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中国式领导及经营管理
6450900000007

第7章 肯学习才不缺乏真本事

我们都知道,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李嘉诚的成功人生始终与其年轻时的求学精神密不可分。

如果不是风云急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可以这样说,没有李云经的举家迁徙,就没有今日的李嘉诚。到港之后,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儿子“学做香港人”。我们从李云经身上,可以看出潮汕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不论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与当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可贵的是,他们及其后代,把根留在祖国及家园,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李云经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

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寸步难行。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一件大事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他年纪轻,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困难的是英语关。李嘉诚进了香港的中学念初中。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这是港英当局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结果。从客观上讲,有助于提高港人商业文化的素质。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分不开。懂得英语,能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事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

然而,李嘉诚不再是学校的骄子,他坐在课堂听课如听天书,不知所云。其他同学,从小学起就开始学英语。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

李云经时常询问儿子上学的情况。他说:“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李嘉诚点点头,领会父亲的苦心。且不论个人的前途,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他也会以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恩母爱。数十年后,每当回忆起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他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李嘉诚都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还是读英语。后来父亲过早病故,他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门语言。在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广州话和英语使李嘉诚受益匪浅。不能说语言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试想,如果不懂广州话,且不说难以在商场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质量也要大打折扣,赚钱从何谈起?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而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我们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他的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就可能只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是很有限的。

做任何事,都不能缺乏实在本事,更离不开自己的能力。要为自己打开一条人生通道,自主的学习精神必不可少。

知识是一个人成大事的资本,否则整个人生就会疲软。李嘉诚同样充分认识到,没有知识成就不了大事业。他首先给过早辍学的自己定下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那时的李嘉诚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这说明,毅力是任何一个赚大钱成大器的人士必须具备的素质。此外,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少年李嘉诚所具有的商业资质。那时候实在太穷,买不起新书,李嘉诚就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他还发现并赞赏一些有心计的学生,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虽然所得菲薄,但毕竟换了钱。

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领人人情,他没有考虑去借钱。他只想,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他就四处打听,结果很容易地证实了他的推断。李嘉诚于是到折价书店廉价买得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折价书店去卖,再用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李嘉诚后来谈起当年节省了几港元买书的钱,言谈表情,比现在赚了几亿港元还兴奋:“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下了钱,一举两得。”

从这件小事,可见少年李嘉诚已开始具备商业头脑。这是李嘉诚第一次的生意经。不要忘了,这时的李嘉诚仅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当然,李嘉诚面对的则是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求职的艰难。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港岛,求职无门。双脚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十四五岁的李嘉诚闯入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帮衬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父亲有交往。李嘉诚先赶往上环的黄记杂货店,店主黄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家祖屋仅隔两条巷,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然而,赶到地方,李嘉诚却呆在街边愣怔。店铺关门,“黄记”布幌荡然无存。他透过门缝看,里面空无一物,只剩满地的垃圾。黄叔的店铺已经倒闭。

因此,李嘉诚就冒出一个想法,到银行去求职。他的想法是,银行是做钱生意的,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可能倒闭。这个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但小小少年的这一思维轨迹,让我们寻到了商业天才巨子的源头。细细探究,不无启迪。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亲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倔犟的气质。李嘉诚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正是这样一种挑战困难、永不言败、敢于进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李嘉诚回首往事,描绘他少年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灾难,但它催人早熟,对日后的一代巨商来说又未尝不是福音。商业社会是现实而理智的,它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自我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人生总要碰到逆境和顺境,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逆境中磨炼出来的,因此不惧怕逆境是一名大商人必须锻炼的能力。

敢于自我激励是通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动力。因为不这样做,没有人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台阶。假如你不相信这一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有一条可以肯定,商场不容懦夫,商场不相信眼泪,而真正成功的商人都是一步一步激发自己,去挑起人生的大梁。