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尽快地进行同等程度的回报,这其实是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原理”,也是我们所说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心理知识
在生活中,如果别人帮助了我们,或者为自己做了什么,我们总觉得应该以相同的程度进行回报。这种心理叫做“互惠原理”。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随机选择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他们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认为可能会有一些回音,但结果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几乎每一个收到他卡片的人都给他回寄了一张,而没有打听一下他是谁,这个例子就证明了人们有“互惠”的习惯。
“互惠原理”是人际交往中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遵守这个准则,就合乎社会的规范,违背了它就会遭到无情的唾弃,被贴上“白眼狼”、“忘恩负义”的标签。所以,“投桃报李”、“欲取必予”就显得尤为必要。朋友问维护友谊,情人、夫妻之间的爱情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规律。心理引导
中国人常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这是对中国人一种普遍心理的描述。一旦接受了人家的好处,占了人家的便宜,再拒绝人家的请求,就不那么好意思开口了。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帮我们一次忙,下次,如果他需要我们帮忙时我们也一定会义不容辞。当别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会记住他的生日,到时也会送他一件礼物。如果别人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组织的聚会,那么在我们组织聚会时也会邀请他们到来。
如果你有求于人,不妨先给对方好处,让对方先占你的便宜,让他欠你的人情,然后再提出请求,这样,哪怕他有些为难,不想帮你,也会因拂不了人情而不能不帮你。
给对方好处,让对方欠你的人情的方式很多,比如给对方提供某些便利,帮助对方解决困难等,当然,最常见的是送礼。
送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送礼要有效,不仅要送得对,还要送得巧。
送礼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送礼如果选择的时机、地点不恰当,采用的方式不合适,很容易遭到拒绝。
因此,送礼要把握时机,佳节、佳期都适合送礼;对方处于困境时,也是送礼的好时机。有句成语叫雪中送炭,这时候送礼,情最重。
送礼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公开场合送,最好是对方在家时送。另外,送礼需要一个好的理由,比如对方患病、乔迁、结婚、生日、子女升学等。
下面这位张先生的礼就送得对、送得巧。
张先生经营一家电脑专卖店,柳先生是某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理。柳先生曾在张先生的专卖店采购过几台电脑。
一天,在一家商场,两人偶然相遇,柳先生带着他正读小学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当经过卖衣柜时,李先生注意到柳先生女儿的眼光落在一件红色衣服上。
这时恰好临近开学,开学前,张先生来到柳先生的家里,送给柳先生的女儿一件红色的外套,柳先生的女儿非常开心,见到女儿如此开心,柳先生也不好拒绝了。
当然,柳先生也不是傻瓜,他心里明白,有一天,他得给张先生一个面子,将这人情还上。
如果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占了别人的便宜,再面对别人的请求,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阿朗和朋友一起去旅游,在登山的时候,看到山腰上有一座寺庙,热情的导游介绍说,这个寺庙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如果信佛的话可以参拜。他们想,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不妨一探究竟。
一进寺庙,住持立刻让他们把自己的包)改在门口,并且奉上两炷香,表示这是不要钱的。然后他要阿朗在佛祖面前许下自己的愿望,并且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叩拜。
阿朗急切地想插好香出去,而住持却说他人庙时没有洗手,只能由师傅代插,并且表示要在侧室为阿朗诵经祷告。随后他又拿出公德簿,让阿朗写下自己的心愿,以便自己每天能为他虔诚祷告。在填写了姓名、生日、愿望后,当然还填写了公德钱、香油钱,住持说,独木不成椽,意思是要写两位数的金额。这一:番下来,阿朗一共给了几十元,才离开了寺庙。
据心理学家分析,阿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亏欠心理的作用,住持为阿朗做了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举动解除了阿朗刚进庙时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对方先施与一定的“恩惠”,使当事人形成亏欠心理,于是就会心甘情愿地留下香油钱。心理指导
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地遵守互惠原则,尽量及时地回报别人给我们的好处。否则,会给别人占便宜的印象,而阻碍双方的进一步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