命运,坚守的是不变的信念和豁达的胸襟。
苏轼宠辱不惊、通达豪放的性格对我们今天年轻的朋友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他的品格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抵御各种人生挫折的精神力量。
经典点评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坡诗吾第一服其气概。后至垂老投荒,夜渡瘴海,犹云:‘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此胸襟,真天人也。”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②,小杓分江入夜瓶③。雪乳已翻煎处脚④,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⑤,坐听荒城长短更⑥。
注释
①活火:旺火。②“大瓢贮月”句:用瓢舀水,月映在水中,好像将月亮也舀起来了。③分江:分取江水。④雪乳:煎茶时翻起的泡沫。脚:茶脚。⑤“枯肠”句: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三碗搜枯肠。”⑥荒城:指儋州。
赏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首诗是苏轼对贬谪生活细节的提炼,读来颇似陶渊明的诗歌,平淡隽永而含意深刻,代表了苏诗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作此诗时,苏轼正被贬在海南儋州。诗中没有写什么大事,而是观照生活中煮茶、品茶的小事,反映诗人羁旅他乡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情感。诗人记叙了自己用大瓢将清波舀入瓮中,似乎把映在清波上的明月也贮入瓮中;用小杓将江水注入瓶中,好像把大江之水也装入瓶中。真是想象奇特,夸诞中富有诗意,悠闲中更具情趣。茶壶内,茶水已呈现出雪乳之色,茶脚也随着翻滚;倾倒一杯,仿佛松风阵阵,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已跃然显现在眼前。然而房间里孤灯长照,诗人心中思绪万千,远方的亲人,往日的崎岖,在品味香茶后涌上心头。此时,清风送来沉重的报更声,久久萦回,诗人被贬的孤寂之情在诗句中已经流露无余了。此诗句句写实,字字含情,诗意盎然,真可谓“古近体绝唱”。
经典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黄庭坚
寄黄几复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②,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③,治病不蕲三折肱④。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⑤。
注释
①黄几复:名介,是黄庭坚的好友。②“我居”句:作者自跋曰:“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平镇,皆海滨。”言两人相隔遥远。③四立壁:徒有四壁,喻黄几复为官清廉。④蕲:求。三折肱:喻阅历丰富。⑤“隔溪”句:诗人想象黄几复读书的环境,隔着瘴气弥漫的山溪,猿猴攀藤悲啼。
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想念少时好友黄几复而作的。诗人和朋友天各一方,互无音信,想托鸿雁捎带音书,但大雁谢绝了,这给诗人又平添了一份愁绪。回首昔日与友人相聚时的无限欢乐,而今却各自流落于江湖风雨之中,不禁感慨万千。又想到黄几复为官清正廉洁,富有治国才能,在地方做官,政绩显著,但现在还仅仅是一个七品县令,过着清贫的生活,诗人深感惋惜。诗人想象朋友可能现在已经两鬓斑白,不禁问道:你是否还是那样勤奋好学呢?你的卧室窗外,是不是小溪边瘴气弥漫,不时传来猿猴凄婉的叫声呢?诗歌表达了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同时也抒发了对朋友的怀念、赞赏和惋惜之情。
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经典名句。此二句没有一个动词,全是组合一些名词和数量词,却传递出真挚的感情,具有清新辽远的意境。当年和朋友在京城相聚时,春风拂面,百花娇艳,大家闲庭信步,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喜悦之情都融进那缕缕春风,化为醇美的醴酒。回到今日惨淡的现实,却又是一番景象。“江湖”意味着远离京师,“夜雨”、“孤灯”,都使我们想到他们分别后,彼此辗转漂泊、羁旅他乡的凄惨景象,灯光摇曳之中,他们互相都在怀念昔日的欢乐,孤灯长夜,只有静听雨打船篷的声音,显现出一份孤独凄怆的氛围。诗人还选用“一杯酒”和“十年灯”进行对比,相聚的欢乐多么短暂,而离别的清苦又是那样漫长!在两句诗中,欢乐和孤独,短聚和长别,各种情怀都一泻而出,意境浑然,耐人寻味。
经典点评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①
惠崇烟雨归雁②,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释
①郑防:藏画之人。画夹:画册之类。②惠崇:僧人,善诗画。
赏析
诗画是同源的,我们常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题画诗要善于跳出画中之境,驰骋想象,将个人情感、画面景物以及画外之景交相融汇,这样才能获取浑然一体的诗歌境界。
这首诗是黄庭坚题在惠崇画上的题画诗。那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烟雨归雁图,诗人沉醉在画境里,由此而产生了飘飘凌云之感,幻想自己似乎来到了潇湘之水,顺流又漂进洞庭的烟波之中,孤雁声声,水波浩瀚,独坐孤舟,心中生发出缕缕不绝的故乡之思。诗人不由得要唤舟归隐,还是友人告诉他这是一幅画,诗人才恍然大悟,回到现实之中。
此首题画诗,诗人更多地着眼于自己在画境中遨游的情形,由画境进入梦境,运用这种错觉来表现画境的优美,更凸显出惠崇画技的高超。诗歌结尾奇特,富有情趣。
经典点评
今·钱钟书《管锥编》论《太平广记》第八十六则:“绘画不特似真逼真,抑且乱真夺真,更仆难终……词人赋咏,已成定板……如黄庭坚《题郑防画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①。戏咏。野次小峥嵘②,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④。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⑤。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①子瞻:苏轼。伯时:李公麟。②野次:野外。峥嵘:指画中怪石高峻貌。③阿童:指画中牧童。棰:鞭子。④觳觫:原指牛的恐惧颤抖貌,这里指老牛。⑤砺角:磨角。
赏析
据说黄庭坚认为这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诗作。诗歌对所题画面给予了层次分明的描绘:郊野怪石嶙峋,石边有一丛静谧清幽的竹子,一位放牛娃手拿鞭子,骑着一头疲惫不堪、垂老无神的老牛。这是一幅牧童放牛图,诗人沉醉了,不禁自言自语道:我很喜欢这块峻峭的石头,请别让牛在上面磨角,当然牛磨磨角还可以,但要是打起架来,就会踏坏这可爱的青竹。我们佩服诗人突发的奇想,他由画面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牛磨角和牛打架,更强调不要破坏自然的竹石。
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何要这样议论呢?诗人在现实的政治漩涡中,受到党派倾轧的迫害,诗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这样的感慨:彼此小的摩擦也许还能忍受,但大的拼斗就令人难受了。于是他借反对牛的砺角和牛的争斗来表达自己喜爱宁静和谐的生活,婉转地寄寓了自己对残酷党争的不满。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模仿李白的《独漉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两首诗尽管在形式上有点相同,但黄庭坚这首由于是题画诗,所以内容上和画面内容结合紧密,并加以借景发挥,显得诙谐有趣。
经典点评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余观此诗机致圆美,只将竹、石、牛三件顿挫入神,自成雅调。”
登快阁①
痴儿了却公家事②,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③,青眼聊因美酒横④。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⑤。
注释
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②“痴儿”句:《晋书·傅咸传》载夏侯济与傅咸书曰:“生子痴,了公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此处黄庭坚言自己办完公事,才登阁游玩。③“朱弦”句:谓世无知音,不再弹琴。《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④“青眼”句:谓只有美酒才能让我另眼相看。《世说新语》载阮籍作青白眼,青眼表示对人友好,白眼表示轻蔑。⑤白鸥盟:与白鸥或隐居的人为盟,表示坚决归隐。《列子·黄帝篇》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
赏析
黄庭坚以才学为诗,活用典故,化故为新,使宋诗具有别于唐诗的新面貌,并形成别具风格的宋调。这首诗歌表现得极为自然和谐,抑扬顿挫,而且音节浏亮,是一首意味隽永、意境开阔的写景抒情诗。
诗人闲暇之余,登临快阁,极目远眺,抒心遣性,由于厌倦官场生活,此刻自然景物也显得格外恬淡美丽。千山点黛,落木潇潇,天空辽阔深远,一轮皓月当空,映照原野,澄江似练,分外清澈,山水树木都处于高远宁静之中,这种境界正和诗人登楼眺望后平静娴雅的心境相契合。读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但杜诗沉郁,黄诗高远,各具其妙。此时诗人不禁感慨世间知音难觅,唯有借酒寻求暂时的慰藉。诗中运用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故事,以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展现了自己傲岸孤标的性格,传递出一种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也坚定了诗人归隐的决心。诗人顺势而发,似乎体验到归船弄笛的闲适归隐生活,与白鸥为盟,与高士为友,获取了精神上的彻底解脱。
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却清新自然,没有痕迹,巧妙地将清新的景致、蕴藉的典故和隐逸的情怀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诗歌意味。
经典点评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三、四句极似杜家气象。”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①
阳关一曲水东流②,灯火旌阳一钓舟③。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释
①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黄庭坚故乡。杜涧叟:杜槃,号涧叟。②阳关一曲:指《阳关曲》。③旌阳:指旌阳山,在分宁东。
赏析
黄庭坚这首诗文字通顺,音律和谐,情感真挚,很具有唐人诗歌的风味。在缠绵的《阳关曲》中,诗人和友人告别,顺水而去。诗人立身船头,回首故乡,旌阳山下灯火若明若灭,夜色阑珊之中,无尽的愁思油然而起。举杯消愁,借以宽慰自己,似乎觉得满川的风月都在为我忧愁。
山川本无情,而人有情,以有情观照无情,使无情之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色彩,传递人的悲愁情怀。这种情感的外射转移,我们称为“移情”。诗人运用这种移情手法,在轻描淡写中托出自己与友人分别后内心极为深沉的痛苦,曲折又耐人寻味。
当然,这种移情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经常使用,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王安石“只有月明西海上,替人征戍替人愁”等,都获得了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经典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山谷诗……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也。”
陈师道
陈师道,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元祐中授徐州教授,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其诗学杜甫,被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地位仅次于黄庭坚。陈师道作诗运思幽僻,刻意求深,是宋代有名的苦吟诗人。著有《后山集》。
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①,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②,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③。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④。小儿襁褓间⑤,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⑥。
注释
①“夫妇”句:谓夫妻生常别离,至死方获同穴。《诗经·王风·大车》诗:“谷则异室,死则同穴。”②胡不仁:上天为何如此残忍。③未胜衣:指儿子年幼。
④那可思:言很伤心。⑤襁褓间:指孩子幼小。⑥人得知:别人怎么能知道。
赏析
元丰七年,陈师道岳父郭概任西川提刑,由于家境贫寒,陈的妻儿也跟随入蜀,陈师道由于要照顾老母而不能同往。
诗人饱含悲怆叙说了骨肉被迫分离的痛苦情怀,而且层层递进,苦不堪言。夫妻分离,诗人以前只是听说而已,现在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母去儿随,诗人嗟叹苍天,为何如此残忍。大女儿依恋父亲,依偎难舍。大儿还年幼,与父亲道别,童稚可爱,更添凄凉。妻子怀中那还在哺乳的婴儿,阵阵哭声牵动着诗人的心弦。此时诗人已经是肝肠寸断,难以自持了。
四年后,诗人充任徐州教授,将妻儿接到徐州,家人团聚,诗人又写了《示三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诗作表达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此时孩子们都长大了,激动之余,亲人团聚的喜悦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流下数行酸泪,转而又破涕为笑,恍如白日梦幻般,令诗人难以相信,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与亲人团圆时微妙复杂的心态,情感真挚。汪薇《诗论》卷下感叹到:“淡而真,是天性中物,不可以雕琢得者。”
经典点评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六:“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
陈与义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①,坐使甘泉照夕烽②。初怪上都闻战马③,岂知穷海看飞龙④。孤臣霜发三千丈⑤,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⑥,疲兵敢犯犬羊锋⑦。
注释
①庙堂:朝廷。平戎:平定金兵。②坐使:因而使得。甘泉:宋朝京城和宫殿。烽:烽火,指金兵南犯。③上都:指临安。④穷海:偏僻的海上。飞龙:指宋朝皇帝。⑤孤臣:指诗人。⑥长沙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字伯共。延阁是汉代皇家藏书处,向子曾为秘书阁直学士,故称。⑦犬羊:指代金兵。
赏析
陈与义早期的诗歌主要表现壮志难酬的抑郁,或感喟官职卑微,或嘲讽世态炎凉,或吟咏山水林泉。靖康之变,给陈与义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的风格也为之一变,诗作中更多地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爱国诗篇的代表之作。诗人愤慨地指责当朝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金兵南犯,居然束手无策。更令诗人愤怒的是金兵竟然攻陷京城,连皇帝也仓皇逃窜到荒凉的海上,国家已完全不成国家了。面对强敌铁蹄的蹂躏,诗人愁情满怀,以致白发愁生。春天来了,百花争芳吐蕊,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国家政局如此危险。这两句分别化用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杜甫的“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的含义,并利用想落天外的奇思和夸饰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愁肠百结、难以化解的情怀。当诗人听到长沙太守向延阁奋力抗击金兵的消息,精神为之振奋。诗人一片爱国赤子情怀历历可见,表现出要求收复失地、抗击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愿望。
陈与义的诗歌风格和爱国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杜甫济世精神的影响,开了南宋爱国主义诗篇的先河。这种忧患意识和报国热情,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
经典点评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三十二:“此首真有杜意……‘白发三千丈’,太白诗;‘烟花一万重’,少陵句,配得恰好。”
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①,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②。
注释
①箫鼓:祭社所击之鼓,又称“土鼓”。此句言村民为庆祝春社而敲锣打鼓。春社:立春后祭神的节日。②无时:随时。
赏析
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记游诗。诗人游历了山明水秀的山西村,在山水风光里感悟出绝妙的生活情趣。
诗歌“游”的线索非常清楚,第一联写赴约,第二联写途中所见之景,第三联转到农事民风的描写,第四联表示以后还要重游,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诗人没有局限于自然山水风光的描绘,而是将笔墨转向在山水游赏时个人的情感和哲理的体悟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青翠掩映的山间信步,小溪婉转地流淌,草木将幽径遮掩,难以辨认方向,似乎前面无路可行了。正在迷惑之际,看到成荫绿柳中几间茅屋掩映可见。诗人借助山水景色,蕴涵人生的真谛,富有哲理。山间农民衣着俭朴,保留着古朴的穿着打扮,他们敲锣打鼓,欢欢喜喜,用传统的仪式诚挚期盼来年的农事丰收,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文章末尾还表达了“重游”的意愿,凸现和反衬了游历山水田园的喜悦心情,富有余韵。
此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结构、写作角度极为相似,记游路线很清晰,过程交代明了,而且诗歌末尾都表达了“重游”的意愿,凸现游历山水的喜悦心情。孟诗为五律,侧重于写景,古朴凝练;陆诗为七律,不仅写景绝妙,而且蕴含哲理,摇曳生姿。
经典点评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卷四十二:“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
金错刀行①
黄金错刀白玉装②,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③,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④,南山晓雪玉嶙峋⑤。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⑥,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释
①金错刀:嵌以黄金纹饰的宝刀。②白玉装:用白玉装饰刀柄。③京华:京师,指南宋京城临安。④尔来:近来。天汉滨:汉水边。⑤南山:指终南山。玉嶙峋:山石参差,洁白如玉。⑥“楚虽”句:《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指南宋人民有决心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赏析
陆游在《示子遹》中教育其子作诗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他自己一生学诗的经验总结。陆游早年诗学江西诗派,“但欲工藻绘”,到了中年,特别是从军南郑后,亲身经历了军旅生活,也有机会接触到严峻的社会现实,诗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此诗借咏刀言志,抒发誓死抗金、“中国”宋孝宗开始与金议和,隆兴二年,安禄山叛乱,攻陷唐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③北庭、安西:唐代设置的两个都护府,唐贞元时,为吐蕃侵占。④熊罴:指威武的战士。⑤檄:收复失地的宣谕文书。“故地”句:原本属于朝廷的领土,檄文传出就可以收复,不用费很大力气。⑥绝塞:僻远的边塞。⑦淳熙:宋孝宗年号。⑧苜蓿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区。亭障:岗哨台。⑨平安火:报告平安无事的烽火。交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
赏析
宋孝宗算是南宋稍有作为的皇帝,初登帝位时,表现出要收复失地的决心。但符离之败后,他丧失了信心,马上罢免了张浚,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后来,陆游也被调离边疆,回到内地,他收复中原的宏图计划也完全破灭了,但这理想始终萦绕在诗人内心,唯有在梦中才能实现了。
因为诗人曾经有过从军边疆的经历,所以在梦中,诗人能巧妙地将梦境和现实地点完美结合起来,使诗歌获得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融的奇幻境界。在梦中,皇帝亲征,将军威猛,士气高昂,所向披靡,敌人胆战心惊不战而降,大军势如破竹,檄文所到之处,边城故地尽数易帜,重归朝廷。边塞风景极目望去,冈峦迭起,一派壮丽景象。边疆行政区,书同文,改用南宋淳熙年号。胜利之师欢呼雀跃,耀武扬威,鼓角喧天,一片欢乐景象。在此庆功盛典中,我们感受到了收复失地后的民族自豪和欢快喜悦,以及普天同庆的和平气象。在苜蓿峰前,连绵起伏的瞭望台上,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平安烽火。特别是高楼之上,凉州的姑娘们正当窗整理云鬓,还学着按京都流行的发型梳妆呢!
梦中景象表现了边境遗民盼望早日回到汉室王朝怀抱的热切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强盛、百姓安定的美好愿望。在执著追求与彻底幻灭的矛盾中,诗人在梦中寻找到了短暂的精神慰藉,诗作情感真挚而感人。
经典点评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卷四十二:“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荡淋漓。”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①,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释
①瓜洲渡: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是当时南宋的军事重地。②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是南宋与金相接的边防重镇。③塞上长城:据《宋书·檀道济传》载,檀道济北伐有功,但因遭疑忌被杀,死前曾感叹道:“乃复坏汝万里长城。”此句指代自己报国之志难以实现。④《出师》一表:即诸葛亮的《出师表》。⑤伯仲间:不相上下。
赏析
为了国事,陆游心中始终怀有那种持久不变的深沉忧愤。晚年诗人退居山阴,年逾花甲,回顾人生历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无比激愤的诗歌。
诗歌从一歔长叹中展开思绪的翅膀,将我们带入到回忆的长河。年轻时,诗人满腔热血,立志要收复失地,为国雪耻,可是,难以预料世间的事情竟如此艰难。诗人曾经为梦想奋斗过,积极从军,瓜洲渡口楼船夜雪,大散关外铁马秋风,往事历历,如今记忆犹新。这两句诗歌非常巧妙地组织了一些名词,如“楼船夜雪瓜洲渡”由“楼船”、“夜雪”和“瓜洲渡”等诗歌意象组成,这些意象在诗人的情感支配下,展示的是一幅雪夜从军图,具有浑然一体的诗歌意境。但现实中诗人却壮志难酬,他“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的理想破灭了,留下来的是满怀的愁情。岁月流逝,而今他已是两鬓斑斑了,想起年轻时的理想成为空谈,不禁痛心疾首。诗人想到了先贤诸葛孔明,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无疑又给诗人以无穷的动力和激励,诗人渴望效法先辈,壮心不已,情志又为之激昂,体现出诗人至老不渝的爱国情怀。
诗歌的感情错落起伏,匡世济民的思想和始终不渝的精神密切融合,深得老杜诗歌精髓,因此,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说此诗:“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经典点评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①。夜阑卧听风吹雨②,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这里泛指边疆。②夜阑:夜深。
赏析
陆游善于利用梦境和现实的交织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使诗歌既富有浪漫气息,又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此首诗歌是这位古稀老人在深夜静听窗外风雨,拨动了奇幻的心弦,而发出高亢嘹亮的吟唱,一片赤诚之心,至老而不衰。诗人晚年生活凄苦,而且重病在身,但依旧保持着不渝的壮志,渴望能为国戍守边疆,心里挂念的是收复失地。挟着风雨,诗人的思绪早已经飞到那曾经纵横驰骋的疆场,似乎又回到那铁马冰河、跃马扬鞭的两军阵前,梦中的诗人依旧那样英姿矫健。诗人一方面处于穷困之境,另一方面又充满奋发之情,在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陆游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愈老弥坚的斗志,而这种情怀和斗志只能在梦中实现,又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悲愤和苍凉。
经典点评
清·赵翼《瓯北诗话》:“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沈园二首其一①
城上斜阳画角哀②,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③。
注释
①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禹迹寺南。②画角:绘有彩饰的号角。③惊鸿:比喻美人体态轻盈。这里指代唐琬。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
赏析
生活中,陆游是一位情感细腻、痴情不渝的人。他和表妹唐琬是结发夫妇,但由于陆母不喜欢儿媳,迫使他们离异。十年后,他们偶尔在沈园相遇,陆游写了《钗头凤》一词:“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词中血泪斑斑,抒写了内心的眷恋和无尽的追悔。
75岁高龄的陆游重游沈园,触物动情,45年前的一番情丝依旧那样缠绵真挚。傍晚,夕阳斜挂在城头,沈园四周,传来阵阵画角哀鸣声,步履蹒跚的诗人细细打量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沈园,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面目全非了。画桥下春波荡漾,引起诗人伤心的记忆,当年唐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靓丽身影,隐约可见,凄婉动人,但又倏忽而去,难以捕捉。在诗人眼中,她永远是最美丽、最善良的女神。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天荒地老、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是一种悔恨交加、难以表述的痛苦情怀,是一种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控诉。
我们为诗人纯洁高贵的情感深深打动,为其凄楚悲怆的爱情而惋惜。岁月无情人有情,我们要好好珍惜那份人生中最为美好的部分:爱情,为了此生,也为来生。
经典点评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①,但悲不见九州同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①元:原。②九州:这泛指中国。
赏析
陆游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但他的爱国热忱却始终没有衰减。就是临终一刻,他还是渴望梦寐以求的理想能够实现。在他的心中时刻挂念的是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定。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在临终时,连声呼喊“过河”,不忘收复失地,被传为佳话。陆游的《示儿》和宗泽一样,表达的是对国家强烈、执著的爱,爱得那样深沉,那样一往情深。但事实总是那样残酷,最后的统一却以完全相反的形式出现,正如林景熙所说:“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已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毋庸置疑,诗人这种始终不渝、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今天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我们,鞭策我们,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经典点评
清·贺贻孙《诗筏》:“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礼部员外郎、参政知事等职,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别墅。他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有《石湖居士诗集》。
后催租行①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②,的知无力输租米③。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④。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⑤。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岐两分首⑥。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躯将换升斗⑦。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注释
①后催租行:诗人曾作《催租行》。②佣耕:当雇农。③的知:确知。④黄纸:皇帝的诏书。白纸:地方官的公文。⑤聊免缚:暂且免除被绑到官府。⑥临岐:临别。⑦升斗:微薄的衣食之物。
赏析
面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历代先贤都在为人民的命运呼吁。孔子痛苦地叹息:“苛政猛于虎。”《诗经·硕鼠》中愤怒地呐喊:“硕鼠硕鼠,无食我粟。”杜甫用饱含真情的笔墨记录了“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的残酷现实。聂夷中《咏田家》更痛心写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深切痛苦。只有将诗歌的情感和人民的命运密切结合起来,那样的诗人才是人民的诗人,那样的诗才是人民喜爱的诗。
范成大的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农民在沉重杂税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天降水灾,大地到处汪洋一片,老农只有望水兴叹:我怎么活啊,哪里还有钱交租税啊!痉挛扭曲的表情和长期饥饿的难耐,使老农更加羸弱。尽管皇帝诏书免除了农民的租税,可是新官仍然不管农民的死活,照旧收税。“黄纸放尽白纸催”韵味无穷,不管“黄纸”、“白纸”,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老农衣服卖尽了,别无选择,只好靠卖女儿来缴税。饥寒带来的是身体的痛苦,而亲情剥离带来的更是精神的煎熬。去年大女儿被卖了,今年轮到二女儿了,老翁心中忍受了人间最为惨烈的悲痛。想到明年,如何度过年关呢,老翁麻木地说:室中更有第三女。在平静的口吻中,蕴含的是老翁极为痛苦的无奈,我们感受到老翁欲哭无泪的辛酸,诗人将无比的愤怒、强烈的爱憎用极为平和的口吻叙说出来,获得了寓热讽于冷嘲之中的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
经典点评
清·陈讠于《石湖诗选评语》:“范石湖取境雅瘦,力排丰缛;然气韵自腴,故高峭而不寒俭。”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①,村庄儿女各当家②。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③。
注释
①耘田:除草之类的农活。绩:织。②各当家:人人都很能干。③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所写的一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组诗,全诗共60首,分为春、晚春、夏、秋、冬五组。这组诗歌将描写自然景物、山村风情和农民命运密切结合起来,采用绝句的形式来反映农村的社会现实,将唐代乐府运动的精神发扬光大,并拓展到一种全新的境地,是范成大诗歌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作品。
这首小诗展示的是一幅乡村男耕女织、稚童学种的田园牧歌图。乡村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甜美幸福的生活。一个个都是农活的行家,具有熟练的技能,具有勤劳乐观的品质。天真的童孙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模仿大人们劳动的样子,在桑荫之下,学着种瓜。诗人晚年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因此,农村生活在其诗歌中表现得那样鲜活而富有生活情趣。
经典点评
明·姜南《蓉塘诗话》卷十四:“范石湖《田园杂兴》……曲尽田家之情也。”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庐陵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秘书监,为人耿直,敢于直谏。晚年退居故里,闻韩胄北伐,忧愤而卒。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自成一家,被严羽誉为“诚斋体”。有《诚斋集》。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①,树阴照水爱晴柔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惜:吝惜。②阴:通“荫”。晴柔:晴天柔媚的景色。
赏析
杨万里善于截取生活片断来表达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瞬间,并让这难以捕捉的美好一瞬成为永恒,这是杨万里独具的天赋,是其他诗人很难比拟的。
这首小诗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小池恬静秀美的自然图画。池中泉眼静静地喷出泉水,池边柳树绿荫浓密,照映水中。一“惜”一“爱”,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我们更感受到池中的倒影清新可爱、风姿绰约。诗人立即将焦点聚在池中挺立传神的小荷之上,嫩嫩的荷叶刚从水中探出头儿,立刻就有蜻蜓俏立上头,这是一幅清新秀美的蜻蜓荷叶图,小巧玲珑,又生机无限。诗人静谧恬淡的情怀和清丽可爱的景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受力和善于用诗歌进行生活速写的高超技艺。
经典点评
今·钱钟书《谈艺录》:“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①,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②,闲看儿童捉柳花③。
注释
①留酸:梅子未熟,尚有余酸。②思:读去声,指思绪。③柳花:柳絮。
赏析
这首小诗是一首百品不厌的经典诗作。诗人午睡起来,齿牙间还留有梅子酸溜溜的余味。打量窗外,夏天芭蕉绿意很浓,窗纱也映衬成绿色了。天真的孩子们在外面捕捉柳花,传来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散去了诗人内心莫名的闲情。
诗人是孤独的,在寻找着生活的激情和活力,将希望的眼光投向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声中消化内心的闲愁。在恬淡和欢快中,诗人追求自然和人类天性的精神沟通,获取心灵的愉悦。难怪张浚读此诗后,发出诚斋“胸襟透脱”的感慨。
经典点评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①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释
①松源、漆公店:当在今皖南山区,此首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任江东转运使时出外纪行之作。
赏析
这首诗内容简单,但却耐人寻味。经历了艰辛的上山,要下山了,肯定令人感到特别高兴,但诗人却轻轻告诉你别高兴得太早,你正身在万山围绕中,前面还有很多山等着你呢。我们耳边似乎响起了“走过了一山哟,又一山哟”的山歌。诗人将游人上山下山、下山上山时,或由沮丧而高兴,或由高兴而沮丧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其说这是在叙说登山的体验,不如说这是诗人在诉说人生感悟,当中有希望、渴望、意外、惊诧、厌烦等各种情绪。它告诫我们,获取成功喜悦之时,也要有接受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
经典点评
元·李治《敬斋古今》卷八:“杨诚斋诗,句句入理。”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①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注释
①万花川谷:诗人故乡的后花园名。传觞:次递饮酒。
赏析
月和酒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喜爱的两种东西,也是诗歌中最为常用的两个富有文人韵味的意象。李白喜欢赏月喝酒,吟诵出“对影成三人”的诗篇;杨万里也很喜欢在月下饮酒作诗。
诗人临月对饮,借酒浇愁,这时心中所崇尚的太白遗风和旷达性格都在月下酒中再现。诗人急急举杯,与月同饮,举起酒杯连月一块儿吞进去,举头望望天,明月依旧,诗人大笑,故意细数天上月亮,一团还是两团,此刻的诗人简直就是李白醉酒的化身。诗中情景扑朔迷离,表现出诗人难以消解的愁绪和天真可爱的童趣,并将诗人狂狷不羁的个性展露得淋漓尽致。
读此诗,我们感受到如李白诗歌般的热情和狂颠以及浑然浓厚的诗歌意境,极具鲜明个性的主人公形象也跃然纸上。
经典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余年十许岁,侍家君竹谷老人谒诚斋,亲闻诚斋诵此诗,且曰:‘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绍兴十八年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等职。朱熹博通经史,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论文强调思想性,诗歌追求平淡天然,有一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朱文公文集》。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①,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②,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①胜日:指天晴明媚之日。泗水:古水名,在今山东中部,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这里指代孔门。②等闲:寻常。
赏析
这是一幅春日郊游图。阳光明媚,春满人间,诗人在泗水之滨寻找着春天的芳菲,郊野景色,处处色彩斑斓,随地生机勃发,令人感到心旷神怡。诗人徜徉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真正感受到春的气息,产生了东风拂面的喜悦。
但我们不能简单将诗歌当成纯粹的写景诗,要善于寻求诗歌表层下面的深层意蕴。南宋时朱熹是不可能真正到山东泗水去寻春的,这里诗人是在寻求儒家的仁义之道,并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在泗水之滨寻春一般,化无形为有形,然后忽然顿悟,而感到获“道”的愉悦,犹如春风徐来,清新宜人,觉得到处春意盎然,生机一片。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将抽象的理性化成优美的诗歌意境,使读者感到犹如在春光中漫步,悠然自得。朱熹此诗构思非常绝妙,用心可谓良苦。
经典点评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七:“予独步溪上,见春光满溪,桃李皆放,因诵胜日寻芳之诗,恍然有得于诗意,其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分明道出一贯气象。”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问渠那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一鉴开:犹如打开铜镜一般,形容池水的平静。②共徘徊:指天光和云影在池塘中一起荡漾。③渠:它。
赏析
这是一首寓理于景的哲理诗。诗人认为读书好比池中的清水,只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进来,才能保持池水的清净和新鲜,才能获得永恒的活力。“源头活水”指代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不断更新,因此我们的知识也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不断进行充实。
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阐发抽象复杂的说理,富有启迪意义。方塘犹如一面铜镜,含纳万物,天光云影,在其中徘徊。“源头活水”和“静纳万物”是一组重要的因果关系,只有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小池焕发精神而富有生命力。诗歌的寓意也就是通过两者的关系来展示情趣盎然的哲理,获得深邃而隽永的诗歌韵味。
经典点评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然诗语终平平无奇,不如选其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
某尼
此诗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道不远人”条,为某尼姑所作,作者生平不详。
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①。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释
①芒鞋:草鞋。陇头:高地上头。
赏析
禅宗讲究“顿悟”,人顿悟了就达到了禅的最高境界。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灵感,霎时获得的直觉领悟。当然这种顿悟的获得,也需要长期的探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取。
诗歌中的“春”就是尼姑所要寻找的“道”,她四处寻春,踏破铁履,终无收获。“尽日”和“踏遍”都显示其求道时间之久、行程之远。经历长期的寻求,毫无收获而归,正当疑惑时,她不经意间手拈梅花一嗅,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突然发现“春在枝头已十分”,于是顿悟到苦苦追求的“道”原来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诗歌表现的是“平常心就是佛”的禅理,宣传要从内心去体悟道,心外无法,心外无佛的禅机。
经典点评
今·黄:“谈道诗最易堕入理障,流于枯涩,这首诗却写得极其生动传神。”
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历湖南提刑、赣州知州、右丞相等职。文天祥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①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南。②起一经: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③干戈: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④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之一。⑤零丁:孤苦无援。⑥汗青:史册。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民族危亡时所唱出的时代最强音,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历史使命感和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危亡之秋,诗人接受了历史的使命,继续坚持抗击元军,但兵败被俘。他在被押送元廷途中经过零丁洋,触发了内心的孤苦伶仃之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将无比的愤怒化为时代的心声。面对死神,他用自己的高贵品格和浩然正气铸就了中华民族感人至深的精神丰碑。诗歌是正义的宣言书,抒写了诗人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家国之恨,但诗人巧妙地将地名和个人的情怀通过谐音双关在一起,获得了韵味隽永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已经远离了民族间的战争,共同生活在民族大团结的和谐社会中,但要实现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宏伟目标,我们依旧要持养这种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立志继承和发扬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经典点评
明·谢榛《四溟诗话》:“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金陵驿①
草合离宫转夕晖②,孤云飘泊复何依③。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⑤。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驿:古代官方所设的驿站。②离宫:行宫。③孤云:空中漂浮的云彩,这里诗人自比。④“旧家”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指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⑤啼鹃带血:传说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经常哀鸣,以致口中出血。
赏析
金陵曾经是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已如夕阳衰草,满目疮痍,在此借用金陵来暗示南宋王朝如日落西山,难以挽救了。诗人感到自己如天边的孤云,不知道将飘向何方?登高远望,山河破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要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了,看到江南的满地芦花和熟悉的双燕,诗人心中何等惆怅。明知此行必死无疑,而诗人也要化作带血的啼鹃,回到眷恋的故土。诗中表达的是一位赤子对祖国母亲深沉而执著的爱,是一份被俘后痛苦万分的黍离之悲。
诗歌即景生情,将途中所见之景与诗人的内在情感融为一体,气韵流动,将个人情愫和历史沧桑糅合在一起。诗人自始至终的爱国热忱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犹如热情的岩浆骤然冷却,化为永恒的雕塑。
经典点评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