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奥秘
6451600000020

第20章 为什么人们对受害者的责难往往多于同情?

当一个人遭遇失败或不幸的时候,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但也常常会招致家人、亲友及其他人的指责,而且责难往往多于同情。这是因为我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时出现了偏差,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归因偏差”。心理知识

归因就是对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即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的过程。例如一个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自己聪明、勤奋,也可能是因为老师教学方法得当、工作努力,还可能是因为学校管理措施得力、教学设施先进,等等。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条件,有的学生学习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我们就推断这个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在他自身,如果我们知道他并不比其他学生聪明,就推断他学习成绩好是因为他勤奋。这就是一个归因过程。但是人们在判断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却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能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这种把事件的原因作倾向性判断的现象叫做归因偏差。心理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暂时的还是稳定的、可以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心理学家海德把原因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内部原因即内因,是个人自身方面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外部原因即外因,是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例如发生了一起车祸,如果当时司机喝多了酒神志不清,这是内部原因;如果当时下雨路滑,这是外部原因。心理学家维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暂时的原因是指那些容易发生变化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那些不易变化的原因。例如一位长跑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得了冠军,一方面是由于他体格健壮、意志坚强、进取心强烈,这些特性一旦具备就很难改变,是稳定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当时的情绪状况良好、精力充足、暂时的努力,以及最有竞争力的选手临时退出比赛等,这些都是暂时的原因。维纳还把原因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种。例如一个高考考生之所以落榜,一方面是因为他考前学习不勤奋、遇到难题缺乏耐心、考试的时候没有认真计划时间等,这是一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控制的因素即可控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考试时情绪紧张、疲劳、精力不足,加上考场内闷热、考场外噪音太大等,这是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即不可控制原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件进行归因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合理的、遵循逻辑规律的。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人们有时倾向于认为是内部原因造成的,有时倾向于认为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有时倾向认为是稳定的原因引起的,有时倾向于认为是暂时原因引起的;有时倾向于认为是可控制原因导致的,有时倾向于认为是不可控制的原因导致的。这种由于归因过程的倾向性或偏好致使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叫做归因偏差。归因偏差主要有基本归因偏差、自我防御性偏差及忽视一致性信息等三种类型。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的行为或有关事件进行归因时,有一种高估个人内在因素而忽视外在因素的偏向。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斯等人做过一实验,实验中被试的活动是简单的“问答游戏”。被试被随机地安排为提问者和回答者。提问者提问一些很困难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回答者还是旁观者都把提问者评价为更聪明、更有知识。其实,仅凭这个游戏是无法判断提问者和回答者谁更聪明的,在游戏中提问者表现得轻松自如,而回答者显得被动、困惑,只是因为游戏情境赋予他们不同的角色。人们只能知道回答者是否会回答所提问题,而提问者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则不得而知。然而,人们却忽略了情境因素而把参加游戏者的表现归因于个人因素。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如在知识竞赛节目中,主持人常常会因为表现得知识渊博而受到观众的尊敬和喜爱,而忽略了节目内容是很多人一起准备的,是集体引导的集中表现。出现这种归因偏差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研究者认为,原凶之一可能是在活动巾人们更注意人而不是环境或背景,所以倾向于把事件的原凶归诸人本身而不是环境或背景;另一种原因可能是社会鼓励和赞许人们把事件归凶于人本身而不是外部事物,这样有利于人们努力、奋斗、自制,做出社会认可的行为,也有利于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而不是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

自我防御性偏差:人有一种维护自尊心或提高自我价值的倾向,尽量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防御。当然自我防御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我服务,即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勤奋等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环境条件、他人的干扰等外在因素,这样就能增强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至少能保证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二是自我设阻,即为了使自己可能的失败不至于损害自我价值,人们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常常事先“制造”一些外部理由,如一个学生面临高考由于觉得自已录取无望,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和别人的轻视,可能会故意丢失笔记本、课本,甚至使自己受伤,考试时故意丢失准考证、考试用具等,为自己面临的落榜准备一个推卸责任的理由,以图避免暴露自己实力不足所带来的难堪。这其实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归因偏差。

忽视一致性信息:心理学家凯利认为,如果人们对某个人的行为归因是有理性的,那么行为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归因具有决定作用。这三个特征分别是行为的区别性、行为的一贯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行为的区别性是指,某个人对当前的对象做出了某种行为,他对相似的其他对象是否也做出同样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在公路上把一个骑自行车摔倒的人扶起来,不管摔倒的人有什么特征,该行为的区别性就低,反之则高。行为的一贯性是指,某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相同的对象所做出的行为是否能始终如一。例如一个几乎从不帮助别人的人一反常态去帮助一个骑自行车摔倒了的人,那么该行为的一贯性就低,反之则高。一致性是指,某个人对某一对象做出特定的行为,其他人是否也会这样做。例如一个人把公路上摔倒的骑自行车的人扶起来,别人一般不会这样做,那么该行为的一致性就低,反之则高。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例如一个企业的员工可能会把企业经营不善归因于管理者缺乏能力,而不大考虑其他同类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如何;学生家长把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归因于老师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而不大考虑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也下降。心理引导

归因在人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引导的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归因使人们能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积极的归因能促进人们进行积极的活动,而错误的归因特别是消极的归因是需要避免的。把握归因偏差的规律,有助于人们全面分析和控制自己的归因过程,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和积极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