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奥秘
6451600000080

第80章 为什么刺激太强人们就会有厌烦心理?

我们发出的刺激信号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不仅达不到预先期望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人极不耐烦甚至是反抗的心理,这种现象,心理学上也称为“超限效应”。心理知识

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一位新牧师的募捐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便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便改变主意,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我想谁都能明白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如此气愤,做出不但没有捐钱,反而偷钱的举动。显然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久,以至于让马克·吐温如此厌烦。的确,即便是如何动听感人的演讲,在把事情说清楚之后,还要再三地重复唠叨,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的!

看完这个有趣的故事,或许我们会对平时交往中的一些行为进行反省。无论是演讲还是学习讲座,抑或是批评或表扬,都要留点“空白”,否则人们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心理引导

在我们平时生活的交往中,不难发现许多事情都存在着“超限效应”的影子。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不用功学习而考试没考好时,父母会在批评之后,总觉得批评得不够,不足以使孩子改正错误,于是在饭桌上、电视前、亲戚朋友面前等等不同的场合重复地批评,这样就有了屡教不改的孩子和不近人情的父母。

在夫妻生活中,当妻子不喜欢丈夫某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时,尤其是诸如爱喝酒、不讲卫生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却难以忍受的小问题,没有选择“好好谈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劈头盖脸的批评;而当妻子发现丈夫没有完全改掉坏习惯时,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批评,于是就出现了顽固不化的丈夫和喋喋不休的妻子。

在职场中,上级领导在批评犯了错误的下属时,有些领导在批评过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可恶至极的上司和敢怒不敢言的下属……

这些生活场景,虽然主角不同,但结局往往是相同的,孩子们、丈夫们、下属们从最开始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反感讨厌,当他们被“逼急”了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要知道,人在受到批评之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衡感,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当受到重复批评时,他的心理失衡感会加重,觉得“怎么老是这样对待我?”被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出现强烈的反感情绪,就很容易产生“我偏这样”或者“爱怎样就怎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时,要把握好一个“度”。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了也会产生超限效应。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里面说到有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叫杰米扬,有一天,杰米扬亲自下厨烹饪了他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请他的朋友福卡前来品尝。福卡刚开始喝了一些,觉得味道很好,可三碗汤下肚之后,他已经喝不下去了,可是杰米扬却还一个劲儿劝他喝,不让他休息。福卡只能勉强继续喝,并装作吃得津津有味,把盆子里的汤吃了个精光。

最后福卡不得不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了,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

虽然鱼汤与热情是好东西,但是给予的量过多的话,反而给喝汤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以至于让其产生反感情绪。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也要讲究“适度”原则,只有掌握好“尺度”“火候”,才能避免“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心理指导

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就会令人讨厌。批评、表扬当然也不例外,适当的表扬会使被表扬者心情愉快,然而过多重复的表扬会使其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廉价”,因为听者会觉得你的表扬缺乏诚意或者在有意拔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