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再弹一弦江湖曲
6451200000014

第14章 《叶问》 返朴归真继往开来

《叶问》是部好电影,尽管有不少缺憾。这一点我看到第二遍时才感受到,其原因是,《叶问》不应该用传统功夫片的眼光去看。

当年我评《精武英雄》时曾这样说:“看到《精武英雄》这样的影片是让人非常开心的,除了电影的绝对精彩和对旧版的全面超越,它还让我们看到,时隔二十年后,中国人能够以更自信,更开明,也更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世界。”那么《精武英雄》的十五年后,我们也可以说:《叶问》标示着中国人有更多的自信,已不需要去塑造一个近乎完美和理性的英雄,来向国人展示一种智武合一的理想状态,我们可以以更真实和平和的态度对审视历史,反思历史,展示一个普通的人面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就像我们已不需要再用喊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来唤醒民众,我们已有足够的自信,就像我们已不需要用区区一个牌子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文戏

第一次看《叶问》时,我对电影的文戏不很喜欢,但后来改变了看法。这里我要向电影的制作者道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呢?我认为,是《叶问》拍出了以往功夫片所没有的角度,在一开始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让人无法适应。我一开始认为《叶问》缺乏英雄气质,但后来却发现影片的优点恰恰在此。

在我看来,1973年的《精武门》,1994年的《精武英雄》,2008年的《叶问》,这三部分别由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担纲演出的功夫片,应是同类题材中划时代的三部曲,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人对待历史、对待英雄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精武门》中的陈真,是一腔热血的英雄,在中国人不受尊敬的时代,以自己的拳头来反击,直到牺牲。《精武英雄》是用反思和平和的态度,塑造了一个理性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但这个英雄是不真实的,是我们对理想状态的一种寄托,也是陈嘉上情怀的一种表现。而《叶问》中的英雄,则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一个普通中国人面对历史乱世时的卑微彷徨,也有在愤怒中爆发出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一开始日军入侵佛山时,叶问所做的只是避让,息事宁人,当武痴林要去打日本人时,他也劝阻说“算了”。但当武痴林在日本军部失踪后,他找上门去询问,当看到同胞被枪杀后,他的愤怒被激发出来,在痛打日本人后又深感自己无力改变现实。最后他与三蒲决斗,不受威胁,将三蒲打倒,这时他从一个普通的中国武术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问很像施耐庵笔下的林冲,一直在“忍”,最后忍无可忍,终以生命抗争。

影片的武打很好地表现了叶问情绪上的转变,一开始与寥师父比武时,叶问的武功都是雍容大度,点到即止,一派大家风派,教训金山找时也是如此。而当他在愤怒中要“打十个”日本人时,我们在他的拳脚中领教了他的愤怒,他用最凶狠的手法将十个日本人打到不成人形。

叶伟信将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质朴情怀,与传统的功夫片做了很好的结合。叶问与妻子之间的感情温馨动人,很多情节让我感动,他们将武术家的凡人生活一面表现得真实感人。但本片的编剧也有很多问题,更多地表现在细节方面,这多少阻碍了《叶问》成为一部真正的经典。比如樊少皇饰演的金山找,太明显就是《黄飞鸿》中的严振东(因为未获通过,樊少皇的山东话被重配成了普通话,金山找最后出卖同胞却死于日本侵略军的枪口之下的结局也被删除了)。金山找,一个落魄的山东武师,到佛山来开馆授徒,听说佛山叶问最能打,于是找叶问来挑战,结果被叶问打败,最后走向邪路,甚至向日本人出卖叶问以换取报酬,但池内博之饰演的三蒲因为看不起这种民族败类,反而将其枪杀——金山找的命运与严振东同出一辙。但金山找这个人物全无《黄飞鸿》的深沉况味。严振东,这个“混杂着骄傲与自卑,交替着正义与反派”的悲剧人物,因为生存所迫,以“先在佛山站稳脚跟,然后就可以站出来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为借口,一步步人格尽毁,在肉体被消灭之前,灵魂早已泯灭。而《叶问》的金山找,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任何是非观念的莽夫,这个人其实称不上是坏人,也没有任何悲剧性。当然,作为一个符号,他在历史上是有对应的,他对应的是鲁迅所写的看到同胞被杀而面无表情的“麻木的看客”,是给日本人扛枪当伪军却心无愧疚的强壮愚民。不过立意虽有,却短于表现,最终金山找只停留于一个喜剧人物的程度。

还有比如叶问要打十个日本人时,三蒲居然派出“第五师团,一、二、三班”与之过招,这种非常幼稚的错误的出现是非常不应该的——日本军队二战时的最小编制是小队,没有班。就算有班,也不能让班隶属于师团,一个师团两万人,要一二三地数下去得数出好几千。还有出现了“少校”一类的军衔,这在日本军队中也是没有的。还有比如把日本人塑造得太幼稚,三蒲和叶问比武,扯了一堆“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之类的鬼话,而打输了以后,他的下属居然敢当众向叶问开枪,这一点也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

电影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立意,比如叶问最后说,中国武术讲究武德,仁义,与日本武术一味强调力量不同,有暗指两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意味,但完全可以进一步加强,加以辅垫,而不是现在这样突兀生硬的表现。

叶伟信适不适合和甄子丹合作?我想修正一下,目前为止,叶伟信还是最合适的,但和我理想中的并不大一样。甄子丹目前的个人魅力,还是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没有更好的商业导演来拍甄子丹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将来两人的合作能够更加出色。

武戏

在武打方面,甄子丹与洪金宝的组合没有令人失望,出于对洪金宝的敬重(甄子丹戏言过洪是他在香港唯一打不过的人),作为一个一流的动作指导,甄子丹近年来首次在时装功夫片中把动作指导的权力交给他人,而自己仅仅担任武打演出,以及在表演时做适量的修改和发挥。这当然也是因为洪金宝二十年前已经拍过咏春拳题材的影片《赞先生与找钱华》,并被视为同类型的经典之作,评价超过袁和平的《咏春》(甄子丹也出演了袁和平的这部影片,不过却未打出咏春拳,而是给杨紫琼饰演的严咏春当配角)。由曾经拍过最好咏春拳电影的导演来做武术指导,并由目前中国最出色的动作演员演出,这样的强强联手堪称双剑合璧,而从结果来看也是相当出色的。

之前很多人曾担心甄子丹的武功过于大开大阖,擅长腿功,而对于表现短桥窄马、方寸之间决胜负的咏春拳表现会不佳,而影片的最终效果可以扫除这一疑虑。甄子丹的武功风格,一向以凌厉霸气为主,而此次可以说是他首次在武打方面表现出成熟稳健的宗师气度。这当然决定于叶问其人恬淡冲虚的个性,而甄子丹一敛其武术风格上的锋芒,在武打方面表现出叶问的宗师气度和淡泊个性,当属非常难得。此外,甄子丹的演技也的确在进步,本次他所饰演的叶问与他以往的大多热血、冲动,或者青春的角色全然不同。甄子丹此次不仅在拳脚上收敛其锋芒,更在表演上看不到其一贯的杀伤力,而代之以平和宽厚的气质,同样给人以惊喜。甄子丹曾在访问中说,他这些年的性格,仿佛是从陈真到叶问。如果说《精武门》的陈真是向曾演过这一经典角色的李小龙致敬的话,那么此次扮演李小龙的师父叶问,则不仅是致敬,也有试图超越的味道。

甄子丹与另一位功夫巨子李连杰相比,其优点是长于实战,其缺点则是缺少多元化的表现。但近年来,甄子丹不断尝试新的动作种类和风格,经常带给人以惊喜。《七剑》中再度见到甄子丹矫若游龙的剑艺,在《杀破狼》中导入纪录片风格和较长镜头的武打,在《导火线》中引入混合格斗概念,在《龙虎门》中则弃腿用掌。我们希望甄子丹能在每部影片中都尝试不同的武术种类和风格,而《叶问》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叶问之子叶准曾惊叹于甄子丹学习咏春拳的天分,而甄子丹在电影中表现咏春拳也绝对出彩。影片的第一场武打,与佛山武馆的廖师父比试,甄子丹首次展露咏春短打寸劲的威力。有一个相当精彩的段落,甄子丹在近距离向对手从胸到头一两秒钟内打出十几记拳掌,其迅捷让人想起甄子丹在《铁马骝》中连续踢出十几脚,而对手在被踢飞后才意识到疼痛的经典画面。第二场武打对山东拳师金山找,可以看作是南派武术与北派武术的对打。金山找武功大开大阖,威猛凌厉,擅长腿功。而叶问的咏春拳则以静制动,以小制大,击败金山找。第三场武打是叶问于日本武道场踢馆,以一击十,以咏春快拳抵挡多人的同时攻击,以巧妙的身法寻找到最佳攻击时机和位置,并展示咏春拳中的擒拿和反关节技。这场戏让人想起托尼·贾《拳霸2》中折断百人关节的画面。第五场武打,甄子丹示范使用咏春的六点半棍,这场戏可以看作是对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使用咏春长棍的致敬。最后一场压轴武打,叶问对空手道的日本将军三蒲,虽然这场武打在整体上出现了一点问题,但细节上看也相当精彩。三蒲严谨平实、大开大阖的空手道被叶问的咏春拳在近距离控制住,无法发挥威力,遭到叶问的连续痛击,最终吐血倒地不起。但是这个段落的表现,因为叶问胜得过于轻易,使观众的情绪没有得到最好的酝酿,这一点是比较遗憾的,当与池内博之的武功根基较差有关。

其他

看完《叶问》最大的感触是,中国电影的问题在哪里?

扯到这么大的命题似乎是不应该的,而这的确是最真实的感受。《叶问》本来应该比我们看到的电影更好看很多,可惜我们看到的版本却不是这样。樊少皇的山东话被勒令改成普通话,说是侮辱山东人(我也算是半个山东人,可没有这样的感受)。金山找因为出卖同胞,让敌人也看不起而枪杀他,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道理不能通过的。

林家栋饰演的李钊,本来是电影中最好的一个配角,很真实,他有小警官的骄横跋扈,也有偶而闪现的人情味。他有为了混饭吃而给日本人当翻译的奴性,也有绝不肯出卖牺牲同胞的原则。最后他为救叶问,和日本军官抢夺手枪并将对方杀死,而民众看到这个拿枪的汉奸,以为是他向叶问开枪,反而将他殴死。

比如袁崇焕,一度被视作英雄,而当皇帝宣布他是汉奸后,民众会花钱买他的肉,咬食以解恨。又比如张自忠,当他被误会为汉奸时,举国痛骂指责,而当张自忠血战沙场,洗刷自己的污名后,又是举国欢呼感恩,奉为英雄战神。

中国人,本来就是善良淳朴,易于动情而又易于被煽动的。我猜这个情节可能出自叶伟信的立意,我认为它有对中国人的批评意味,但同时也是有中肯和正面的表现的。

有这个情节在,《叶问》的文戏本来可以更好很多,但是,这个情节在公映版中仍然不存在了。

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我想,也许并不在创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